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论》读后感摘抄
《人生十论》是一本由钱穆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十论》精选点评:
●实在失望。 既空又浅,错别字太严重了。
●很喜欢人生三步骤那章,尤其关于修身的解读,也喜欢钱可以用很简明的例子阐释人生的目的。但是不太能接受他对儒家教义的过度接受和袒护,个人认为任何事情都是该有批判地接受的。另外认为他对西方思想的过度批判也欠妥,尤其看到他说资本主义未来的趋势是共产主义...言语上重复过多。
●人生有多艰难就有多简单。
●读书过程中是跟读者交谈的过程。这本书的交谈进行的并不顺利。有着时空的隔膜,有知识的差异,有思维方法和接受教育的不同,使得自己不同意作者的许多观点和表达(尤其是钱先生不认为中国传统是重男轻女的那大段的诡辩,让人大跌眼镜)。于我,作者做此书的目的,除了赚些稿费外就只一个:告诉中国人要读一读中国的古书。若有人看了这本书之后去借一些古书来看的话,作者的目的就算达成了。
●用现在的眼光看,就是一本鸡汤。但钱宾四先生是用自己的体悟和阅读来说这锅鸡汤,端给你,你喝么?我觉得可以喝,回味有甘。
●您搞历史就好好搞历史,没事儿瞎论什么人生。关键是还论的空无一物,真是差劲。
●很薄的一小本,却做了很久的枕边书,当真是增长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见识,收获很大。静静心准备再挑战一下《晚学盲言》,上一次翻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
●推荐
●钱穆先生对于自由的描述,肉体我、社会我与精神我。无自由,毋宁死。
●这本书断断续续花了一周时间读完,每一次翻阅都受益无穷,钱穆先生作为一代儒学大师,对中国历史变迁,中国人及中国文化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及对社会未来趋势的隐隐忧虑,很好诠释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深意,钱穆先生是一位真正的中国人,一个中国人亦应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自己人生之追求。
《人生十论》读后感(一):人生十论
宾四先生该书虽名为人生十论,但更多的讲述了中国传统儒家的哲学,并结合当时香港、台湾的社会情况阐述。斯时西学、西风渐盛,中国传统文化已被摒弃。先生于该书对中西方文化中于人生方面的哲学做了比较,并更推崇于中国传统文化。宾四先生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功底可见一斑。《人生三路向》和《人生的目的和自由》个人感觉为书中最为精彩的两章。
《人生十论》读后感(二):笔记
“ 生命自我之支撑点,并不在生命自身之内,而安放在生命自身之外,这就造成了这一种人生一项不可救药的致命伤。”
”生命像踏过那些凭依物跳跃地向前,其实心灵之于生命,依我看来,正也有类似的趋势。人心和动物心之不同处,似乎即在人的心可以离开身体而另有表现。 也可说,那既是人的生命可以离开身体而表现之一种努力之所达到的一种更是极端重要之成绩。“
《人生十论》读后感(三):自由之我,社会之我,精神之我
在苏州诚品书店无意间买下这本原以为是钱钟书先生写的书,却没曾想1955年钱穆先生对哲学的思考,解答了我之前的很多困惑。关于物,心,自由等终极问题,中国人如何在现代社会安身立命。
自然之我,社会之我,精神之我,三个层级;关于灵与肉的思考,不能脱离前两者而去追寻后者,实际上所有的物质都包含着心血,同样的心也需要通过物质体现出来。
而自由更是在社会中的我,如何从心去做出判断选择,从而达到自由之境地。如何安放精神之我的心,从儒家思想就是从己心进入别人的心,是道心,是仁心,这和瑜伽里谈的核心“同理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生十论》读后感(四):持火把听钱先生训教人生
曾听说钱穆先生在武大讲学时的盛况。抗日时期的武大迁至乐山,聘请钱穆先生讲学,主题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治问题。因为日机轰炸密集,学校的上课时间定在早晨六点到八点,同时因轰炸电力瘫痪尚未恢复,学生需拿着火把照路,摸黑去听钱先生的课。即使如此,往往晨光初露时座位已被火把占满,后来者一位难求。疑惑是怎样的大师才有这样的魅力,让学生不惮于轰炸,不顾黑暗和寒冷持火把前去聆听。于是找来钱先生的书拜读,才真正理解,当时持火把的武大学生们,是真心是仰慕大师的境界。钱先生学贯东西,在人生十论中却又如此谦逊实在的直面人生,为读者解读人生的苦处,回顾面对人生苦处时中西价值观的种种探求,由浅及深的指导读者思考当下的人生。没有艰深的词句,却分量十足,是今年春天收获的又一本好书。
《人生十论》读后感(五):传统与现实
以前总挂在嘴边什么文化传承、文明古国,看了这本书才感觉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钱先生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认识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但是看了这本书不禁心情沉重了许多,二千年传承下来的孔孟之道渗透在每个中国人成长的过程中,从孩提时就向我们提出要求:做个好人。这只能是个理想,因为这个好人是具备孟子之善孔子之仁而只有圣人才能做到的。就连孔子也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何况我们芸芸众生。做不到又被要求,只能要么刻苦自己,谨小甚微,要么弄虚作假,锦绣文章掩盖现实的窘境,不能正视现实。这种违背人性自然规律的古人的理想造就了中国人性格中隐忍、倔强又好面子。正如钱先生所说,古今不同,生为今人,不必多骂古人。民族的历史是形成我们性格的重要因素,认识过去才能放下包袱,完善自己的人格,在一代一代传承中保留优秀的品质,促进民族性格的完善,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