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往事与随想(上下)》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往事与随想(上下)》读后感1000字

2022-04-11 03:31: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往事与随想(上下)》读后感1000字

  《往事随想(上下)》是一本由(俄罗斯)赫尔岑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16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往事与随想(上下)》精选点评:

  ●极端的感性、极端的理性在赫尔岑身上有种奇特的平衡,他能同时平衡热情和智力,怎么形容呢?他身上有点尼采的先声的感觉,不过他还迷信科学,尼采已经能比较均衡的看待了:他比大多数同时代人更早看出来资本主义必然带来的庸众的社会,希望沙俄田园牧歌的农业社会能治疗这种将来的社会弊端,可惜列宁们把这种理念发展到极端形式走向反面了;我能说妻子出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德国人在他心中的印象,这方面有点像诺贝尔吗?;他对欧陆各国看法非常深刻,不输托克维尔,就是到了今天这些国家依然沿着他预判的路径发展。

  ●是历史也是人生,更是顿悟

  ●我读过,但是没有读完。

  ●阅读体验不佳,但以赛亚•伯林对此书的评价极高。赫尔岑书中提到的许多人物的命运,正是伯林所关注的。不仅如此,赫尔岑本人也是伯林的研究对象。因此,伯林每次谈到赫尔岑的巨著《往事与随想》,都极有兴味,这给人带来一种印象:本书是一座巨大宝库,暗藏着近代以来欧洲与俄罗斯知识人的集体命运与思想趋向。

  ●19年No.30 上卷 18.2.28读完赫尔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十二月党人事件),至与奥加略夫的相识。 18.3.1从赫尔岑去莫斯科大学上学(1830年革命与起义)读到他被捕、审讯与流放至彼尔姆。 18.3.2从彼尔姆的流放生活,一直到维亚特卡和弗拉基米尔(维特别尔格和皇太子的桃核)。 18.3.4赫尔岑的恋爱生涯,与P夫人的苦涩爱情,扎哈利娜的童年以及与赫尔岑的相遇,相知。1838年5月9日二人在弗拉基米尔结婚。 18.3.5在诺夫哥罗德的官员生涯(“政绩奖状”)。 18.3.8普鲁士,意大利,法国(六月起义),日内瓦 18.3.9读完上卷,至小拿破仑政变。 下卷 18.3.11《家庭的戏剧》 18.3.18读完

  ●佩服

  ●前边因为是连续的所以看得很投入。后面乱七八糟没条线,看得较粗。那个时候的流亡者与现今是大大不同的。不要听别人的评论,自己去发现的才是真的。PS:为什么不把德文法文什么的都翻译了啊,老是上上下下地看注释好累=。=

  ●我觉得国家的发展进程或多或少大家都一样 都会经历被压迫到有人觉醒 再起来反抗的过程 腐败也是到处可见 有斗争就有牺牲 可是有斗争才有胜利 整本书文笔其实很流畅 没有传统中读那个年代回忆录的枯燥感

  ●勤劳的天才

  ●历史在偶然出现于其道路上的一个人身上的反映。

  《往事与随想(上下)》读后感(一):墓碑

  赫尔岑称,同尼克的通信是一座座墓碑,信中的人物均已牺牲。赫氏此作也可谓一座巨大的墓碑,其中的伟人们、名人们、小人物们,均有自己的位置,而一起被历史的洪流打没。

  不得不提的是巴老的译笔。有人称不如项星耀先生的译笔,没有看过不敢做比,但巴老的译笔已够达和雅,且注解完善,对我来说也就够了。

  《往事与随想(上下)》读后感(二):以前更好吗?

