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艺术史:17世纪艺术读后感摘抄
《剑桥艺术史:17世纪艺术》是一本由梅因斯通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100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200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剑桥艺术史:17世纪艺术》精选点评:
●只能说还好,可能是自己期待看到更多深入的内容。
●伯尔尼尼的科尔纳罗礼拜堂和圣彼得大教堂的华盖与座椅,华丽的奇幻;吸收了卡拉瓦乔精妙光线笔触的洪托斯,几乎画出了宗教大法官的配图,波佐和高里的穹顶画,完全是深入天国的阶梯。鲁本斯和伦勃朗的宗教作品,普桑与卡拉奇的画作,呈现着节制而均衡的古典主义。胡格的玩牌者,明亮的画面像是光的交响曲;伦勃朗的笔,可以画光,也能画出人的灵魂。不过风景画似乎更有吸引力,鲁本斯的宏大田野,戈因的水洼,普桑与洛兰的罗马想象,几乎是浪漫艺术的前奏;如果此生有机会,一定去维米尔笔下的德尔夫特生活数年。
●这本的作品分析太棒了,对绘画的分类富有启发性。序的最后一段好感人。【问:封面是谁的作品?】
●坦白说这种书看过后我就忘了。。。
●巴洛克艺术 贝尼尼的雕塑 卡拉瓦乔和鲁本斯的画
●译文水平太次,心塞读完,这一系列以后不再读
●“你可知道,我愿以十年的生命换来在这副画前坐上两星期,哪怕是只吃干面包屑也罢。”——文森特.凡.高评伦勃朗《犹太新娘》
●被伦勃朗的自画像所打动的我………卡拉瓦乔非常非常棒!
●原来巴洛克时期就这么多能人啊(抱拳)
●有点意思。
《剑桥艺术史:17世纪艺术》读后感(一):对艺术保持客观鉴赏需要一定的训练。
经过文艺复兴时期后,这本17世纪艺术的每一章都讨论一个重要侧面,比如它怎样从上个世纪的艺术中发展出来;它如何追求印象深刻的现实主义风格;它的色彩和动作;其他艺术家所提倡的比较拘谨的创作手法;能够让我们透察时人性格与抱负的肖像画;以及对风景和日常生活环境的不同看法等等。作者甚至直接告诉我们,可以在看完插图后立即阅读最感兴趣的章节,直接讨论单个的艺术作品,都行。
艺术最好的老师仍旧是兴趣,看来作者深知这一点啊!
在介绍各个作品时,作者多采取对比的方式,对比“不同”,而非“优劣”。比如,在对比阿戈斯蒂诺和提香的《圣母升天》图时,作者先说阿戈斯蒂诺的画更引人注目,使人们更准备投入行动,紧接着又说
“但我们应该当心,不要因此就说阿戈斯蒂诺的画更好。在艺术中,得之于此常意味着失之于彼,今天看来,我们会觉得提香的画更深刻,而且最终更具有动感。这部分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性情,部分也取决于两位艺术家各自完成预定计划的能力。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在二者之中,是阿戈斯蒂诺的手法更符合17世纪天主教信徒们的气质,而在其他方面,如对个别人物的现实主义处理和色彩运用等等,两幅画的差别就小得多。”这种对艺术保持的客观能力是需要训练的。
另外还有个关于“艺术规范”的问题,作者也讲到一点。
勒布朗是(路易十四皇家绘画雕塑学院的)院长,会员和有抱负的青年艺术家们就在这儿听课,学习比例、透视、构思、光线、色彩、感情描绘和其他各类事项。学院教授告诉他们应该钦佩什么,并建议说:第一是钦佩古典作品;第二是拉斐尔及其罗马门徒;第三是普桑。学生们于是临摹这些大师的作品,他们还临摹古代雕塑的石膏模制品;在学业后期,他们可以画真人模特儿。
在如此高度学院化的基础上,学院成员学会以固定的规矩进行创作。今天在20世纪下半期,我们会觉得艺术有规定是一个滑稽的概念,但勒布朗却通过这些规定统一了艺术趣味。在不同的艺术时期,艺术的规范或艺术的自由因时代而异,因作品而异。
17世纪之后便逐渐从巴洛克走向洛可可了。
《剑桥艺术史:17世纪艺术》读后感(二):巴洛克艺术的一些想法
这是第四本艺术史了,也是到目前为止我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本。
