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读后感精选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是一本由台海出版社著作,60元出版的32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读后感(一):从知乎到微信公众号,一年多了,终于出书了,善
剥开历史的迷雾,让读者看清历史的模样。以军事战争为主线,串联着政治、地理、经济和人文。这是一部有厚重感的书籍。知乎和微信现在依然免费连载中,喜欢的朋友可以搜索,好与不好是主观的,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好的书,抠门的我,忍不住买了两本。一本阅读,一本收藏。小吏,加油,祝,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读后感(二):老百姓都能读的历史
很久之前我就想了解整个中国历史,但是本人文学功底有限,一直找不到一本书能看的下去。直到在知乎看到渤海小吏的文章,通俗易懂、风趣幽默却又逻辑严密、深入浅出,不只是历史的直观展现,更有精彩的分析,教人向善的核心。相信这套系列图书必将影响很多人,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自信,让中华民族璀璨的历史文化闪耀心中!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读后感(三):渤海公
开宗明义 我是过来给好评的,从发现连载第一篇开始追。 渤海公写这个书,有个伟大的初衷:给他孩子看的书。 作为读者,一直感觉到被渤海公当作心头肉的温馨。 以至于,书中太多的私房话,有时候都不忍心随意分享给别人。 在朋友中挑了又挑,选些值得读这个书的人,安利给他们。免得玷污了书的圣洁。 先这样,有缘遇到书友,再细聊。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读后感(四):极力推荐
这本书内容没得说,像极了一窖老酒,后劲儿十足,必然会大红大紫!唯一不足的是名书名有点平凡,可能有点仓促。本书不仅把历史表象进行了阐述,对背后的历史运行规矩也做了剖析和归纳。作者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高产作家,说实话有段时间工作有点忙,看他的文章竟然会跟不上趟。。。PS:我这儿有渤海小吏所有全集内容pdf,番外也有,可以私信我٩(͡๏̯͡๏)۶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读后感(五):你终于出书了。
我是从秦并天下就开始追了。两年的时间。
好像并不十分值得讲些什么,因为我讲不出, 它的自我发展同你的发展留下了那些可知 不可知的因数。在你有些长远代价视而不见上,在你有些更重要的生存现状上。长远代价会随时间变化成生存现状,两者在时间轴上同人发生了太多的不得已。 与君相逢,人间志兴。
为什么非要让我凑140个字。
这浩瀚的中国历史,通过当今中国公务员思维体系来书写,他给一些人打开了一扇窗。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读后感(六):构建中国现代化史学观的样板
读史的方法论很重要,这本书基于唯物史观、辩证法加合理的推理,融汇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提纲挈领,有理有据。
以主要战争为点,以地理、经济、文化、制度演变为线,剖析了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文笔独特有趣,插图贴切合适。读起来酣畅淋漓,欲罢不能,最重要的是不会有读者是傻子的感觉。
从宏观上看,是当下中国文化构建现代中国史学的优秀样板。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读后感(七):小吏归来不读史
小吏的《百战》系列,每期必追,字字精读。 读史为了什么?是探索事实背后的规律。 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实,而我们正经历着正在发生的事实,未来还有即将发生的事实。 事实连通着过去、现在和将来,事实背后的规律,更是贯穿了时间的长河,滚滚向前。 首先,小吏告诉我们,事实到底是什么?这颠覆了我至少50%的历史存量,原来,事实并不是我之前了解的样子。 其次,小吏告诉我们,事实背后的规律是什么。历史可以有一万种自圆其说的解读,但最符合规律的,有且只有一种。 最后,小吏的三观奇正,特别是因果观,可以直指信仰本身。 我深信,一千年之后,这本书仍是经典,时间之河,会把这本规律之书打磨的愈加闪亮。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读后感(八):十年之内,必超《明朝那些事儿》
