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何谓中日战争?》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何谓中日战争?》读后感摘抄

2022-03-28 03:06: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何谓中日战争?》读后感摘抄

  《何谓中日战争?》是一本由[日]纐纈厚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何谓中日战争?》精选点评:

  ●战前日本思想界的情况,以前没有读到过,得记下来。再一个总觉得翻译有些问题,对某抗日势力偏袒了。

  ●中国人讲以史为鉴,习惯将过去和现在作为一体来思考;日本人则将过去和现在分开来看,历史的责任仅属于历史范畴,因而认知上的不对称是阻碍自由沟通的最大问题之一。

  ●历史认识就是对未来的认识。

  ●补标。初二/初三时读的。翻译极不流畅,造成阅读困难。老先生的反省精神还是好的。

  ●作者快速梳理了日本亚洲论的形成史,并指出中日战争最早可以追到日本第一次侵占台湾。其中读完此书,倒是可以感觉,日本战败的哭果,逃不出近代化过程中对中国的轻蔑,嘴上声称共荣,却心里认为中国无救,还不如侵略更好,这难道不是伪善吗? 书不大,两三个小时可以翻完,但是日语翻译过来的同语反复问题有一些影响阅读体验。

  ●政治正确得可怕

  ●有些帮助,翻译的不够流畅

  ●商务出的立场可想而知。不过作者也可能借批评日本指桑骂槐地对党国雄心万丈,好比战前黩武的日本

  ●看到有条评论说“翻译不畅造成阅读困难”的,我倒是觉得翻译没毛病吧,这位读者可能还是重修语文来得快点。至于内容,个人还是喜欢大段的史料论证,这类通论类的书最多只能给3星了。

  ●最需要清算的是明治以来日本思想界对政界的助纣为虐,导致日本一步步滑向战败。国人往往过于羡慕日本近代化的硕果,却忽视了背后罪恶的思想资源。另外,国人往往宣称日本人民受军国主义蒙骗。从本书内容来看,当时的日本人民根本不值得同情。

  《何谓中日战争?》读后感(一):国家的发展在于如何对待历史

  这本书的作者是个日本作家,他站在一个理性的角度,对中日直接的战争进行了思考。

  对于想了解一下中日直接的战争的朋友,这边书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最起码它不会带有很多的民族情感,评价和看法也很客观。

  《何谓中日战争?》读后感(二):日本谢罪要谢到什么时候为止?

  像纐缬厚这样的日本学者很令人佩服,当然还有早些年的史学家井上清,他们致力于揭露日本的侵略行为,控诉着军国主义。纐缬厚在这本书中充分表现出对近代以来日本所侵略的国家或地区人民深深的同情。

  他致力于纠正着日本主流学界的“三观”,例如,日本近代以来发生的一系列对外战争是标准的侵略行为,而不是什么文明的“义战”;日本二战是败给了中国为首的亚洲各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而不是美国。日本主流学界总是将“战败”和“投降”混为一谈,甘愿做美国的“舔狗”,而在感情上始终潜存着对中国的蔑视,日本人这样的认知和思维模式,直接阻碍着战后日本对侵略行为的反思与忏悔,只是一味的说想要从记忆中抹去。

  确实如此,有些日本人反复地自我标榜对台湾、朝鲜的殖民统治是对当地近代化作出贡献的,这是何等的“三观不正”,更令人心寒的是,部分台湾学者也顺应着日本主流学者的言论,不遗余力的研究着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经济的“腾飞”,反复强调着殖民的正面价值,而史观歪曲却不自知。

  至于日本谢罪要谢到什么时候为止?借用作者的话:谢罪也要传达给二战中的受害国,不仅要靠言语和文书,更需要感情和实际行动。“所谓感情,就是加害者要能够面对被害者一方,抚平被害者心灵的创伤,使其确信不会再重复受到伤害的经历。所谓实际行动,意味着为了使这种确信和安心永久地持续下去所才去的具体措施或者政策。”如果真能做到如此,什么参拜靖国神社、说慰安妇是自愿行为、允许使用旭日旗进东京奥运等等事情还会再发生吗?