脉络清楚,一个时间——17世纪;一种风格——巴洛克;几个著名人物,几件精心挑选的代表作,将那个世纪的艺术笼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到了这个时期,艺术分支愈发地明晰。从雕塑、绘画、建筑三个维度,全景式地展现了巴洛克的艺术风貌。当然,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各个艺术形态之间不是割裂的,往往是相互影响,相映成趣的。绘画中常常会出现建筑;雕塑也有取材与古典绘画的案例;而在建筑中,雕塑既可以被视作建筑的一个部分,同时,随着时间的进行,对室内绘画的重视更突显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先说一点题外话:我们当代人室内建筑是付善可陈的。虽然不能说自己参观过多少的现代建筑,但是仅仅是从电影电视中就可以发现,现代室内装修存在着一些一致性,或者说是单调乏味的装饰倾向——要么毫无内饰,说的冠冕一点就是追求一种纯粹简单;而有些前卫的室内装修追求颜色与明暗光线的交错影响;如果非要加上一些点缀,植物自然是首选,偶尔也有附庸风雅的主人挂上一副小画框,算作提升室内装修品味了。这种嬗变与过去那种令人震撼的室内壁画相比(当然,壁画这种大规模的绘画还仅限于教堂建筑),我们无法断言是进步还是倒退。只是现在看来,这种改变让人对过去那种风格有一种莫名的向往。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或明或暗的巴洛克之梦,只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知道罢了。
回归正题,这本书独到的地方正是照顾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对著名作品著名艺术家的艺术风格的阐发的充分。如《以马忤斯的晚餐》、《路易十四像》、《夜巡》等等作品,我们是见过的,但画家未必了解。像伯尔尼尼、卡拉瓦乔、鲁本斯、伦勃朗等等的艺术家的名字,说实在的,真的不了解。这本书在介绍作品和艺术家方面做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此外,最让人注意的是作者对那些著名的艺术作品做的恰到好处的分析与评价。不是严格地恪守一些经院术语式地点评方式,杂糅进作者自己个人的审美体悟,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表达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思想共鸣。
巴洛克风格在光线和色彩的运用上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那些典型巴洛克绘画中的光线角度将人物形象衬托出来。其次,普通人物大量地进入绘画作品中,并且往往在整个作品的前部,这样的凸显设定,让整个作品的布局更加的紧凑。
这是艺术家自由的年代,如此精良的绘画作品,当然也有建筑,如圣彼得大教堂(看图片就令人震惊),召唤着一代代人的憧憬之情。
到了后面的“洛可可”又该有怎样一个面目呢,到18世纪再分述吧。
《剑桥艺术史:17世纪艺术》读后感(三):巴洛克蔓延的一个世纪
在文艺复兴之后,巴洛克风格诞生于罗马,艺术慢慢从为宗教效劳,到为君主、教皇或者有钱有势有地位的贵族服务,到少数的反应平凡基层人物内心以及精神世界的作品出现,如伦勃朗的。这时候就有很多巴洛克肖像画,但是大多数为贵族画的肖像画或者宫廷画像,目的并不在于人物形象画的多么逼真或者性格特征表现的多么淋漓尽致,贵族更多的只是想要显摆一下他不同于普通老百姓的身份地位,好像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他雇人画画出的钱一样。
风景也从从前的只能作为背景的从属身份,单独分离出来。尽管那个时候画家只是把风景画作为一种消遣,并不重视。
到十七世纪后期,由于荷兰的社会因素,在荷兰,画成为了一种商品,产生了荷兰小画派,人们喜欢买小画挂在家中,艺术家也乐忠于画这样的画。我也喜欢荷兰的小画,特别是《倒牛奶的女佣》。
以前考外国美术史的时候,分析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的区别曾作为分值最重的一道大题,现在可以回顾一下。第一,文艺复兴绘画风格中轮廓线和人物内部线条,都明显可见,巴洛克绘画风格中亮部的线条才清晰可见,暗部线条逐渐模糊不清;第二,文艺复兴绘画风格构图更平面,多为竖线和横线,巴洛克绘画风格构图多成某个角度,更有景深效果;第三,文艺复兴绘画风格是封闭式的,人物在画面中达到稳定平衡,巴洛克绘画风格则是开放式的,不单单局限于画面之中,像是要溢出画面;第四,文艺复兴绘画风格光源散漫,每个人物都像雕塑一般的立体感,巴洛克绘画风格则是统一的强烈的光源,外轮廓和色彩的纯度随着光线的变化而改变。
