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节游行》读后感精选
《复活节游行》是一本由(美)理查德·耶茨 / Richard Yates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复活节游行》精选点评:
●两姐妹看似殊途,实则同归,都被生活的海潮吞没,拉扯着偏离航线,无法得到幸福。萨拉跟爱米莉最后一次见面真的看得很伤心,萨拉没戴假牙,萨拉希望爱米莉留下来,萨拉老是说儿子彼得,萨拉觉得不知所措……怎能写得如此细致入微。爱米莉的败落则更加有迹可循,她总是在追寻什么,然后失去,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那么多男人,串起了她的一生。她老了之后的文字,令人不忍卒读。能因为一个超市老板的善意而手指发抖。天啊……理查德耶茨写得真是让人害怕。最后爱米莉去了彼得那里,但隐隐让人预感,她还是无法得到想要的,又会是尴尬的一段陪伴……读完后掩卷叹息,也许人生的真相,本就是庸俗与孤独吧。
●她努力摆脱平庸,可是她办不到。也许因为她不够聪明,也许因为她不够勇敢,也许只是因为她年纪太大了。她没办法像自己的母亲和姐姐一样用酒精来麻痹自己。她只能在黑暗逼仄的小屋里,和自己的清醒为伴。浑身上下,也许只有这一部分是脱离了平庸的:一种清醒的,理智的,能够自我反省的平庸。
●看完是深深的绝望。我们妄图摆脱那些反而一辈子都如阴影伴随你。无论是结婚还是独自漂泊都难以幸福,孤独的老去还是闹哄哄的死去都是那么凄凉。
●1.由两姐妹的人生串联起的那些男人们的故事,简直像失败者联盟。平凡又平淡的父亲,外貌光鲜实际庸俗残暴的姐夫,仅有一面之交的军人,肉体迷人的双性恋情人,勤奋谦虚却自卑变态的学者,因神经质而苦闷的诗人,几乎没有存在感的炮友,成熟但恋旧的法律顾问,以及太过端正的外甥……主视角妹妹爱米莉在不同阶段遇到这些男人,起初总以为缘分已至,到最后又统统舍弃,有些是无可奈何,有些是毅然决然,有些是恋恋不舍。2.所有男人又反向衬托着两姐妹凄惨暗淡的一生。姐姐的忍耐毁了她自身,妹妹的放纵也只起到一种悲怆的讽刺效果。最终两姐妹也只能踽踽独行。3.书名取自书中一个片段——姐姐萨拉和姐夫初遇时在复活节游行队伍中幸福对望。那是全书最幸福的时刻。4.很少有如此赤裸裸在光天化日之下刺伤人的作品了,耶茨保有最后的勇气。
●真的非常喜欢
●理查德耶茨有种“老子什么都懂但就是不给你说全了”的幽默苦逼感。上一句写“我恨你的身体”下一句就写他俩离婚。好像坐在切尔西高地吹纽约的风,这个城市发生过好多故事,这些故事又都被风吹走了。小人物的苦闷众生相,属于纽约的作家。翻译不太好。
●追求独立自由的女人和依附婚姻家庭的女人,最后的下场都是孤独。有点绝望,不过,谁不是呢?所谓的复活节游行就是人生的高潮吧,回顾一生我们才知道它到来过,或者,根本不曾到来。
●11年的最后一天看了一半,12年的第一天看了剩下的另一半。。。讲的是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女文青周围得瑟了一大圈之后郁郁终老的故事
●我觉得我们应该阅读那些伤害我们和捅我们一刀的书。——卡夫卡
●小黑屋般的、彻底的孤独,完整的人生起码都经历过一次,爱米莉并不比谁更不幸。她受过教育,有自由,有选择,大部分时候并不抱怨也不失控,被爱也爱过——当然不是同一个人。与其认为耶茨写的是爱米莉的绝望,不如承认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复活节游行》读后感(一):感
我只是一直会疑惑 难道真的有人会这样孤独的无助的度过余生吗
