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思虑中国》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思虑中国》读后感锦集

2022-03-12 11:14: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思虑中国》读后感锦集

  《思虑中国》是一本由李宗陶 采写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4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思虑中国》精选点评:

  ●这本书越看越沉静,边看边思索

  ●阿城五星

  ●真好

  ●买对了,直觉是对的~

  ●普图借 外公家看完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241330/

  ●访谈,了解更多的思想

  ●对艺术家的采访远没有对作家的好。

  ●学习

  ●说来奇怪,我这种从小被人指责不爱说话的人,特别喜欢人物采访……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成长为一个比较好的记者吧。

  ●对被访人没有好奇心,对被访人所关心的事情有好奇心,庶几,能得到一篇好的人物专访

  《思虑中国》读后感(一):后勒口三辉……

  120102下1306

  《思虑中国》读后感(二):一桌好菜

  有的记者写文章,像白开水那样,寡淡,李宗陶不同,她是笔锋常带感情;有的作家写文章,像一段彩布,绚丽多彩得有点虚浮,李宗陶不同,她冷静克制得很专业,所以,她是一位作家型的记者。

  这本书是她的在任《南方周末》主笔期间的人物采访结集,列了36位知识人,显然这是有意安排的,她采访的人物不止36位,从她最后的年终总结中可以看出来,有的采访对象谈了一半就中止采访了。这36个人也不是按照先后顺序排列的,是她有意的安排。她就像一位厨师那样,按照她制定的菜单,给读者一样一样地端上美味佳肴。

  《思虑中国》读后感(三):精英要为社会的道德沦丧负责

  喜爱这书最根本的情结在于它说出了许多我想说的话。也喜欢将“作者”更改为“采写人”。记者出身的她充当了一个比较客观地记录人,执笔,选择了36位不同领域的中国知识界的中坚分子进行访谈,用黑白的平面影像和原始的讲述将他们最纯的真心平铺在读者面前。他们热爱中国,不轻易否定什么、摈弃什么、攻击什么,也不轻易承认什么、颂扬什么。他们对历史从一而终,并努力让自己心如明镜。

  书名是令人玩味的,相当于概括性的总结——《思虑中国》,是的,36位不同年代、不同专长、不同背景的知识人,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看到的、坚持的,和最在意的根本以及所做过的努力。另外,在他们的讲述中也能了解到其他一些名家的侧影,如陈寅恪、郭沫若、王小波、王朔。所有的文字均不包含任何修饰和润色,完全呈现,因为事实本身比任何引述和讲解都更具力量。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中国已经没剩下几个有担当的知识人了,而这也是本书令人欣慰的地方。“精英要为社会的道德沦丧负责”,这话是中肯的,令人感动。因为知识人的风骨和气度比知识本身更具有强大的作用,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维进程,甚至需要引领整个社会意识。这当中包括体察、触摸、自观自省和阵痛,这是责任,也是义务。只是如今太多太多知识分子早已经否定了自己属于道德先锋的楷模作用,说“否定”是遮羞布,其实根本就是“否认”。

  有知识,还必须有信仰!道德守不住了,口无遮拦,无异于流毒!我敬重中国近代文学史那些有高度的文人,自爱、热忱,轻己重义,当国人都在黑夜里摸索时,他们的生命小宇宙爆发得如此酣畅淋漓,照亮道路;我鄙视今天那些将自己关在字里行间臆淫的书虫,以做研究为名在书房里轮换着“养”些个小妾,抛却历史沿革不管,一味地用纸和笔满足自己长久以来想要一窥玉体的愿望。他的责任呢?像周汝昌那样为“红学”做出了贡献吗?没有!而粉饰皮毛、堆砌文字、假传“圣”意的井底蛙更是充斥着各种书店、网络和媒体,利用华丽的头衔、唯美的包装和所谓的“新解”向社会散发自己肤浅甚至错误的观点和评说,美其名曰“新说、普及”。

  是与非是很残酷的,大量爱读书的人们看到的全是垃圾却浑然不觉,连是非都错了,更谈不上了解自己身处的这个时代。中国走到21世纪有多难,知识分子这样做根本就是犯罪!诈骗了知识和民心。

  我绝不怦击如安妮宝贝那一类的“情绪文学”和刘震云那一类“讲故事的人”,而诸如张爱玲、纳兰公子那种格局、眼界都比较小的名家,我也会捧读。这些人他们有才华、有毅力,他们的文字能够安抚时间、沉淀在人心里,无论是否有高度,都应该获得尊重。你可以将自己的心剖开,但不能指鹿为马!

