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经典读后感有感
《助推》是一本由[美] 理查德·H·泰勒 / [美] 卡斯·H·桑斯坦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助推》精选点评:
●畅销书好快乐吖。。。
●这本书相当于《思考,快与慢》的简版,来分析人行为学。很多观点与其他书都是重复点。并不新鲜。
●1、内容一样,但采取方式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效果。可见人的行为并不是完全理性。 2、强制起不到的效果,nudge就可以。这在产品设计,xx管理里比较实用。 3、构建适当的选择体系,可以添加锚点,有利于达到预期目的。
● F0-49/418
●温和的专制主义,不靠单纯的禁止,而是通过设计的科学引导,实现“最大利益”及“自由选择”的平衡。。观点是好的,但后面的举例多以美国医保、择校、婚姻与宗教等为主,因不了解背景,阅读和理解较费力
●受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感召,在湖北省图书馆找到该奖项获得者泰勒的«助推»,拿到书,才知道,还有一位合著者----桑斯坦。翻开书,2009年出版、奥巴马竞选期间用到的理论…前尘往事
●可能是由于翻译的原因,并没有Misbehaving 这本书好看。
●已听得到读书。最近听到的行为经济学仿佛都大同小异。
●3.5分
●如果有事想做未做 给个小助推 就能完成
《助推》读后感(一):诱惑无处不在 内心如何安放
从具有自主选择的能力开始,我们就无时无刻不在面临选择和选择当中,无论选择的客观正确性如何,我们都认为自己的选择是独立自主的结果。但现实中却存在许多有意无意的助推在背后影响着我们选择的自主性,引导我们用直觉性思维来选择事务,而不是用理性思维来作出合理的判断。
我们习惯了用理性思维来规划感性思维,却在实际中忘却了理性,这本书里提到了很多对自我认知方面的情况案例,为我们揭示了一些群体事件中被蒙蔽的真相,也提出了一些作者的自己的观点,这些实例和观点放在当下的环境中依旧可以解释今天社会上发生的这些怪事情。
《助推》读后感(二):真正体现了经济学的本质——要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社会服务
这本书是多学科的交融创新:心理学、经济学、行为学等交叉研究创新。
虽然说的道理,平时生活的智慧也会得出,只不过在本书严谨的分析中得出更让人信服,更学术化。
生活中有些事情,不能强推,不能强迫,但是用助推,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与一般的行为学著作不同,也正是此书与众不同、出彩之处,本书作者充满睿智之处人类的缺陷:有限理想、缺乏自我控制以及从中效应。
在后记中,作者结合已经到来的金融危机,分析人类三大认知缺陷,让深处金融危机的我们,看了分析之后更加相信“助推”的必要和重要!
《助推》读后感(三):几种助推方法
聪明的人,都在通过助推的方式去解决复杂的问题,而不是通过限制。在生活决策方面,有这么几点收获:
如果你希望别人做出什么选择,那么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把这个东西当成默认选项。如果你要想对他人施加影响,就要不断的给他心理施加暗示。减少选项(缩短路径):选择恐惧症是现代人的流行病。比如你让消费者思考的越多,他就会越理性,越是理性,你的销售量可能就会越低。考虑直觉和用户的使用习惯。增量调整。《助推》读后感(四):在这个充满套路的世界里,不学点套路怎么活!
钱丢丢《每天听本书》D38-《助推》-理查德·泰勒和卡斯·桑斯坦。2017.8.15
今天每天听本书是成甲解读的《助推》。
成甲是得到说书人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他解读的书质量都不错,思路清晰、内容丰满,真的能让你记住点什么,而且人也够帅。
今天的《助推》挺有来头的,曾被《金融时报》和《经济学人》评为了年度最佳商业图书,并入选了亚马逊网站当年年度最佳十部商业图书之一,它也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枕边书。
这本书里告诉你什么是助推?为什么要助推?如何助推?(具体如图,图片来源:得到)
《助推》读后感(五):《助推》读后感
作者泰勒,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这本不能算是金融著作,更偏向于政治经济学。利用人性的弱点,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首先说明“理性人”假设的缺陷,之后在认识了人性的弱点下,说明如何引导大众,达到他所说的自由主义下的温和专制。
总结一下他说的人性弱点有哪些:
1、懒。人有强烈的保持现状的欲望,这可以成为惰性。这包括了损失厌恶、很少修改默认选项等。若做些延伸,就会有“锚定”效应——先有了偏见,再修改也只是在偏见上调整,最先的观点已经锚定了。
2、傲。人容易过高的估计自己;这包括了觉得自己世界上独一无二、觉得自己总会被他人关注是聚焦点等。再做些延伸,就是认为自己能解释所有事情不相信随机,会从相似性代表给出解释使之合理。
3、愚。对事情的无知,以及对自己的无知。对事情的无知在于人对于事情的判断来自自己有限的知识:越容易回忆起来的事件越会夸大人们对其可能性的判断; 比如一直举A成功的例子,人会降低对A失败的风险判断。对自己的无知在于自制力的低下:当人处于冷静状态时,我们不会意识到激情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自己的欲望和行为;例子太多,比如节食失败、容易从众同化自己判断。
作者认为,自由表现为有选择权,但是选择的选项如何设计是有学问可被操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