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她的国》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她的国》读后感1000字

2022-03-28 03:31: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她的国》读后感1000字

  《她的国》是一本由(美)夏洛特·吉尔曼著作,译言古登堡计划/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4-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她的国》读后感(一):母系高阶文明的可行性?

  “或许我们如此追捧的“女性魅力”其实根本和女人无关,只不过从反面衬托出了男性气概罢了。这只是女人们进化来取悦我们的——因为她们不得不这样做。” “在你们那儿,没有竞争的刺激母亲便不会照顾她的孩子?” “我们这里认为“四海之内皆母亲”——且完全可行。” “她们是母亲,但并非我们认为的那种母亲——被迫生很多小孩来填满每块土地,甚至大大超出土地的承载能力。然后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受苦、犯罪、死去,可怕地同人争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们是理智的人类制造者。对她们而言,母爱并非一种盲目的激情,一种单纯的本性、或是一种纯粹个人的感受,而是,一种信仰。”

  文字故事结构以今天的视角来看自然不算上乘佳作,重要的是它的精神意义。 人口超负荷或是人口老龄化都是父系社会必然的结果,而女性被迫要为这种结果买单,政府要求女性控制生育的数量,劳动力过剩时节育,过少时便鼓励生育,子宫成为社会资源。但在女性承担着这项社会责任的同时,却并未因此受到优待。相反,想要融入父权社会的女性被夺走工作赶出职业场所,而承担起生育使命的女性被认为是只会洗衣做饭的“家庭主妇”受到歧视。要求平等,是父权社会下的平等,而不论多平等,必要的时候,女性都会被赶回家生孩子。

  开始想读母系的书了。

  《她的国》读后感(二):母系的魅力

  “或许我们如此追捧的“女性魅力”其实根本和女人无关,只不过从反面衬托出了男性气概罢了。这只是女人们进化来取悦我们的——因为她们不得不这样做。”

  “在你们那儿,没有竞争的刺激母亲便不会照顾她的孩子?”

  “我们这里认为“四海之内皆母亲”——且完全可行。”

  “她们是母亲,但并非我们认为的那种母亲——被迫生很多小孩来填满每块土地,甚至大大超出土地的承载能力。然后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受苦、犯罪、死去,可怕地同人争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们是理智的人类制造者。对她们而言,母爱并非一种盲目的激情,一种单纯的本性、或是一种纯粹个人的感受,而是,一种信仰。”

  文字故事结构以今天的视角来看自然不算上乘佳作,重要的是它的精神意义。

  人口超负荷或是人口老龄化都是父系社会必然的结果,而女性被迫要为这种结果买单,政府要求女性控制生育的数量,劳动力过剩时节育,过少时便鼓励生育,子宫成为社会资源。但在女性承担着这项社会责任的同时,却并未因此受到优待。相反,想要融入父权社会的女性被夺走工作赶出职业场所,而承担起生育使命的女性被认为是只会洗衣做饭的“家庭主妇”受到歧视。要求平等,是父权社会下的平等,而不论多平等,必要的时候,女性都会被赶回家生孩子。

  开始想读母系的书了。

  《她的国》读后感(三):女性主义理想化的早期尝试

  《她的国》读后感(四):《她的国》译序

  文/王骁双

  在译言古登堡计划推出女性文学专题时,有人大为不满,并评论「世界上有那么多重要的文学作品,能够开阔视野提升思想,为何译言偏要加大翻译女性文学,汉化没有营养、对社会没用的女权主义作品呢?」这样的话让我震惊,我才恍然意识到,身处这个现代化文明社会里这么久,跳出充斥学术理论的象牙塔,社会的现实却让人如此无奈。我们所处的舆论环境,似乎与十九世纪握笔书写的女性所面对的并无区别。文学始终是女权战场上最隐秘的一个领域,冲在前线的社会活动家对此不屑一顾,躲在象牙塔里苦心钻研理论的学者对此嗤之以鼻。女权主义者忙着提议修改政策法律,忙着监督媒体舆论导向,忙着将女权理论「硬卖」给大众,却忘了文学这一块领域。文字的力量不可小觑,是柔软而有力的武器,潜移默化中改变读者的思想,于无形中扼杀脑中的残余毒瘤,输入女权的新鲜血液。然而,一切都需要读者的存在,若不打开书,再有用的文字也无法进入大众头脑,因此,在读者打开书的这一瞬,即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

