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师和玛格丽特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大师和玛格丽特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3-26 00:16: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师和玛格丽特经典读后感有感

  《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一本由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 (Михаил Булгаков)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5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师和玛格丽特》精选点评:

  ●喜欢这类魔幻的作品

  ●封面真的很像我的花毛衣

  ●好看到一口气读完

  ●因为青峰在节目里提及才关注的作品 真美

  ●疯子一样的书!受不住!

  ●从去年看到今年的一本书。想象力奇妙瑰丽。中间夹杂着大师关于耶稣和本丢彼拉多的故事。第一次看俄罗斯文学,名字总是记不住,而且我感觉没怎么看懂。故事的最后,沃兰德的表现与拯救,仿佛是耶稣的另一面。非常大气和高贵。引用他人书评里的话说”魔鬼也只拯救相信他的人啊”

  ●迷人的撒旦

  ●信仰基督教的会更好的体会里面的传说,也更能感同身受,这也是小说在外国倍受推崇和喜爱的的原因,也是我读起来不能直接体会到的原因,但是这种虚虚实实的写法确实很厉害,最后我也分不清需与实的界线。最吸引我的是耶稣之死和撒旦之夜的部分,魔幻又真实。

  ●挺有趣的一本书,对标题两位的爱情故事不太感冒,撒旦有点可爱,总是将耶稣和彼拉多自动带入jcs的形象(就还挺萌的

  ●1、撒旦沃兰德竟然也会干着那惩恶扬善的事情,并在莫斯科大闹了一场。整个故事由于魔王的降临而显得既荒诞又合理。 2、发生于千年前的故事是对《圣经》内容的重新演绎,虽然只有四章,读来身临其境,却让人印象深刻,并且结构安排穿插得很巧妙。 3、本丢·彼拉多由于对耶稣判处了死刑而内心不得安宁,为此仍受了千年的失眠之苦,最后大师解脱了他,并让他获取的自由。 4、大师和玛格丽特最后也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5、黑猫别格莫特让人印象深刻,它那插科打诨的样子实在是让人忍俊不禁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一):思想上的为所欲为

  

虽然看得是一知半解,但比我想象中的好读很多, 尤其是结合作者本身的经历,更是能感同身受。 魔幻现实主义题材,不过其主题还是很古典的:关于人性的虚伪贪婪。“书中书”的那条耶稣的故事线,我实在没懂是什么意思,似乎跟宗教本身也无太大关系,毕竟撒旦在本书中是个多么正面和通透的角色。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部中玛格丽特变为女巫后畅快淋漓地“复仇”情节。这一段故事似乎也揭示了我们读书的原因:虽然一切都是想象,但还好我们还能在书中肆意地想象,暂时脱离现实,在思想上为所欲为。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二):陆离的莫斯科、办舞会的撒旦和失意的大师

  

初次捧书是18岁时初入大学,彼时面对更广阔的世界处处猎奇,读了几章因为学业琐事不了了之。此后多次想拿起书,终于在天气转凉后定下心思开始阅读。记忆里读完的第一本俄罗斯文学长篇,世界名著的风范确乎让人惊艳。双线并进的故事线,总共也不过发生在三四天里,展现出20世纪初莫斯科的市民生态,以及当时文艺界的种种积弊,充满现实细节和批判口吻;大师和玛格丽特的遭际和爱情带有自况色彩,抒发了被环境打压的郁闷和坚韧,最后的离世超脱也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穿插讲述的本丢·彼拉多审判耶稣,则凸显了俄罗斯文学固有的弥赛亚情结,连同撒旦沃兰德降世搅乱莫斯科社会、雇佣玛格丽特举办圆月舞会,黑色幽默又魔幻现实主义地探讨宗教救赎、人性幽微。俄罗斯的译名佶屈聱牙又难记,常常读着就陷入文字迷宫。充斥文间的历史、政治、文学、宗教知识如瀚海,读罢也让人觉得阅读尚未完成,不断去延伸扩展文学史、作家经历、宗教知识的涉猎。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三):再读撒旦

  再读《大师与玛格丽特》,还是惊异于作者能写出这样富有魔力的故事,但因为宗教背景仍有许多不太明白的地方。比如阿夫拉尼本奉命保护犹大,最后却设局将他杀害,这究竟是他一开始意会到了总督的命令,还是总督在做了和耶稣交谈的梦之后才明确了内心的悔意,然后顺其自然的接受了犹大的死。还有撒旦来到为何要来到莫斯科,机缘巧合找到玛格丽特,最终将二人带到死亡的永恒之地。 但我很喜欢撒旦和马太最后的对话,善恶是永远共生的,没有恶,善也不存在。我觉得耶稣和总督就像是世俗观念下善与恶的象征,最后耶稣在总督的梦中和他说到,我们是永远在一起的,我觉得是暗示了善恶终归是一体的。另外,善恶也不是绝对的,撒旦在人间做出很多荒诞之事,但他似乎只是让该死之人去死,别尔利奥兹和迈格力,更多的时候他不过是用一场场闹剧揭露丑恶的人性。他还帮助玛格丽特救出了大师,答应了玛格丽特两次想要宽恕罪恶之人所受苦难的请求,在科罗维约夫和别格莫特最后吹口哨的时候也厉声提醒二人不要伤及无辜。哎,所以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又是真正的恶呢?

