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吃掉情绪?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吃掉情绪?读后感锦集

2020-10-15 19:4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吃掉情绪?读后感锦集

  《吃掉情绪?》是一本由[英]茱莉亚·巴克罗伊著作,格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吃掉情绪?》读后感(一):吃与管理自我

  本书给读者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去审视食物与人的关系:管理自己的生活。如何管理自己的生活表现在每一天我们选择怎样过,怎样面对生活、工作、学习中出现的或大或小的问题。

  这本关于食物与情绪的书能为你及时觉察、识别与解决问题,提供新的视角与理解,并且有助于你的日常生活,让你有所启发,找到更好、更合适的应对方式来过好每一天。

  《吃掉情绪?》读后感(二):弃捐莫复道,努力加餐饭 ——当我们吃东西时,是因为饿了吗?

  

《古诗十九首》里收录过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行行重行行》,诗的最后一句说道——弃捐莫复道,努力加餐饭。什么意思呢?说的就是其余的我也不再说了,你一定要好好吃饭,多吃,保重!在过去,最重要的事儿,莫过于吃饭了,古来有言,民以食为天。一个家庭能衣食无忧,那就基本小康了。在现代,吃不饱仿佛离我们的距离比较远,随之而来的烦恼反倒是吃得太饱。

《吃掉情绪》这本书原来被叫做——eat your heart ,可谓是一语双关。吃,这种人类的原始表达,我们一日三餐,睁开眼就要吃,这除了是我们的生理需求以外,还和我们生活中的许许多多息息相关。我们过节要吃特定的食物,端午节要吃粽子,中秋节要吃月饼,国外的感恩节要吃火鸡,过生日要吃蛋糕,几乎任何节日都有对应的食物。此外,我们高兴了要吃,聚会要吃,搬家请客要吃,升职加薪要吃,休闲下午茶要吃,加班夜宵也要吃。吃可以说是一件常常被提起的事,我们食物充盈,想吃就吃。可你有没有想过,当我们吃东西时,我们真的饿了吗?还是说,只是因为有食物在手边,我们就把它们塞到嘴里?而50年前,我们甚至看不到有人在公共场合吃喝。

这本书里,提到了这些问题,供我们寻找答案。我们无时不刻的进食,之所以能实现,当然是因为食物不再是稀缺资源,在我们这个时代,食物太容易得到了。记得前几天去看《1917》的时候,有一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极大的印象,主角从兜里拿出一个布包,层层叠叠,然后拿出一块食物塞进嘴里,然后又折成极小的小块儿放进兜里,他在充饥,整部电影他经历了超过24小时,他只吃了一次东西(后面还喝过一次牛奶),那是一战的英国。食物稀缺,人人都食不果腹,在温饱线挣扎。而现在呢,一日三餐不再是一筹莫展,相反的,我们还造成了食物的浪费,有三分之一的水果和蔬菜因为表面不好看被扔掉,我们不喜欢或不再需要扔掉的食物又有三分之一,我们吃的是精细的那三分之一,可就是这样,极大丰富的食物,还是让我们生病了——失调性进食。

本书可以说对很多人都会有帮助,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问题,失调性进食问题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只是我们从未注意过,这原来是一种病态。读了书中的那些案例,你可能会一下联想到很多,并且会尝试着一个新的开始。书中尤其提到了,失调性进食对女性的影响。我们几乎一辈子都在感受来自食物的慰藉,食物让我们的大脑感觉自我良好,让我们觉得自己在尽力照顾自己。而女性在家庭中的独特地位,更是体现在了和食物的关系上。首先,女性是购买和烹饪食物的主体,同时限制自身对食物的摄取,让自己挨饿的同时,还竭力去照顾家中的其他成员进食,女性被要求照顾好所有的人,除了她自己,她们脑海中有禁止食用的清单存在。

食物的易得性和我们一遇到事情就无所适从,找不到出口,让我们频频转向食物的怀抱,这是特定时代带来的特定烦恼,毕竟在原始社会,我们遭遇什么的时候,要想要点儿东西塞到嘴里纾解压力是一件难于登天的事情,更实际的可能是出去走上一天。那么,当我们并不饿的时候,把食物送到嘴边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停下呢?

  《吃掉情绪?》读后感(三):食物与情绪的斗争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远古时代,食物是决定生死存亡并由此产生战争的重要因素。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第一需要生理需要,就包括食物的需要,它在人的需要中最重要,最有力量。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食物已经各式各样,多的数不胜数。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吃什么,吃多少,什么时候吃。吃或不吃,你就在那里,身体的你还是你,可是情绪或许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你。现在社会中,有的人已经从用食物填饱肚子,改变成了用食物调节情绪。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贪食症的诊断标准包括:不可抗拒的食欲和暴食、存在代偿行为、病理性怕胖和过分关注体重等。根据暴食及不适当代偿行为发生的频率,贪食症被进一步划分为轻、中、重、极重四个等级,3个月内平均每周1-3次为轻度,4-7次为中度,8-13次为重度,超过14次则为极重度患病,即每天平均暴食及不适当代偿超过2次。该病症发病年龄集中于13-25岁,女性患病率约为男性的10倍。

《柳叶刀》杂志2016年8月的文章《Top 10 research priorities for eating disorders》中提到,根据最近的一次调查,欧盟有2000万人患有进食障碍,每年约有1万亿欧元(约合7.5万亿人民币)的经济支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进食障碍诊疗中心介绍,进食障碍的患病率在我国有着逐年上升的趋势。以住院患者为例,1988-2000年间,北大六院收治进食障碍患者51 例,平均每年收治患者3.9 例;2001-2005年间,收治进食障碍住院患者总数达104 例;之后进食障碍住院患者逐年增加,由每年几十例增加到百例左右,目前北大六院每年住院患者超过200例。