  吉尔曼在国内或许并不为人熟知,却是二十世纪初美国首波女权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父亲在她还在襁褓中时便离家而去,母亲体弱多病,吉尔曼从小就没有受到应得的关爱与教育。她二十四岁结婚,一年后诞下女儿,产后的吉尔曼经历了最痛苦的抑郁期,婚姻与母职又进一步加重了她的病情。然而那时的女人都被认为天生就是「歇斯底里」「神经质」的生物,她的病并没有得到太多重视。医生对她采取「休养疗法」,将其困于房内,禁止她思考,不让她拿笔,而是整日躺在床上休息。数月后,吉尔曼的病情不但没有减轻,堆积起来的负面情绪甚至要让她崩溃,数次企图自杀,直到夫妇最终做出了离婚决定。离婚后的她搬到了加州,精神状态有了明显好转,并活跃于数个女权及改革组织,参与了多次社会改革运动,还创作出数篇散文、诗歌、长篇及短篇小说。

  发表于十九世纪末的《黄色壁纸》这部短篇小说奠定了吉尔曼在女性文学界的稳固地位,文中的「约翰」不仅是「我」的丈夫,更是现实生活中那个曾给吉尔曼进行「休养疗法」的医生,是禁锢女性思考、写作、走向公共领域的体制束缚,而「我」不断想要冲出这个束缚,获得真正的自由。相隔二十五年后,吉尔曼在《她的国》里构建了一个只有女性的乌托邦理想国,从逃离到自由,从疯癫到自我实现,《黄色壁纸》里的那个痛苦挣扎的吉尔曼已经蜕变为一位自信成熟的生态女权作家,用文字构建出一个让男性或害怕、或不屑、或崇敬的女性乌托邦。《她的国》与四个世纪前托马斯·摩尔所著的《乌托邦》相比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都强调国民学识、智力上的提高与制度的不断完善。然而不同之处也显而易见,摩尔的乌托邦里仍是以男性为主导,甚少性别角色及社会分工上的反思,而在吉尔曼的乌托邦里,通过误闯进她国的三个男人与她国女人之间的不断互动,那些我们在现实社会中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的社会规范、意识形态逐渐遭到质疑、颠覆,最终彻底瓦解。

  小至服饰的口袋设计,大至整个国家对孩子的抚养与教育模式,甚至有时她国女人的一句不经意的话,就可将现实社会中根深蒂固的规范或思想通通打碎。在这里,男性才是「第二性」,而女性则代表全世界,是一排排不断前行的无所不在的大写的人,是需要男性「向上爱」而非「俯视」的女人,她们不是宠物,不是仆人,不会害羞,不会懵懂,不会示弱。在男主角范与她国女孩艾拉多结婚后,艾拉多这样说:「亲爱的,你得对我们有耐心,我们不像你们那儿的女人,我们是‘母亲’,我们是‘人’,但在婚姻方面我们还不擅长。」不知读到这里身在父权社会中的女性读者会作何感想?我想起安妮·金斯顿的著作《妻子是什么》(The Meaning of Wife),当我们称一个女性为「妻子」时,究竟赋予了她多少理所当然的「责任」与「义务」?