  《何谓中日战争?》读后感(三):关于日本战后中美印象根源的两点思索

  

第四章当中,日美关系在日本对中日战争认知过程里的影响,虽然并不完全新颖,但在一些诸如时间界定的划分对日本国民的心理影响上颇具启发性。这令我联想到,对于同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或者对于当下所发生事件的意识,是否可以基于一定的人认知本能上的局限,来进行人为的操控。因为很显然,书中提及日本国民在时间上的粗浅划分而自我限定了一种认知模式,这并非人为操控,但却对后续的历史进程、战争责任反省影响深远。如何认识到这种人本身具有的时间认知上的“自范性”,并加以利用、普及和寻求化解的手段,或许可以成为一个传播上的课题。

此外,旧日本帝国的军国主义属性,以及由它衍生出独属于日本的独特陆海军割裂体系,因此而造成的二者在一般民众眼中割裂的独特认知,继而所派生出的亲美倾向,或许可以作为识别日本对“中日战争”这一说法转向“”太平洋战争”这一浅薄认知的重要原因。 从明治时期以来,海军的印象与英国相勾连,属于西化和现代化中的标志,本身便是一种进步主义的符号。此后,海军又在与传统陆上强国清帝国、沙皇俄国的海战中胜利。这种现代性和进步性是日本国民有目共睹的事实,并进一步成为了民族自豪的基底和印象。而当中日战争的战线绵延,不得不与英美开战后,这一支国家现代性象征的海军部队,他们所进行的太平洋海战,其中的胜利与失败被抽象化为国民的意识形态:强者与强者的对抗。

深陷中日战场泥潭难以自拔的陆军,相较于把西式精英气息一以贯之的海军,固然便在国民印象中属于不愿接受的战败事实。因而,在后世谈及“中日战争”时,会把原本包含于其中作为一个阶段存在的“太平洋战争”扩大,选择接受强者与强者决斗但失败继而顺理成章接受更强者改造的这一历史事实,并以此作为“中日战争”的全部后果和认知。而这种追求进步性的观念的畸形产物,辅以进入美国阵营后的政治、舆论引导,造就了最终对中日战争认知失衡的局面。这其中进步性下的陆海军割裂,以及其分别代表不同战场与不同敌对观念的特性,或许成为影响日本战后中美印象的原因之一。

  《何谓中日战争?》读后感(四):战后记忆与我们的未来

  《何谓中日战争?》一书篇幅虽小却是是纐纈厚先生基于中日关系现状以及自身体悟而写具有现实关怀的力作。近年来,由于日本不肯正视侵华战争历史,国内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及愤恨,却极少有人愿意认真了解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书中,作者讲到自己在西安交大演讲的经历,提到当作者提出建立东亚联盟时,现场学者指出这是建立在日本能够正视战争的基础上,表明了中方的态度。日本究竟为何不肯正视历史?究其根本,在于中日双方不同的战争记忆建构,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我们的国家是建立在抗日的基础上,今日中国共同的国家记忆是帝国主义侵略下血与泪的历史,不得不说正是战争使中国拥有了民族精神。胡适、鲁迅等大家都曾批判过中国的民族性,认为中国人有家而无国,是完全的利己主义者,因此不关心政治,在政治中处于被动地位。孙中山先生因此提出训政为先的政治口号。经过近代的战争,中国的民族精神被唤醒了,建国以来对中小学普遍实行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国人对爱国心理,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国家未来的目标。在这样的战争记忆下,强化了中国被害者的战争意识同时也增强了国家凝聚力,然而在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日本印象的固化,我们无法否认在大多数人眼里日本是一个曾犯下罪行的罪人,年轻一代的哈日行为被视为不成熟和对过去的背叛,但即使年轻人学习日本文化,他们走进大屠杀纪念馆时也会油然升起愤恨之情。(即使他们不像老一辈人对战争记忆深刻,但也受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形成对日本的固化印象)前一阵看到,2015年《时代》杂志中选了这样一张照片作为年度图片,内容是中国拍摄抗日剧时被炸起的群众演员,图下配字大体意思是"尽管战争已过去很多年,中国人的仇恨与日俱增。"我看的是翻译过来的新闻,记得当时的新闻评论是"时代杂志选择了天津爆炸和这样的照片却没有关注九三阅兵的盛况。"当我讲这件事讲给周围的同学,毫无意外,收到的是不公的呼声,即使是我本人在当时也难免感到不满,即使天津爆炸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想这正是由于我们的思维定式的影响。如今,这一思维定式从报纸、书籍和各种媒体中不断深化,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排斥日本,而是我们一边大力开展与日交流,一边丝毫不改变对日本的不满。在书中,作者提出中日交流向来是"经济热而政治冷",我想其中的原因是双向的,不仅日本将自己视为受害者并且否认侵华事实,中国也将自己视为受害者坚决要求日本"谢罪",如此一来将来如果有政治合作,双方必将无法信任对方,并且怀疑对方的企图。中日双方若能冷静的回到当时的历史时期,正确分析自身历史的复杂性,承认历史的错误与教训,给予对方理解,才能更好的携手走向未来,中日共同的未来。用中国的俗语讲,正所谓多个朋友好办事。