  这段时间好像民国开始流行了,所谓的民国范儿,在某些人的文章里,好像民国就已经宪政民主了,好像社会问题就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如若不是某些政党搅局的话,我们现在的生活不知多好。

  但是历史不是用来意淫的,我看《古拉格群岛》,索尔仁尼琴这样一个伟大的作家,在他的笔下,沙皇时期简直就是人间天堂了,因为流放的人想去哪去哪,他们在西伯利亚拥有种种自由,他们有同志的支持,他们有民众的支持。是的对于索尔仁尼琴经历的那一段在世界历史上都是污点的历史相比,沙皇可能略显逊色,但是绝不会是天堂。在赫尔岑的书中我随处可见,沙皇时期对青年,对农奴,对人的伤害。P141:“孙古罗夫的妻子同两个孩子给抓了起来,在普列契斯千斯基警察分局里大约关了六个月,他的吃奶的婴儿就死在那里。” 沙皇的时代好吗?或许可以用双城记的开头来回应我。

  《往事与随想(上下)》读后感(三):有些书,我们是不是就是不该读完呢?

  这本书我是从6月中旬开始读的,我带着他走过了很多地方,温州、宁波、杭州、南京、常州,足见我对他的重视;我也曾经试着至少把一册读完,可是截止昨天都快四个月了,也就读了四百多页。我一直以为会和看战争与和平那样,万事开头难,不过我发现不但开头难,中间也难,我终于决定,把这本书放起来不读了,我们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虽然对于我这样的摩羯来说,坚持就是一种胜利,可是我突然想明白一点,我们要明白坚持的意义在哪里?或者说,我的资历、我的心境也许不足以与作者产生共鸣,即使我做了不少的准备工作,详细的了解了19世纪到20世纪俄罗斯的历史还做了笔记。

  不再想谈书得内容,书得内容我们可以自己去看,谈感受吧,看这本书的感受让我觉得就象我们的生活,我们开始读一册书的时候就像开始一段生活经历,如果我们在开始前没有足够的准备,很容易就半途而废;当然,生活也不可能什么事情都能想清楚的,因此即使半途而废了,我们也需要有反省精神去总结。中国人有句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其实现出的不是义,而是悟觉。

  前段时间看了对吴念真的访谈,他提到14岁读《卡拉马佐夫兄弟》的那段经历,为了买到书花了多少工夫,可是拿到书又读不懂,暑假结束前还要给老师交读书笔记,他如实按照自己的经历写了读书笔记,老师说只有他是一个诚实的人(我为什么告诉你们要看?我只是想告诉你们,很多你们不懂的东西,长大了之后就会懂,要知道知识是需要尊敬的,念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还有,永远不要骗自己。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62936/1)

  知识这东西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东西,有的时候我一直在感叹自己力小而任重,其实这个事情是相对的,需要有方向并且一步一步的去积累的,今年做不成的事情我们明年继续,不要对自己怀疑,尊重自己的内心。

  《往事与随想(上下)》读后感(四):百年知识分子精神史

  鸳湖书局

  在美国波士顿的查尔斯河边有一块石碑,是一个名叫马丁的德国新教神父留下的忏悔之语,上面写着: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

  我不是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

  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

  我不是工会成员,我继续不说话;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

  我不是天主教徒,我还是不说话;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

  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1998年,在哈佛做访问学者的朱学勤读书读得发闷,就爱到河对岸的这块石碑下坐一坐,他说:“这段话总是让我脚底心升起 一阵阵寒意,那就像一排子弹,一颗一颗地点射,先划破自己,然后再一颗一颗的划破人心的黑暗。”

  ——题 记

  《往事与随想》是俄罗斯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赫尔岑和着血泪写成的回忆录,作者自称,其为“历史在一个偶然走上它的道路的人身上的反映”。全书共八卷,记述了从十二月党人起义到巴黎公社前夕的半个世纪里俄国和西欧的社会生活及革命事件,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把重大社会事件同作家个人的生活道路、思想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十九世纪的百科全书”,展现了俄国和西欧几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史和精神史。本书自问世以来已深刻影响了俄国乃至世界几代学人。在中国,它成为巴金、朱学勤、李陀、北岛等几代中国学人的精神宝典,而巴金本人,亦为该书的第一位“译者”。2009年4月由译林出版社推出的《往事与随想》,是首个源自俄文原版的中译本,它在1993年推出的最早英文转译本基础上,内容净增30万字。