再来看看书中着重提到的几个艺术家。
伯尔尼尼是17世纪主要的雕塑家,他的作品雕塑《尼普顿和特里同》真实的再现了女性皮肤的柔软和男性肌肉的硬挺,让我深感佩服。他的部分雕塑作品有一个特点或者说是创新的地方就是,他使用不同的原料,有的用白色的大理石,有的则是颜色不一样的青铜。另外圣彼得大教堂的华盖和圣彼得座椅也让人印象深刻。
卡拉瓦乔是一个十分较真的人,他的静物画十分写实,连苹果上面的小虫洞也非要画出来不可。可能是一个严重强迫症患者。
伦勃朗的观察力则表现在再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上面,他的画神情逼真,似乎可以揭示人类灵魂。年轻时把自己画成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臣,又把自己画成浪子。悲剧的是,他和妻子生有4个孩子,只有最小的一个活了下来,妻子在生完小孩之后不久也死了,后来他和女佣住在一起,女佣为他生了一个女儿,从此被教会谴责,又因喜欢收藏珍品而破产,生活窘迫,死于没钱治病,晚年可能没有钱请模特了,就自己画自己,他是自画像最多的一位画家。
鲁本斯是弗兰德斯画家,他性格乐观开朗,妻子死了以后重新娶了一个,继续幸福的生活。和伯尔尼尼一样喜欢肉肉的人体。这个时期的画家的另一个身份是宗教信仰者,所以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一些宗教画,但是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大不相同,更有运动感。
阿尼巴.卡拉奇留下比较多的是宗教画,是一个很喜欢用互补色的画家,比如蓝色和橙色,红色和绿色。
普桑把古典巴洛克风格和法国的类似风格连接起来,他的画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庄严恒久。
凡.代克为有钱男女画了很多肖像画,也是他开创了全身像的肖像画。
委拉斯贵兹,这本书上译名为委拉斯开兹,西班牙画家,这幅《宫娥图》我真的是看不懂是个怎样的空间。
在讲建筑的一章中说到天主教胜利了,所以大力修建一些天主教教堂和天主教的绘画,我搞不清楚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区别和联系,但是好想去看圣彼得大教堂啊..有两万多平米是个什么概念,也好想去看天顶画。
《剑桥艺术史:17世纪艺术》读后感(四):每周读书 #117 所谓巴洛克——《剑桥艺术史:十七世纪艺术》
作为一名习惯了中国历史的小白,一直觉得理解欧洲古代的历史很困难,因为中国的疆域虽说每个朝代都在变化,但是核心地区(中原)自有史以来就就一直是那样,可以说中国的历史就是不停改朝换代的历史,一拨人上台把另一拨人赶下去,国土还是那些国土,只不过强盛的时候国土就大一点,弱小的时候国土就小一点而已。但是欧洲完全不是这样子。中国从宋朝开始中央集权,地方权力再大大不过皇帝,但是欧洲很长时间里一直是封建制,最主要的组成单位是贵族,贵族一结婚能把两国家合并成一个了,嫁个女儿能把一整块地都给送出去了。所以今天我们知道的欧洲各国的版图,在当年完全就不是那么回事。一直到 17 世纪,从神圣罗马帝国内战波及到整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结束,各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划分好地盘,才有了今天欧洲各国的样子。
所以 17 世纪是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时候,同时也是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掌权,让法国国力登上历史巅峰,傲视整个欧洲的时候。这段时期,文艺复兴刚刚结束,18 世纪的工业革命尚未到来,大航海时代在此进入尾声,我们把这段时期的艺术称为——「巴洛克艺术」。
