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祭祀用的蛋读后感精选
《一只祭祀用的蛋》是一本由(尼日利亚)钦努阿·阿契贝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1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是真的差,只是读起来没劲,非洲故事啊,也可能是翻译的原因,读起来很原始啊
●翻译尤其不错
●最喜欢《一报还一报》和《战地姑娘》两篇。现在读阿契贝的意义,大概在于提醒我,我喜欢的土地对岸的那片土地,所经受过且目前正在经受的苦难完全不比它少。
●短篇小说集《一报还一报》这篇挺震撼的,平等从来遥不可及。《庶民的和平生活》真挺人心叵测的。面子上可以是和睦的左邻右舍,阿伯姑奶。背地里可以是灭绝人性的明火执仗。真不喜欢看这种社会险恶的文章,本来对人间就够绝望了。只想看点快快乐乐,还不想死去。作者对人性的纠结心理把握的很好。
●短篇小说的技巧早已被前人穷尽,如今很难有让人惊奇的短篇了。但是故事还没有讲完。有一天如果各类故事可以像演绎法那样穷尽所有可能,那么一个书库也可臻完备了。喜欢一部书的理由可能非常私人,评价的标准也是一时。近日喜好简洁短小,那么一点点新意就足够了。过去好论民族即世界,所以小说竭尽方言之能事,越是偏僻越好,同样俗套。这部书虽也有部族集市祖先圣母,不过人情世故却近于平常,因而耳顺目悦。喜欢疯子选民婚姻阿奎基一报亡魂抉择庶民八篇。集内各则也各有风格,并不一致,灵活多变也是短篇的意外性之一。期待阿契贝的其他几部。
●总在高潮的时候就结束的感觉 很让人抓狂 不过自顾自的加上了长篇小说的后续 也不为一种娱乐 吧
●天无绝人之路,命中转折颇多,荒诞不羁。这些短篇的相同点是他们总相信土医生听占卜师的话,把生活里所有意料之外的事归结于神明,做事也总不按套路出牌。“你给了狗一巴掌!你怎么不给你的汤锅盖上锅盖?打狗要比盖上锅盖更省事吗?难道你想让一条小狗比一个让汤锅敞着盖子的女人更懂事吗……” “拖拉是懒人的道歉。”
书倒是挺易读的,一会儿就翻完了。
可是,总觉得没能入戏。
不知道是不是非洲人民的文学风格跟我不太匹配,觉得这些短篇的主题都挺单一的,总是围绕非洲的迷信、基督教的入侵、底层人民的生活挣扎,死亡。语言很浅显,描述手法也比较粗线条。
嗯,随手翻翻。
《一只祭祀用的蛋》读后感(二):非洲文学初体验
世界文坛,著名作家浩瀚如海,但每每提及“世界”者,几乎都是欧美作家,至多再加上泰戈尔、帕慕克、川端康成、马尔克斯等少数些人,其实这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加成的效果。不得不说,话语权实在是个过于强大的武器,以至于可以在每一个领域发挥威力。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想说,非洲作为最落后的一块大陆,经济贫弱,自然文化难以昌盛,但这不等于说非洲就没有好作家。何况经济发达与否和文化繁荣与否并非总是正相关的辅成关系,反而在某些历史节点,两者是相反的。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唐朝由盛而衰诞生了大批忧国忧民的作品,宋朝武力不彰多少文人渴望“西北望,射天狼”,我国民国虽现今吹捧“大师”现象名不副实,但文化的繁荣与文人的涌现也是不争的事实。
又扯得远了,对于喜好文学者来说,非洲也应值得关注。我以前没有读过非洲作家的书,《一只祭祀用的蛋》是第一次读非洲作家的小说,虽然没有那种如获至宝的惊艳,阅读体验却也不错。
说说这本书,《一只祭祀用的蛋》其实是一本短篇小说集,包括十来个短篇故事,这些故事或荒诞,或喜感,或悲伤,或古怪,或有趣,或无奈。尽管由于对尼日利亚这个国家及其民族文化缺乏了解,无法充分汲取作者的思想表达,却也能从中读出一个作家的人文关怀和批判思想。
钦努阿·阿契贝,这个作家我记住了。
《一只祭祀用的蛋》读后感(三):开启一场光怪陆离的旅行
开启一场光怪陆离的旅行 尼日利亚作家的作品自己今年就阅读了两本,都是这位作家的作品,不说另一本,单纯这本,自己购买的时候赶上了去年的双十一某平台促销,不过到开始阅读才发现自己误会了名字。 这本书算是一本短篇小说集,而所谓的,一颗祭祀用的蛋,只是其中之一。 自己是在晃晃摇摇的公交车上阅读完成这本书的,其实,说实话,在当下的年代,看起来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尤其不是软卧包厢甚至都不是长途火车硬座,拿一本实体书阅读,肯定是会被周围的人看做,做作,无聊,装13,无病呻吟,不过,说实话,近几年,自己越来越活的随心所欲,不想去满足其他人的臆想而只是想让自己快活。 话说回来,当时手机也没电了,其他电子书也没有带出来,这样阅读,也只是权宜之计。 