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与村落文化》经典读后感有感
《生育与村落文化》是一本由李银河著作,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育与村落文化》精选点评:
●看得出李银河真的有在做学术,里面的研究有意思。挺佩服。
●哪里谈得上是学术,就是个杂文集子。
●1.乡土中国加上生育制度的理论底子。很多概念划分相似。2.村落为单位具体调查,类似社区。3.加上对变化的理解和女性主义背景。4.有的社会理想提得很好,但很难。
●对费孝通乡土理论的延伸(村落文化)和实例研究,强调封闭狭小的乡村环境所形成的以生育为中心的竞争状态以及其背后所反映出的农民在精神层面上的匮乏(传统是唯一的行为准则)。最后一章和前面论述的画风不太一样,从学术论文角度来看演说意味有些重,跋的部分点明了中国乡土社会一个可能的归宿。
●其实现在的情况就已经和写作时大不一样了。
●就是为我这个乡下人写的
●祖先崇拜、传宗接代是中国人最带有的宗教意味的观念。祖先崇拜是源,家庭观念为流。长期以来,行政机构的管理并未渗透到乡村一级,而宗族特有的势力却维持着乡村的安定和秩序,家庭制度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制度和组织。农村经济又基本上属于非货币经济范畴,使得以货币储蓄形式作为养老手段的可能性非常之小,使得老年赡养成为子女的绝对责任。人们把生育后代当做自我延续的手段之一,因此,结婚成家是中国人视为最重要的一件事,留下后代是成家的第一目的。中国文化有幸延绵千年,崇尚生殖固然功不可没,但这种执着变成偏执,把生殖与繁衍当做头等大事,个人兴趣、感情与幸福都放在了次要地位。本书对中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说明比较透彻,但并不苟同书中强制推行计划生育与农村养老保险的观点,无论是经济形态、大众心理,时机都未成熟。
●前几章简介村庄文化及其生育动机,内容浅显,结构比较散。部分看法先进,对标都市文化,如我们无法为“人的本性”划定疆界。启发:对长、久的渴求,农村家庭本位,延展的利己主义,无向度的人。其他感触:写论文真的好难。
●虽然成书年代久远,但对中国家庭的论述放在现在看依然有许多可取之处
●李银河老师不遗余力让你相信,你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生育与村落文化》读后感(一):女人的子宫是国家的,需要你生你就生
几十年前为了实行计划生育,政府一方面采用行政手段压制中国人的生育欲望,另一方面帮助并鼓励农民办理养老保险,想要从“养儿防老”这一根源上改变农民的生育观念。如今生育率降下来了,中国却又面临人口老龄化危机,以及养老金亏空等问题,又开始开放二胎,鼓励生育,从当年宣传的“国家养老”回到最原始的“养儿防老”。虽然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经济依然是没能满足完善的医疗和保险的需要。从目前情况来看,当年的养老保险计划并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但是因为当年计划生育的间接作用,中国女性地位有所提高,而今开放二胎后,媒体和舆论开始给人们洗脑,逼好不容易走上社会的女人离开工作岗位,回家生孩子。当年国家建设需要劳动力,于是有了“妇女能顶半边天”,今天需要女性回家生娃,便用“剩女”、“剩斗士”、“齐天大剩”这些侮辱性词汇来妖魔化未婚女性,并且无条件地美化家庭亲情(无论有些家庭的表面的平静是多么不堪一击)、歌颂伟大母亲、赞美母爱。所以,作为一介草民,国家需要你做什么就做什么,国家需要你的子宫的时候也一样要奉献出来。
可是,伟大的祖国又为女人们做了什么呢?
反家暴法案直到2016年才推出,警察面对家庭暴力只需要一句“这是你们的家务事”就可坐视不管。有多少女人被丈夫活活打死,还活着的那些也无处申冤,有多少女人为了摆脱家暴拿起菜刀砍死丈夫?可是,女人砍死丈夫需要用生命来偿还,男人虐待殴打妻子至死,只需要坐上几年牢,出来后就可另娶新欢,继续享受人生。女人的生命果然就是如此低贱吗?