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过一系列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xxx 的书,内容涵盖了艺术、文学、哲学等多个方面,近几个礼拜我们介绍的是剑桥艺术史这个系列。这套书主要面向学生与大众,内容简明扼要,所以阅读的过程中大家需要多翻翻维基百科,补全一下相关的背景知识。比如文艺复兴晚期,宗教改革开始,分裂出新教,天主教地位受冲击,于是开始反宗教改革,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就冲破了文艺复兴的规范,直接迈进了「巴洛克时期」的艺术。新教、天主教、宗教改革、反宗教改革这几个概念,作者在写作的时候都默认读者(主要是西方读者)是早有了解的,所以对这些概念我们有必要在阅读过程中补充了解一下。
文艺复兴源出佛罗伦萨,巴洛克艺术则始于罗马。整个巴洛克时期,至少在文艺最为繁荣的几个中心里,巴洛克艺术都是为了宗教与贵族服务的。16 世纪末神圣罗马帝国军队洗劫罗马的时候,没几个人能预料到罗马这座废墟还会再度繁荣起来,甚至重回西方文艺中心的地位。导致宗教改革的根源在于教义的分歧,而促使宗教改革热烈起来的则是天主教会本身的腐败,比如臭名昭著的「赎罪券」,1517 年马丁路德在威登堡钉出的「九十五条论纲」就是冲着「赎罪券」来的。天主教会改革自身,对宗教改革进行反击,是为「反宗教改革」。领导反宗教改革的人物许多都是德高望重,才能卓著之辈,比如创办耶稣会的圣依纳爵,创办奥拉脱利会的圣菲利普·内里。
基督教根据教义不同分为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东正教是君士坦丁大帝时期分出去的,新教则是在宗教改革中脱离天主教而生。我们在介绍中世纪艺术的一期提到过圣本笃修道会,是圣本笃创立了修道会制度,此后就有了各种各样的会,比如圣本笃的本笃会,讲求隐修,清心寡欲。所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会读者可能会有点疑惑,这时候查一下这个修道会是属于哪个教会的就行了。
有强力领军人物主导「反宗教改革」,一时间天主教世界里充满了乐观自信的态度,这种自信体现在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中,就是耶稣基督那威风凛凛,高大雄壮的形象了。到了 17 世纪,天主教已重回统治地位,对抗已经没有必要了,前面我们说「三十年战争」结束后欧洲形成了近代民族国家,与此同时,「宗教改革」也到此结束。这期间天主教会为了宣告胜利,修建了几乎所有的新教堂,于是有大量的新祭坛需要作画,罗马无疑对当时有名的艺术家们充满巨大的吸引力,从而再次回到艺术中心的位置上。
巴洛克艺术以其夸张的运动性,清晰可辨的细节,营造出一种戏剧性的紧张气氛,其繁琐的装饰,恢宏的效果很得当时教会与贵族的青睐。我们拿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和巴洛克时期济安·劳伦佐·贝尼尼同样主题的雕塑作比较。
《剑桥艺术史:17世纪艺术》读后感(五):17世纪艺术 要点梳理
一.导言
1.巴洛克:“巴洛克”是这一时期艺术的名称;巴洛克并非一种固定不变的风格,而是有着个人风格上的差异,而个人风格的不同又反映在国与国之间的差别上
2.时代背景:文艺复兴艺术起源于佛罗伦萨——巴洛克艺术起源于罗马,产生于为天主教会和富裕的宗教贵族效劳之时;17世纪初的罗马:教会胜利,大量新祭坛需要作画
3.巴洛克绘画的典型特征:欢快的气氛、纵深的感觉、现实主义的绘画和动态情景
4.雕塑和建筑:罗马巴洛克建筑具有动态,如同伯尔尼尼《大卫》——文艺复兴建筑是静态的,即便米开朗琪罗的《大卫》紧凑有力;雕塑具有绘画的某些特色(如:《圣德肋撒的幻觉》);跨种类的艺术表达方式。
二.雕塑:大理石上的动态和血肉
1. 吉安洛伦佐·伯尔尼尼(罗马)试图用戏剧性的、有生命的塑像再现神话故事
代表作:《普路托和珀耳塞福涅》《尼普顿和特里同》
罗马雕塑特点:欢快的自信感
VS 17世纪法国雕塑特征:拘谨
代表作:弗朗索瓦·吉拉尔东作《普路托和珀耳塞福涅》
2.亚历山德罗·阿加尔迪(罗马)VS吉安洛伦佐·伯尔尼尼(罗马)
比较作品:圣彼得大教堂两座教皇棺墓
相同点:教皇形象生动自然、通达人性
不同点:阿加尔迪——平静、拘束、横竖线设计;伯尔尼尼——斜线,向前兀然突出,使用不同原料,更加“图像化”
