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这儿,那儿》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这儿,那儿》读后感1000字

2020-09-19 16: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这儿,那儿》读后感1000字

  《这儿,那儿》是一本由石专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3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儿,那儿》精选点评:

  ●(里面有在银行的经历小史)。有欢笑,有惆怅,男主角感觉有点阴气,不是很阳刚,女主角反而有点阳,有点小野蛮,性格很容易中和在一起。柔中带刚,刚中有柔。学校的经历,虽然说介绍的不多,可很丰富了,体现了90年代的大学生活。银行经历,也说出了单位的某某性质,有点感触。最后觉得男主角有点小三的味道,女主角的思路很诡异,可以一走了之,远走高飞就是了,为什么要等时机成熟呢?

  ●where

  ●男版玛丽苏…

  ●虽然还是有不明了的地方,不过,对于主角,这或许是真实的一面。

  《这儿,那儿》读后感(一):哪儿?

  我认为这本书很多地方写的比较细腻,人物勾勒的也很清晰。。。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一些事迹描写,刻画了90年代大学生的生活轨迹~~

  明天去买来看看先。。。

  《这儿,那儿》读后感(二):假想中的花儿

  我给了三星,之所以多加一颗的原因是,作者前期描绘的大学生活或多或少有很值得会心一笑的共鸣。

  也许不仅仅只有如此可取的地方。文道兄在blog最新的文章里就写了,再坏的书也能让我们学到些什么。那么标准降下,对书中情节和内容的要求意识流一点,就没什么不可接受的了。

  我承认我是一鼓作气翻完了此书,在凌晨2点45分左右告罄。所以它肯定不是枯燥的让人难以下咽,但有关青春,有关事业,有关生活的忙惑,还有那只此一次已经足够摧毁生命的爱情,却好像一朵朦胧的彼岸花。可这花还不是开在彼岸,而是只活在假想里。

  《这儿,那儿》读后感(三):距离无处不在

  两个晚上读完。故事和语言十分流畅。中间银行内幕的描写稍显乏味,不过也无伤大雅。也许是因为我没有那样的经历的缘故吧。结局没逃出我的猜测,不过,作者的情绪渲染的确很成功。书,再加上窗外的绵绵细雨,让我心里闷闷的。

  怎么说这本书呢?本来应该让我震撼的,本来应该让我恸哭的。很遗憾我大概老了,想不起来分离和自卑的心情了。我只看到那无处不在的距离,那人与人之间的,现在和过去之间的,梦幻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怎么想黎莉的结局呢?命中注定吗?作者故意吗?也许是,也许都不是。用那句最不费事的话来说就是:“璀璨只是一瞬……”

  《这儿,那儿》读后感(四):一份来自70后的人生答卷

  首先申明我不是一个“年代+后”主义者。这种划分并没有任何根据。但是,这同样意味着反对它也没有根据,所以这种观念一旦约定俗成,至少也是可以接受的。既然大家已经习惯了这样看待形形色色的人,why not?

  80后写了太多关于忧伤、关于青春的文字。这些文字多得挤满了书店、网络的每个角落。就好像除了80后之外,没有人有过青春似的;就好像青春除了在落地窗前忧伤地发呆之外,不该包括任何具体的内容。如果说社会在给每个人出考卷的话,那么答卷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不,我并没有否定80后们所做的这一切。首先,我本人就是一个80后。我认为我们是精彩的一代人。我们的文艺作品不该模式化。我们应该拓宽我们的眼界,多多留意这个世界呈现出来的各种不同,因为正如罗素所言:“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

  《这儿,那儿》是一部精细的小说。读着那些细致的情节,我很难不相信这些就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这个70后的作者用不厌其烦的笔调描述了种种我们80后也遇到的问题。诸如亲情、爱情、友情、甜蜜、分离和工作烦恼。作者让我奇异地感觉到一种亲切,这种亲切是我读80后作家们很少能给我的。这部小说也清楚地让我了解到70后的真实生活状态。我认为我们遇到的问题没什么不同,处理的方法也没什么不同,譬如对于自己的父母,70后何尝不是和我们一样不善于表达,区别只在于我们倾诉苦恼的方式不一样罢了。

  同样,关于情感,大家都是真挚的。没有人能有最正确的爱情观。理智和情感的天平总是在我们每个人眼前起起伏伏。说最忧伤的人一定就是爱得最真切的人,是没有道理的。在爱着的同时,还有更多来自生活、工作乃至人生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在困扰着爱本身。这些本不是爱情的问题会像幽灵一般,趁着深爱着的恋人们熟睡之际,悄悄地爬进他们甜蜜的梦里。

  人生就是不停地书写自己的人生答卷,每个人都不例外。这部小说是来自一名70后的答卷,那么,我的在哪儿呢?