  据该书译者之一臧仲伦介绍,翻译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被巴金视为自己“一生最后的一件工作”。1974年,七旬巴金提笔翻译《往事与随想》,1977年,巴金翻译的《往事与随想》第一册问世了。但由于年龄越来越大,体力也差,疾病缠身,写字困难,他只译了《往事与随想》的1/5。该书英译汉版本1993年的出版,得益于英语翻译家项星耀接过了巴金的“接力棒”,以及俄语翻译家臧仲伦的校对工作——臧先生对照俄文,帮助巴金校正了他的全部译文。当年,89岁高龄的巴金致信项星耀,感谢他替自己“向读者偿还了一笔欠了几十年的债”,还念念不忘地强调:“赫尔岑是我的‘老师’,他的‘回忆’是我最爱读的一部书。”

  学者朱学勤说:“我最喜欢的书肯定是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到目前为止,关于这100年的苦难的精神记录,还没有一本超过《往事与随想》。

  “我喜欢这本书有几个原因。(首先,)赫尔岑的文体我非常喜欢,他的文体不拘一格,《往事与随想》,他是以随想的形式写,不是按部就班的……让你读来兴趣盎然,所以,是列宁还是谁说过,赫尔岑是个天才的文体家。他信笔拈来,这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别出心裁的写作风格。

  “第二个原因就是赫尔岑一生和沙皇的专制做死对头,而且从年轻的时候在麻雀山发誓,一直到写《随想录》,一直到去世,他没有看到沙皇崩溃的这一天,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这个专制必定会崩溃"这样一个信念。所以我说,这个人的一生充满了失败的记录,居然能保持激情澎湃,这是个了不起的人类思想上的一个记录,我喜欢这本书第二个原因就在这个地方。他是一个失败者,他不是一个成功者,他40岁的时候就说:“人生的顶点我已经越过了,从现在开始我在走下坡路,在有生之年我看不到我的信念有实现的一丝希望。”他40岁的时候就这样讲了,但一直到老死,他没有向沙皇专制妥协过,没有低过头,这样的人应该是值得俄国知识分子纪念的,也应该值得中国知识分子纪念。当巴金起来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他一起念的时候,他未必没有被赫尔岑的这种思想境界所感动,所以他才会在文革的后期来翻译这本书,但是,你想一想,文革结束了,他的地位得到这么大的改善,让他仿效一点赫尔岑,说一两句真话的时间那么多,他居然就没有说,这是让我觉得失望的地方。

  “有的时候学生会谈到一些他的彷徨、苦闷,过不了那个坎的时候,他们会来问我:‘朱老师,有什么书可读?’这个时候我就会说:‘那你们去读一读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在这以前,有一些人,他们遭遇过比你们巨大几十倍几百倍的灾难,但是他们也过去了,今天你们碰到的这些事情不是太重要,不必为这些东西愁眉苦脸,读读那本书能够放宽你们的胸怀。’”

  《往事与随想(上下)》读后感(五):怀疑的狂欢

  前几天终于看完了《往事与随想》,上下两大卷近一千五百字的大书,从刚开学的九月底决定开始翻阅这本书的,在这中间,断断续续,时快时慢地在学校的库本图书室当中翻阅,偶尔心情极佳状态极好,将书一字一句地推敲,有时状态差的时候,也就随意翻阅过几页,纯当自己看过了,亏得这样的时候不算太多。当然,每次翻阅完毕一本大书都像又完成了一项任务一样松了口气,虽然事后又会发觉自己过于囫囵吞枣了,收获不算太多,但每次倒还是都自欺欺人地继续下去了,好像生活又翻过了崭新的一页。

  作为一本个人回忆性质的编撰而成的大书,书中自有赫尔岑自己的私人生活,也充满了他对时代,对社会,对身边的人的观察,思考,理解。赫尔岑的角度是客观的,冷静的,带点中立的,如果放在现在的天朝,估计会被讥讽为理中客的,当然,他对俄罗斯专制沙皇的厌恶是显而易见的。赫尔岑既保有对激进的革命分子的怀疑,同样也对以人民的意愿作为标语的各种革命活动选择旁观的态度。年轻的时候,赫尔岑曾两度被流放,离开莫斯科,直到后来,流亡海外,四处为家。也许是过于颠沛的生活造就了赫尔岑对多数人对对数事物的怀疑,太过轻信别人,太自以为是,都不是什么好事。

