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读后感100字

2020-10-05 16: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读后感100字

  《欧洲:一堂丰富人文课》是一本由(德)迪特里希·施万尼茨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5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精选点评:

  ●书后相关推荐书籍请看我整理的豆列:http://book.douban.com/doulist/548301/

  ●前面380页是知识,属于背多分的,381页开始的能力篇才是此书的精彩部分啊啊,能耐心看完前面的人会眼前一亮的!

  ●这个角度的书几乎没有。就是个人化又全面的就我们似乎很熟的东西的论述,令人耳目一新中掌握了重点

  ●诙谐幽默、深入浅出、嬉笑怒骂的解说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让读者指导了所有关于欧洲文明应该知道的事情。

  ●有点偏向德国视角,但是整体来说很不错。

  ●存在一些翻译问题。

  ●书的前半部分教你如何装13,后半部分教你如何出神入化得装13

  ●除非对欧洲史有一定了解,否则这本书看着有点不知所以,不够系统

  ●没错!就是德国青年装逼指南!通俗好看又实用耶!

  ●早看早好

  《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读后感(一):态度很严谨,风格很欢乐

  法国史的老师推荐的书,因为当堂就去了我一个学生,于是就厚着脸皮借回来看了。

  欢乐无比的书。如果看过《黑暗历史现场》系列就会发现这本书和《黑暗历史现场》风格非常近似。都属于严谨地考证和整合,诙谐欢乐地叙述和介绍。

  很赞!

  《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读后感(二):书最后一页上的推荐

  本书非常充实,让人对整个欧洲的历史有了相当详尽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 他让我清楚认识到欧洲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 像译后记里面所提到的一样, 让我对欧洲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找到了注脚. 从译文的质量看, 译者中文的语言水平确实相当高, 行文流畅而且将作者希望表达的意思讲得很清楚、透彻,值得一看!

  最后,在书页底衬页上面推荐另一本叫"另一种教养"的书, 我找了一下, 只有德文版.

  请问有谁知道这本是否有翻译成中文版呢?

  作者是恩斯特,彼得,菲舍尔

  谢谢!

  《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读后感(三):【一些摘录】

  尤利西斯=犹太人Bloom+希腊史实奥德赛的叙事结构。

  赋格曲:多层和声层层推进,最终形成完整的复合声部。

  瓦格纳在《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开头所使用的“特里斯坦”和弦已经达到了和声的极限,甚至很难找到主音。

  勋伯格的12音体系要求每一音列都必须出现12个音一次,从而对音符进行平权。

  持续与变换的内在观察关系被洛克定义为主体性,构成材料为时间,组织形式则为反思。

  莱布尼茨:理智中没有什么东西是感官中以前所没有感受到的,除了理智。

  黑格尔看来,意识(朴素)——自我意识(康德的批判)——绝对精神(黑格尔)是扬弃的历史进程。

  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里,“理性”“非理性”“神秘暴力”构成了一组辩证关系,体现在了二战之中。

  马尔库塞则把希望放在了还未被彻底洗脑的学生身上,故而支持学生运动。

  《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读后感(四):先从书名开始

  在部门里,我是负责欧洲业务的。与欧洲人打交道过程中,我的内心是复杂的。在我的意识世界,欧洲和我们中国一样,拥有悠久的历史,这是美国、日本等当今具有最强经济竞争力的国度无论如何也无法比拟的。曾一度,我们华夏文明闪耀世界,令世界仰望;如今我们处于追赶状态,但我们的文化却依旧令人折服。欧洲也是如此吧,但如今我们却越发地发现他们文化竞争力对于整体实力提升的贡献。无论好莱坞的电影票房记录如何被一再刷新,但很多取材来源于欧洲;很多美国商业中新巧的设计和发明也都来源于欧洲文明。既然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向在于创造美好的生活,那么,人们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及人与人间的关系一定是举足轻重的,而这些就是文化最集中的体现。

  我从卓越网订购的这本书还在路上,期盼心情极为迫切。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窗,从欧洲人的视角去了解欧洲,去感受他们的文化。毕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为了保证我的推荐的公正性,我会在阅读完毕后再次评论,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借鉴。

  《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读后感(五):转一位清华历史老师的评论

  你得懂点欧洲知识

  日期:[2008年8月24日] 版次:[GB16] 版名:[阅读周刊 历史] 稿源:[南方都市报]

  刘晓峰

  □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北京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老话常常很经典,受得住推敲。比如这鉴古以观今,说的就是历史学的使命,而“无古不成今”,一句话就准确交待了历史学内在的逻辑。“观今”为什么需要“鉴古”?这是因为历史的时间向度乍看是过去,但仔细想一下我们周边的事物,就知道今天不是凭空掉下来的,而是从昨天生长出来。“鉴古”以“观今”,还可以教会我们展望未来。因为代表希望的明天,也需要即将成为昨天的今天支撑,才具有真正的可能性。

  然而真学会一个“鉴”字,并不容易。人类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成为历史,成为“古”。这“古”上下何止五千年,纵横何止千万里,这一切太纷繁,太复杂。怎么读和读什么,反而真成了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几句话能够回答的,并且可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可一旦把这样的问题放在心里,作为一名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我反而觉得有书可荐,有话要说。

  要了解历史就必须掌握最基础的相关知识。这里要推荐的书,是新近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

  推荐的理由,首先是这本书囊括了作为教养的欧洲知识于一体。《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共有两部分重要内容。第一篇“知识”,是认识欧洲文明最基本的常识,这部分内容分为“欧洲历史”、“欧洲文学”、“艺术史”、“音乐史”、“哲学家、思想家、理论与科学的世界观”以及“性别讨论史”六部分。尽管这种分类本身就和我们日常的知识体系有所不同,比如“性别讨论史”是否可以在这样一个框架中占有如此重大的地位,大有讨论的余地,但毫无疑问的是,这第一篇“知识”会提供给你一个欧洲文明最基本的知识框架。

  推荐的另一个理由,是第二篇“能力”更有趣。“能力”分为“语言之家”、“书海泛舟”、“各国风俗”、“智力、天赋和创造性”、“不应该知道的事情”、“反思的学问”六部分,内容是对欧洲文化中个人生活的极为感性描述,是“有教养者的交际指南”。在这本书的作者看来,要了解欧洲仅仅依靠上述知识是不够的,还存在着和这些知识相对的潜在的行为规则。它同样需要你认真了解。

  阅读应当是一个愉快的过程。这本书文笔优美,可读性强。德国人很哲学,他们总是一板一眼地推论事情,给人的印象是严肃认真到有几分拘泥的程度。《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作者迪特里希·施万尼茨虽然是德国人,可这本书的撰写风格,却处处有一份生动与幽默。这大概与作者有特殊的背景有关。据说这位汉堡大学的教授11岁前没有上过学,一直生活在父母身边,进了学校则一路跳级,所学涉及文史哲,并曾留学英国和美国。55岁那年,这位本应以一名教书匠而终老的大学教授,不想忽然发表了小说《校园风波》,更没料想到这部小说上了排行榜成了畅销书冠军,并被拍成电影。从此后他写剧本、上电视,成了各种媒体的活跃分子。这样一个人,既有科班的历史功底,又知道怎样对大众讲话,由他来讲述西方何以为西方,可以说是极为合适的人选。1999年他写作这本《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成为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的畅销书,自有它的必然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