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堡奇人的读后感大全
《高堡奇人》是一本由[美] 菲利普·迪克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堡奇人》读后感(一):互文结构的新意
巡洋舰在海上爆炸燃烧沉入海底 海洋被抽干成为田地 载人火箭在银河川流不息 人力车夫艰难行进弯曲着背脊 《高堡奇人》这本科幻小说真是神奇 轴心国赢得二战纳粹美学在北美高歌猛进 书中住在高堡的奇人写小说设定轴心国溃不成军 书与书中书互文如同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工整化一 书中人卜卦《周易》各问天命各奔东西
《高堡奇人》读后感(二):看过剧集,等不急想要先睹为快的朋友们恐怕要失望了
看过剧集,等不急想要先睹为快的朋友们恐怕要失望了,我也是看了剧集,不想一直等就买了书来看的。看完这本书,我终于意识到,这本书并没有我期待的剧集的内容,可以说剧集是对于原著的再创作,当然剧中的人物性格是同原著基本一致的。总之我还是更喜欢剧集,可以这么说,如果是先看原著,那么我就不会有后面再想看剧集的想法了,原著并不如剧集那样有吸引力,甚至有一些难以理解,晦涩,也许这也表现出了,书中想要描绘的那种混乱的世界,混乱的人。
《高堡奇人》读后感(三):其实有点失望
这本小说同样看得我一头雾水,有些地方读明白了,但是一到下一章就又糊涂了,尤其是第13章朱丽安娜划破乔喉咙之前那一小段和第14章中描写田芥先生的段落,我是真的没看明白。一度看得我都有些恍惚,怀疑自己是不是拉下了几段没读啊。我本来以为书里会描写大量如果轴心国胜利后经济、文化等会如何发展,然而看完后还是挺失望的,结尾也是结束的莫名其妙。
看了译者的后记之后,我明白了作者为什么会这么写,所以也得出了结论,本人的阅读兴趣和作者的作品完美避开,本来想读一读他别的作品的,比如《少数派报告》什么的,但还是谨慎点儿吧。
最后总结一下,这本书跟科幻其实不太搭边,而且我感觉,这个作者的写作风格属于两个极端,喜欢的人会非常喜欢,反之亦然,还得是看过之后才会知道喜欢与否。
《高堡奇人》读后感(四):要去买英文原版反复阅读了
太喜欢这本书的设定和那些模糊又陡然的情节。或者用跋里的话,迷恋。
几口气读完后决定去买英文原版。但中译本已经呈现了那样一派迷离而细致的平行世界画面:德国纳粹和日本赢了二战,非洲几乎种族灭绝,没有信心的美国人看着各种战胜国脸色,卑微地在殖民区活着。大家遇到生命之不确定不会求解圣经,而是向易经卜卦。
我帼形象更是停留在1840殖民时代:人力车夫全程载着日本商会高管奔来跑去。
特别喜欢田芥迷失自我,去公园、去酒吧、在街上对着三角银饰发疯求道的那段。他陷入执念、由一个念头快速跳到另一个,天上地下,光与暗,阴与阳,他要一个不可得的确定性。
而那件银饰最终救了它的制作者弗兰克:田脑袋一热,在跟德国领事交接的文件上签下“释放”。
一个暧昧的循环。太天才。
《高堡奇人》读后感(五):二战中,纳粹德国取胜将会怎样?
历史总会给人无穷的想象。
每次看二战题材的纪录片,我总会如此想象:
如果在敦刻尔克,英法联军没能成功撤退;在斯大林格勒,苏联的保卫失败……到了最后,纳粹德国在二战中获胜,世界将会怎样?
半个世纪以前,有人真这么想过,并且把它写了出来——菲利普·迪克和他的《高堡奇人》。
《高堡奇人》架空了这样一段历史:二战中轴心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彼时,日本控制了美国的西海岸,德国则占领了东部。
《高堡奇人》读后感(六):真实的边界
读完了PKD的高堡奇人, 一开始真的觉得啰嗦,不太能接受他的风格,也是因为我对国际政治实在是没有涉猎,所以小说里两大国家之间的恩怨情仇实在是看的云里雾里的。 但是我现在一本书基本上都是读至少五分之一才会弃,不会轻易弃,再加上雨果奖的光环,我坚持看了下去 真的很好看。 架空历史,这是我第一次读到这样的科幻小说(我有多鄙陋一目了然),没有星际穿越,没有研究人的脑电波,没有时间和空间的虚幻。只是一个与现在截然不同的世界。他笔触细腻,真的很细腻,把那个世界中不同阶层的人的不同处境写的那么让人感同身受。小说里贯穿着的就是易经,不知道这位美国作家是不是非常向往着神秘古老的东方文化呢。 无论是什么样的结局,无数个结局串联起来,会发现人类的走向就是这么回事。这两个超级大国不争霸,也会有别的超级大国来做类似的事情。人类的发展,每一个转折点真的那么重要吗?也许并不是。 真实是什么?真实和虚幻的交接在哪里?我们如何能够断定,我们所处的时空就是真实?PKD和文中写《蝗虫成灾》的作者,是不是其实是相似的存在?在我们这个世界之外,是不是还有一个更高的PKD在“创造”我们的世界?
