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大纲经典读后感有感
《国史大纲》是一本由钱穆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0,页数:9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史大纲》精选点评:
●我上个学期拿来做读书笔记的时候选择了钱穆先生的这本书,九百多页繁体半文言加上竖排版以及三种字号读起来非常非常吃力,暂时只读完了上册。翻开书的第一页是这样醒目的一句话: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这些信念简单来说就是,对过去要有一种温存的敬意,对未来要有一种向前发展的希望。这本书的成书背景是非常黑暗的民国时期,并参杂着作者本身的感情色彩和政治理想。这种精神在今天读来仍非常难能可贵。
●明朝以来士大夫阶层的不断衰败
●经典通史书
●钱老于亡国灭种之际写下的,希望多年以后,有志之士复兴中华,能够有一本中国人历史的书籍。
●读之中惊为天人。尤其序言,一国国民应了解其国家文化,读完一腔热血,哈哈哈
●另有笔记
●不愧为大师之作!
●略读以后可以大概了解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以前看的,标一下,不是这个版本
●一星打给臭不要脸的商务出版社 国史大纲这么厚的书你给我胶装无锁线 而这本书其实买个平装翻翻就行了 因为这只是钱穆先生在抗战期间花一年时间写成的课本而已 用这本书来攻击他 不觉得自己很low么
《国史大纲》读后感(一):这么牛的书,居然没人肯写?!
要知道作者当时写书的时代和环境,对救亡图存是有着迫切的追求的,而一个江浙的书香门第,弟子,无疑有着无可逃避的责任,通读古书,于他而言,就是找寻一条道路。
中国,这个有文字记载三千年的国家到底怎么了?!我们认为人不等同于动物,所以才有商汤革命,我们不认同世界就应该暴力至上,所以才选择了宋朝崇文。。。。。。点点滴滴,都是鲜血淋漓,有无数的生命死亡,都是无数祖辈的牺牲与痛苦,有成功,有失败,有这样,有那样,我们走过了很多的路,我们做过了很多的选择,最后,才成为了我们,中国人。
作为一个三无人员,在先生的书条下班门弄斧,惭愧不已
但是,如果你选择做一个中国人,不读史是做不到的
问题是,现如今,还有多少人选择做一个中国人了?!
《国史大纲》读后感(二):这么牛的书,居然没人肯写?!
要知道作者当时写书的时代和环境,对救亡图存是有着迫切的追求的,而一个江浙的书香门第,弟子,无疑有着无可逃避的责任,通读古书,于他而言,就是找寻一条道路。
中国,这个有文字记载三千年的国家到底怎么了?!我们认为人不等同于动物,所以才有商汤革命,我们不认同世界就应该暴力至上,所以才选择了宋朝崇文。。。。。。点点滴滴,都是鲜血淋漓,有无数的生命死亡,都是无数祖辈的牺牲与痛苦,有成功,有失败,有这样,有那样,我们走过了很多的路,我们做过了很多的选择,最后,才成为了我们,中国人。
作为一个三无人员,在先生的书条下班门弄斧,惭愧不已
但是,如果你选择做一个中国人,不读史是做不到的
问题是,现如今,还有多少人选择做一个中国人了?!