这篇评论算是对书里内容的总结吧,不够全面,仅仅是个人的一点感想。
《生育与村落文化》读后感(二):一本引人入胜的社会学-plus作品
读后记大约有两种方式,一是偏向描述读书前后的所见所想,二是着重从书中内容入手引经据典加以佐证或反驳。想必没有系统学习过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自己多半只能从前者入手,记录下阅读此书的种种心理变化。
在市立图书馆中很偶然地遇见了这本书——自然不是在寻找此书,因为之前从未有过耳闻,也从未计划过阅读相关之书目,但见此书在书架里算是比较干净的一本,封面色浅,似乎也鲜有人摸,便索性借了回家。半路友人因翻阅了几页,还半调侃地说这肯定不是我感兴趣的书。诚然,第二日看毕,如果不是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方面不可回避地需求,大概也不会翻开这书看个一二,可看完之后,却深深觉得获益匪浅。尤其是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并非枯燥,甚至在序言部分似乎就暗示了这是一本非常生动的书籍。同时,源于某种程度上的特殊性,中国人尤其应当多习得一些社会学及人类学方面的知识。
对于生育及其文化这一话题本身而言,我们是参与者,同时又是容易不明真相的群众。所以即使并没有做什么理论分析与数据调研,也大抵上是有声明之权利的。在充满调研报告气氛的本书中,作者首先界定了生育文化的一些基本理论,定义、类型,并总结了我国的三种生育文化类型。然后推出人口学之相关理论在中国本土的不适应性,进而提出了“村落文化”之理论,(这一部分似乎是本书的高潮),紧接着非常紧凑地分章节分析了生育的物质动机、精神动机,生育动力的抑制以及生育文化的现代化,当然,对上述因素的分析皆安排在“村落文化”这一大的背景之下。
整本书看下来,折角的地方使这本书厚了三分之一。抛却人权理论不说,宗教与道德关于生育与流产堕胎的评价不说,仅仅是关于中国村落主流价值观的分析就让我叹为观止:是的,这不就是我所能看到与体察到的农村现状么?关于计划生育实施过程中的挫折与阻挠,不就是是残忍、遥不可及却又无法选择的么?尽可能多地搜集客观现状样本,加以理性与情感地分析,最终得出观念与制度的结论,不就是一个良心学者应当做的事情么?
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本书是开拓心智的。
《生育与村落文化》读后感(三):个体自由的抗争
一个较为原始的文明很显著的标志就是,身在其中的人们不怎么过问传统的来源,也不去设想是否有遵从传统以外的其他可能,只是服从世代延续的行为规范,把自己填到种族延续的序列中去。从达尔文主义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文明显然是最具有生命力的。它远离个人意识的醒觉,忽略个体选择的自由,有助于保种,扩大这一文明的范围。高级文明是反自然的,从土地中连根拔起的人,不再回到土地中去,没有了传宗接代的欲求,也就自然会渐渐被自然选择湮灭。因此罗斯福称不生育的女人如不上战场的男人,这是“种族自杀”,文明自毁。
一个繁殖能力极强的文明所造成的便是个人自由的抹煞。中国大部分地区至今仍在盛行着的传宗接代的观念,让人像生命大轮回中微不足道的一环一样,从根本上失去了选择的自由。如李银河老师所言,这样的生命更近似于动物,一切行为都是出于一个更高法则的限制而非个人欲望。动物的性交是为了繁殖。以猫为例,这一过程前后都极其痛苦,毫无快乐可言。发情本身就是一种折磨,为了平息发情时的痛苦,只好性交,性交时也很痛苦。性交过后便是怀孕生育,整个过程都是修罗。大自然只在意让物种延续,并不在意个体是否情愿。又或者说,这些动物在繁殖过程中本来也没有多少情愿不情愿可言,只是被自然法则强迫着走,没有什么个体的欲望在其中。
人之所以为人,便是因为有了醒觉意识。文明之所以发展,是因为醒觉意识可以给予不自由的肉身更多自由的选择。性欲和生殖的分离,是文明发展的典型标志。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至今都在否定一切个人快乐,以快乐为羞耻,却像动物一样把传宗接代看得极其重要。这样的一种传统自然有利于种族的扩大,但是却极大地消耗着一代代人的生命,人不在意自己活得如何,只想要子嗣发达,家族兴旺,个人的价值在种族延续面前变得不值一提,连自己都信服只要子孙过得好,就什么苦都值得吃。村落文化中的多数人并不去想还有这一条路之外的其他可能。