  郭德纲说得太好了:你是相声演员,你不去拯救相声谁去拯救相声?让卖白菜的去拯救相声?这样说话真的很痛快。看那些已被曲解的一家之言,真不如看一看贺友直的线描连环画,人生还是清晰一点好。至少我是看他的画长大的——时代变迁,世态炎凉。

  《思虑中国》读后感(四):《外滩画报》书评:布朗运动的中间层

  布朗运动的中间层

  文/小庄

  一颗蒲质弱柳的心,原不必思虑这许多。一本对知识分子的访谈,原不必如此好看。然而有人一一去做到,这是出于对人对己的尽职尽责。

  年轻时看奥里亚娜•法拉奇的传记,打定主意成为那样的女人—那也可说是平生第一次立志,想要做个心怀天下的女记者,且是明星级的。无奈彼时还在理工科院校混,后来进媒体做文化报道,数年后走回了科技报道的路子,然后依稀明白:从此要老老实实写字看书做采访,只求弄懂深奥的原理和科学家们的想法,法拉奇第X 却是不可能了。不知道独立完成《思虑中国》这本中国当代36 位重量级知识人访谈录的记者李宗陶,是否有与我一般的初衷与烦恼,但我却心知肚明她要下多少功夫才能做到她已经做到的那些事。认识是因为两人同去跟一个医学报道项目,初初聊下来,知道我们背景相似,原本都是别人口中呆鹅似的理工生,偏偏死不悔改迷上了爬格游戏。与她说话,从此于我是乐事一件,诙谐、大气、温润的女子,你不是轻易就能遇见,况且她清瘦清瘦的,东方长相,适合探讨知性话题。

  我常常看着她在字句间的举重若轻,叹得说不出话,那是阅读“大部头”的见证,所以一点不惊讶她把王元化、余英时、许倬云写出了神髓,节奏和分寸把握得又狠又准。且看看《余英时:中国学术传统破坏得太厉害》的采访手记中怎么写:“从2006 年11月30 日起,慢慢在啃余先生的十卷文集……慢慢啃,急不来……否则哪里敢提问。”从她的记录中,最美妙的,是能深深嗅到一种对文化的参与感—谈当下也好,谈历史也好,并非听听大家们的话顺便拾牙慧就行了,而是要跟得上,见缝插针发出合适的问。我想她是从中找乐趣也找思索甚至找真理的人。

  36 篇访谈,学者、诗人、导演、画家,一个个来,跨度大,风格杂,却一点没有促狭的难堪,见菜下料,量体裁衣,各有出彩之处。倘若问我最最喜欢哪篇,当属写贺友直老人的《现在人心太浮躁》,简直是妙到了弄堂里。这普通话夹杂沪语的一席谈,絮叨的是家常,嚼着却字字箴言,人生的至理全藏在了里头。即使唠嗑,也有精致的细节,除了一双善于听的耳,也要两只聚焦快的眼,“咔嚓”就捕捉下稍纵即逝的一帧画面,所以那个耿直幽默的老人跃然纸上。而在读《康晓光:为李思怡写本黑色的书》一文时,除了感动,我隐隐欣慰于手上仍有那股力量—我们,被称为记者的一群人,只要还有一点点话语的力气和间隙,就要去到世间的深热里扬那予人希望的善。