《国史大纲》读后感(三):惟知之深,故爱之切
钱老在《国史大纲》中梳理了从上古时期一直到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脉络,虽以大纲为主,知识点仍然十分密集,所以我的阅读进度较为缓慢,通读全书之后,倒是对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有了更细致的理解。从部落到诸侯割据再到天下一统,史料信手援引,各个时期的制度演变线索非常清晰。因我接触史书较少,因此对书中的知识难以全部吸收,只能说领略一二,钱老谓我国既往历史如遍悬诸灯,交射互映,我确切感受到一种文化自信。 “闲居一室,妄自落笔,历时一载,成此区区五十万字,又复蔽帚燕石,妄自珍惜,谓散亡之无日,保藏之难周,朝脱稿,暮付印。欲于我先民以往五千年惨淡经营之史迹,幸有当于其万分之一二。” 钱穆的“温情与敬意”论在高中就如雷贯耳,当时觉得钱老对我国传统文化怀有极大的热情,而今在长长的引论中,我读出一种迫切和悲怆,《国史大纲》成书于战火纷飞之中,国家存亡之际,彼时日本对中国步步紧逼。“朝脱稿,暮付印”,何其迫切,这背后的意味让人不忍深思,若心中文化火种尚存,则国仍有希望。 我在钱老身上看到了旧时学者的风骨: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国史大纲》读后感(四):历史的情感
2018年最后一天读完。感触收获都颇多。对先秦,到汉唐,再到宋明,再到乾嘉儒学变化一目了然,三言两语解决了很多大疑惑,此其一。
看钱穆读史料的能力,读出上下文,读出字外之意,让人非常佩服,里面随便一条按在今天拿出来就是一篇大论文。以前看历史都迷恋方法论,现在发现材料多了,自然就是有方法,否则空谈方法论没有意义。此其二。
而最最重要的是,钱穆说“故西方史常表见为‘力量’,而东方史常表现为‘情感’…中国史之隆污升降则常在其维系国家社会内部的情感之麻木与觉醒。此等情感一旦陷于麻木,则国家社会内部失所维系,而大混乱随之”,又说“东方之一型,于整块中为团聚,为相协,故常务于‘情’的融合,而转为中心之翕”;因此说历史方法论,他说“(西方方法,当时的革命派)治史如治岩矿,治电力,既无以见前人整治之活动,亦于先民文化之精神,漠然无用其情”。所以钱穆认为中国历史和历史研究方法的关键在情感。后来钱去美国演讲,也说中国历史的本质在记“人”。人与情感,乃是中国历史及其研究的根本。这一点,我读钱穆一脉下来的余英时朱熹,戴震,章实斋,王汎森笔下的五四知识界,乃至罗志田笔下的胡适(钱穆的相爱相杀)和晚清都感触颇深。钱穆看到人与情是上世纪40年代,民族危难之时,而三十年以后,福柯的开始的新史学革命也是从微观的人作突破的。
《国史大纲》读后感(五):《国史大纲》第三、六、七编笔记
1.汉代: 集权崇拜与扩张崇拜。六尚无实权,十三曹掌管国家机器。大司农与少府财政独立,武帝为征匈奴收回山泽鱼林之权,“盐铁政策”主导国营专卖。节制资本,不抑兼并,形成自由主义的佃户关系。印刷术未普及,出现书生贵族,演化为汉唐世代经学。
2.唐代: 宰相权力三省均分,监察权被抽离。中央最高机构政事堂,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刺史地位提升。因科举人数激增,被迫扩大政府组织,政治逐渐臃肿。租庸调为民制产,两税制加重百姓负担。府兵制全兵皆农,晚唐兵源枯竭,疏于防范,胡族临制后造成了安史之乱。
2.宋代: 三省只中书可取旨,与枢密院相对立。安史之乱后宰相兼司职蔚然成风,财权已在三司手中。另设考课院,东主文西主武,分离中书相权。设三老掌教化,免役令承袭至今,募兵制及锋而试。蓟北之野和甘凉河套被辽金侵占,中原饲马羸弱,精良铁矿远在塞外,故而久战不胜。
4.明代: 胡惟庸造反后废止宰相,皇帝专制。御史台流变为都察院,与六部、大理院和通政司并称七卿。五品内阁得权,尊在其职而不在其官,给事中失去封驳权。四境承平,国防松懈。甲胄霉变,兵器锈钝,中原各地语言不通,不适关外严寒,难以抵抗清兵。
5.清代: 满洲部族私心控权,制度意义少,法术的意义多。军机处演化为南书房,六部尚书沿袭明制,撤兵部尚书,侍郎可向皇帝发言。关东三省和新疆台湾为禁地,只本部十八省,对蒙古采取怀柔政策,满汉夹用。改革两税制度,地丁摊粮。
总论: 第一,中央政府有集权的倾向。第二,社会阶级过于平铺,社会力量不足。第三,制度繁密,法制易因人治而变动。第四,中国之将来,重要的不在推倒,而在建立。制度随人事而建立,各有渊源流变。重视时代意见的同时,不能忘记历史意见。
★ 反复翻阅,终于读完中三编。其中已无钱穆先生早年颠沛之时,在《秦汉史》中对复古改制的批评,他与顾颉刚、胡适一脉,必然是不同的。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尤必附随一种对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至少不会对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其国家乃有再向前发展之希望。
2019.11.4–––20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