整本书,十个短篇故事,风格各异,根据前言看得出来,这个是作者多年前的习作,抛开后来出版时候的润色,其实可以看得出来作者的写作成长轨迹。 虽然是风格各异,不过对于尼日利亚这个国家的发展,可以起到知微见著管窥蠡测的作用。 有关于政治发展的反思,有关于战争残酷的展现,有关于文化冲击的困惑,有关于阶层冲突的描写,有关于风俗习惯的揶揄,也有关于未来的路的思考,每一个小故事,在看似简单的文字中,隐藏着值得推敲的元素。 总体来说,因为属于翻译作品自己担心的还是信息的不对称和可能存在的故意缺失,毕竟最近snd的新书自己是先看了英文原版又看了简体中文,emmm。。。只能说,多学习一些语言不需要接收二手文字是幸福的,抛开这个因素,这个作品不属于作者的典型风格,你可以时不时拿出一篇来阅读,毕竟相互之间并不影响,个人评分8.0分,推荐指数四星。
《一只祭祀用的蛋》读后感(四):再见战地姑娘
第一次读阿契贝,是那本《人民公仆》,可能当初读的不够细,加之政治色彩相对浓厚,后来情节有了些许模糊。
之后再次接触他的作品是选登在《大方》NO.2里的《战地姑娘》,很喜欢的一个短篇,当时对这篇故事有过这样的评价“小说的题材不新颖,内容的指向也是最普通的,即表象里的战争之殇,可是于我来读所体悟的隐于下的人性无解,才重重的撞击了情感里的脆弱,人之为生存可以放下骄傲,尊严,甚至是信念,但是却无法忘却本能,本能里的善,与本能里的恶碰撞出了战争的残酷和个人的悲壮,是为人性之无解。”
读《战地姑娘》是两年多前的事了,今天读《一只祭祀用的蛋》时,发现书中收录的最后一个短篇正是这个故事,然后又从头读了一遍,再次被深深打动了。其实我向来对短篇有健忘症,但是这篇故事却被烙印在了脑海中,那种四两拨千斤的巧妙,那个不凡结尾揭示出的人性在恶的环境中留存的那份善,与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正好截然相反,所以特别容易触动内心柔软的部分。
《一只祭祀用的蛋》是阿契贝的一个短篇集子,共12篇,其中还包含了2篇他学生时代的习作,所以成熟度并不统一,所有的作品都没有太多的技巧性,就是娓娓道来一些发生在非洲尼日利亚村落中的故事,其中记住了两件事,一个是伊博族,是西非的主要黑人种族之一,说伊博语(为此,还百度了一下,想听听这种语言)和英语(现在说英语的人越来越多,据说他们对汉语也挺感兴趣的),主要宗教信仰是本地的宗教和基督教。另一个是棕榈,喝棕榈酒,吃棕榈仁,是当地的特产,想起读拉美文学时,经常见到的马黛茶,都是非常想到当场品尝一下的特色之物。
12篇故事中,除了《战地姑娘》,有几篇挺喜欢的,比如《疯子》、《一报还一报》、《本叔叔的抉择》、《庶民的和平生活》、《糖宝宝》等,很多题材都颇具非洲特色,不是猎奇的那种,而是很平实,反正从这本书中我窥见的阿契贝就是平平淡淡中的四两拨千金。
《一只祭祀用的蛋》读后感(五):故事简介
1、《疯子》:一个男青年在河里洗澡时,他放在河边的衣服被与他有过节的疯子抢走,他一路追赶疯子,因此被众人认为他发疯了。
2、《选民》:看似民主的选举中充满了花钱买选票的勾当。
3、《婚姻是私事》:男青年的父亲极力反对儿子迎娶外族女子,甚至在男青年与女子结婚8年之后,老父亲依然固执己见,但他最终因为两个孙子的拜访而软下了心。
4、《阿奎恩》:一个不愿嫁人的女孩得了浮肿病,她因此被村民们视为不祥,她的熊兄长们请巫医来给她治病,未果,她的兄长把奄奄一息的她抛到荒地里,她死后鬼魂回到了自己的外公家。
5、《恰克上学记》:一个自由民男子不顾他人反对,娶了一个女奥苏(奴隶),他们的小儿子从小不吃邻居给的食物,他在学校里对学习英文单词和学唱歌很感兴趣。
6、《一只祭祀用的蛋》:一个男青年在走夜路时遇到了夜神,他慌忙逃走的过程中不慎踩到了别人放在路边用来祭祀的蛋。后来,他的未婚妻一家被邪神画了花。
7、《一报还一报》:一个帮富人照看婴儿的小女孩一心想上学却无果,她认为是自己照看的婴儿阻碍了自己上学,因此逼迫婴儿喝下了一瓶红墨水。
8、《亡魂之路》:思想开明进步的年轻校长与迷信的村民们因一条“给亡魂走的路”而发生了争执,村民们因此毁坏了校长精心栽培的花坛。
9、《本叔叔的抉择》:喝醉酒的男青年在自家床上发现了一个陌生女子(尼日尔河的圣母),他慌忙逃回亲戚家,却因此错过了财运。
10、《庶民的和平生活》:战后,一个小村民靠一些投机取巧的小买卖养活一家子,他刚从官方那儿领到了20镑奖励,回家后钱却被一伙歹徒抢走了,但小村民依然很乐观。
11、《糖宝宝》:一个嗜糖如命的人,在战争时期他也想方设法要搞点糖吃,他把糖看得比自己的女友重要。
12、《战地姑娘》:战争时期,战区的姑娘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肉体,女主角虽然把自己的身体看得轻贱,但她仍然保持着正直和善良,她为了救一个残疾军人而被炸弹炸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