  一颗蒲质弱柳的心,原不必思虑这许多。一本对知识分子的访谈,原不必如此好看。然而有人一一去做到,这是出于对人对己的尽职尽责。对记者这职业,她作如此解析:布朗运动的中间层,突破之中为上下两层提供对方的图景。这说法让我豁然:为何抱着法拉奇之梦不肯放呢?我们平凡人,努力踏实把手中的事业打磨至极致,已经算小小奇迹。头脑仍然留着初识李宗陶的一个印象,记得那日有趣,我开始以为叫这名字应当是位雄赳赳的男性,然而无意瞥见一张靓照,当中女子恬静怡然,便随口在msn 上赞道:你女朋友真美。她回话过来,女朋友?我是女人。才明白照片便是她自己。

  2009-05-21 总第 336 期

  《思虑中国》读后感(五):从“知识人”管窥中国

  首先书名所用的词是“知识人”,而非一贯的“知识分子”,被我们翻译成“知识分子”的“Intellectual”来自法国,起源于1898年的德雷弗斯(Dreyfus)案件。左拉在1898年1月13日以《我控诉!》为题给总统写了一封公开信,呼吁重审德雷弗斯被诬案。第二天,这封公开信在《曙光》报上刊出,主编克雷孟梭用“知识分子宣言”(Manifeste des intellectuels)几个字来形容它。此后,只要一提intellectuels,人们就理解为主张或同情为德雷弗斯平反的作家、教授、新闻记者们,他们对时政和时局多所指陈訾议,是政治上激进色彩很浓的人。因此,法文中的intellectuels专指一群在科学或学术上杰出的作家、教授及艺术家,他们批判政治,成为当时社会意识的中心。这种传统渊源于法国大革命后一批受过教育的人。他们反抗当时社会既有的标准及措施,谈论、鼓吹实证哲学,具有相当浓厚的革命气息。这些人大都不在学术界,而是长年逗留在咖啡馆中高谈阔论,带有波西米亚圣徒(Messianic Bohemians)式的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就此传统来看,intellectual没有社会阶层的含义,而注重个人心态及其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由于这两个词的历史含义有所不同,因而在现代英语中通常intellectual泛指“知识分子”,而intelligentsia则专指“知识阶层”。而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在书中说,凡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称为知识分子,“分子”这个词在当时中国本身就带有偏见与蔑视。因此,采用“知识人”或“文化人”这类词更恰当些。

  本书所选取的36位“知识人”,有的是学贯中西的大家,有的是专攻一科的专家,有的则是从事传媒、影视、文艺工作的,所述问题,则更是纷繁驳杂,有的从大处着笔,有的从小处见真知。书名“思虑中国”,读罢全书,无论是精神层面的发展,还是社会事务的进程,回顾历史,反思当下,都会加深自己对所处时代和背景的认识。本人尤其对几段话尤为深刻。且记录下来,也是对思考方向的一个扩展。

  这种知识人的特征是这样的:他们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永远有着讨论不完的问题。他们敢言,从不谨言谨行,从不习惯于陈规陋习,该批评就批评,该反对就反对,但是他们却并不自命为‘战士’或‘先知’。生活在一个道德标准和文化意义渐渐崩解失坠的时代,他们通常喜新而不厌旧,既召唤着变化的精魂、又时时流露出对旧日的好东西的一分留恋。他们对思想的事物十分敏感,对于经验世界和现实政治的事务却往往不太在意;沉思的心灵生活其实才是他们最为珍视的。他们是那种为思想、为观念而生的人,而不是靠观念谋生的人。”——王元化

  我们今天必须在“公共领域”和“私人生活领域”之间划上界线,“公领域”依靠政治体制、法律、宪法之类的机制运作,任何一家学说、理论都不能侵入。“私领域”中,每个家庭、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的价值体系。——余英时

  极端的声音是比“沉默的大多数”更能引人注意的,但应该有一些坚定的温和者,他们该成为中坚力量——对人性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个人行为有坚定的原则并坚守底线,不伤害无辜者,不侮辱哪怕有罪的人。——何怀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