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瘟疫与人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瘟疫与人读后感精选

2020-08-30 20:30: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瘟疫与人读后感精选

  《瘟疫与人》是一本由[美] 威廉·H. 麦克尼尔著作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2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瘟疫与人》精选点评

  ●疾病史的开山之作,揭示了瘟疫对人类发展重要影响缺点是成书时间较早,很多地方论证不够严密,而且不够生动,和《逼近的瘟疫》、《枪炮病菌钢铁》、《疾病之王》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内容不错不过这个版本装帧有点差

  ●到底是病毒杀死了人,还是人类侵占了病毒的世界

  ●一些观点论述的还有待商榷,但视角太棒了

  ●读了1700后的部分。关于传染病启蒙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印度霍乱相关的讨论有一定启发价值

  ●翻译也是个专家,各种注释超级棒

  ●蛮有意思的观点: 古代人的寄生虫病多, 很多人病怏怏的, 对抗外来攻击能力削弱了, 所以建立政治制度; 希腊比中印的传染病情况轻, 故发展出了不同的政治制度; 基督教和islam的rise都是因为旧仰不能解释瘟疫现象; 印度的瘟疫情况严重所以佛教特别避世而且在中国瘟疫流行期也在中国流行开来; 中国直到宋朝才真正解决了南方热带问题, 后来佛教衰落也与此有关(儒家后来也掺了一些佛教元素使更其容易社会底层接受); 中医里面有很多退烧的方子就跟南方热带病有关; 中世纪欧洲农民冬天互相抱在一起取暖所以特别会传染疾病, 后来人口下降羊毛产量增加个人御寒能力增强了烈性传染病就消退了; 后来欧洲森林大幅缩小, 木房减少, 改建砖房石房遏制了鼠疫; 欧洲文化中心北移也是因为地中海地区疫情不断

  ●思路很好;但有点拿着论点论据意思;而且类比unprofessional。

  ●西班牙人带去的天花,摧毁了印第安人原本想要阻止的抵抗;而回馈给欧洲的,即是梅毒。新视角理解世界文明发展。

  ●麦克尼尔就传染病史和医疗史的著作仅此一本,横空出世,却带出了整个领域的发展,不能不击节赞叹!

  《瘟疫与人》读后感(一):观点很不错,翻译很垃圾

  书中有几个观点,确实很独特。即使现在结合武汉肺炎,都深有启发意义

  摘录几个观点:

  人类能够颠覆已有的自然平衡,一如疾病颠覆宿主体内的自然平衡。

  从其他生物体角度来看,人类颇像一种急性传染病。

  禁食猪肉禁忌可能是因为猪是腐食者,其肉不经彻底烹煮食用,容易引入寄生虫。

  人类在非洲的热带雨林和附近的草原地区,为了缩短食物链所做的尝试仍未臻成功,依然以持续感染疾患的方式付出高昂代价

  但是这本书的翻译,真的太生硬了,读起来很吃力

  《瘟疫与人》读后感(二):史学经典,将寄生物与瘟疫作为主角的历史

  麦克尼尔所做的《瘟疫与人》,他的功力在于构想出了”微寄生“和”巨寄生“这样的框架,用”寄生物“在历史长河与人类社会的演变的互动关系来叙述疾病的历史,包括迁徙,人口增长,城市与乡村。这是一个在时间上主辅两条线的故事,用人类的宏观史做底色,用构想的”寄生理论“穿插交织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原来用疾病做陪衬,用疾病来解释人类活动的历史,改为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为主角,人类活动做陪衬的故事。他十分巧妙的利用了现代人对微生物实体存在的感知与确信,来增加说服力和可信度。而实际上,历史上的微生物基本在现在没有留下什么太多的生物学的客观证据,换句话说,《瘟疫与人》的主角只存在于资料的叙述中,它的不确定性被作者巧妙的回避了。

