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认识佛教》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认识佛教》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8-29 19: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认识佛教》经典读后感有感

  《认识佛教》是一本由释净空著作,线装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80元,页数:1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认识佛教》精选点评:

  ●刚开始看~~ 貌似网上对净空法师的争议比较大~ 不过感觉还是受益匪浅的~ 值得读读的~ 专一是很重要的~

  ●常识

  ●宗教还是太naive,科学才是正路

  ●佛教,不是指关于佛的宗教,而是指佛学教育。本书主要在讲佛教的基本知识,以及学佛的人应如何进修。只是我不太喜欢这种闭目塞听以求清净圆满的大道理,正如同我一直很疑惑佛教一直在讲“是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基本上不涉及到“为什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好吧,我承认,评价该是4颗星的,5颗完全是因为是姐姐推荐读的。。

  ●查了下,这位净空法师似乎争议很大。就此书而言,还是适合初学者阅读的。尽管在一些地方上有点迂阔并且有鸡汤和强加价值观之嫌,但确实能见出慧心,见出其豁达圆通。那些本质的道理能领会就好,不必太拘泥其措辞。

  ●阿弥陀佛。

  ●不错

  ●很多烧香磕头,借花献佛的规矩从来都不知道,读过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些细节无不没有原因。

  ●开启了我的佛教修习之路。

  《认识佛教》读后感(一):失望(✺ω✺)这是佛教么。。。

  这从A到B的逻辑推导,就像穿上溜冰鞋一样,想怎么滑就怎么滑。真怀疑,如果除开法师的光环,这样的在世上能干啥,跟客户谈个生意,这么说话试试。看着简直生活不能自理型,路边办假证开发票的,思维都比这更清晰些。。。

  说信仰是超越逻辑的可以,但是不是连逻辑都不通的,那叫思维不正常,不叫信仰。。。

  《认识佛教》读后感(二):唐代之后中国建立了佛教丛林 相当于一所大学 2500年前的佛陀是伟大的教育家

  若干年后再读一遍,基于更多系统知识的积累,体会与多年前读的时候,真的不同。理解更快、更深了。 怪不得说温故而知新。净空法师把佛法涵盖到的智慧和要点,讲的非常清楚。目录与内容对应的框架感很强。

  净空法师还告诉我们,八万四千法门,是如此圆融,但要做到一门深入。修行数年戒定慧增长,一门深入路路皆通,为金字塔倒型,无限广博。若是做专业、学科研究,先是泛泛再精专则,为金字塔正型。一个有限一个无限。

  净土法门:三皈五戒十善业;三福、六合、三学、六度、十大愿王。

  《认识佛教》读后感(三):我所需要的信仰

  在这个大众已经缺失所有信仰的时代,能看到这样一本书确实是能让自己安静很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佛教的真正定义:佛陀的教育。之前自己一直就坚信每个人的内心都可以是佛,都具有佛的内在,看到此书真是拍案叫绝,但是也充满了很多疑惑和不解,释迦牟尼佛在传经授道的时候,他到底看到了整个宇宙的什么,开悟的感觉又是什么样子的?统统不知,又充满着巨大的诱惑。

  这可能是我需要的信仰,我还在寻找。

  《认识佛教》读后感(四):慈悲为法 方便为门

  很偶然的机会 翻开这本书。

  也很偶然的读到了其中一个故事:

  说有三个人抗战时期被日本人追赶,后因一老和尚而得救,

  抗战胜利后重聚南京,要报答老和尚救命之恩(常常挂念)。于是在南京酒楼里准备了一桌非常丰富的酒席,请老和尚来。老和尚一来,看到鸡鸭鱼肉,果然丰盛!这时三人才想起'出家人吃素的!怎么没想到办素席!今天要报答他老人家救命之恩,搞了这么一桌怎么办?'结果老和尚非常慈悲,举起筷子说'好!大家坐下来。'酒席就开动了,他举筷就吃。这令大家非常感动。

  这是佛法里说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四摄法中菩萨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

  这段时间正每天晚上抄着经书,看各种说法,翻到这个故事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佛教戒律虽多,却有根本的目的,渡己渡人。大乘佛教中,无不是发大慈大悲心才能得正知正觉法。如果自己的修行不能得到周围人的共鸣,不能减轻人世间的苦难,那么也很徒劳。守戒律但又不受戒律所束缚,让更多善男子善女人因此与佛结缘吧。

  这本书还有很棒的观点:佛教本是佛陀的教育,而非某种学术或邪门外道也不是宗教。既然是教育,那么佛教的所谓佛,菩萨,阿罗汉等也只是进修到一定水平的学位罢了。

  这耳目一新的说法完全颠覆我以前的各种迷茫。

  我想每一本书给人带来的震撼应该各不相同,相信其他同修看完之后也一定能有所感悟收获。

  《认识佛教》读后感(五):慈悲为法 方便为门

  很偶然的机会 翻开这本书。

  也很偶然的读到了其中一个故事:

  说有三个人抗战时期被日本人追赶,后因一老和尚而得救,

  抗战胜利后重聚南京,要报答老和尚救命之恩(常常挂念)。于是在南京酒楼里准备了一桌非常丰富的酒席,请老和尚来。老和尚一来,看到鸡鸭鱼肉,果然丰盛!这时三人才想起'出家人吃素的!怎么没想到办素席!今天要报答他老人家救命之恩,搞了这么一桌怎么办?'结果老和尚非常慈悲,举起筷子说'好!大家坐下来。'酒席就开动了,他举筷就吃。这令大家非常感动。

  这是佛法里说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四摄法中菩萨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

  这段时间正每天晚上抄着经书,看各种说法,翻到这个故事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佛教戒律虽多,却有根本的目的,渡己渡人。大乘佛教中,无不是发大慈大悲心才能得正知正觉法。如果自己的修行不能得到周围人的共鸣,不能减轻人世间的苦难,那么也很徒劳。守戒律但又不受戒律所束缚,让更多善男子善女人因此与佛结缘吧。

  这本书还有很棒的观点:佛教本是佛陀的教育,而非某种学术或邪门外道也不是宗教。既然是教育,那么佛教的所谓佛,菩萨,阿罗汉等也只是进修到一定水平的学位罢了。

  这耳目一新的说法完全颠覆我以前的各种迷茫。

  我想每一本书给人带来的震撼应该各不相同,相信其他同修看完之后也一定能有所感悟收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