  吉尔曼所构建的不仅仅是一个女性乌托邦,更是一个母职乌托邦。翻译过程中这样的神化母职不断引起我的质疑,然而再次通读全文时我发现,她国的母职并非传统婚姻制度中的母亲身份,不从属于家庭空间,而是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带有博爱性质的母职。这种非制度性母职不但减轻了对女性的压迫,更为母亲提供自主选择,这里的女性是「母亲」也是「人」,不会因为母亲身份而减少女性的主体性,这样一种女权主义母职观值得我们借鉴。

  但《她的国》的欠缺也显而易见,没有什么乌托邦是绝对完美的。在丁乃非教授所著《猫儿噤声的妈妈国:<她乡>的白种女性禁欲想象》一文里,作者指出「一片女性建国的异象中」存在「惊心的文化、种族、性的阶级偏见」。她认为这篇小说透露出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想象中的具有资产、文明、社会经济地位的白种女性,小说在展现性别的社会建构论的同时,却没有对阶级、种族等方面进行反思,而与之共谋。同时,禁欲是她国的另一特点,这里的女人只是姐妹或朋友,她们不会欲望彼此,没有同性爱的存在,她们强调性是伟大生命历程而非个人愉悦。这样的阶级与种族偏见,以及禁欲想象,与当今台湾社会何春蕤教授所指出的「良妇女性主义」概念遥相呼应。尽管有此欠缺,我们依然不可否定小说所反映的美国第一波女权运动对社会带来的贡献。

  在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北京为一家妇女组织做实习,白天在办公室埋头于翻译与性别有关的国外新闻,晚上回到蜗居的租屋,沉浸于一个只属于女性的乌托邦里,文学与社会实践从没有过如此完美的高度结合。只是面对一个紊乱而引人愤怒的现实社会时,那样一切秩序井然、人人品行高尚的乌托邦似乎遥不可及。能将这样一部重要的女权作品带给中文读者欣赏,是我们身为译者的荣幸,若能因此引发大家对女权主义的思考、对社会性别的反思、以及对婚姻家庭制度的质疑,那将会给译者带来更大的成就感。译者在此真诚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看到大家读后的思考与讨论,以此证明女性作品确实「能够开阔视野提升思想」,并且「有营养、对社会有用」。

  《她的国》读后感(五):又一个女儿国

  《女儿国》的故事,中国古典小说中就有两个:《西游记》《镜花缘》。《西游记》中的女儿国是个只有女性的国度,因为只有女人,所以女人什么都干;《镜花缘》中的女儿国则是男女颠倒的世界,让男人待在家里,女人在外面。明清女性承受的缠足、守节,女儿国中的男人都承受一遍。

  我看过的一个科幻小说《黑暗的左手》中的冬星,也差不多是个女儿国,那里的人的性别是可以转换的,平时是无性人,等到需要繁殖的时候就变成女人了。

  《她的国》是另一个女儿国的故事。这本书是20世纪初的一位美国女作家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写的。这位作家的命运比较悲惨,她很早就结了婚,结婚生育后,就患上了产后抑郁,但是当时人们对女人的精神疾病并不重视,当时社会认定女人都是神经质的,女人有精神病是正常的。他的丈夫把她关起来,不给她看书,不让她外出,不让她见朋友。最后,千难万难,终于离了婚,逃离了囚禁她的家庭。离了婚后她就独立起来,成长起来,成长为一位作家。她只写女性的生存状况。

  《她的国》是一本乌托邦故事。故事情节性比较差,冲突矛盾都是很少的。写作的戒律多展示少告诉,这本书也是不遵守的。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小说,不如说是一个“女国建国纲领”。

  这个国家的女人,都非常强健。个子高、肌肉发达,不打扮,不化妆,不用饰品。文中一个美国男人拿了一串项链,想要贿赂这里的女人,但是这里的女人接过去后,拿去研究了,研究制作工艺,试图提高当地的手工艺制作水平,但从没想过戴上它。

  她们“跑起来比鹿还快”,而且都身手敏捷,爬树、上山、下地,等等,几乎是全能的。(我最近看到一个说法:说人类男女身高差距在缩小,因为现在的生活环境下,男女做的事差不多了。所以形成了新的自然选择)。