《高堡奇人》读后感(七):隐晦而倾斜的世界,隐藏着渴望认同的灵魂
菲利普迪克的唯一获奖的作品,看的真是如梦如幻,最后的结果,如同朱莉一样的失望,但这种失望,并不是对这本书的失望,而是对于这么不同的一个世界,对于普通人仍然是这样的生活的这种感觉。 看书评,很多人表示极大不满,在于世界如此不同,竟然没有任何战争的描写,大家幻想的屠英灭日的劲爆情节一概没有,应该说,看迪克的书,应该有这种心理准备。 迪克这个穷困潦倒的精神异常的天才,几本后世大热的书,都是这样的黑暗、混乱、颓败的世界,比如后世科幻电影标杆的<银翼杀手>,比如<全面回忆>。 而迪克笔下的主人公,追求的都是一种身份的认同,从混乱世界中求生的<高堡奇人>中挣扎的底层工人,以及德日高官,甚至是<银翼杀手>中苦苦求成为人类的生化人,还有全面回忆中的人物,都是如此。 但世界都没有给他们机会,生化人最后一个一个死去,毫无延寿的希望,<高堡奇人>中的日本商人苦苦寻觅易经提示的另一个世界。世界都是倾斜的、混沌的、暧昧的、不可知的,这种无可抵抗的失落和阴郁,让人憋闷。 后来这种风格的传承中,我觉得最好的是<发条女孩>,是我这些年来读过的最好的科幻小说,推荐大家读一读。
《高堡奇人》读后感(八):暗色系
(一)
如果是轴心国在二战中获得胜利,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高堡奇人》就这样的镜像世界中存续着,小人物在他的世界里挣扎着生存,幻想着不一样的生活。 有意思的是,《高堡奇人》当中也出现了一本书《蝗虫成灾》,讲的是同盟国胜利后(即我们的现实生活)的场景。于是《高堡奇人》与《蝗虫成灾》就如同将两个对称世界联结到一起的绳索,形成了一种奇妙的映衬。 PKD的科幻看到第三本:《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少数派报告》《高堡奇人》,觉得《少数派报告》还不错,其他的都说不上喜欢。 另外希望出版社能给个人物表吧。 (二) 看完书脑子都是混乱的。 PDK的叙述风格与阿西莫夫、丹西蒙斯不同,如果说后者是各种色彩大胆碰撞的调色盘,那么PDK的画布上似乎只有暗色。他对未来的设想总带给我晦暗与颓废的感觉,他的故事总在片段式的转换中跳跃进行,他的语言总是平实而少有活力。 所以难得地在国外的作者中读到一些中国元素,比如《易经》,比如对“道”的阐释,甚至PDK将其作为了推进故事的线索,我也并没有多少惊喜。 我想我大概很难喜欢上这位作者的作品。 不过在读初中时,我也曾认为自己不会喜欢《围城》这样的作品。 大概随着阅历的变化,心境会有所改变吧。 愿你在合适的年纪遇见合适的书。
《高堡奇人》读后感(九):脑洞与不完美文笔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在B站看了“不朽军团”,那些血与火,让人类的历史走到了今天。慷慨激昂,而又充斥着神秘与寂寞。
时代局限了作者的眼光,火星殖民地与黄包车并存的世界有一种荒诞的感觉。对神秘元素的痴迷,作者亦是我们这个世界的高堡奇人,然而却没能够写得让人叹服。
宏大瑰丽的期待之后,是干瘪的故事现实。
胜在这样的构思上,文本一度让我有种读《万有引力之虹》的感受,即便是有探讨东方与西方艺术的味道,也难以抛却美国人本身的傲娇本色。蒲公英计划像是广岛、长崎的翻版,对于胜利后的世界吝于笔下,没有让读者能够充分带入的剧情。
像是浮在表面一直到故事结束,也没有沉入看到内核。
是的,或许作者的作品中推荐了《芳心寂寞小姐》和《蝗虫之灾》,也推崇了《易经》以及关于“道”的思索。我个人感觉这一层面的探讨稍微有些浅薄,单纯的“混沌”并不足以说明这世间的善恶与阴阳。
多给一星,是因为此书让我有了新的感悟,关于理解事物的心,而此刻我忘记了内容。
《高堡奇人》读后感(十):铁幕中的人民渴望神谕
#二读#
这本书不能抱着“平行宇宙”设定的先入之见来读,PKD直至结尾也没有确切地说明到底《蝗虫成灾》的世界是不是真实的。 但借助神谕,那个世界的朱莉安娜果断地说出德日战败是“内在的真实”,反而作家阿本德森不能接受这件事,仿佛那个一贯怀疑眼前世界真实性的PKD上身,一刹那间历史与虚构交织,让读者也不由产生亦真亦幻的疑惑。
“内在的真实”在我的理解,是这种铁幕生活中人们的心理状态的普适性。放在其他那些不人道的,疯狂的历史阶段,人们心头的压抑,疑虑,怒火,沮丧,自尊,希望也当如此。重读会更加减少对“架空历史”这一设定的关注,而被几个人物生活的现实性,裹挟在狂人意志统治下暗淡无光的平凡生活而打动。然而在那阴云的既成事实中,捉摸不定的神谕和揭示另一种可能性的禁书带来了极大的希望的微光,让人知道这一切不会永远存在下去。这是一部超越了虚构的现实主义小说。
“无论如何,命运最终会将我们全部击垮,但在这之前,我得做自己的事情。我得动手、动脑。”(P65)
“写小说的人能迎合每个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卑鄙欲望,不管这个人看上去是多么道貌岸然。是的,这些写小说的家伙洞悉人性。人们因为贪婪,听命于情欲,受制于怯懦,能出卖的都会出卖——作家只要擂鼓助威,别人就会对他做出反应。当然,他会为自己取得的效果暗自得意。”(P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