  《何谓中日战争?》读后感(五):何謂中日戰爭?

  一個歷史研究者,他的研究成果如果只能用“歷史不是A面就是B面”來形容,那麼與其花時間去讀他寫的東西,不如去讀讀高中歷史教科書,或者讀讀《人民日報》和《環球時報》。

  何謂中日戰爭?這應該是一個常識,卻又是一個歷史的大課題。前者可以用一兩百字來概括,而後者絕不可能像本書一樣用二百四十多頁的篇幅就能闡述清楚的。我不是帶著中日戰爭是什麼的問題去讀這本書的,我所關注的是為什麼會發生中日戰爭。任何事物“為什麼”比“是什麼”更加重要。可惜的是,我在書中沒有找到答案,或者說沒有找到一個既非中國人的立場又非日本人的立場的純粹的歷史觀點。最令我詫異的是一個日本學者,居然用中國官方式的論調來解釋本國的歷史。這種詫異並不是指他的觀點有多大的謬誤,但是過多的使用宣傳式的論調讓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大打折扣。

  我一直認為中日戰爭無論以何為起點都是一種宿命,是強者與弱者之間各自命運的對決。

  自“黑船來航”事件以後,日本一直受困於“與英美帝國主義必有一戰”的意識形態。隨著這種被迫開放國門以後帶來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巨大變化以及自身實力的增強,這種意識形態逐步與現實結合。如何對抗英美,如何面對自身實力上升的現實是日本知識分子思考的問題。前者催生了“大陸聯合論”,後者又隱含了從“聯合論”轉向“侵略論”的因子。

  日本自感單憑一己之力無力對抗英美以及北方的俄國,所以一開始是希望聯合中國、朝鮮等大陸國家一同對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當然,這種聯合對抗的動機背後也暗藏著日本應當成為其中的盟主,並藉機開拓亞洲市場,擴大原料供應基地的目的。更為深層次的原因是破除傳統的華夷秩序和朝貢體系,提高日本自身國際地位。

  但是,在面對自身國力增強的現實時,日本人的大國夢想和排外主義的衝動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對中國和朝鮮的失望和蔑視。這種心態當然源於中朝的“弱國”地位和“畸形”的體制以及短期內無法改善和提高自身實力的機會主義判斷。但不得不說日本長期以來渴望顛覆傳統亞洲國際政治秩序才是衝動的魔鬼。

  一方面是落後的鄰居,一方面是迫近的強敵,日本基於生存的理念不得不放棄與鄰居聯手的初衷,又不能一力承擔抗擊的責任,最好的辦法就是將鄰居的東西拿回自己家,變成我抗敵的資源。這樣既保存了我又客觀上保護了鄰居。這就是中日戰爭在意識形態上的起源。

  強者與弱者的宿命對決在此展開。弱者是被迫按照強者的意志進行自我改造,並在改造不能滿足強者要求時還要忍受被侵略、被掠奪的後果?還是弱者的自生自滅與別人無關,甚至這種狀態為危及強者的自身安全時也不能付諸行動?

  “落後就要挨打”不僅是對弱者的警醒,也是對強者本質的揭露。強弱之間天然的向心力就像“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一樣,強者必然要從弱者身上汲取資源來維持自身運轉,這與任何政府都會從社會中汲取資源並無本質區別。

  所以思考何謂中日戰爭,不應只立足於這場該死的戰爭該不該發生,而是應該探究和反思中國的東亞霸主地位為什麼會在一夜之間分崩離析,同樣應該考慮的是日本的擴張主義為什麼反而摧毀了自己的強國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