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立观察》读后感锦集
《舒立观察》是一本由胡舒立著作,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32 页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10-1-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舒立观察》精选点评:
●胡老师的个人作品集锦……
●新闻人的经济学金融学解读 通俗平易却实难深刻
●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推动……评论分寸把握很好,既有真知灼见,不盲从,又对未来充满希望……
●院长!
●中心思想俩字:改革/题目不错
●只能感叹作者涉猎之广,思考之深
●3.8星。我怎么这么无耻啊,胡舒立大名鼎鼎,我竟然觉得她这些文章并不惊艳,缺乏模型,收获不大。
●有梦的胡主编
●中国最危险的女人?
●评论的时效性太强了,当时的激流到今天早就不汹涌了。中国最危险的女人也从胡主编退为了胡院长。
《舒立观察》读后感(一):新闻人的灵魂
曾经因为财经的盛名特意去看这本杂志,无奈于我而言太过专业晦涩,唯独当中的“财经观察”栏目,每文都是铿锵有力、张弛有度,后来一度还在我准备公务员的时候被当做申论范文。
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文章,读得出有智慧。
《舒立观察》读后感(二):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总觉得财经是个很复杂的东西,不是高中政经课上枯躁无味的教条,就是每天傍晚电视里几个老男人讨论得热火朝天的庸俗玩意。
相信看穿现象现象的人很多,而能用简洁的语调解释清楚,继而引人思考就需要功力了。
这世界愤青太多,冷静思考再耐心就单个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人太少。在无力扭转大局之前,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和研究一些问题,比单纯抒发感情感叹乱世有用,也更像是有教养人的该干的事。
《舒立观察》读后感(三):那些年看的《财经》
有这样一句评价:在混沌的中国媒体市场市场中为有理想的新闻人树立了专业主义的标杆。
这个评价很准确。
当年看了很多期《财经》。它的气质和《南方周末》很像,语言风格鲜明,一本看下来,语感是畅顺的。一本正经的样子也能培养一种严肃思考的态度。这意外地为我写广告策略打了些基础。这本杂志卷首语合集,脱离了杂志本身独立存在的时候,有点乏味,读不下去,跳着读。很多内容是根据当时的时事写的,时间跨度十年,很多观点虽然不过时,但多数内容现在看来都是隔鞋搔痒。没有嬉笑怒骂,没有语言的快感,这本书在写作层面是失败的。
我觉得写沉重的时政话题,反而应该用轻的语言。这本书不推荐阅读,浪费时间。读书一定要先在豆瓣上查一下评价,评分太低的书一定不要看。我之所以硬着头皮看,是因为这本书买了8年了,不读过意不去。
另外,《财经》作为当时最好的期刊杂志之一,给迭代中的中国贡献了极具价值的观点,但随着媒体环境的变化,和胡舒立的出走,一本杂志的使命就结束了,有些历史的一页翻过去就永远翻过去了。
《舒立观察》读后感(四):第一次写书评
胡舒立的《舒立观察》是寒假在家读了的,这个被誉为亚洲最危险的女人,其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所表现出来的勇敢,深刻的看法,对民生的关注,极强的责任心,让我很...崇拜!
文章回顾记录了中国近十年来改革的重大事件..很多事情都不是很了解~~大多数事情发生的时候我还都是小毛孩一个呢啊~~
但是回顾一下整本书,会发现整个十年来,中国在改革方面是有着很大进步的,政府的取向是很清晰的,那就是更加的注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注重民生,更加开放。而现在中国的社会改革则到了一个更深的高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到了需要更加彻底,触碰到了更加实质的东西的时候了。而这个时候往往很多既得利益体会想法设法的阻挠改革的进程,使得改革缓慢,想我的两位经济老师可能也就是不满在这里吧(因为上课的时候两位老师应该说是很清楚的表现出来了对当今这个社会中一些体制的不满,他们所倡导的自由经济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想要达到还有着非常远的距离)
我自己的看法是中国改革的大方向大趋势很好,但是可能就像大家不满的一样改革的速度太慢,而我在这里则担心大家会将这种对改革预期的不满演变成严重的对政府的不满,尤其是对中央政府,从而不相信政府,甚至反对政府。其实现在两位老师可能更多的是他们对现在社会以及改革的无奈(个人根据听课所猜测...),那我希望两位老师以及像他们这样不在其位的知识份子能够更加积极,相信政府一直以来的对改革的努力,不要总是太过心急,相信我们国家以后会很好!
努力学习,祝福祖国!
