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洗澡》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洗澡》读后感摘抄

2022-03-29 03:01: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洗澡》读后感摘抄

  《洗澡》是一本由杨绛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5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洗澡》精选点评:

  ●个别句子闪现出钱钟书的睿智

  ●好文字,陈情顺,心平气和,不缓不疾。

  ●真刻薄呀。

  ●洗脑

  ●不是我喜欢的风格,和他丈夫都不是我的菜啊

  ●五十年前的事情,但是五十年之后来看,依然可以把书中的角色放在自己的身边. 这些知识分子的计算,迷茫,野心,欲望,软弱,理想,还有勇气,不同的时代,相同的韧性。 要感谢杨先生的悲悯之心,这些人物虽然也有可气的地方,却最终没有可恨。她把自己的好恶放在一边,用白描的手法,让我们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在一所大学里面,来来去去。 合上书本,依然无法释怀的是那段爱情,不管怎样的时代,错误的时间,也因为当事人的个性,注定了只能无疾而终,成为心中的一个痛。——闾丘露薇_新浪博客

  ●看完之后,才知道为啥叫 洗澡~~~

  ●语言还是很有功力的。只是结构好像是拼凑起来的

  ●那样的社会,都是带着盔甲洗澡,哪怕是一丝不怕的洗脱皮,哪里能洗干净?洗的都是清流,剩下的才是污垢。

  ●这怎么能跟围城一个高度呢,文革背景的琼瑶阿!就女主角最善良最正直最纯洁

  《洗澡》读后感(一):知识分子的百像图

  杨绛先生的作品,我是头一回看。

  作品里提及的知识分子里有正直真诚却又挣脱不开家庭束缚的许彦成,有自主坚韧的姚宓,有惧内世俗气的朱千里, 还有猥琐斤斤计较的余楠……

  知识分子不再是埋首书堆,戴着厚镜片的呆子,而是活生生的,戴着不同性情的人物。仔细想想或许在其中还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洗澡》读后感(二):平实中的伟大

  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都是平易近人的语言,却很能抓住读者的心。尤其是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出神入化。读其中的文字,仿佛自己也是热恋中的少女。少女的那点心思,真是如同书写自己一样。更验证了,生活即戏剧,戏剧如人生。不敢妄加评论,略写一二感受。

  《洗澡》读后感(三):如果苏格拉底活在中国

  杨绛先生的《洗澡》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围城》的姊妹篇。虽然杨先生对笔下的人物温柔的多。但两者都活脱脱的描画出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像。《围城》用辛辣的笔法描写了知识分子群体的可笑,而《洗澡》则展现了在外力袭来的时候,知识分子的软弱与悲哀。

  建国初期,京城的小小文学研究社聚集了一群旧社会文化人,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江湖,勾心斗角,争名夺利,争风吃醋。虽有专心学术的学者,但也无法逃脱人情世故的江湖。但随着三反五反运动来临,这群旧时代知识分子无论贤佞,都被迫当着革命群众“洗澡”,当众脱衣,割掉尾巴。于是之前一切的心机算计都化为笑柄,不管好人坏人,智者愚者,都不得不被迫痛挖历史八卦,贬低自己以求过关。杨先生心怀慈悲,不愿书中人物太悲惨,种种遭遇点到为止,甚至还写出一段温馨的爱情故事。但读书人又岂会不知言外之事。

  中国的知识分子,总是标榜自己,“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却从没想过一旦君王发动起群众批斗自己,自己不但人数微薄,且如一盘散沙。即使最有风骨者,也不过只是忍住不承认自己是“洋奴”而已。其实从新文学研究社创立之始,这群人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当他们放弃自己的学术判断,顺从按照领导的指示,苏联的观点安排自己的课题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放弃了反抗的可能,开始了自觉的洗澡。当群众运动整到自己头上的时候,其实他们连反抗的想法都没有,最大的奢求只是过关而已。