  这本书也算是为波兰历史学托波尔斯基所论述的历史叙事之真实的三个条件做了很好的注解。   

  (1)历史叙事(故事)中所有构成陈述的真实性不足以保证故事整体是真实的。

  (2)即使某些构成成分是假的,历史叙事(故事)也可能仍然是真的。

  (3)较之另一种历史叙事(故事),真实陈述比例更高的历史叙事(故事)并不足以保证其整体上更为真实。

  《瘟疫与人》读后感(三):危险的不仅仅是微寄生……

  史前时代,人类曾是狩猎者。他们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目标瞄准大型猎物。直到作为食物源的猎物耗尽,冰帽退缩引发气候异动,人类意识到面临生存危机。开始寻找新的食物,尝试获取食物的新方式。比如发现鱼可以食用,于是造船和渔业发展起来;又比如为了采集可食用的种子,逐渐走上农业发展的道路。人类在寻求食物的过程中,也曾与猎物身上携带的传染病斗争过。

  除了改变食物品种,还有烹饪方式和存储方式的变化;除了驯养动物和植物,还得保护自己的食物不受动物掠食者甚至是人类自身的伤害,于是催生了政治组织。每一次的调整——无论是食物品种还是耕作方式,都会对原有的系统——无论是食物供应系统还是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这个过程,伴随着疫病的爆发。动物传染给人类,人与人之间也相互传染。成为罪魁祸首的寄生物,与宿主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调适的过程,并且一直在不断变化中。

  不独国与国之间,就是不同大陆之间,也存在着疫病的交流与影响。当人类开始了旅行甚至环球航行,疾病便在不同文明之间传播开来。尽管宗教如基督教、佛教都曾在不同程度上有过应对瘟疫恐怖和理创伤的能力,但是瘟疫的肆虐却也反过来令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不一定是神灵的惩罚。冲破了这层阻碍,启蒙运动的哲学和社会认识的普及化也有了广泛的背景。

  鼠疫、麻风病、黑死病、天花、疟疾、黄热病、梅毒、汗热症、斑疹伤寒、霍,这些听起来瘆人的传染病的名称,曾对世界历史上的人口锐减、战争胜负、文明创伤都产生过影响,但是它们同时也在不同时期对现代医学和卫生制度有所促促进,推动了保障城市卫生和公共健康的立法实践。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明确这一点:现代医学并非无往不胜。

  瘟疫暴露的不仅仅是微寄生,还有巨寄生的问题。人与自然,人与微生物,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看不见的微寄生和巨寄生关系。这些关系的恶化甚至可以直接导致人的毁灭。

  《瘟疫与人》读后感(四):迷恋穿越的,感恩这个时代吧,不论你活得多么卑微,至少没死

  作者是个理科生,却跟我一样非常喜欢历史。但让我汗颜的是别人已经写了很多本书了,而我还只是对“社会史”处于积累资料的阶段(说得好像也会有传世大作可以搞出来一样,哇哈哈!!)

  我们有著名的黄仁宇写出的不同风格的历史,风靡至今;盖黄仁宇是工科生,演习经济、政治,所以看问题的视点当然容易跟狭隘的文科生有所区别。而该书作者是生物学家,看问题就更加“尖”,从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角度跟天下大势联系起来。——天下大势本来就是跟很多小事息息相关的,只不过大多数人没那个能力找到其中千丝万缕的关系罢了。——他入手的一个“尖”而薄弱的地方是:历史上发生的瘟疫。

  他从疫病史的角度来联系历史上发生过的大事件,包含有著名已有公论的(《枪钢菌》中的美洲)西班牙人征服新大陆,也有语焉不详的雅典、斯巴达战争,还有部分具有史实,但是具体影响有多大却无法再现(至少在时空极其发明之前无法再现)的普法战争。作者的某些观点接近贾梦德的“地理发生论”,不同的是贾梦德的思路更宽广一些,而该作者则太着眼于细菌了(还有粮食、动物驯化呢!),这方面并不比贾梦德更高明。