《舒立观察》读后感(五):《舒立观察》:这个女人真的很危险吗
《舒立观察》:这个女人真的很危险吗
枷锁缠身,是中国媒体人的普遍生存境遇,带着镣铐跳舞,则是有追求有坚守的那部分媒体人,在言论的舞台上,与资本、权力抗争过后留下的镜像,令人崇敬,亦携哀思。胡舒立以及她一手创办的《财经》,曾是中国媒体圈的一个神话。她带着她的团队,急速地穿越言论禁区,为公共空间引入很多真相的强光,涤除着社会生活的黑暗,更启明了人们对真与善的追求。这个睿智的女人,以敏锐的体察方式,探索着当代中国言论自由的边界,让很多心怀新闻理想的人,重生憧憬。她,被称为中国最危险的女人。
《舒立观察》的副标题是,“中国十年之真问题”。事实上,胡舒立十年来谈论的问题,在成书出版后,依然毫无萎败之迹,它们中的部分甚至仍活生生地在中国茁长。也许,这就是胡舒立敢于自信地称它们为真问题的原因。
有些问题,是无法解答的,在时间的绵延中缓慢聚集更多的疑问,绑架人的自信,使人变得更加谦卑更加宽恕。有些问题,是可以给出明晰的答案的,但是,因为各种原由,这些答案被人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胡舒立在谈论的问题,属于后者,她不惮于给出自己深思熟虑的解答,同时,她并不自信自己的解答能否有力煽动那些本该直直走向问题的人们。我能想象出这个坚毅慧敏的女人单手托腮的样子,眼神深邃略带清幽的迷茫。谁都不自信,自己能以一己之力,奔跑着将人带到问题的内核;谁都不自信,公共权力的执行者能被一个明晰的答案打动,从而心无旁骛聚精会神地解决问题。但是,我们都没有权力忧伤,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是理性,而且是建立在高程度共识之上的集体理性。
一架法治的天平,牢固地架立在中国的大地上,称量政治经济风云的变幻,托举民生的情怀,增添世俗生活幸福的分量。这是很多人心怀已久的想望,也是很多人压在心里找不到确定的语言来表达的想望。胡舒立说《财经》是一只啄木鸟,永远在敲打一棵树,不是为了把树击倒,而是为了让它长得更直。承认体制权威,然后谨慎地追求它的改进,在较低自由度的言说环境里,胡舒立探索着这样的言语径路,并不开阔,但也不逼狭。
啄木,不是服务于树,而是因为它是一只啄木鸟。转型期的中国,携带了很多令人沮丧的凉气冷风,也不乏令人心生不安的晦雾黑烟。言论在一个权威政权的辐射下,区分两路,一边是官方的凿凿之言,一边是民间的芜杂之语。胡舒立从不表达忧伤,甚至连忧虑,都是内敛的,被坚定地压抑着。有人说,她尖锐地挑战了中国媒体梦游般的形象。也许,她自己觉得自己做的,不是挑战,而是保证自己不梦游,保证自己说的话不是语焉不清的喃喃。她并不从容,在很多评论文章里,这个思力笔力皆健的女人,用的最多的词,是“必须”、“需要”、“理应”、“应当”,切切之心无遮无拦。
在宪政结构并不完善、行政权独大的局面尚未改变的制度生态下,胡舒立的声音,响亮不起来是必然的。她呼吁“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时代应当结束了,现代民主政府理应是信息开放的透明政府。她急迫地开出药方:政府行为的透明,必须以法律形式予以规范,形成强制力,政府信息公开一旦法制化,则披露信息成为法律规定的政府义务。但毕竟如天真的孩子般脆生生的声音,已长驱直入到一部分人的内心。几年下来,在法律的轨道上寻求政府行为的透明和公开,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在体制内外业已形成一定的共振。
在房改问题上,胡舒立用这样的词来描述政府的现实作为:缺位、错位、越位,简洁又形象。这几个词到现在还未完全失效。房价尚未平抑,“居者有其屋”的梦想,仍在不完善、不规范、欠公平的市场面前摇曳不定。政府还在“从高房价拉动的高地价中获得大量财政收入”的诱惑前,犹豫沉思。常被“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医改问题,胡舒立亦毫不吝啬地给予了自己关注的热情,甚至预计,“让医生中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进入医疗市场,自由创业,成为医疗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力量,必然会带来多赢的局面。”
你可以说她是纸上谈兵谈得火热,充满天真的热情。但要想到社会现实在不断泼冷水,你就不得不承认,要一如既往地保持火热的“纸上谈兵”,并非易事。胡舒立的很多观点,都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独立、公正、信息透明的政府。胡舒立的很多题解,都包含着这样一种乐观的暗示:我们的政府,在自觉地持续地改善自己,并一直抱有改善自我的意志。08年四川地震,很多媒体因为报道校舍坍塌被处罚了,但是胡舒立带领的《财经》没有受到相关处罚。胡舒立给出的解释是:我们从不用非常感性或者不正式的语言说话。我们尽力分析体制,谈论一个好的设想或愿景为什么无法变为现实。
中国新闻史上有“文人论政”的传统,张季鸾、储安平等“凌云健笔意纵横”的言说表达之气势,至今令人怀念。胡舒立自认没有前辈那样伟大的抱负和才气,她把评论看成是一项工作,一种责任。一个优秀的媒体人必须懂得进退,咫尺的距离,拿捏不准,也许就会招致不同结果,被称赞有承担公共责任的勇气,或者,承接一定的政治压力,陷入较为不安全的境遇,前后相隔的距离很微妙。这意味着,胡舒立必然需要花很多精力去理解当前的政府,理解其行事的逻辑与作风。她的很多文章也确实是从很多政府出台的重要文件开始谈起,表达忧思,给予建议,更重要的是,在字里行间契入批判的冷静。时间证明,她是对的。
今年胡舒立五十七岁,她的笔政还在继续,她说,“我希望未来能把自己要表述的东西,从比较凝重的感觉中适当地释放出来,变得轻快些,只是不知道我是否能够做到。”这个女人真的很危险吗?
胡舒立《舒立观察:中国十年之真问题》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
成稿于1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