这本书,准确的说是这一套书,我看完的感觉是十年之内必超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并将再次推动历史热。
不是说《明事》不够好,是作者的这本书,摊子铺的更大,场面更壮观,更精彩。它是中国整个封建王朝启蒙、诞生,发展、传承、巅峰、衰落的一个缩影。
里面所述的都是中国封建2300年的关键事件,并通过战争的形式去呈现。
这种战争是广义的,除了大家熟知的长平之战,巨鹿之战,赤壁之战,肥水之战外,还有诸吕之乱,巫蛊之祸,党争之乱等等也都是战争。
作者用诙谐幽默的现代语言,拍案惊绝的配图,娓娓的向我们讲述着中国的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其中,在描写战争时,地图的使用更是弥补了我们在战争中对地理的忽视。函谷关为何重要?襄阳为何重要?汉中为何重要?只要一上地图,你就全明白了。
此外,作者的这本书会改变你对很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恰如作者所说:
亡国之君,不一定都昏庸无道;奸佞当道,不一定都可恨之极;忠臣孝子,也得扒出来看一看。只有你真正了解了他们,你才会懂得:有太多的选择,是逼不得已;有太多的努力,是竹篮打水。
这本书最大亮点的地方是将那些看似一件件不相干的历史事件,连成一根线,将中国历史的整个脉络串联起来,然后告诉你,当我们也面临相同的选择时,你该如何选择,以及选完后明白他的结局走向。
这不仅仅是个历史故事读本,也是叱咤中国两千多年历史风云人物集,更是成功、失败的警示录。对于我们的人生大有裨益。
作者的三观之正,情怀之广,像一束光一样,照耀着我前行。
总之,倾情推荐,必不会让你失望。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读后感(九):十里寒塘路,烟花一半醒
读这本书,于近处想起一个人:当年明月。回溯历史长河,忆起另一人:司马迁。 我的读书习惯,其实不算好。浸淫在碎片文化里多年,往往手边同时有许多本书。不过迄今为止,我仍记得那位朋友,向我推荐渤海小吏时的样子,仿佛在馒头咸菜里发现了珍馐。 读史不易,写史更加艰难。二十四史卷帙浩繁,再兼文言文诘屈聱牙,于普罗大众而言,可读性有限。
通史作品,最难把握的是节奏缓急。快镜头,走马观花,在市场上同质化严重;慢镜头,旁枝过多,读者容易打瞌睡。但此书作者跳出这个层面,从脉络的角度,加入血肉,梳理“剪不断理还乱”的经济文化、政治民生,视野内有青云弄潮儿,亦有孤舟蓑笠翁。亦庄亦谐,蔚为大观。 从最熟悉的三国史部分开始,每天中午就着小吏下饭。零碎时光,从“三国争霸”起步,再倒回头读“秦并天下”……作者定的目标是从秦并六国写到鸦片战争,通读已经完成的部分: 楚汉争霸16万字;强汉开疆34万字;光武中兴34万字;三国争霸56万字……如果能够不忘初心地完成,这套书体量不会小。
《舍不得读完的中国史》原名为《渤海小吏的封建脉络百战》。 说是百战,其实不止于此。宋人郭熙在其《林泉高致》中提出“三远”之法,谓之“高远,平远,深远”。愚以为,此书纵横于“三远”之间。
以“没有广电总局的蜀汉是如何从内部被一篇论文瓦解的?”一节为例,大部分篇幅,作者是在透过战争的表象体察背后的形势。形势这东西,是上下五千年来的精髓。葛公之于昭烈,韩信之于高祖,晓形势也。天下大势,关乎综合天时地利、国力、生产力,也关乎文化自信、道路自信这样的软实力。 温庭筠曾在诗中道“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谯周,益州西充人,通谶讳之道。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大概会惋惜于蜀汉输天半子。但在历史上,蜀汉亡国前夕确有一连串的错误,共同造就不可挽回的后果。其中,谯周便用一篇《仇国论》瓦解了蜀汉政治合法性。剑门关1800年从未被正面攻破,谁料背后却已是土崩瓦解。 在封建社会,正统何其重要?饶胜文在《大汉帝国在巴蜀》里浓墨重彩地阐释了蜀汉的立国之本——“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蜀汉的政权合法性,是蜀汉四相精诚北伐的成果。