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秧歌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秧歌的读后感大全

2020-10-05 20: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秧歌的读后感大全

  《秧歌》是一本由迟子建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秧歌》精选点评:

  ●苍凉与诗意

  ●毋宁说出差是读小说的好时间,不如说这里面的每一篇都如霞散云绮。字字珠玑里有与汪曾祺相通的味道。

  ●都是命苦的人

  ●“心事已經悄悄來到我心裡。我聽見紙篷上有老鼠走過的聲音,一到深夜靜了的時候這種聲音就格外清楚。我想把心事作為禮物送給老鼠,讓它帶著它走入陰暗的洞裡,永不重見天日。”——《東窗》

  ●日子是没有尽头的。

  ●民俗、乡土、风物,这些话题向来是她的强项,都写得充实饱满,很有力度。但是像《旧时代的磨坊》这种民国地主家庭中姨太太们的故事,还是少点为好吧……

  ●1 我心里总也挥不去她的《所有的夜晚》,把泥土厚厚的涂在脸上的片段。以那样的记忆去读书,却读出了幻灭感。2 喜欢某个作家的时候跟喜欢某个人一样,一追能追好多年。我想我已经到了无条件的喜欢这么一个人的状态了。她总能从容的写出一段故事,这段故事人生起伏犹如潮起潮落,生生死死,但没有喜剧感。向来从容的让戏剧发生,却感觉不到戏剧的存在。 3这本书故事情节最紧凑的是五丈寺庙会,我还喜欢旧时代的磨坊。读这本书的时候终于可以睡着觉,头很沉,想到考研那段的艰辛日子。生活不过是这样。第几本了呢?大概是第5本吧。

  ●把过去丢失的人,活着是诚惶诚恐的。

  ●让我想到了那些过去的北方生活,, 很是怀念

  ●地域化又不土气,细腻又不失大气。偶尔迸发的家乡词汇~

  《秧歌》读后感(一):乡村中那些虚无的真实

  乡村是个宁静的地方,而迟子建笔下的小城正和乡村一样。

  看着迟子建的故事,感觉像是听着异国他乡的风土,虽然有趣,但是怎么也触摸不到。

  她让人想到饱经世故的流浪者。因为跟你有缘,停下来向你讲述了一些旅途上的故事。

  她的语言平淡无奇,那些发生在她身边的是,到像是在别人身上发生的一样。

  口吻闲适,字迹疏忽。

  你听与不听,她自顾自说自话。

  《秧歌》读后感(二):黑土地的风情

  一般来说,小说中的风景描写我都会掠过。那些风景纯是为了烘托故事。如果已经完全沉浸在故事中,跟着人,循着心,周遭完全可以忽略。这样的风景更像是拍电影时用的背景屏,后期需要什么,电脑合成即可。

  纯描摹景物的,更是不看。图片来得更直接,更有冲击力些。

  唯有迟子建的小说、散文中的风景,哪怕是大段大段,我也会仔仔细细的看。它们是那样的优美,鲜活,传神,而且永远那样鲜亮。迟子建会突然跳出故事,单独的描写风景。那风景不是静止的,我们看到它们在时光中延展,在岁月中穿梭,就如人一样具有性格,情绪,心事。风景和人物交织在一起,而不仅是做为背景而存在。人在必须在这样的地方才能获得生命的活力,而这样的风景也因为那些有故事的人,而生生不息。

  另外,她的那些比喻,绝了!

  《秧歌》读后感(三):饥饿

  为什么迟子建的写的故事都引领我进一个从未触及的世界?

  我喜欢在读书的时候追溯历史。我记起我第一次读她是《起舞》,某一节冗长的英文课上,大淘很是得意地塞给我一本一向被我鄙视的《小说月刊》。她说,起舞写的真好。

  我一面偷偷地读一面陷入震惊状态。老八杂始于哈尔滨与俄罗斯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她和人物的命运之间如此亲近以至于甚至带着乡情。

  还有一点震惊的是。哈尔滨的姑娘丢丢。自己的名字取义居然与《太阳照常升起》里黄秋生的一句“丢你老母”殊途同归。我讶异这一南一北的语系怎么在男女之事上用了相同的词汇。

  看秧歌的原因狠傻逼。当时我疯狂地读着张爱玲写土改的秧歌和赤地之恋。后来一个姑娘提醒我说,迟子建也写过秧歌。

  此秧歌与彼秧歌。写的都是饥饿。

  迟子建的故事里,一个有八个孩子的穷人有一天吃了一口饺子。他惴惴不安,想着怎么办啊我把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吃了。

