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女的故事读后感精选
《使女的故事》是一本由(加拿大)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使女的故事》精选点评:
●因为最近在上演电视剧,所以把这本书挖出来再看。仍旧保持之前的感觉:”真的是。。非!常!絮!叨!“ 从简奥斯丁到伍尔夫,女作家写书就都是这么絮絮叨叨絮絮叨叨的啊!我是个俗人,宁可看打打杀杀的,也不愿意看絮絮叨叨的。
●这书真是太一般了。
●20170921—0922。叙述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讲的,而是随心所欲、穿插讲述,读着有点累。但对于故事本身来讲,倒是挺有意思的一本书。
●呃这不就是通房丫鬟vs嫡母、红色共和国高层专供的腐朽娱乐方式那一套吗…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历史了
●基列国专制政权的统治下人人自危,朝不保夕。而环境污染及其危害的描述尤为震撼人心。人类在发展高科技的同时,却肆意破坏了生态环境,于是,自然的报复也同样残酷无情:过去一段时期里,空气中曾经布满化学物质,辐射线和放射物体,河水里充斥着有毒成分,所有这些都不是一两年就能清除干净的被当作基列国“稀有资源”的使女们,其身体也受到有毒物质的伤害:这些有毒物质悄悄侵入女人们的身体,在她们的脂肪细胞层里安营扎寨。天知道,恐怕从里到外都被污染了,肮脏得就像进了油的河滩……说不定连兀鹰吃了她们的尸骨都会因此毙命。
●《人类之子》般的设定,宗教反乌托邦。阿特伍德是多恨美国……最后的学术研讨会似乎表明,多大的时代之恶也很容易成为后世学术讨论中一个似乎无甚感情色彩的注脚。
●开放二胎新闻,不由得联想起这本书。细思恐极。
●【2017.96】在这样的“未来”,你会是什么颜色的。从书中使女的视角看,似乎一切都挨着临界点,即将爆发却又被好生安抚着,跳脱站在读者视角看,真心让人如鲠在喉,吞咽两难。看完书发觉剧的改编还是挺到位的,那种处处流淌的压抑,比文字处理得更让人难受。
●拍成电影吧
●女性视角下的类反乌托邦小说,更冷静,更战栗,也更具预言价值。
《使女的故事》读后感(一):奥芙弗雷德的三种自由
在故事的后半部分,奥芙弗雷德实际上拥有三种选择。选择大主教,成为地下情人,享受到某种时光倒流(大主教书房里的禁书,荡妇俱乐部),获得短时间生活(?)的自由。选择夫人,作弊成功怀孕,并和夫人一起守护这个秘密,获得一种监管上的放松和种种便利,成为一位个人自由更多的(功成名就的)使女。选择司机,获得曾经拥有的的肉体自由。奥芙弗雷德的选择耐人寻味。
《使女的故事》读后感(二):榆林产妇事件后看本书
一部在未来被发现的回忆录,而讲述者同样也生活在【当下的未来】。一个女性沦为生育机器,被当作国有资源进行配置的社会。仿佛看过的末日电影,突然之前天翻地覆,满城活死人,却又分外平静。这是本科幻小说,但正如经历过二战的作者所说“我知道建立起的秩序可能会一夜之间消失,变化可以迅疾如闪电,任何事都可能发生。”看了前段时间榆林产妇事件,只想说,这样的黑暗社会,距离我们又有多远呢?
《使女的故事》读后感(三):主要是扎心
不觉得科幻,不觉得反乌托邦,反而觉得挺现实。 因为某一宗教狂热了,所以另一宗教专制了。 因为生育能力普遍下降了,所以代孕合法化了。 距当下,也就一步之遥。 没看过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其他作品,单论这部,对我而言,缺少初读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的震撼感——当然,彼时与此时的年龄和阅历的差距,肯定发挥了作用。 但,《使女的故事》,扎心。 P.S. 同名美剧正在热播,不太想追,便翻了原著。
《使女的故事》读后感(四):你去了哪里?是不是最好不要让我们知道~
先看的剧集,后看的小说,在看的过程中不得不感叹
1、这部作品太适合拍成剧集了;
2、剧集改编的太好了!
小说和剧集比起来要灰暗的多,女主的妈妈在隔离营、朋友最终也再没见过……和剧集结尾一样,没有下文,不知道剧集之后会如何改编,不过没有了原著的加持,剧集千万不要晚节不保啊!
其实有很多事根本不堪去想。思想只会使希望破灭,而我打算活下去。
我过去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好人。可那会儿我不是。
《使女的故事》读后感(五):男人真可怜
看完这本书我的最大的感受是,男人好可怜。虽然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有点女权,希望唤醒女人的意识。但是生育这件事本来就应该由女人来完成,只是形式出现了不同。
文中的大主教等一系列男子才是最可怜最值得同情的吧。如果因为宗教被剥夺享乐和性快乐那岂不是很悲催的事情。女人在被束缚的同时,男人也被禁锢。而且当着自己夫人的面前和另一个女人发生关系,这是多么羞耻的一件事!奥弗格雷说这不是性交,也不能叫做爱。总之不带有感情色彩的摩擦,对男人的自尊是有莫大的伤害。
小说中虽然被禁止的事情有很多,但是还是有一些违反的行为的存在。这也说明其实还是有清醒的人,他们完全可以团结起来抵抗这一切,只可惜大家的眼里只有自己,活该被禁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