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瓦解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瓦解读后感精选

2020-09-25 19: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瓦解读后感精选

  《瓦解》是一本由钦努阿·阿契贝 / Chinua Achebe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瓦解》精选点评:

  ●无冕之王阿契贝的四部曲之一(是的从去年非洲史的课拖到了这学期的非洲导论)感触最深的大概是真正接触非洲部落文明之后的一种落差吧。我是一向憎恨殖民统治的,无论是我国的两个半社会还是非洲拉美,但当真正了解那些原始崇拜的氏族宗教、对于妇女的蔑视占有而妇女们也是“跪久了”的状态、杀死双生子和无辜少年以平息神灵愤怒和保佑本族兴盛的荒诞举动,我并不觉得这是什么所谓保护自然的理念——不过是对未知的恐惧,也不觉得他们在现代文明面前有任何继续存在的合理性。的确我们知道今天仍在呼唤女权和对部分人而言长期缺失的自由平等,现代文明仍需改善,这样的理念与非洲原始文明似乎也并不是无法调和。传教士带着圣经到来,也获得了一些信众,但面对瓦解的信仰体系,甚至还有部族的老鼠屎从中作梗,除了血与火的争斗之外,还能更有什么别的呢?

  ●补个档~翻译估计还是一如既往的烂~

  ●非洲文学之私人最爱

  ●有点不太能明白 日后要再看一次

  ●信仰的瓦解 --- 伊纳基鸟说:“人们既然学会了射而必中,我们就学会久飞不息”

  ●那么伟大的人,却死得像狗一样。那么绝望,那么孤独。

  ●如书题一样,描述了尼日利亚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的瓦解、崩溃。这让我想起了清末民初的疯狂和动荡。在西方文明统治的今天,我们很难再用现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来评价殖民主义,但我依然对小说主人公的英雄式的悲剧而给予同情。

  ●隔靴搔痒

  ●柯拉果

  ●能理解为什么阿契贝对黑暗之心这种写作很愤怒了

  《瓦解》读后感(一):不及《尘埃落定》好看,厚重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不得不说,这书远远不及阿来的《尘埃落定》写得好看。我甚至在想,这书的影响力如此之大,是不是全世界人民都同情作家是非洲人的缘故。因其大家对非洲生活(特质该作者所在国度的生活)的不了解,从而带着猎奇的心理阅读该书。猎奇的人多了,这书的影响力也就大了起来。

  当然,这书的质量还是很高的,但不至于高到这般。

  《瓦解》读后感(二):我读过的最好的非洲小说

  很好读但绝不简单的一本书。读的是一部非洲部落史诗,经历的是一场深入黑非洲内部的,伴着神秘低沉如心跳般鼓点的大梦。不仅仅是内容,它的如非洲传说般的简朴语言,它的如非洲木雕般的清晰有力的线条,以及绝对高超而毫不做作的叙事技巧,都是只有一个真正的非洲人才有可能做到的。

  “在他面前,四位诺贝尔奖得主索因卡,马哈福兹,戈迪默,库切等感到不安和惭愧。”这句宣传语尽管有点滑稽,还是能说明问题的。索因卡应该不错。库切小说看过一些,确实不如阿契贝。

  《瓦解》读后感(三):文明的平等与被忽视的文学性

  [尼日利亚]钦努阿·阿契贝《瓦解》。对于一部伟大的作品,不论张颐武序、王雨来序,还是网友们的评论,都难免失于片面。相比之下,张颐武站在西方文明视角上对非洲传统的指指点点、对阿契贝内心纠结的臆测,甚至与我国“五四”的类比,几乎是不可原谅的。在序的最后,当我们看到“‘现代性’不是纯洁的东西”方欲击节时,马上又发现,他对现代性积极意义的描述显然中气不足。真相是:没有新生。

  事实上,目前为止,还没有用汉语书写的人能够全面的看待,大拿们不能,我们更不能。从自身完整性来说,所有文明是完全平等的——尽管它们的阶段、属性和宿命各不相同——很难说哪个更美好哪个更丑恶,哪个更温暖哪个更残酷。即便消亡,也不能用其他的目光解剖。然而,西方文明是当今唯一的统治文明,我们也同样,生存方式、结构方式和价值理念同样被重构,只不过底蕴厚重的民族过程更加漫长。

