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月光的行板》经典读后感有感
《踏着月光的行板》是一本由迟子建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踏着月光的行板》精选点评:
●故事很凄壮,还好有圆圈式结尾
●浪漫的笔触,书写日常打工的夫妇,真的很暖。
●喜欢她用的有乡土气息的比喻~
●用女性温柔而不失坚持的笔触讲述着……
●爱情的最初面目
●还好,迟子建的中篇功力毋庸置疑
●迟子建的作品,没有太大的跌宕起伏,但是每个情节扣人心弦。对爱情一直抱有最美好的想法,对小人物的怜悯,城市与乡土共存
●零作坊是我近年来最喜欢的中文小说之一
●细腻又接地气
●多美的名字,当年在收获上读的。最喜欢迟子建的和缓,没有太多尖刺。读迟子建先生作品,不会害怕像吃鱼一不小心被鱼刺扎到一样,被文字戳痛。至今还印象深刻的是女主角一笑那一口大黄牙,画面感强死了
《踏着月光的行板》读后感(一):读后有感
这本几万字的小说写的就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对贫贱且恩爱的夫妻在背井离乡在两地打工。在中秋节都意外有了一天的假期,同时搭慢车去找对方,,想给对方一个惊喜,结果扑了空,由于没有手机又再次扑空的故事。作者以火车为背景细腻而不失幽默的文笔向读者们讲述了这对夫妻分割两地是怎样的惺惺相惜,写出了社会底层生活的真实状况。读晚之后感觉有一种精神上的温暖,强烈推荐!!!冬日被窝必备。。
《踏着月光的行板》读后感(二):干净优美的小说集
女作家的文章,要么像王安忆那么细腻,要么像张晓风那么纯净,要么像毕淑敏那么冷静,而迟子建的文笔在明快与干净之中暗藏着对生活不同角度的洞察,好像她那双清澈的大眼睛已经把世间许多事都看得清清楚楚。她的笔触并不指向特别具体的个人生活,也并不指向社会大概的表象,她是在写某一对生活在某个特定城市或者乡村的夫妇,但是却又写得极不全面,一文看罢,你已经被文章所打动,却仍不知晓是这人物怎样的特点才把你打动的,因为你根本没法描述她给你刻画的这个人物形象……
她写悲苦生活中的卑微爱情,写向来为人所不屑的酒鬼对鱼鹰的温情,写天马行空的女画家对人的信与不信,总之吧,不论写的是啥,总是不忘记悄悄地藏着一点光明在文章里,再在你读她的不经意间把这一点光明轻轻塞给你。
《踏着月光的行板》读后感(三):有隔阂的一本书
这本书是个杂拌儿——“杂拌儿”虽然有点灰蒙蒙的感觉但还不是贬义词,张爱玲就这么说自己的某本书来着——看完踏着月光的行板,正好坐一趟慢车回家,每有车从对面呼啸而来,就下意识想知道能否看清对面的人,也许是火车经了几次提速已非当年,或者就是因为对面人太多——我看不清,看的很努力也不行。
这就是踏着月光的行板留给我的,我亦觉得夫妻两地间数个来回很感人,四目相对时就像歌词“爱在月光下完美”,翻过神一想还是能想起我看不见车对面的人。
零作坊挺好,像个桃源似的。不过能把一个私屠猪肉的地儿成为“桃源”,我也有点怯怯,以前萧军甩膀子干活,那是一挺洒脱的人生态度,我觉得跟这个有点神似。之前零作坊是瓷器坊,猪下水间还有片片碎瓷;雕花柱子上帖情诗,貌似有飞来飞去的苍蝇;天晚了猪开始嚎了前廊挂上红灯笼……很有冲击感,没有美化,现实看上去也不全是泥沼。
相约什么阁那篇,刚开始我就想到手机归属地查询,所以索然无味,没看。
《踏着月光的行板》读后感(四):开始月光下的启程
