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古俗经典读后感有感
《古村·古俗》是一本由冯骥才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村·古俗》读后感(一):别让村落消失,让古俗流传下来
人们让农村发展成城市,从农村走进城市,农村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我们的根源,只是我们的根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变得衰弱。 随着网络越来越发达,外来文化的进入变得容易,新鲜的文化冲击让人们追赶潮流,想要走在流行的第一线,而遗忘了那些属于我们自己的古俗。 《古村·古俗》这本书的作者是冯骥才,提到他是不是想到了读书时课本里《珍珠鸟》?他不仅仅只是一位散文作家,更是一位保护非遗的英雄。在这本看似普通的书里是藏着他数十年来从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结晶,分为了古村、古俗两部分内容,一共是36篇,在这36篇文章里你就能发现现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所面对的重重困境和寻找保护它们的各种难题,虽然有所有收获,但是也有很多遗憾,而这些遗憾是无法弥补的。 随着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发展,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都选择了去大城市务工,而村里留下了老人虽然有手艺却没有继承人,甚至可以说没有人愿意学了,因为一门手艺学成实在是要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了,年轻人更愿意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去大城市打工,古村的衰落和时代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我们需要做的是保护这些古村古俗,发展固然重要,也不能把自己的民间文化给抛弃了。
书里给我印象很深的古村叫四堡,这个名字听上去有点朴素的地方可是人类印刷术发源之国如今仅存无多的雕版之乡,这如此有意义的地方在历史上也是相当繁华热闹的,只是如今这里已经变得跟普普通通的村镇无异的地方,丝毫没有它的特色之处,而在千年雕版之乡只保留下来的完整书版只有一套,书坊也已成为大杂院,繁华随着时代变迁成为了衰破,没有人保护更是让有些贩子为了个人利益将这些文化破坏,在千年以前的四堡人是否有想到过自己骄傲的雕版会有如此境地? 古俗也有被人淡忘,但是有些还是深入骨子里的,在书里的古俗很多都于过年有关。年对国人还是真的是很不一样的意义,虽然现在过新年的年味是越来越淡了,鞭炮不允许放了让原本热闹的春节变安静了,可是还是有很多古俗值得我们做下去,比方说福字,福字看似简单却包含着全家人对新的一年的期待,传统福字是在红纸上写的墨写的福字贴在门口。一进门便能看到新的一年来的,新的希望在每个人家里。 古村古俗是不是与快速发展的城市相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就好比古村是年迈的老人,城市是朝气的年轻人,同时存在是应该的,只是老人需要年轻人的照顾。
《古村·古俗》读后感(二):朝花夕拾
《古村·古俗》收录了作家冯骥才先生三十六篇有关于中华传统文化根脉的文章,其中包括十六篇有关古村主题的文章和二十篇涉及古俗方面的文章,其中不乏冯老亲力亲为保护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实践经验,这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系列文学作品不仅对中国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更能从一定程度上帮助树立我们坚定的文化自信,提升国民的综合素养,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
据统计,每天有近百个自然村在消失,大约每年消失9万个。少数民族的村落若是没有了,文化也就没了,民族也就消失了,这是一个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大问题。冯老这位民间艺术家面对这样的事实感到很是痛心,他因此走上了探寻古村的道路并把一路上的所悟所感写成了一篇篇散文,希望带着我们一起思考,我们亲切地称他为“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那些略带原始气息的古老村落并没有拥有非常好的环境与便利的交通条件,冯老一路上困难重重,但他坚信极具个性的小村落深层一定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光村、后沟村、四堡、河姆渡……步入一个个古村就如同掉入历史的时空隧道。在真正的桃源间,多少智慧、经验、感慨、磨砺以及对自由的向往与山川般阔大的胸怀,尽在其中。人类与生俱来一无所知,到底是谁教会了人类热爱世界呢?是自然,也是过去的人类,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说,我们都必须保护原汁原味的古村落。那不仅仅代表自己的感恩,也是一种对未来人类的善意。
比起古艺与古村,古俗算是我在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的了。书中有一张蔚县暖泉镇北官堡打树花的照片,虽然不曾在现实生活中见过这样宏大的场面,但仅仅是看看照片也足够震撼了。金红的铁水四外飞溅,铺天盖地,如同细密的光雨闪闪烁烁从天而降,整座门楼沐浴在无比灿烂的火雨之中,真是闻所未闻的奇俗。燕赵儿女的豪情万丈实在叫我叹服。这五光十色铁花的古俗后面寄托着的是人们心中的生活梦想。除了打树花,作者也介绍了拜灯山、守岁、逛娘娘宫等风俗,还是需要读者们自己去瞧一瞧才妙啊。