3.伯尔尼尼VS朱利亚诺·菲内利
比较作品:人物胸像
不同点:伯尔尼尼——选择瞬息即逝的一刻,动态、粗犷、傲慢;菲内利——静态,精致、细致、纹理精美
三.绘画:用光表现的现实
1. 卡拉瓦乔
17世纪许多艺术家追求的现实主义,部分是针对16世纪下半期一些极端矫揉造作的艺术品而产生的
代表人物:米开朗基罗·达·卡拉瓦乔
革命性:A.拒绝古典的规范;画基督时特别顾及普通人民 B.为加强现实感,把人物放在画面前部,用强光照射,次要部分隐于黑暗中
代表作:《马太的神召》《以马忤斯的晚餐》
在弗兰德斯和荷兰的追随者——
格拉尔德·凡·洪托斯特《大祭司前的基督》
亨德里克·泰尔布吕根《马太的神召》;他的画几乎都是白昼场景
2.伦勃朗(荷兰)
将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和色彩运用的方法发展到表现丰富、富于人类同情心和具有宗教情感的全新阶段。这种宗教情感纯粹出于个人的经历和对《圣经》的深刻了解;不同于前人受人指定作画,伦勃朗的题材也是自己的;画家、蚀版雕刻家
柔和的光,把光、空间和周围相协调起来,使空间本身变得可感触;他将我们卷入主体,不是使我们觉得自己当真 在场,而是用更巧妙的方法:揭示当事人最深刻的情感,由此来鼓励我们分享它。
晚年越来越多选用具有深刻人情味的主题,而不是表现令人眼花缭乱的神启时刻
四.绘画:弗兰德斯(今比利时)的色彩和华丽画面
威尼斯画家对色彩运用尤其敏感
1.鲁本斯(意大利)
鲁本斯既能表现基督在尘世间生活经历的气氛,又能表现古代异教诸神田园诗世界的气氛;
主要使用暖色;
人生圆满幸福,使得他有一切理由欢乐地看待世界,兴致勃勃地去颂扬爱和美,其热情洋溢连提香也赶不上;
爱好女性裸体美——不像理想的维纳斯,不像伯尔尼尼的珀耳塞福涅;而是,肉体丰满,符合当时弗兰德斯的时代风尚(《帕里斯的裁判》)
2.荷兰花卉画
16世纪晚期宗教纷争发生后,此前只用作单纯装饰的花卉画发展出了象征意义,尤其是关于人生短促的象征;
宗教画有时与花卉画结合,如鲁本斯圣母圣婴画上可以围上精致的花环
博斯哈特《弧形窗中的花束》德·赫姆《静物花卉》
17世纪下半期,花卉画传入英、法,并以不同颜色的木片、象牙、珠贝和骨器巧妙地拼接于其中,有时用来取代颜料。它表明这是个寻欢作乐的时代,但也是一个精神现实离表面尚不太远的时代。
五.绘画:受理性抑制的感情
有一些17世纪绘画没有这么鲜艳——17世纪下半期法国艺术所特有的拘谨。这种绘画退到拉斐尔著名的沉静与和谐平衡之中; “古典风格”。
1.卡拉奇及其门徒
卡拉奇《主啊,你到哪里去?》:没有伯尔尼尼的异教形象那种强烈的感官性,画面整体的平衡关系和优美的风景冲淡了惊讶的气氛
特点:和谐、平衡、古典式的,尽管动作积极向前,所有的力却在画面内保持平衡,有强烈的节制感
圭多·雷尼:华丽风格的古典式,构思精细以至于失真,超脱现实
2.普桑
联结意大利的古典巴洛克风格和法国的拘谨的风格
早期:动态、色彩艳丽,但人物形象不是特别健壮饱满,是理想化的人物
画风渐变的原因:对古罗马艺术崇拜至极,试图在自己的绘画中再现它们
后期:安宁平静、高度节制,没有丝毫的偶想之作,人物几乎和建筑一样庄严恒久
3.路易十四的宫廷艺术
高度学院化,主题古典,作品却一反普桑的严肃简朴,十分浮华奢侈(正因为情感被高度抑制导致只剩下浮华奢侈的一面)
六.绘画:巴洛克肖像画
肖像画在16世纪的丢勒、拉斐尔、提香达到高峰,在17世纪,才在色阶层次、表现能力和探测人物内心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英法宫廷画像、荷兰市民的群体像
七.绘画:风景、市容和室内
只在17世纪风景才作为艺术家的一个独立题材;以写生为基础,为《圣经》或神话故事作背景,以背景表现主题的氛围
1.弗兰德斯的风景画:鲁本斯的宏大场面
利用色彩光影等和包罗万象的宏大场面造成一种动态效果,视角较高,辉煌壮丽,深切动人
2.荷兰风景画:大地的风光
不同于鲁本斯从宗教道德人类题材转化而来,灵感直接来源于对土地的热爱,来源于对土地风貌变化不息的天然好奇心,忠实记录;鲁本斯的风景画只是背景,荷兰风景画风景即是主题;代表人物:扬·凡·戈因;特点:平淡、简单、松散
3.古典派风景画:罗马原野
普桑&克劳德·洛兰
特点:古典式的,人物从属于景色,理想化,古典风景、古典建筑、古典人物和古典构图都在属于和谐、平衡、静止和永恒的共同命题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