父辈倾尽全力养育子女,子女反哺,被高尚化成了一种不得不背负的道德。早就没有人追究这种道德背后最初到底是怎样的成因,到今天是否依然适用。不追究的人自然不去追究,想要追究的人也不敢追究,因为一旦质疑,便会背上道德的骂名,在中国,没有什么比道德更令人胆战心惊。
生育观念或许只是践踏个人自由的一个典型。我们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多得是先天就被给定的枷锁,多数时候理所当然地被禁锢着,甚至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好在文明开化毕竟还是会给我们觉醒的机会,也许等我们这一代人或者下一代人长大之后,社会的舆论会逐渐淡化所谓的各种道德传统,个人可以不必活在一条生而拟定的路线里。我不大在意几代之后文明是否得以延续和繁荣,那是后辈人的事了。我只希望有生之年我们也能勉强获得一点个人的自由。
《生育与村落文化》读后感(四):碎屑
在公交上看了关于生育精神动机的这一部分,感觉得记下来,一是实现人生价值,二是传宗接代,三是?因为还未看到,所以印象不深,其实这本书的大半部分都已模糊,所以也会在读着读着书的时候思绪飘离:是否读书于我而言是要有用的?如果我读的书只是诗歌、小说一类,好像也不太需要很强的功利性,但是我喜爱读的又恰恰是一些社科类的书籍,如果我不能从中汲取到一些观点和知识,我读这些书的意义又在哪儿呢?只是告诉别人、告诉自己我曾读过它们,但我却忘了它们讲了些什么,自我安慰到:你虽然不记得,但是它们潜藏在你的意识之下,真是太可笑了,所以我依旧要执行每天读一点点书的计划,只是我需要把那些我读完之后在脑海中轻微擦过的痕迹,也要尽量写下来。 将农村和城市对比起来,这是李银河开展生育观念论述的基础,且不论这一基础的牢固性,细想的确不能什么都怀疑,没有参照物,只能自说自话罢了。之所以孩子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是因为农民都仅仅在活着,最印象深刻的一段论述是,比起农民,工人虽然也是在从事着没有创造性的活动,但是他们并没有直接和生存性资料挂钩,农民生产的粮食用于自己生存,而生存下来又是为了生产粮食,这一个类似死循环的套子圈住了农村生活的所有关系,用一个农民的话形容这一个圈好像更形象——吃了饭,拉了屎,屎到地里,种了粮食,又吃到嘴里。因而李银河也引用一个欧美学者研究印度生育状况时的一段论述:白天干完活晚上在一片漆黑之中,也没什么事情能做,只能从床上得到一些欢愉,因而也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这种说法多少带有点蔑视和玩笑,但也点出一点真相,家本位的中国社会是没有个体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要压制个人,所以很难说有个人化的生活,站在我非常浅显的理解角度,一个人上完班回家,可以看看书写写日记,如今更是可以整个人扎在手机上,当个人的空间完全形成之后,个人的价值也会形成,并非以别人的价值为衡量标准,而这个别人也并不是另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整个村落社会。这也是为何当农村转变为乡村之后这样的价值会消散,因为城市不再是熟人社会,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家庭也是独立的,很难一个集体强加的价值观的影响(其中必然包括生育观念),因而生男孩也不会被奉为至高无上的准则。更不用说城市当中给个体提供的创造性机会,每个人可以选择从事自己喜欢的行业,实现人生价值,甚至当这一价值得到充分满足的时候,个体觉得不组成家庭、不生育对自己的人生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第二个精神原因便是传宗接代的思想。