而谯周的《仇国论》自毁长城,非论“因余”,实论亡国也。 一首《正气歌》,半部中华史。 小吏笔触所至,层层剥开的是世代相传的精神内核,跃动的光点闪耀在字里行间,再串起零散的故事,终串成对文化命脉的传承。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故人的豪气干云,说出来,天地也要抖三抖。禅让、改革、政变、因果……纵横交织,层层漫铺在华夏大地上,凝聚成繁复瑰丽的图腾。 最后说说正史野史的问题。个人沉迷三国史多年,就三国部分而言,小吏老师对史实的考证精赅,价值观也拿捏得准,有其独到之处,却也不必奉为圭臬。喜欢三国史的朋友大概知道,陈寿《三国志》惜字如金,相关《魏略》《晋书》《汉晋春秋》《华阳国志》《襄阳记》等史料残缺不全,甚至互相冲突。历史没有完全的精准,报着宽容的眼光,此书值得历史爱好者一读。 十里寒塘路,烟花一半醒。 千年中国史,坦荡赠诸君。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读后感(十):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翻开中国两千三百多年的封建史,多少才子佳人、恩怨爱仇、国家兴衰、庶民亡苦的故事在轮番上演。历史看似必然, “天命攸归”和“民心向背”仿佛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历史人物的做出的很多决策看似符合他们的性格。
但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太多细节被隐藏被修改了。
年少时读历史,由于无知,总是不自觉地标签化脸谱化人物,总觉“坏人”做的坏事可恨,而好人做的好事可赞。对于很多历史事件,总觉得如果是自己来抉择,会如何如何。
年纪渐长,趋于成熟稳重,更觉自己年少无知,可笑可笑。
人心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在黑白之间的灰色光谱上连续波动。历史人物的功与过,也并不能简单去评说,对于彼是英雄,对于此却可能是恶人。就像哥伦布对于欧洲人来说是发现美洲大陆的伟人,对于美洲土著来说却是开启他们几百年被奴役被殖民被屠杀的恶人。
每一个能够被载入历史的人物几乎都是人杰,对于今天的社会,可能得相当于省长级别的人物才能被载入史册。然而芸芸众生中绝大多数都是平凡人,连十个人都管理不好,却去嘲笑古时管理百万、千万人口的封疆大吏。真是可笑!
1
由人及事。
历史人物是复杂的,历史事件也是复杂的。
一个个历史人物,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做出了他们的选择。其中很多选择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而背后的深刻原因却被史官、被历史教科书的编撰者藏起来了。直到看了渤海小吏解读历史,我才有醍醐顿开的感觉,解开了多年来学史的困惑。
为什么春秋末年“晋国六卿”中实力最强的智氏却没有挺到 “三家分晋”?为什么战国初年实力最强大的魏国却被后来崛起的秦国打得割地求和直至亡国?为什么乐毅伐齐只剩最后两城却最后被田单奇迹复国?为什么秦始皇平定了嫪毐后还要清算他的仲父吕不韦?为什么长平之战赵王要用赵括去换廉颇?
其实每一个抉择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经济、地理、政治、历史、人物性格等复杂的原因。历史是多维度合力的结果,而不是“只要…就…”的单一线性进程。
每一个历史选择总有它的必然性。
长平之战赵王仓促换将是因为在太行山中运输军粮是巨大的消耗,而比拼国力的消耗,赵国拼国力是比不过战国后期拿下了大半个天下的秦国。战争拖不起,逼着赵王换将速战速决,不然战争就算打赢了,国家也被耗没了。并不是秦人一用反间计,赵王就上当换将了,赵括就会纸上谈兵就战败了。写历史不是写小学生作文,事情哪有这么简单。
还原到历史中,我们就会发现,很多重要决策,都包含着诸多综合考量。做决策的历史人物也并非都是二百五,看似很莫名其妙的决定,其实都有着很深的逻辑和原因。拨开历史的迷雾,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他们真的是不得已。
最后赵括在长平之战被围的四十多天里,赵军没有出现内乱,没有出现投敌,而是成建制地始终让秦军高度紧张。这种对部队的掌控力难道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能做到的?
