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的芭蕾》经典影评1000字
关于抗战片,很多人喜欢谈日本人的“人性”,我想问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人性?
日本人杀害中国的孩子,中国人抚养日本的孩子,这是人性最真实的写照,也是最鲜明的对比。
记住,当你不懂的时候不要轻易谈人性。
《战火中的芭蕾》影评(二):为了忘却的纪念
在《战火中的芭蕾》看到了一种战争环境下的暴力美学,勇士们在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中完成了枪林弹雨的交锋。优美的舞步也曾一刹那间唤醒了人性的回归,但是稍纵即逝。残酷的年代里,美是如此的脆弱和不堪一击,却又弥足珍贵。战后的人们忍着失去爱人的伤痛,在同一片土地上重建新的和平。一切都恢复了平静,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战争的残酷和芭蕾的唯美以巨大的反差拷问着观者的心,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学会遗忘又如何前行?
《战火中的芭蕾》影评(三):卢那察尔斯基再世拍的?
宣传片,你懂的。
所以关键就在于,为什么现在中国宣传片能拍这么好看?绝对会挖小细节,哪怕是虚构细节。
跳起的小天鹅,绝对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超现实主义,哈哈。
总之,会革新伱中国宣传片的印象。
《战火中的芭蕾》影评(四):不可避免的真实存在
《战火中的芭蕾》影评(五):水军误我!
本来想打二星,看在抗战胜利献礼的大背景给个三星吧。
某作为苏俄粉和资深芭蕾粉,都吃不下《战火中的芭蕾》!用感叹号也无法表达自己对编导对这一题材牵强表述和苍白阐释的哀叹。
看媒体说本片取自真实,那真实也是鬼子的确有在天皇喇叭无条件投降了还跟苏军死磕的最后一战,而非一个从列宁格勒穿越到黑龙江边陲的柳芭大妈在黑土地旮旯战火中培养了一只红天鹅。想把故事编圆简直透支了编导的脑细胞吧。
林中的芭蕾段落,有人说梦幻,要比起艺术总监米哈尔科夫的《西伯利亚理发师》中的士官生华尔兹段落真是差得天上地下。
不过能找到一个会说点俄语又是专业芭蕾伶娜出身的小曹演女猪,也不容易了。
总之整体都没有说服力。
《战火中的芭蕾》影评(六):《苏日中立条约》:“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选择性遗忘是正确的行为嘛?
《苏日中立条约》(俄语:Пакт о нейтралитете между СССРи Японией 日本语:にっそちゅうりつじょうや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与日本于1941年4月13日签订的在战争中相互保证中立的条约。又称日苏中立条约、苏日互不侵犯条约、日苏互不侵犯条约。
,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俄语:Монго́льская Наро́дн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这显然是对中国内政的无端干涉,也是对《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严重违背。自此苏联对华援助逐渐减少。
《战火中的芭蕾》影评(七):战火中的芭蕾
影片同题目相照应描述了战火与芭蕾两个方面,个人认为芭蕾的比重与题目不符合,只能体会到导演可能想表达残酷与美好的对比吧。
《战火中的芭蕾》影评(八):《战火中的芭蕾》:战火百炼钢 翩翩绕指柔
今年不寻常,到处可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踪迹,有新闻称,期间往来进京包裹邮件都必须过机安检,而全国人民也因此会享受到三天小长假。所有所有的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确实不该忘记那段艰苦的岁月,关于纪念,没有什么比影像更有感染力,所以在这个时候也是电影工作者一展拳脚的好机会。
首先影片的幕后主创团队就已经让人见识到影片的质感。影片总监制是有着“俄罗斯斯比尔伯格”之称的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他执导的《蒙古精神》曾荣获1991年威尼斯金狮奖、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而《烈日灼人》更是斩获199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有米哈尔科夫的保驾护航,电影的品质可见一斑。而导演董亚春则曾经凭借拍摄《冲出亚马逊》、《惊涛骇浪》等电影名声大噪,他深厚的摄影功底在《战火中的芭蕾》里展现的淋漓尽致。
《战火中的芭蕾》以老年女主角口述回忆视角贯穿始终,为故事更添真实性。影片本身就改编自真实事件,所以观众观影时难免有种“步步惊心”的紧张感。男主角牺牲的那场战役被称为抗日战争中发生在黑土地上的“最后一战”。因为这场战斗发生在1945年9月12日,也就是日本宣布投降后的第28天,尽管导演未对正面战场着墨太多,但是通过暂时平静的美好时光,更反衬出战争的务必残酷。
《战火中的芭蕾》影评(九):生长于战争黑土地上的纯美之花!
文:赵猪
2011年,日本曾经拍过一部电影《太平洋的奇迹》,说的是一个日本大尉率领一批残兵和老弱妇孺,在天皇宣布投降之后,在太平洋一座小岛上与美军周旋的故事。同样的故事,在东北中俄边境一样发生着,《战火中的芭蕾》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只是出发点和最后的结局完全不同。俄罗斯大导演米哈尔科夫担任艺术总监,金鸡奖摄影师董亚春执导筒,把这个惨烈的故事,拍得美轮美奂,如同盛放于黑土地上的一朵纯美之花,傲凌风雪,兀自挺拔!
非常写意,也具有象征意味的,在影片最后那场“玉碎”的战斗之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来自俄罗斯的柳芭大娘,来自中国的鹅儿和她的母亲,以及来自日本的女孩,都行走在如同人间地狱般的战场上。她们的亲人、爱人、男人,已经被战争这头怪兽吞噬,但是她们却必须生活下去,同时尽快遗忘战争带给她们的创伤,好好生活下去……
但是,对于七十五年后的我们,早已无从感受战争苦难的我们,却必须牢记这一切。牢记住战争,是摧毁一切安详、平静、幸福,纯美生活的罪魁祸首!
《战火中的芭蕾》影评(十):愿铸剑为犁世界和平
电影里有几个片段令人影响深刻,白雪皑皑的东北大地,除夕夜里安德烈将窗子打开雪花飘进来,一对恋人共同感受这静谧的时刻,安德烈发现自己的母亲的喜悦,女子二人紧紧相拥,鹅儿和恋人安德烈坐在秋千上,给安德烈跳舞,满心都是恋人,如果两人最后能在一起该多好。后来安德烈在与日本人的作战中牺牲,不仅仅是苏联人,还有许许多多的东北儿郎长眠于现场,他们不畏生死,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着斗争。最后鹅儿、柳芭大妈、母亲和纯美四人女子出现在战争后的战场上,面对着满地的尸体,他们是谁的家人谁的父亲又是谁的恋人,结局引人深思,战争面前没有赢家。
人性中都有善良的一面,日本军官也有妻儿,妻子又怀孕了他也有为人父的喜悦,对妻子说这里不太平回去吧,妻子说一家人就要在一起,一名日本人听到战争结束后手舞足蹈的说可以回家了,可当战争来临时一切都化成泡影。后来日本军官死了,妻子也因难产死去,只留下一个几岁的女儿纯美,被鹅儿的母亲收养。鹅儿和恋人安德烈也阴阳相隔,母亲失去孩子,妻子失去了丈夫,战争面前没有赢家,愿铸剑为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