面对千千万万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作者焦虑担忧,在文中呼吁、叹息、呐喊。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那一个个古村、一件件古俗,需要的是千千万万人的悉心呵护。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一样都不能丢。正是这些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遗产保持了我们民族独特的精神情感的基因,正是其中所蕴含的精神财富才让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
《古村·古俗》读后感(三):桃源真意难觅,“田野档案”难寻,保护民间文化遗产依然任重而道远
冯骥才的“伤痕文学”和“文化反思小说”深深的影响着文坛,而他对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付出,更是对当代人文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古村·古俗》与《古艺》两本书,虽然均是冯骥才先生参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发现以及保护过程的真实记录,然而在我读来,这本《古村·古俗》之中,更流露出一种深深地焦虑之情。
《古村·古俗》中所收录的这36篇文章,记录的就是这几十年来,他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发现、抢救和保护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真实事件、所产生的深刻忧思。
随着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都市飞速发展,社会文明正不断进步着,可是与此同时,民间传统的文化和艺术的保护却渐渐走进困境之中,它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也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中,不免有一部分被社会所关注到,但等待它们的,很有可能是被过度商业化的包装和开发。
在《古村·古俗》当中有一篇名为《土楼的活法》的文章,就描写了这样一段场景的设想:
在已经所剩不多的古村落当中,土楼可以说是其中比较幸运的一个了,因为很多古村还来不及被人们注意到、等不到被好好保护起来,就已经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之中,而土楼则不然,它们很有名,尤其在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它们被开发成了旅游景点,常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风云而至,来一睹土楼风貌。
然而,冯骥才先生却对此感到深深的忧虑,在他看来,土楼是完全有资格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这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会让这里面临着难以预想的压力。因为土楼与一般遗产并不相同,它们属于传统民居,“一半是物质性的,还有一半是非物质的人文”,除了能够被参观的建筑,里面还生活着居民。
所以,相对来说,建筑或许更容易被保护起来,可是人文的保护又该何去何从呢?正如冯骥才在这里提出的那句充满担忧的质问:“谁在为它着想?”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近期的一次苗寨之旅,虽然说这些寨子可能并不算是“古村”,但想起其中的一些场景,让我在阅读这本《古村·古俗》的一些内容时,竟格外的感同身受。
今年五月的时候,我们一家进行了一次短暂的旅游,去往了充满民族魅力的神秘湘西,其中的一站是苗寨。
其实,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去往苗寨了,早在十年之前,我就曾和好友三人自由行去往湘西参观过一个苗寨,但是很遗憾,我已经记不起那个寨子的名字,只记得那是一个没有经过深度开发的古朴寨子,大巴车沿着盘山公路弯弯绕绕好不容易抵达,进寨前的拦门酒和拦门鼓充满着仪式感,村民们没有兜售小商品,眼睛里散发着真诚的光芒,伸手在我们脸上抹上几道锅底灰,来送上他们质朴的祝福。
然而十年之后的这次苗寨之旅的目的是墨戎苗寨,那是一个很大的寨子,当年所去的小寨子简直没有办法跟它相提并论,风光秀美,一进门,高大的牌坊十分有气势。同样还有拦门酒,却来不及和苗族阿妹来一次对视或交谈,就被后面的旅行团一路往前催着走了进去。此起彼伏的扩音器和小旗子,寨子里小路两边摆满了各种“特色”小商品,苗族的阿姐热情地向我们推荐他们的茶叶和银子,热情到一个小时都找不到出口。
当然,我并非指责这样的商业开发有什么不好,但私心来讲,十年过去了,我更怀念当时的那个小寨子,怀念当初那一份与你真挚对视的纯粹,而如今这过度现代化、商业化的苗寨之旅,总让人感觉少了一些味道,心中不免遗憾,也深感冯骥才在《古村·古俗》提到的那种“互不设防,才是桃源的真意”,究竟指的什么。
想到这里,再看冯骥才先生的种种忧心,实在不无道理。除了旅游开发、商业开发所带来的问题之外,这些古村和古俗的飘散与消逝,也让他心中满是不安,既痛惜又焦急。要做的事情太多,但是,愿意去做这些事情的人太少。
“从哪里去找那么多救援者和志愿者?到底是我们的文化太多了,专家太少了,还是专家中的志愿者太少了?”