  古今中外,极权统治者莫不喜欢洗脑。但洗知识分子的脑最难,因为他们有倔性,有痴性,往往不太怕死,脑有挺筋,洗脑要先洗脑筋。但看洗澡一书,发动群众帮助洗可谓不二妙招。想当年苏格拉底站在雅典议会前侃侃而谈,举座数百人竟然由他大放厥词,只能判他死刑却无法夺其志向。要是他活在京城文学社,恐怕虽然能捡回一条命,却不免在批斗会上脱裤子,割尾巴了。

  《洗澡》读后感(四):三反,那个时代

  书中,并不是从最重要的主角开始的。

  而是从余楠开始,但是觉得他的人生很悲剧,觉得第一部分,就是很阴暗,很灰的感觉,让人都不想看下去了。

  由于朋友推荐,耐着性子往下看。

  第二部分,主角出现了,姚宓的身世介绍,挺凄惨的。但是从许彦成的眼中将其引出来,让人觉得有出水芙蓉的感觉。而后对许彦成的描述,也觉得,其确实是与其他几个不同,确实值得姚宓的爱。

  可惜,错误的时间遇上了对的人,真的好可惜。一开始,看到姚宓留言说,愿意做方芳,我着实吓了一跳,按她的智商和才情,怎么愿意做这样的事情呢?!不过后面,她说,那也是她一时冲动的想法,我才觉得,这才是一个我喜欢的角色嘛~

  许彦成,也让我看到一个真实的人,这样的人,他的处事方式,是值得姚宓的爱的。

  不过,小说最后那个处理方式挺好的,就做知己吧。但是小说那样的结尾,又让人觉得,好像是草草收场的感觉。

  书中有关于3家人的描述,余楠,、宛英夫妇,许彦成、杜丽琳夫妇,朱千里夫妇。

  三家人各有特色:

  许彦成、杜丽琳夫妇,杜丽琳是很多人追的那种女性,而一旦她认定了,她也敢勇敢的去追,但是这样导致了她的悲剧。有一个选择题,你要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人,还是一个喜欢你的人。她选择了后者,而也导致了她的婚姻中的问题。但是我不得不说,她也确实有她自己的一套,在外人面前,给足了夫君面子,让人舍不得辜负。做妻子 就要做她那样的睿智妻子。

  朱千里夫妇,一直都从朱千里这个侧面来描述他的老婆,可是, 她能够那样管老公,然后她老公也能服服帖帖,这个只能说,就是运气好,不然,按她那个理,哪个人受得了,面子都丢尽了。

  给书中的女性排个续,从最喜欢开始:姚宓--杜丽琳----姚妈妈---宛英

  其他的,就不去讨论了,哈哈~~~~~~

  《洗澡》读后感(五):漫看漫说

  叔本华有点读不下去,乃知道原来我们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在应试教育中潜移默化地灌输到这个不大不小的脑子里去,对于“资本主义”的哲学反倒有些接受不了。于是便翻出《洗澡》,断断续续地看完了。

  正如杨绛自己所说,这不是由一个主角连贯的小说。整体来说有点散,故事读上去淡淡的,它似乎就是在诉说这么一帮人在做的这么一些事情,而且很真实地告诉你:就是这样的。

  有人常常把《洗澡》与他的夫妻作《围城》拿来比较,恰巧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围城》正放在边上,算是“团聚”了。《围城》显然要比《洗澡》高一筹,无论是故事的结构还是风趣的程度,亦或某些能够抓住读者心思的描写。《洗澡》自有他的风格,一切都是淡淡的,且用诗经里的句子含蓄地点出每一部的主题,“采葑采菲”、“如匪浣衣”、 “沧浪之水清兮”。女性作家男作家不能做到的优点:细腻、平静、纯洁、从容,而且一如既往地告诉你——就是这样的。

  一、爱情

  篇中 姚小姐和许先生细腻的情感描写占了很大篇幅,所以我不得不在一开始就提到这个。很多读者喜欢姚宓,也喜欢许彦成,他们小心翼翼的书信往来,平静对待无可挽救的爱情,他们心理的一点点细微的变化比如许彦成看到姚宓的“我愿意做你的方芳”时就好象林黛玉听宝玉说了“你放心”,觉得“如轰雷掣电”,“比肺腑中掏出来的害恳切”。