  读者全都过于注重后殖民主义和激烈的对抗,不同程度忽视了小说的文学性——仅仅是简短的赞赏。鲜活的人物丰富的表演比轰轰烈烈的进程更永恒,正由于此,我们的作家总是低上一筹。

  《瓦解》读后感(四):瓦解

  作者阿契贝是非洲文学界的领军人物,其实我们一直对非洲文学关注得不多,库切、索因卡,加上阿契贝是被西方文学界关注得比较多的人物。就像人们对东方文学的误读一样,非洲在我们心目中首先是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然后再被开启。阿契贝的《瓦解》同样先满足了我们猎奇的先愿,然后再给了我狠狠一击。殖民者往往认为自己是救世主,并认为是自己给世界各地带去了文明,而阿契贝告诉我们,非洲固有的文明虽然原始,却是发自人们自身的血性之中的。即使如此,它最终会被瓦解,在两种文明博弈的力量中间,有个叫奥贡卡沃的勇士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仰,我们所倡导的文明、礼仪和温和被他一再地抗拒,尽管如此,他的灵魂深处却依然存在犹疑:当他面临亲情的柔软时和儿子的背叛时,这种抗拒因为犹疑而变得更加剧烈。最后这位“西西弗斯”一样的末路英雄最终自缢在自己院子里——当西方人自以为将文明撒播给这些“野蛮人”时,这位野蛮人为了保存“野蛮的文明”而选择了死亡。要知道,这比活下去更需要勇气,因为自杀在“野蛮人”看来是最可耻的方式。

  阿契贝的叙述非常平静,他是一名基督徒,和主人公奥贡卡沃的长子保持着同样的信仰,他的祖上一定也面临着同样的撞击。我们总不可避免地去寻根问祖,在苍茫的物是人非之间寻求所谓的答案。阿契贝不是这样子的,他或许预见到一切问题都是无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篇小说的风俗价值大于文学价值。然而,为了更深刻地体味它的文学价值,我打算闲暇了去图书馆找本原版来读。

  《瓦解》读后感(五):世界上多餘的痛苦

  一切都在迅速的土崩瓦解,奧貢喀沃的生活如此,非洲村莊亦是如此,當完整和諧的一切——環繞村子的親屬制度、祖先崇拜、地母信仰等被外來的殖民力量割裂時,破碎的文化橫截面足以令如獅子般守衛自我領地的奧貢喀沃流血至死。

  第一部,在穩定的節奏中,作者以奧貢喀沃的生活為核心描繪了一個封閉式的村莊結構。他們的傳說故事、對待神靈的態度、父系繼嗣和多妻制等等共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文化形態,奧貢喀沃作為一個生長於此的男人同樣有著自己的行為邏輯和雄心壯志。總共200頁的書,到了100多頁時才出現了白人的影子,但他們的出現就如同割開了幕布的刀刃,將一個內外不同的世界用令人恐慌的方式顯現出來,基督教與地方信仰、殖民白人與當地土人,這種微妙而冷酷的二元對立和急轉直下的敘事節奏讓這本書和書中的村莊都快速地流動起來,時間被加速了,穩定的生活被打破了,所有堅固的一切都煙消雲散了,奧貢喀沃堅守的邏輯在這個突變的生活中失去了落腳之處,一個悲劇英雄的結局最後只能用茫然而隱晦的方式側面寫出。英雄最後變成了普通的吊死的人,就像文明變成了毫無道理與價值的野蠻。

  這本書可以看成是對於某些民族誌的回應。這裡的“某些民族誌”指的是與書的結尾部分殖民地官員以傲慢的口吻打算寫的《下尼日爾地區原始氏族的平定》類似的那些,將local看作是savage,僅僅以事件和人物身分標籤作為民族誌撰寫依據,而完全忽視作為獨立個體的人的脈絡的那些民族誌。也許在非洲作家的筆下,我們更能看到一種洗去優越感、洗去若隱若現的獵奇和潛意識的文化/種族區隔的研究眼光。這本書也讓我們理解受到外來衝擊之下的文化到底是怎樣動搖,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又經歷了怎樣痛苦而憤怒的時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瓦解读后感精选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