  故事的叙述者“我”是一个美国男人,他根本就追不上这里的女人,甚至连个小女孩都追不上。

  她们都热爱学习,人人都是植物学家、动物学家、农作物培养专家。

  为了避免智力不能充分发展,她们通常做一段一个工作后,就会换另一个工作。这样,到最后,几乎人人都是全能的了。

  这里的女人不仅身体强壮,精神也是。她们从不知什么叫畏惧。没有娇滴滴的所谓“女人味”,她们看人喜欢直视人的眼睛,说话直接了当。她们没有“女人应该怎样的条条框框”,女人可以做一切,可以成为一切。

  她们爱护动物,因为爱护动物,她们不吃肉,也不喝奶。听说其他地方的人类喝牛奶,她们就追问牛犊怎么办?得知牛犊被强行带走,只留下痛苦的牛妈妈被迫为人类提供奶时。她们简直要痛不欲生了。她们不能忍受这种虐待动物的行径。

  当她们听说当时的美国,男人可以追求任何事业,而女人只能在家里做饭洗衣服时,她们表示匪夷所思。

  这里的人都不结婚,没有“家庭”这种说法。但是她们住的不错,人人都有房子。人们之间有友谊,但是好像没有爱情。(考虑到20世纪初世界对同性恋的敌视态度,这一点也就容易理解了)。

  还有一些有趣的小细节:她们的衣服有很多的口袋,这些口袋都装满的话,可以装好几天的食物。而人类其他世界的女性服装几乎都是没有口袋的。

  对比人类的养狗文化,这里有养猫文化。人类的养狗文化通常是养公狗,不养母狗。母狗只是为了繁殖后代,只在育种地方存在。这里的养猫文化呢,人们养的都是母猫,公猫只保留很小一部分,而且都给关起来了。

  她们没有姓氏,女儿(只有女儿,没有儿子)可以自己给自己起名。她们认为女儿是独立的人,不属于母亲,所以母亲没有权力用自己的姓氏为她们命名。

  文中很多关于女人、男人的思辨。这让这本书像一本论文,而不是小说。

  比如这一段:

  “假设有一个只有女人的国家。”杰夫一次又一次地说,“她们会是什么样呢?”

  我们曾非常笃定,女人多了就必然会有局限、错误和罪恶。我们以为她们会沉湎于所谓的“女性虚荣”和“华而不实的东西”中,但发现她们发展出了一种比传统中式服装还要完美的装束。这种装束在需要时可以非常华美,且永远兼具实用性能与高贵品位。

  我们以为她们会是千篇一律,呆板顺从的,却发现她们的大胆创新远非我们能及,机械及科技水平也与我们不相上下。

  我们以为她们琐碎小气,却发现同她们的社会意识相比,我们国家在此方面,就像吵闹且低能的小孩。

  我们以为她们嫉妒成性,却发现她们深厚的姐妹情谊、正直的品性智慧,是我们无法与之比拟的。

  我们以为她们歇斯底里,却发现一个健康活力的标准、一种冷静平和的脾气。”

  如果这世界上没有男性,那么女人就是默认的人。就不会有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女人就会做一切的工作,这世界的文化和精神面貌自然也会大大不同于现在。

  这本书做了一个这种设想,也可以让人反思一下这个社会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认为天经地义的,也可能是不合理、不公平的。

  这书作者夏洛特,据前言说是生态女权主义者。我觉得她只是生态女权主义者的鼻祖吧,那时候还没有形成这个流派。

  生态女权主义者主张什么?看下面这一段(摘自李银河《女性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信念包括:

  第一,女性更接近于自然;而男性伦理的基调是对自然的仇视。自然与文化的两分,生理(动物)世界与社会(人类)世界的分离,男女两性的区分,以及跨文化的观点,将女性与自然、繁殖、物质、他者性归为一类;将男性与文化、生产、形式、自我性归为一类;这是西方男权制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为贬低及强奸自然和女性寻找合理性。(Kourany,et al.,451)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男性是把世界当成狩猎场,与自然为敌;女性则要与自然和睦相处。因此,女性比男性更适合于为保护自然而战,更有责任也更有希望结束人统治自然的现状——治愈人与非人自然之间的疏离。这正是生态运动的最终目标。生态女性主义主张自然世界与女性主义精神的结合,它认为应当建立不与自然分离的文化。尽管生态运动不一定全是女性主义的,但是任何深刻的生态运动,其性别化程度都是令人震惊的。它之所以令人震惊是因为深刻的生态学意识是一种女性意识,或者可以说,生态意识是一种传统的女性意识。生态女性主义者关注着地球上生态的严重破坏,森林消失,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对此感到痛心疾首。她们说:“我们在和自己作对。我们不再感到自己是这个地球的一部分。我们把其他造物视为仇敌,很久以前我们就已放弃了自我。”生态女性主义提出:“对地球的一切形式的强奸,已成为一种隐喻,就像以种种借口强奸女性一样。”(Plant,1~8)

  生态女性主义者格里芬(Susan Griffin)指出:我们不再感到我们是这个地球的一部分。我们把其他造物视为仇敌。森林消失,空气污染,水污染……很久以前,我们就已经放弃了自我。我们的生活方式正在毁掉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肉体,甚至我们的遗传基因。(转引自Plant,7~8)

  第二,地球上的生命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网,并无上下高低的等级之分。我们的社会状态是种族分隔、性别分隔的。人们都接受了这样一种世界观,甚至没有感觉到它是一种错误的意识形态。这种世界观认为,存在是分等级的。在这个等级体系中,上帝这类纯精神是最高级的,而生长在地球上的生命是低级的;在所有的生命中,人又是最高级的,以下依次是动物、植物、山、海和沙;在人类当中,白种男性是最高级的,以下才是其他种族和性别的人们。而生态女性主义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反对对生命做等级划分。

  第三,一个健康的平衡的生态体系,其中包括人与非人在内,都应保持多样化状态。消费市场把人们的文化兴趣搞得千人一面,既浪费资源,又无趣。生态女性主义主张,应当发起一个反集中化的全球运动,既照顾到人们的共同利益,又要反对某些消费形式的统治和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实际上是一种暴力形式。而生态女性主义就是这个运动的潜在力量之所在。

  第四,物种的幸存使我们看到,重新理解人与自然(自身肉体与非人自然)关系的必要性。这是对自然与文化二元对立理论的挑战。生态女性主义批判二元对立的理论,反对将人与自然分离,将思想与感觉分离。概括地说,生态女性主义所主张的是按照女性主义原则和生态学原则重建人类社会。(Plant,20)它强调所有生命的相互依存,将社会压迫与生态统治的模式两相对照。它是对全球环境危机的女性主义回应,主张积极改善女性与环境的状况,并且认为这两项任务是息息相关的。

  生态女性主义者对发展的概念提出质疑。她们认为,发展这个概念是基于西方男权制和资本主义关于经济进步的概念而形成的,以为变革必须走线性发展的道路。从文化角度上讲,这个概念具有局限性,但却被奉为神明,在全世界通用。它不仅带有霸权主义特征,而且与女性运动所强调的基本价值观背道而驰。女性运动的价值是去听取无权者的呼声,尊重差异性;而发展概念不重视个体,不重视社区层面,只是从经济角度评估人类与社会的进步,却不考虑诸如文化、社会、政治、精神等人类的贡献。她们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是:如果两性差别能被考虑在内,发展计划的实施一定会取得巨大进步。经济发展应当顺应女性日常生活的情理,不应当一味追求竞争和侵略的精神;男性和统治制度应当改变自己,应当富有责任感、教养、开放思想并且最终放弃等级思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