保护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是一件持续的、长久的事情,任重而道远,无论是无人问津还是受人关注,需要考虑和解决的技术问题、现实问题都不在少数,一不留神,他们就可能被现代化的巨口所吞噬掉了。
保护不易,坚持更不易,冯骥才因此而为他那些致力于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伙伴们感到深深的骄傲,“因为在这个物欲如狂的时代,他们在为一种精神行动,也为一种思想活着”,而我又何其有幸,能够在他的这些真实记录当中,感受着自身的历史与传统,并为此而感动敬畏与震撼。
《古村·古俗》读后感(四):又见炊烟升起,却不见儿时的村落
冯骥才 深入村落采访
《古村•古俗》是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冯骥才数十年来从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结晶,由古村、古俗两部分内容组成。其中古村部分集录有16篇文章,古俗部分辑录有20篇文章。阐释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面对的困境、文化遗产保护调查的进展、取得的保护成果以及需要继续致力的地方。
众所周知,中国发展迅速,已经成长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如今,是时候放慢脚步思考,如何把中华民族文化的根留住。冯骥才曾说:“千村一面”的发展趋势正在形成,“如果失去了千姿百态的特色和活力,传统村落的保护将无从谈起,留住乡愁,也将是一句空话。”这表现出了一位有民族良知责任感作家对于传统村落保护的担忧。
这有很深层的社会原因:飞速发展的城镇化让人们一下子回不过神来。在中国的传统村落里,人们在那里生活了几千年,没什么太大变化,而这30年间,改革开放、外来的文明和生活方式等突然一股脑涌进来,村落里的人们对所面临的问题,尤其对深层的精神文化等问题毫无准备,“对于如何保护,一时拿不出办法,也是必然的。”另外,冯骥才还指出很重要一个原因:“我们的村民不热爱自己的乡村文化,当然,这也怪不得村民,”因为城市文化离他们的生活向往更接近,他们有权利过上更现代化的生活,而他们认为自己习惯的文化已经过时了、麻木了,认识不到村落文化有什么价值,甚至认为,古村落能够旅游、能够赚钱,才有价值。就其根本原因也就是我们当前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所以“千城一面”“万村一面”的社会文化悲剧正在村落中上演。正如冯骥才所说,这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悲剧,也是对自己文化的无知。传统村落正在面临的现状犹如“围城”:里面的人想要出来,而外面的人想要进去。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巨大差异,当然,村里人想出来,出来后也不愿意回去。回归乡村民俗内在层面来说,全国各级各地传统城乡村争先恐后的进行开发旅游价值,很多地方仍然缺乏对传统村落保护价值的认识,“古村落搭台,旅游经济唱戏”现象普遍存在。
回头反思最根本的问题?为何要保护传统村落?如何保护?恰如余光中《乡愁》所传达的那样,对于故乡故土深深地眷恋和怀念的“乡愁”要持之铭记,用流行话说“留住乡愁”是很好的一种选择。留得住乡愁最重要的恐怕是它的精神文化价值,留住我们对于家园的情感、土地的情感和文化的情怀,我们需要对我们的文化负责。“在一个时代转型的时候,要留住的是我们整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一种情怀,给后代留下民族文化精神的情感家园。”而这,是一份历史的责任。
在现代化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冲击下,人们与传统日渐疏离,冯骥才强烈关切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主动承担起发掘、保护、传承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重担,承担起对全社会呼吁、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务,通过几十年风雨兼程在非遗大地上的实实在在的工作,致力于让人民真正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并在认识的过程中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责任。
《古村•古俗》一书即是为延续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创作的具有创新性、开创性的系列文学作品,更是写给每一位中国人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动指南,对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民素养、提升文化软实力都有着非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