  对于天朝的多数人来说,赫尔岑就是个大大的警醒,理中客并非没有态度,没有选择,有时候只是一种靠着一种怀疑的自我支持,不论是新左派民粹的自我支持还是所谓右派口号式的键盘革命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是,他们真的会让整个国家变得更好吗?我们可以完全忽略可能带来的更惨烈的结果选择牺牲,选择放弃,选择被愚弄吗?至在现在,我还看不到那些可能的更好的结果,这其实是一种很大的悲哀,要么在猪圈当中继续生活下去,要么面对一个未来同样迷乱的猪圈,只是换了主人,同样脏乱吵。

  不知道什么时候,客观渐渐变成了一个备受鄙视的词。严格来说,绝对的客观自然是无法达到的,你所表达的所有想法都只是来源于脑中的自我想象和对外界事物的加工过后得到的产物,你将他们表达出来,有可能和他人相同,有可能和他们相悖,有时候你站在多数人一边,有时候你站在少数人一边,但不论什么时候,所需要做的是不断地检视自己,不是随波逐流,墙头草,而是忠实地反映自己的内心,到底自己的思索是什么,表达了什么,这才是最为关键的。那么你忠实地表达了自己之后,是客观的吗?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呢?对我来说,客观就是一种权衡利弊的怀疑,怀疑他人,也怀疑自己,因为怀疑,所以客观。

  当然,也并非像芝诺一样肆无忌惮地表达自己的怀疑,芝诺的悖谬就在于它始终在进行的是一种逻辑上的,语言上的游戏,兴许在逻辑和语言的层次它的怀疑不论在假设上和检验上都没有错误,但是当其应用于现实生活当中的时候,显然是无法相称的,虚拟和现实并非套用于同样的逻辑。毫无选择和分类的怀疑只会让自己陷入悖谬的循环当中,比如你将会从此开始怀疑自己的每一句话,并怀疑自己的每一个怀疑,并开始去追寻自己怀疑的怀疑,这样就想莫比乌斯环一样,没有开始,也不会结束。也许只能很无奈地说,怀疑是一种应有的态度,却无法成为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逻辑,我们始终需要相信点东西,比如最大可能地保证人们的自由,最大可能地让人们享有幸福感,最大可能地保障人们的福利需求,当然这些东西看起来都是那么地相悖,如何实现自然是另外一回事了。

  也许你只能怀疑是现实世界并没有提供给你一个你能接受的,可靠的选择。你会看到自诩为民主人士的人在一次次地自我冲击当中博取了同情,成为自己日后的政治资本,你会看到有时候有着坚定信念的领导并不必然带来一个他所许诺的世界,所以格瓦拉一个文艺青年竟然变成了一个杀人魔头,足以消灭许多幻想,你更可能看到的是,在一个酱缸当中国,宽容是种稀缺品,表达愤怒和对反对者恶语相向就像毒素一样在空气当中传播,你还会看到,极化的政治思维统治了人们的脑袋,有些人靠着政治而活,靠着反对而活,他们声称自己在追求自由和民主,但是当失去了反对的目标之后他们便失去了方向,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一种自恋地宣泄当中,最后造成了多数人民的灾难。这是在过去发生过的故事,也可能会在将来继续发生。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试图将其和当今我所经历的时代联系在一起,我试图去发现当中的共同点,去发现到底为什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喧嚣之后,许多精神上的问题,社会哲学上的问题并未随着人类社会科技水平和研究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本质的改变,民粹和极右的可笑对立依旧存在,在专制国家当中,人们依旧必须面对要么猪圈,还是猪圈的选择。百年的时间里,人类改变得多吗?似乎只是改变了外部世界,却从来无法准确地定义自己。或许这才是它具有吸引力的原因吧,不可能出现一个准确的答案,却有无数个可能性吸引着你去发现,去瞎想,去自以为是地试图找到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