《踏着月光的行板》是我最早读的一本迟子建的自选集,书里包含了《零作坊》、《踏着月光的行板》等几个中篇小说,书的封面以一片深蓝的天空作背景,圆圆的月亮在云层后面展现着黯淡的轮廓,衬托着正中“踏着月光的行板”的书名,让人觉得这应该是描写一个在月下翩翩起舞击节唱歌一样愉快美丽的故事。结果相反,书中写的都是些草根阶层生活故事,处处都体现着现实生活的艰辛。《踏》描写的是一对从农村来城市打工的小夫妻,因工作被迫生活分隔二地,只能通过路边公共电话亭和数周一次的相聚而维持着彼此深厚的感情。在中秋节那天,他们都因为偶然机会得到假期,所以没事先约定地去探望对方,偏偏时间上的交错,以致他们两人在两地间相互来回数次,结果都擦身而过,疲惫不堪的他们最终在只能在各自列车呼啸而过的相遇一瞬间,通过车窗看到了对方。 相对之前看的张欣的小说,迟子建的小说似乎算不上有什么故事,没有伏笔,没有悬念,甚至没有激烈冲突的故事高潮,好像只是一个个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记录。不过,其独到之处正是在于把平凡的故事写得娓娓动人,笔者善于细节的描写和零散事件的铺叙安排,一个又一个的细节,引领我体验故事人物的微妙的心理变化,一个一个零散的事件,最终把主人公构建得有血有肉。也让我一同体验那种朴实的融融爱意和委屈求全的生活凄酸。 迟笔下的主人公,没有才子佳人,女主人公甚至被刻画得有点丑,《月》中的林秀珊并不美,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口让许多男人一见却步的黄牙。《零》中的翁美史,是一个私开地下屠宰场的女老板,“五官比一般女人生得大”,“比一般女人显得气势”。即使干着不光鲜的工作,在粗括的外表下,他们却依然有着一颗玲珑剔透的心,他们机智聪敏,对生活充满勇气,他们有着细腻的感情世界,蕴藏着浪漫的情怀,他们也有着内心的交错,遭受对爱情强烈渴望和对爱人深深思念的煎熬。或许,正如作者在书的自序中所言,残缺,也许就是生活和艺术的真谛。
《踏着月光的行板》读后感(五):开始月光下的启程
《踏着月光的行板》是我最早读的一本迟子建的自选集,书里包含了《零作坊》、《踏着月光的行板》等几个中篇小说,书的封面以一片深蓝的天空作背景,圆圆的月亮在云层后面展现着黯淡的轮廓,衬托着正中“踏着月光的行板”的书名,让人觉得这应该是描写一个在月下翩翩起舞击节唱歌一样愉快美丽的故事。结果相反,书中写的都是些草根阶层生活故事,处处都体现着现实生活的艰辛。《踏》描写的是一对从农村来城市打工的小夫妻,因工作被迫生活分隔二地,只能通过路边公共电话亭和数周一次的相聚而维持着彼此深厚的感情。在中秋节那天,他们都因为偶然机会得到假期,所以没事先约定地去探望对方,偏偏时间上的交错,以致他们两人在两地间相互来回数次,结果都擦身而过,疲惫不堪的他们最终在只能在各自列车呼啸而过的相遇一瞬间,通过车窗看到了对方。
相对之前看的张欣的小说,迟子建的小说似乎算不上有什么故事,没有伏笔,没有悬念,甚至没有激烈冲突的故事高潮,好像只是一个个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记录。不过,其独到之处正是在于把平凡的故事写得娓娓动人,笔者善于细节的描写和零散事件的铺叙安排,一个又一个的细节,引领我体验故事人物的微妙的心理变化,一个一个零散的事件,最终把主人公构建得有血有肉。也让我一同体验那种朴实的融融爱意和委屈求全的生活凄酸。
迟笔下的主人公,没有才子佳人,女主人公甚至被刻画得有点丑,《月》中的林秀珊并不美,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口让许多男人一见却步的黄牙。《零》中的翁美史,是一个私开地下屠宰场的女老板,“五官比一般女人生得大”,“比一般女人显得气势”。即使干着不光鲜的工作,在粗括的外表下,他们却依然有着一颗玲珑剔透的心,他们机智聪敏,对生活充满勇气,他们有着细腻的感情世界,蕴藏着浪漫的情怀,他们也有着内心的交错,遭受对爱情强烈渴望和对爱人深深思念的煎熬。或许,正如作者在书的自序中所言,残缺,也许就是生活和艺术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