  张爱玲的故事里。来农村“体验生活”的知识分子偷偷地背着火炉吃小麻饼。他从来没有发现酥脆的小麻饼是会发出如此大声音的。

  苏童说在迟子建的身体里一定有个温度计。总能找到最适宜读者的温度。

  我觉得这样的书如同乌托邦的神话。结局不重要。情节不强求。只是平静地观望生活她本身一点点反光。戳点到我们的生活里。

  《秧歌》读后感(四):朴素的生活

  读的时候不由得有很强的代入感,真想变成一个小媳妇,和一个老混蛋打打闹闹过日子。不过估计我会常常挨揍,农村虽然欢迎我这样的大骨架子大脸盘子,看起来能扛得动一百多斤的麦袋子,生养出三四个欢蹦乱跳的娃,可是一身横肉挡不住我本质上是个懒汉,长着五短的手指,却不去喂猪做饭搬砖头,整天想着吃闲饭,实在太欠揍了。

  言归正传,迟子建的书不管有怎样的情绪,都有一种盈盈的温度,即使是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那样的悲剧里,你也看不到激烈的东西。她许多的东西都如她开篇的第一句话,我想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所以看到许多在别人那里激烈的描述,在她那里都变得很朴素。也正是因为如此,有人批评迟子建的书总是缺乏力度。就像一把温婉可人的拳头,太柔。

  可是也可以反过来批驳,那些跳脚大骂的东西,是不是太喧嚣毛躁不够沉静呢?

  迟子建在《秧歌》里有一句话,人活着就是受苦,苦受尽了,人也就完了。她小说里的人物,都在很朴素的生活,逆来顺受地吃苦。可是日子过得单纯,就像河水流淌。你可以在里面寻到很广阔的东西,与我们的世界不一样。

  那种生活更像 一种生活,亮光光的,坐在门口嗤嗤啦啦纳鞋底,踏踏实实的奔头,而我们更像牵线木偶,生存本身被挤压成一个死角,唯一让人精神勃发的娱乐,就是下班之后上演以及观看一场又一场狗血剧,根本没有情绪去像一个人一样,迟缓地度过一个又一个午后。

  只是被生活的苦难逼迫得无处逃避的时候,我愿意去她的世界里躲躲。

  《秧歌》读后感(五):柔软而有力量

  最近看了很多迟子建的作品,大部分是九十年代写的中篇。

  迟子建写的东西,语言很灵动,一些语言的风格,和萧红特别相像,也许是因为同样的黑土地域孕育而生了文学洛神。迟子建关注的也是日常琐屑的生活、小人物的命运,她的笔穿过他们,总是轻轻擦过另外一个彼岸。然而当你想去找那个地方有什么的时候,语言又尽了。

  这个版本的《秧歌》是世纪出版集团的,这个集团出了一套迟子建中篇小说集。我一直想穷尽迟子建的资料,除了这个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出过一套。因为喜欢,感觉这个作家的命运似乎与自己有奇妙的相合。她对死亡书写的热衷,对生命体验的深刻,对创伤、痛苦艺术加工、举重若轻的态度,那种冰雪般澄澈、透明的心灵,正是我一心求索和向往的。唯有经历过痛苦的人生,才有这样的懂的与慈悲,正如张爱玲所言。我爱她。当我看到那条履历的时候,父亲离世的那年,刚好我也是二十一岁,和她一样。

  《秧歌》这部集子里,一共有收录了五部中篇,《秧歌》、《香坊》、《旧时代的磨坊》、《东窗》、《五丈寺庙会》。这几部作品,竟然让我看出了些张爱玲的味道。然而张爱玲是苍凉的凉,她的沧桑却是暖的。

  同样是苟且的婚姻,《秧歌》写的是暖,写的最后的相濡以沫。

  同样是旧时代的小姐太太,《旧时代的磨坊》写的是四太太终于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走到了别的地方去。

  同样是青春易逝,《东窗》却写了红的胭脂豆粉。东窗是晚霞的东窗,而故事最后却有了北窗的银河。

  同样是被抛弃的命运,而迟子建却将那只特殊的黑乌鸦写了给金彩珠,“使它飘飞的剪影在暗夜中有一种惊世骇俗的美。”

  张爱玲的看透,带着些冷酷。而迟子建的看透,却从来不舍得,要添上一笔暖色。

  这暖色却看得让人心惊,让人心痛。她是如此柔软,却又如此拥有力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秧歌的读后感大全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