  《这儿,那儿》读后感(五):一些摘录

  好书本身就像真理,不证自明。评论——我并不擅长。做了一些摘录,让它们提醒我当初那份激动。

  1. 我回想了一下从二十岁到三十岁这段时光,颇有点像倒着经历的《神曲》。

  2. 在中国,成人礼好像是念大学。只要一进了大学校门,许多原先被禁止的事都被允许了。

  3. 在家庭的法庭上,父母永远是原告、法官、陪审员和受害者,我永远是罪人。

  4. 把问题简单化可能是无知,也可能是一种能力。

  5. 过去的期待是过期的罐头。

  6. 狄更斯的书第一遍读上去有些幼稚,但如果再读一遍的话,会发现幼稚的其实是我自己。

  7. 说到底,在大学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空虚到可怕的人,另一种是可怕到不会空虚的人。

  8. 大二上学期,学校放了一部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这是一部非常伟大的电影,它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极深远的影响:许多单身的男同学看完后找到了女朋友,而已经有女朋友的男同学看完后,忙着计算对方的安全期。我看完后也想交个女朋友,骚动得就像条发情的狗一样,积极地去参加各种文体活动、舞会等等,但是没用。恋爱这事单靠一个人瞎忙还不够,据说还需要一种重要的东西:名曰缘分。

  9. 马艑大学里男女比例不平衡,男多女少,狼多肉少,如果把整个马艑大学的女生比作肉的话,96国贸班的女生们无疑是上好的牛的后腿肉,与之相比,我们班——96现代经济与管理的女生,就寒酸许多了,相当于猪头肉这个水平。唉,为什么同在一个学院,差距却如此之巨大呢?也许没那么遭,但对于近在咫尺的东西,我们总是不屑的,所谓兔子不吃窝边草嘛,可能是因为这样一来才能显得不那么下贱的缘故吧。

  10. 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也就算了,但如果是那种消化不良的粪的话,就太可悲了。

  11. 承认自己的幼稚似乎是件很痛苦的事——她凭什么会喜欢我呢?我怎么傻到要等别人轻蔑自己才想到呢?刚从幸福的雨露中走出,马上溅了一身自卑的泥点。

  12. 在这个冰冷到残酷的世界上,并不缺乏华丽和奢侈品,缺乏的恰恰是朴素和必须品。

  13. 年轻人不会犯下真正的罪——正是因为他们还年轻,还有力量和时间从污秽中重生。

  14. 再诚实的男人也会为了讨好心仪的女人撒谎的,而女人却很少单只为了讨好男人撒谎。

  15. 读者是一群可恶的家伙,经常需要作者从身上剜下一块肉才肯罢休。

  16. 那时,在他的世界中,只有两种人:懂鲁迅的和不懂鲁迅的。

  17. 一个正真幸福的人是不需要去读鲁迅。他是个深陷泥潭里的巨人——他不信任脚下踩着的土地,所以必定要陷进自己的疑惑和世故之中;他才高八斗,果敢勇猛,论写文章无人可匹敌,可他永远敌不过民众的愚昧。他是个前无古人的艺术家,但他并不信任艺术,因为艺术对于在铁屋子内熟睡或者醒来的人都没有丝毫用处——他的作品是“奴隶的安魂曲”。

  18. 年轻人的放浪形骸,大抵只是对孤寂的恐惧所作出的轻率的反应。

  19. 但丁创造的地狱和天堂不是用来惩罚和慰藉人的,而是为了要理顺他自己生活的头绪。

  20. 无论如何这是个难忘的夜晚,单纯而丰富,柔和而澎湃。虽然除了拥抱和亲吻,我们没有进一步的接触,可我并不躁动,因为在当时我还没有性经历,并没有什么灼烧的欲火需要熄灭;当时间带我我慢慢远离它的璀璨时,那些光泽并没有消失——它变成了一颗星,永远高悬在我人生的夜空之中。

  21. 请原谅我的语无伦次,我说得再多,也只是对‘我爱你’这三个字的补充。

  22. 有些人活了大半辈子,和各种人都有关系,唯独和自己没关系,这是可耻而可怕的。

  23. 报纸上说大学生是什么,那他们就是什么。他们是天之骄子,他们是低能儿,他们除了是人什么都是。

  24. 一个成年人没有耐心去听另一个成年人编造的童话,这是真理。生活中的真理太多了,真理层出不穷来自于人生的琐碎。

  25. 是爱情而不是我需要钱。人的爱情是需要钱的。我们要变成两条蛇该多好,那样就可以整天窝在一个洞里谈恋爱了。

  26. 我不能想象那样一副情景——识字不多的父母,为了一封给我的书信,绞尽脑汁,字斟句酌,小心翼翼地如同刺绣一般在信纸上一笔一画。从这个意义上讲,家书确实抵得上万金,我们都无福消受。

  27. 校医院是个连鬼都嫌阴森而不会光顾的地方。

  28. 内向的人一大特点是不爱说废话。

  29. 正如鲁迅所言:“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也不信妲己会亡殷……”那些不过是懦夫们托词——是男人自己乱了阵脚。

  30. 其实只要足够细心,那么我们将会发现,每个人都具有让别人感到惊讶的能力。在这点上,邹石并不是例外。

  31. 男人虽是大树,但更容易折断。

  32. 他脱口秀的才能是一株名贵的植物,只有在天时地利人和都齐备的情况下,才会绽放出令人惊叹的花朵。

  33. 如果说由于王伟一个人的苦闷而影响了我们的生活,那么我宁愿对这个事实视而不见。因为集体生活要求我们每个人要有最起码的人道。我们都是一条破船上的几个天天都要见面的人,一点点对别人的仁慈终归是对自己有好处的。