  小说前面描写到许彦成的时候似乎杨绛并没有给予这个人物太多的眷顾,而越到后期的时候小说反而越来越把许彦成立成一个几乎完美的人:他不贪图名利,虽然有婚外情但也克制住了,有点傻但很老实。第二部标题“如匪浣衣”所暗示的在中间被排挤的人他大概也是其中一个。

  站在杜丽琳的立场我并不是很欣赏这么一个丈夫。杜丽琳在生活中也许真的太“标准”了一些,但她在婚姻上确实是悲剧的。也许许彦成会出于良心一辈子不会和她离婚,他总不会对她说出结婚时亏欠她的三个字,丈夫心里始终会挂念着一个姚小姐,同床异梦。当初草率结婚也是自己作出的决定,既然是自己的选择,哪怕是基于误会,也要有担当的勇气吧,什么叫做“我没有经验,不知道爱是什么”,既然结婚就该是一心一意的。这个丈夫居然还动过离婚的念头,幸而被冷静的姚小姐制止住了。所谓的“老实”往往作为一个人诸多错误的借口,一遇到自己应付不了的事情就知道躲到自己的“狗窝”里,你就装吧。

  他们的爱情就在相逢恨晚的遗憾中错过了,我在事外看来虽然有些同情但还是欣喜多一些的。短暂的总是美丽的,姚小姐身上其实是有杜丽琳的影子的,难保以后她不会是。而余楠从前也不是和许彦成一样老实吗,在天地人世间“洗澡”,有的人保持着自己的操守,有的人学会了圆滑处世的哲学。

  二、洗澡

  小说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朱千里,杨绛似乎把他当作一个搞笑的角色来写,其中还让人读到一点点的心酸,一点点的敬佩。尤其是他在“洗澡”的那段,他和“雪亮的群众”吵架,一直到后来冲出会场,含着眼泪又气又委屈,“和这种人说什么真心话!他们只懂官话。他们空有千只手千只眼,只是一个魔君。”回到家后他留下“士可杀不可辱”的条子吞花露水自杀。整个就是一个超级可爱的侠客么。

  看完大伙“洗澡”我最庆幸的还是自己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否则我若身为“知识分子”,就当着“雪亮群众”的面“脱裤子,割尾巴”,把自己所有的家底都掏出来,若是身为“雪亮群众”则每天傻呵呵地跑到礼堂里听知识分子的身世背景,做政府的工具和尾巴。

  依我们现在的观点看来那是个非常可笑的年代,“洗澡”又如何,“洗澡”后又如何,要洗成什么样的人呢?杜丽琳“洗澡”完了后不是还穿回以前的漂亮衣服了吗。要把自己所有的隐私都公布出来,断绝所有“资本主义”的尾巴。一个劲把自己往坏里说,留学是错的,用英语说话是错的,卖花生是错的,穿漂亮衣服耶是错的,所有学识历练都是迂腐酸涩。所有的“群众”高举着牌子没有自己的姓名声音“三反”,“五反”,为了什么呢?

  三、尾声

  小说在姚宓和许彦成的分别中戛然而止了,也没有说“洗澡”后他们又该经历怎么样的事情。

  姚太太的很睿智和姚宓的家庭环境很令人羡慕,最后姚宓想到自己和许彦成的恋情没有瞒过妈妈心想“这位爱玩儿福尔摩斯的妈妈只怕没有瞒过吧?至少,没有完全瞒过。”其实读者们也就像这位母亲一样,看着故事如何发展,如何演变。姚宓会怎么样呢,许彦成会怎么样呢,余楠会怎么样呢?还有汪勃,江滔滔,姜敏。他们是中国的一个缩影,自然,中国怎么样了我们现在已经知道。

  于2007-09-01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