没有固定的经济的来源 没有亲人 没有伴侣 也没有孩子
而且是有很多这样的老头老太 万年衣衫褴褛的在街边翻着垃圾桶吗
这对于我来说 很容易想象 但确实很难接受
也是我所处的环境吧
但我觉得也部分由于主人公的性格
害怕所有事 害怕所有责任
爱逃避 私生活一团乱 逃避感情的问题
所以所以所以
《复活节游行》读后感(二):提醒自己一定要与人交往不要陷入孤立
这本书的前一半是我在地铁上看的,看到爱米莉离开那个忧郁诗人时,地铁正好冒出地面,上海郊区的路灯车灯和几缕并不明亮的商店的霓虹灯光照进车厢,雨水轻飘飘的飞着。
在晃晃悠悠的公交上,我发呆,寻思作者会给她一个怎样的结局。
半夜一点,我读完书,想哭可哭不出来。
我一直觉得人活着就是这样,一生孤独,可是我一再告诉自己,就算以为自己知道了结局,也要亲自去做了,那时才有资格说人确实逃脱不了一生孤独的命运。我也一再告诉自己,与人群没了联系,自己的生命就没了根,没了重量,没了依据。再累,也一定要在人际交往中尽可能深的建立联系, 再失望,也千万不能自我封闭。
《复活节游行》读后感(三):殊途同归的孤独人生
刚开始看的时候只是用一种旁观者的心态去看待萨拉和艾米丽两姐妹。她们逐渐长大,萨拉选择结婚然后隅于小镇,艾米丽的身边各色男人来来往往。
整本书更多着眼于艾米丽的际遇,当进入后半程,你以为她和那个被家暴甚至送入精神病院的姐姐会有所不同时,相伴八九年的律师情人最终选择回到自己三十五岁的妻子身边,引以为傲的工作也以被辞退收场。你才发现两人的命运殊途同归。等待他们的人生结局如此类似。
耶茨的小说总让你觉得,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孤独是你的最终归属。而当这个答案赫然摊在你面前,让你一窥人生终点的结局时。那种绝望的场景用耶茨的话来形容,就是你发现人生终究是“可怕而不堪入目的一幕”。
《复活节游行》读后感(四):评《复活节游行》
豆瓣阅读7天免费会员第1本。读完还是忍不住又一次感叹:理查德耶茨太厉害了!开头一句“格兰姆斯家的两姐妹都不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回过头看,总是让人觉得问题始自她们父母的离婚”,用今天的话说,这是深受原生家庭影响的两姐妹的凄惨故事。姐姐萨拉在父母离异时9岁,得到过爱,但却过早地失去了。她容易信赖人,很能忍受疼痛。简单几个字就暗示她将来的不幸:嫁给一个家暴的丈夫,并死得不明不白。而妹妹艾米丽,由于父母离异时才5岁,她的爸爸不了解她,虚荣地妈妈带着她们各种搬家,可以说从未得到过爱和安稳的生活。她是缺乏安全感的,也不知道什么是爱。枕边的男人换了一个又一个,最后只换来孑然一身。耶茨的笔锋真是犀利,残忍地将生活的原貌剖开给你看。你的原生家庭怎样影响了你?你又能够幸免于孤独吗?
《复活节游行》读后感(五):每一处都是结束
读耶茨的小说总是让我很难受,很难以面对,不敢承认这样的事实。
但是它确实发生了,那么真实。
我不知道可不可以用平凡来形容主角,但确实是这样的,没有什么大的戏剧性,最多也就是她在野外的第一次,她对生活的态度,对男伴的态度,也许应将这本小说放在很久之前的那个年代解读,但我毕竟才读它。
很怕自己会有她那样的生活,平凡的,冗长的,毫无生气的。但却无法停止自己幻想自己有那样的生活,无助之感便从心底慢慢升起。
把自己幻想成一个将要投奔异国他乡的人,幻想自己一无所成,幻想自己那么无助,幻想自己忍受异国的辛苦却一无所得,换来的只是那藕断丝连的亲情和无法抵抗的寂寞。
但我还是坚持看完了它,不管它是否是我以后生活的映像,也只希望那不是,但终究只是希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