  34. 那是一首十分动人的曲子。具体的旋律我现在已经记不清了,但的确很优美,也真的很忧郁。它就像你某天偶然在街上瞥见的一张美丽的笑脸,只出现那么一次,便永远以既清晰又模糊的状态留在了你的脑中:清晰的,是印象;模糊的,是内容。

  35. 如果没机会去尊重一个现成的音乐家,那就去尊重一个正在音乐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的人吧——为了不打扰他和不被他打扰,我们都走开了。

  36. 没看过《围城》便不算念过大学。这种说法颇耐人寻味:要么是大学太无聊,要么是《围城》太有意思,或二者兼有。

  37. 阿Q有了学位以后还是阿Q。

  38. 他冰冷的外壳里包裹着他炙热的心,其实在他决定和你打招呼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把你当成朋友了。

  39. 学校有规定,四级不过不发毕业证。据打听,在往界毕业的前辈中,真的有人因此而丢掉了毕业证。这是铁的纪律,不是杀鸡儆猴。

  40. 英语并不是佛的脚,没有一点仁慈和温度。它是一只灵巧的猫,没有平日的呵护,当你突然决定去抱它的时候,只会跑得远远的。

  41. 我不能想象,牛津和剑桥的学生们会因为中国成为大国后,人手一本《新华字典》,没日没夜的背个不亦乐乎。老外可能笨到考试不及格,但不太可能笨到只为了及格去考试,他们——无论是搞教育的,还是被教育搞的,至少都会问问,为什么非要设立考试和要求及格,以及及格以后有多少实际意义?

  42. 考试那天,我只觉得我的脑袋犯晕。特别是阅读理解,一片混沌,既不能阅读也不能理解。

  43. “就是关于环境污染的倒数第二题,你选什么?B还是C?”

  “我选B,我统统选B,考***B!”

  44. 如果说英语是猫的话,那微积分无疑就是虎了,想想看,就连牛顿那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牛人,不也还要花那么多年时间才能驾驭它的吗?

  45. 假如我是理想国的国君

  那么我希望我的国民

  无乱男女老幼

  每天晚上都做一个甜甜的梦

  每天早上都只被大便叫醒

  46. 再乏味的生活细细想来都是惊心动魄的。再奇妙的文字读多了也乏味,否则,怎会有人感叹,读一本艰深的著作不难,难的是反复读同一本书呢?

  47. 佛祖的幸福只属于佛祖,正如我的痛苦只属于我一样。我没法看破红尘,但我能做到不去因为看不破红尘而感到苦恼,因为,眼下我连自己爱的人都看不见,我们被残忍的隔离。

  48. 我有种罪恶感,一种被惩罚的错觉。我的欲望却变得空前的强烈,每天一早醒来,我只感觉下体多出了一个东西,它撑得我既难受又不好意思,然而我知道,多出的仅仅是它的体积和倔强,可就连这“仅仅”,我也没太有效的办法。

  49. 我听说很多人都不愿欺骗自己的父母,其原因嘛,大概就是由于他们太好骗了吧,甚至好骗到让骗子反而觉得自己是受害者的程度。

  50. 一切都没变,但它们却因此而变得乏味。不是说时间是一条河吗?我怎么觉得更像一条被堵塞的臭水沟?

  51. 穷小子和富千金,这方面的电视和电影倒是不少,但事实呢?没听说过,更没见过,艺术果然是高于生活啊。

  52. 大学生活看似散漫,其实危机四伏,任何因素都可能危机到毕业证,除了过不了英语四级、补考不及格,这些常见的灾难以外,疾病、怀孕、自杀、作弊被逮、精神错乱等等,都会使人无法毕业。

  53. 民间组织的效率从来都是非常高的,因为都是自愿,没有强迫。

  54. 我隐约看到在黑暗中,那水泥凳子上有什么东西。等我们走近了才发现,是一对紧抱着的男女——他们捷足先登,占了我们的位置,正干着我们打算要干的事。我们只好折回,走得几乎迈不开脚,最后终于停了下来,因为我们实在不知道该去哪儿。

  55. 伊甸园得自己寻找和建设。

  56. 她强烈向我推荐《文化苦旅》,在睡觉前使用,会有助于睡眠。

  57. 白人们的导弹如同他们的精液一样,历来训练有素,不可能射错位置的。

  58. “抗议美帝霸权行为!”

  抗议,我们要抗议!抗议你们这些列强!随便干涉别国内政,涂炭生灵,我们无辜的记者也被你们炸成了悲惨的烈士。人权在哪里?人道在哪里?正义在哪里?还是信基督教呢,好意思吗?

  59. 我有些受宠若惊,因为我知道不可能凭空得到他的一只烟和一张笑脸。

  60. 我窘得开始结巴了,要是他肯放过我,我愿意干任何事,哪怕是问我借三百块钱——这是我所能想到的最坏的结果。

  61. 我们的祖国以大局为重,为世界的和平贡献了自己的面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