赵王选赵括其实也是无奈之举,但绝不是昏庸之择。
2
历史事件又是偶然的。
一个国家在兴起的过程中,往往遇到一个非常幸运的机遇,它们会接二连三地出现在你的面前。这种机遇往往可遇不可求。
秦惠文王嬴驷在位时,四川盆地的苴国和蜀国闹矛盾,邀请秦国入关攻蜀。四川盆地的三个国家历史悠久,早不闹别扭,晚不闹别扭,偏偏在秦国发展的上升期闹别扭,还引狼入室,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天险拱手让人。最后三个国家一起被灭,从此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成为了秦国的大粮仓,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物质基础。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成败有命,国运在天。现在我们回看这段历史是开了上帝视角的,觉得攻蜀是正确的。其实当时朝堂绝大多数是反对的声音,是将军司马错坚定要攻蜀,并自己带队去执行,秦王力排众议决定冒险一把,才把握住了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要知道抗日战争中日军的实力这么强也没能打进四川盆地。
如果没有司马错这个关键人物,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可能就会迟缓很多。历史就是这样,往往会被个别杰出人物加快进程。
机遇摆在你面前,如果没有把握住,反而会给自己带来灾难。
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如果没有希特勒下达停止追击的命令,英法两国几十万的有生力量将会都交代在英吉利海峡的海滩上,英国可能就不是今日的英国。中途岛海战中,如果日军指挥官南云忠一没有在换鱼雷和换炸弹中反复横跳,就不会在“关键五分钟”中被美军偷袭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拐点就不会这么快到来。
天予不取,必受其咎。
3
历史又是没有如果的。
历史是有因果的,如是因,如是果。凡是选择,必有成本。在纷繁复杂真真假假的信息中分辨有利因素不利因素并作出决定是极其困难的。一次决定看似自己胜券在握,但实际上自己又掌握了多少真实的信息呢?
做决策很难的。例如袁绍,史书上说他忧柔寡断,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打败。实际上作为谋臣,只需要建议;而作为领导却是要担责的。领导的一个决定,是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几十万将士的身家性命,一个朝代的兴亡都赌上了。
这场豪赌,没有反悔的机会,买定离手。不是敌人人头落地,就是自己人头落地。历史没有如果,输了就要下牌桌的。谨慎点总比冒险点好。
在秦王嬴政灭楚的战役中,秦王问将军王翦要多少兵马才能灭楚?王翦回答要六十万!六十万几乎相当于全国的兵马,而另一位将领李信说自己只要二十万。
把全国兵马交给一个将军去打一仗,而把国家置于“空城”之地,对于嬴政来说是冒险的。而先给三分之一的兵力去试一试,是谨慎的。结果李信打了败仗,而后王翦用六十万兵力灭掉了楚国的故事反而成为了佳话。可如果王翦打败了呢?自秦孝公以来,六世秦王的功业就可能毁于一旦。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佳话之所以是佳话,是因为统治者需要它。反过来失败丢脸的事,往往会被抹掉。对于后世的人来说,想要去了解历史的真相,就得剥丝抽茧地去寻找线索,拨开迷雾。
4
最后谈一谈历史给我们个人的启示。
读完小吏的第一部书,感觉到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是一个又一个幸运组成的。商鞅,白起,司马错,张仪,李冰…这一个又一个千年一遇的人才密集地出现在秦国一统天下的舞台上。巴蜀内乱、魏国战略错误、乐毅伐齐一个个历史转折点让秦国得以抓住机遇壮大自己。似乎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但是商鞅打造的杀戮机器帮助秦国实现大一统,却因为用力过猛惯性太大导致二世而亡。秦昭王诈骗搞死楚怀王的时候绝想不到,将来会被楚国的后人灭国。选择会有成本,会有报应。
古人云,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命是没得选的,就像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是中国最好的年代,同样的人丢回战国时代去生活将会十分悲惨的。运也是没得选的,同样是做电子商务,我们看到了马云的成功,却没看到同样在互联网创业大潮中打拼却最后被潮水拍死的人。因为历史往往只会记住第一名。
读史使人明智,看惯了历史兴衰,参悟历史轮回。很多成功只是幸存者偏差。我们能做的就只有多积德多读书了。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会接受很多命运的无常,看淡很多无妄之灾。
(加粗为引用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