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诗经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诗经读后感摘抄

2020-09-12 19: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诗经读后感摘抄

  《诗经》是一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经》精选点评:

  ●现在人已经忘记怎么写诗了,就是回按回车

  ●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读完,读完就算了的,对于中国诗歌最初的源头,你得慢慢的溯源而上。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

  ●所以谁借了我的诗经没还呢

  ●少时读的,这是中华诗歌幼年时的状态。

  ●美,朴素

  ●虽然并不怎么明白 这里面的内容 但并不影响我欣赏它 不求甚解啊

  ●今天复习《硕鼠》,和朋友讨论到,先秦时期还挺言论自由的,可以直接这样骂统治阶级……(那时候贵族们的主要交流就是吟诗作赋),可能也是诗经的兴观群怨的一种体现吧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真善美的典范

  《诗经》读后感(一):应该是这个版本的,没有细看

  花了我五十大洋,虽然心痛却也快乐

  最喜欢郑风

  我想孔子也是喜欢的,尽管他说郑声淫

  他的淫不过是说郑声有点像靡靡之音罢了

  细想下,郑声的确有邓丽君歌曲的味道

  《诗经》读后感(二):剽悍的《摽有梅》

  读诗经前,一直以为古代的女生含蓄内敛,最多是民歌中的小女子抒发一下相思之情,读过《摽有梅》才知,还有这样一面。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一个姑娘发出了对爱情的渴望,追求我的小伙子,赶快抓住好时光!甚至结尾姑娘喊到,“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追求我的小伙子,趁机说句就算成。恨嫁之心跃然纸上。

  一个姑娘大胆地喊出对爱情的向往,这在后世文学中是少见的,但这是一种正常心声的流露。与后世女权主义有几分相似。

  《诗经》读后感(三):重读《伯兮》

  《诗经》的语言质朴而不事雕琢,如同白话却带着动人的魅力。大学时喜欢《伯兮》,但也像《氓》《君子于役》一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伯兮》中的句子常常打动自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適为容。"相思之苦是什么?相思二字最难描摹。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尽管写尽相思之苦,但那是闺中少妇之愁。语言华美。一个普通的农妇,她的愁更多的是"岂无膏沐,谁適为容"。"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相思二字痛入心扉。

  《诗经》读后感(四):“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英译为:The Book of Songs)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时期。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论语·子罕》孔子曾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诗经》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孔子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即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术之名”。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诗经》一直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经历两千多年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国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齐、韩、赵、魏、秦),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 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为贵族所作,小雅为个人抒怀。雅又有“正”的意思,被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朱熹《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辞气不同,音节亦异。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毛诗序》中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大致可推断出诗产生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

  孟子:孟子论诗,谓“说诗者不以问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中两次提到《诗经》“《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纲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董仲舒: “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

  梁启超:“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说:《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 “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

  《毛诗序》,书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诗经》读后感(五):带你走进《诗经》世界

  它就像父亲的双手,宽厚而温暖,伴着蹒跚学步;又像清晨的暖阳,温煦而柔软,扫除昨夜惶恐。卸下负担,就能轻装上阵;没有恐惧,才会勇往直前!

西方有古谚,“恐惧源于未知”。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里说,“恐惧大都因为无知和不确定感而产生”。

  中学课本上,《诗经》的选篇曾美好地让人沉迷痴狂,无法自拔,“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些诗句是对《诗经》最初的印象。于是被吸引,着急忙慌地想要读完整本《诗经》。但突然间面对那么多的陌生字词,那么多读不懂的句子,那么多不知所谓的篇目,又自然而然地产生想要逃走的念头。

  越是没得到的东西,越会在心里留下念想,应该是大众体验了。所以当印有“诗经”两个字的封面出现在眼前时,还是忍不住想要拿起来。出乎意料的是,此《诗经》非彼《诗经》,里面的文字并不让人恐惧,反而帮我解答了种种疑问。

  作为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之一,《诗经(丛书)》的作者为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周满江,中国诗经学会会员。这本书的叙述简明扼要,文字通俗易懂,同时内容充实,观点正确。 本书共有四章,作者分别沿着《诗经》的概貌、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以及其地位和影响,由前向后地铺展开来。但我更喜欢由外到内的阅读,即先读第一章“概貌”和第四章“地位影响”,再读第二、三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目的在于,通过阅读《诗经》之外的相关延伸,消除陌生感;再阅读《诗经》本身的思想内容等,消除不确定感。

  lt;一>《诗经》之外

  1.揭开《诗经》的神秘外纱

  在第一章的内容中,作者从多个角度条分缕析,为读者轻轻掀开盖在《诗经》上的那层神秘面纱。从《诗经》的名字如何得来,讲到《诗经》的风雅颂分类。接着探讨《诗经》的时代、作者、地域以及编订的相关问题。通过引用历史资料,一个个故事般地讲述出来,并且时不时拎出某篇诗句,来与历史上其他名家的总结进行辩论。读完这一部分,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诗经》是这么来的”。

  2.历史长河中的《诗经》

  《诗经》并不单单是文学的《诗经》,而是浸透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之中。历史上对于《诗经》的解读和致用,从来都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那方唱罢、这方登台。孔子曾屹立潮头,《毛诗序》也曾留下浓重一笔,再到以朱熹为代表的宋明理学,“汉学”派的红极一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诗经》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从“赋诗言志”到“著述引诗”,被断章取义地利用过,也被真情实意地温柔对待过。仿佛中国的政治、文学、历史等等都未曾与《诗经》逃脱过关系。也许正是这种血肉相连,才奠定了《诗经》的地位。

  lt;二>《诗经》之内

  1.三百余篇俱灵魂

  从天下兴亡到平凡生活,从贵族祭祀到百姓疾苦,从远方的戎役劳役到心头的思思念念。有爱情,有谏诤,有反抗,有怨恨;有诗有酒,有血有骨。在《诗经(丛书)》这本书里,作者分门别类地引用典型诗句,对相关的思想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全书诗句举例近百首,在这一部分中就有五十多处。透过《东山》体会兵役奴隶的痛苦,透过《采薇》感受将士的爱国主义情怀,透过《关雎》体会思念的焦灼······读过这部分,仿佛读完半本《诗经》,感觉自信满满。

  2.一把文学的梯子

  将《诗经》比作中国文学的一把梯子,再合适不过了。比兴艺术大概是我们最为熟知的,“比”的譬喻和比拟,“兴”的借物抒情、象征、烘托。而除此之外,写实的手法和朴实的风格,多变的句法和丰富的词汇,复沓形式和押韵形式,也是《诗经》留给文学的伟大遗产。作者周满江教授对《诗经》中常用的修辞格,押韵的基本形式等做了很好的总结,并辅以典型的诗篇节选,让读者理解《诗经》的同时,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借助这把梯子,中国的诗词歌赋才如此光彩照人;而恰恰也是这把梯子,才让我们更有滋味地品尝文学的饕餮盛宴。

  如果把《诗经》比作一条花香四溢的小径,那么这本《诗经(丛书)》就是帮你砍掉荆棘的柴刀。它就像父亲的双手,宽厚而温暖,伴着蹒跚学步;又像清晨的暖阳,温煦而柔软,扫除昨夜惶恐。卸下负担,就能轻装上阵;没有恐惧,才会勇往直前!《诗经》的世界绚丽多彩,属于每一位愿意欣赏的读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诗经读后感摘抄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