在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传宗接代似乎成为了一个信仰支撑,其中最带讽刺意味的论述便是:可能中国的历史太悠久了,悠久到个人觉得完成家庭传宗接代的任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这种思想甚至不顾及传宗接代的质量。从“断子绝孙”的这一言论就可以看出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的最大恶意也就来自于这儿了。
《生育与村落文化》读后感(五):笔记
非货币经济的客观需要造就了这样一种伦理道德形态:
几千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于子依赖父,父依赖子。成年期的子女并不以让父母为自己付钱娶亲、盖房为耻,反以为荣;父母也不以依靠子女养老为耻,亦以为荣。这种互相依赖的关系被视为美德,而对于那些靠自己的力量养老的家庭,不依赖子女的一方会被视为可怜;不供养老人的一方则会被视为违背孝道。
村民出于现实的考虑——存款会贬值,而现在投在儿子身上的钱却不会贬值,老人指望儿子将来会用将来的价格赡养自己。在非货币经济时代,这是养老保险唯一可能的作法——因为粮食衣物等食物不可能保存到几十年之后供养老之用,又无剩余的货币可以放进银行,所以只有在行将老去之时把自己的一生储蓄投在儿子的婚姻和将要给儿子的房子这两项花费上面,老来由儿子供养自己。在这种由非货币经济造就的养老方式之上,形成了一种“美德”,它就是孝道。
中国文化以家庭为本位:
在惧怕死亡和生育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其原因在于,人们把生育后代当作了自我延续的手段之一。“中国儒家的创始者既不说人死后一切归于乌有,也不愿意接受有灵魂常存在于天堂或地狱的说法。他们创立了第三答案,人如能在死前留下自己亲生的子女或后代,就是自己生命和祖先的延续…于是中国人相信家族是绵延人生命的机构,子孙或后代是照顾人死后在另一个世界所需要的生活用品。(祭祖,烧纸钱等。)因此信念,结婚成家是中国人视为最重要的一件事,留下后代是成家的第一个目的。”
不少学者论述过中国文化中的“求久”思想。大概是因为我们的民族活得太久,所以每个人都为“长久”赋予了极高的正面价值。
钱宾四:“从中国历史上看,不论治乱兴亡,不断地有一批批人,永远在维持这道,这便是中国的历史精神。”如钱宾四先生所言,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会因为武力的失效,财富的流失、政治的腐败而失败,这就是说,这个文化的主旨不是崇尚武力,像那些骑马民族的文化那样;也不是积聚财富,像古代地中海边上某些城市文化那样;它的主旨不是平等、人权等等,所以不一定要有一步像样的宪法;它的主旨是一种内省、自律、有关人的学说。那么问题就在于,这种文化怎么能保障自己不致灭绝。虽然大多数历史书上都说,中华民族文化可以同化外来文化,但是这种作用只能通过某种潜移默化来起作用,段时期内难以奏效。实际上其作用的是中华民族的人口优势,或者说,在生育力上的优势。
中华文化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就是新儒家的大师们也不能给出一个清晰的解释。中国传统文化里有提倡生育的成分,但我认为把提倡生育说成是这种文化的主体不够充分。我们不妨从反面来看这个问题:假设这个文化的其他部分不变,只把有关生育的成分改成提倡节育,那么它登时就变得荒谬无比。这是因为这个文化不尚武,不言利,其中的人也没有公民意识不主动为国捐躯。李银河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提倡生育的内容,属于一种自保成份。
中华民族的文化崇尚自律节俭等,从外部看来,追求的就是低占有,因而高生育就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低占有高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