  我不知道,可能本没有答案。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四):魔鬼,天使,爱情故事

  乍看上去,沃兰德是一番。出场早戏份重,最宏大的俩场景都是他折腾的。甚至故事开始前的那句话都是写给他的:“有一种力量,它总是想作恶,又永远在造福。”他洞知人们的命运,他为了让别尔利奥兹认识到自己的盲从,以别尔利奥兹的死亡作证明,甚至还用别尔利奥兹的头做了酒杯;他像捉弄小丑一样戏弄世人,借着一场演出,看人们丑态百出;他举办舞会,邀请的是暴君魔鬼罪犯人渣,女人都是裸体;他纵容随从四处作乱,火点了一把又一把……他是真魔鬼。可是他帮助了大师和玛格丽特,他结束了弗丽达的噩梦,他以耶稣的意思行事,他带大师给彼拉多以解脱,他连世人的无神论都没有改变,而是让一切可以自圆其说,他是天使来着。

  好歹书名是《大师和玛格丽特》啊,最重要的角色还是这两位。大师是千年前故事的讲述者,他被焚了两次的书稿就是。他还是作者本人,二者一样书稿被焚,一样受着主流的偏见,一样被真爱拯救。“前面就是你永恒的家”,“玛格丽特一边说着,一边和大师走向他们永恒的家园”,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就像童话一样。这么一说,连书名都像童话一样,《大师和玛格丽特》,《美女与野兽》,一样!而且她还有一双花瓣缀的鞋子。

  我喜欢这本书千年前后场景的变换,蒙太奇一样。前面挖的坑,翻到最后一页,都能填上,比如千年前的故事该怎样结束,随从们为何要四处放火,迷茫的伊万何去何从……都有答案。

  不过还有一个小疑问。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和尼古拉·伊万诺维奇,这俩肯定有啥关系吧?我没有注意到。

  就这样吧。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五):光和影

  《大师与玛格丽特》是布尔加科夫的巅峰之作,某种程度上被视为魔幻现实主义鼻祖。但是不同于如今被视为魔幻现实主义经典之作的《百年孤独》,如果说后者是生于热带的魔幻家族史诗,将现实与魔幻糅合于一体,那么前者则借神秘的荒诞折射出了俄国的人性,以魔幻的存在冲击着现实的污浊可笑。

  《大师与玛格丽特》的写作过程颇可与“书中书”——大师著作的命运相较一二。这两本书都曾经历过烧毁的命运,大师因批评家的恶意解读而备受指责,精神几近崩溃;布尔加科夫同样因为当时当道的“拉普”而屡屡作品被禁,最终不得不到剧院工作。这两本书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文学界乃至社会上存在的霸道、恶毒与贪婪。

  全书以两条时空线索和叙事线索结构全篇。一条是在耶路撒冷的总督本丢·彼拉多与耶稣的故事,另一条是在俄国魔鬼巡视人间并帮助大师与玛格丽特。前一条看似孤零零地过分突兀,即使是大师著作的一部分,也仍然让人不禁困惑发问:为什么这条线索必须存在?

  要回答这一问题,就有必要重新思考撒旦对利未·马太的一番话“如果不存在恶,你的善有什么用?如果地上的影子都消失了,大地会变成什么样子?”这番话非常形象地道明了善与恶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撒旦与耶稣之间的关系。撒旦巡视人间,以神秘荒诞的魔力使现实世界中的人性展露无遗:剧院中迷醉于“卢布雨”的观众,痴心于最新时装的女观众,再比如贪婪的房管部。但是布尔加科夫从不以评论性的语言揭示出人性的低劣之处,而是详细描摹这场荒诞剧中每个人的滑稽表现,以其可笑和可悲批判其可恶之处。

  在耶稣的故事中,同样也有贪婪的犹大、怯懦的本丢·彼拉多,似乎千年前的人与现在的人并没有分别,但是耶稣却以爱宽恕伤害过他的人,唯独留下没有办法宽恕自己的怯懦的本丢·彼拉多。这两条故事线索倘若理解为光与影,似乎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要保留耶稣被杀的线索。因为魔鬼降临人世,在惩罚他们之后也将宽恕他们。善与恶相互依存,光明与阴暗相互依存。魔鬼在人间行上帝之事。

  作家布尔加科夫的心在结尾显现出金子般的质地,他希望自己如同大师一样离开肮脏的现实,与“玛格丽特”相伴,更希望将有一幢新的更好的文学大楼——尽管对眼前的生活感到厌恶和痛苦,但是却希望更美好的降临文学,发生在人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