  但是具体到结论上来,究竟是疫情导致了社会的动乱,继而引发历史大事件(改朝换代、新旧交替、侵略攻伐)呢,还是历史的事件引发了疫情,作者并无法确切地说服每一个读者。但毫无疑问地,疫情深远地印刻了我们现在所谓的文明——也即是社会的组织方式——,部分地,人类对自然的抗争(不是征服)史,就是同疫情制造者,我们看不见的敌人斗争的历史。

  所幸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积累了相对丰富的微生物知识,并且衍生了有一定效率的对付疫情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感谢巴斯德、科赫!以及死在前面的人!!)、这样的地方(非热带,疟疾横行、艾滋泛滥;疾病的传播模型跟社会的崩溃是有函数的)、这样的人作为我们的祖先、父辈、同辈以及后辈(帮我们用身体演化了抵抗机制,用脑子演戏了传播规律,用汗水实现了抗争、平衡的一套体系;还有,不乱交的文化也很有益,若非HIV,美国人晓得收敛么……?非洲那些人类是时候学会用套套了!否则就把自己开除“球籍”了)。

  《瘟疫与人》读后感(五):不懂环境史、微生物学、植物学和气候学的人类学家不是最优秀的人类学家

  昨天吐槽说,不懂微生物学、植物学和环境史的人类学家不是好的人类学,今天想起来,还要再加上一个气候学,以报复偶这段时间恶啃的那么多自然科学的书,以及临时抱佛脚抓版友来帮我看看写什么岩溶吖植物分布吖等等是不是扯淡扯得靠谱。

  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学科,多少教科书上都是如此说。why and how?在回答这2个问题上,答案却很模糊。动植物学、气候学、海洋动力学、空气动力学到底与人类生活有啥关系?考虑等书稿交出去了之后改写一个自然与人类生活的版本出来。

  在序言里,作者指出,为什么非洲不能形成一如亚洲、欧洲等“文明古国”的国家结构。非洲热带雨林和邻近大草原温暖湿润的气候和丰富食物有利于人类最初的成长,但是同时也孕育了极其复杂多样的致病微生物。在这片生态系统最严峻而多样化的地区,人类为缩短食物链所做出的尝试仍然未成功,依然以不断感染疾患的方式,付出高昂的代价。这一点,比其他任何方面,都更能说明,为什么非洲与温带地区,或者每周的热带地区相比,在文明的发展上仍显得落后(IV)。

  生态环境与家族、国家等等的关系,在人类学里有努尔人的经典民族志。书不在手边,懒得去check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努尔人养牛,而牛蝇的肆虐,使得努尔人必须不断地把牛群从一个地方赶到另外一个地方,这就使得“大型”的社会结构不能成形,而小结构的kinship单位反而更有利于他们的生活。另外还在哪一本关于应用人类学与发展的书上看到过一个关于撒哈拉沙漠居住的一个族群的生活,也是因为撒哈拉的环境,使得他们的种植生活必须以小结构的家族为单位进行。到底是生态决定人类生活方式,还是人类生活方式适应生态,这是一个鸡生蛋,蛋孵鸡的循环问题,暂且按下不表,而我要说的是,生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多大吖,Scott老是在论证金三角,一直延伸到云贵高原的游耕生活是mountain tribes所“选择”作为对国家控制管理的一直规避方式。可是,会不会更是因为这一带多“瘴气”,多“致病微生物”,加上历史上的多次血战到底,使得国家管理在这一地区不能实现呢?尤其是对比云南和贵州的情况就非常有趣。

  不过捏,没有人是门门精的。但是可以站在人类学的领土上,打望其他学科的发展,以更好地促进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对人类生活方式的理解,对我们自己的理解。

  tw,听了一天的红歌改书稿,突然觉得这歌也挺适合献给人类学嘛~~把XX党改成了“人类学”~~哗啦啦啦啦啦啦~~

  《跟着人类学走》

  沙洪词 王久鸣曲

  你是灯塔

  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

  你是舵手

  掌握着航行的方向

  伟大的世界人类学

  你就是核心

  你就是方向

  我们永远跟着你走

  人类一定解放

  我们永远跟着你走

  人类一定解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