《吃掉情绪?和食物的斗争》基于多年的临床实践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向读者提供了最新最专业的建议。通过作者治疗过的实例向读者介绍了紊乱的进食行为是如何产生的,怎样对待进食障碍,大量切实可行的通俗易懂的方法,给读者提供了自我反思的模板。阅读本书,可以了解自己与食物的关系、情绪与食物的关系、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甚至与重要他人的依恋关系等,经过自我探索,逐渐发展出健康的进食习惯,用良好的情绪状态去生活、工作和学习。

食物反应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反应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本书给读者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去审视食物与人的关系:管理自己的生活。如何管理自己的生活表现在每一天我们选择怎样过,怎样面对生活、工作、学习中出现的或大或小的问题。管理生活可以从小时候回溯,比如小时候我们与父母建立的依恋关系,当我们饥饿的时候,父母是否及时的关注并满足了我们的生理需求,决定了小时候发展出来的亲密关系是否值得信任。如果从来没有被恰当的关注过、没有被抚慰过,有需求的时候没有得到过帮助,就可能产生负面情绪,在长大后或成年后,都可能难以处理自己的情绪,甚至会有负性情绪反应,就可能通过暴饭暴食的应对策略去调整自己,也可能通过厌食解决自己当下的苦闷。

当然,无论是贪食还是厌食,这种应对策略在管理自己生活中都是不妥当的,需要认识到当下我们的情绪,认识到我们的关系层面哪个地方出现了问题,作者告诉读者可以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去梳理、去觉察、去解决认知问题,就会找到问题的症结。引起情绪的事件只是一个客观事实,并不是引起我们情绪变化的直接原因,情绪变化是由我们对事件的看法、态度、认识引起的,然后再产生了“吃”或“不吃”的行为,用这样的行动去“调整”当下的情绪。当陷入这样的负性认知三角中时,进食障碍的人就更难以自拔。所以解决困惑的问题,先从认知去调整,或许可以单刀直入,直捣“黄龙”。

认清自己,享受食物带给味觉的刺激,让食物成为点缀生活的甜点,提升生活品质,愉悦身心健康。

  《吃掉情绪?》读后感(四):《吃掉情绪?——和食物的斗争》译后记/by王巍霓

  

摘自本书译后记:

在我的成长经历里,尤其是青春期时,我似乎就是一个要比较费力才能与食物搞好关系的人,所以在后来学习心理学的这些年里,无论是与其他人交流时聊到相关话题,还是在各类临床咨询实践中遇到不少与进食行为相关的案例,都让我颇为感慨。特别是,自2014年开始运营自己的咨询工作室——心理圆心理咨询工作室以来,基于咨询案例数据的统计验证,更加深了我的这一感受:有越来越多的人被食物所困扰,即使其中很大一部分并不能被诊断为进食障碍。

为此,我们还在咨询设置中做了一个小小的改变。我们在首次咨询的访谈框架里增加了进食行为描述的自我评定,并在之后的咨询工作过程中也鼓励咨询师与来访者有更多关于进食行为的询问与对话。并且,在完成本书翻译之时,我专门统计了过去两年间心理圆心理咨询工作室的临床咨询记录,再与更早些年的记录进行对比,发现临床来访存在更多紊乱的进食习惯。这些来访者的进食行为,虽然不一定满足严格的进食障碍诊断标准,但确实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甚至是淹没性的影响。而这也正是作者在书中所提到的因为“失调的进食行为”而痛苦万分的一群人。

我和我的同事们经常会就这个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发现,那就是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来访者并非因为这个议题而来——他们会因为其他各种问题求助心理咨询,但我们总是能在他们身上发现很多相似甚至教科书般相同的症状与故事。其中有大量案例表现在青少年抑郁来访者中,他们首先被察觉到的问题是不肯去学校上课或因为专注力下降导致学业成绩不良,但随着咨询进展与咨询关系的深入,我们发现很多人存在紊乱的进食习惯,主要表现为暴饮暴食之后催吐或吃减肥药,只吃沙拉或肯德基、麦当劳(一个看似极度健康,另一个看似非常不健康,其实就强迫行为的本质来说是一样的)。这些习惯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自我挫败、自我责备,甚至自我羞辱。这些都和本书的观点一致:很多紊乱的进食行为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除非严重到危及生命或明显到被专业人士发现,大多数人其实并不会就自己紊乱的进食行为来见咨询师。

另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是,有些看似明显因为进食问题而来的来访者,最终探讨的议题往往指向自尊感与价值感问题。他们因为无法很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或因为早期没有发展出较好的应对方式,大多数时候转向用食物来自我慰藉。久而久之,这种与食物的失衡关系又将他们带进了消极情绪的黑洞。有些人可能执着于确定哪些是因、哪些是果,但事实上,现在看起来更像是相互促进、相互成为。

此外,正如作者在本书中一再提到的,相比男性,女性因为进食问题前来寻求帮助的比例更高。我们的社会文化对女性角色往往有着几乎苛刻的要求,那些广告上的明星照片很容易让人对自己的身材和体重感到忧心忡忡,特别是媒体大肆宣扬女明星产后状态轻松、身形纤细,仿佛是去超市采购了一个婴儿回来,让人产生一种内化假设,觉得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模样,自己的身材与状态也“应该”是这样的。所以,产后抑郁有个很大的议题就是“拿你怎么办,我的身材”。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男性就不存在进食问题。事实上,这样的认知可能是因为更少有男性来寻求帮助,也可能因为我们的文化不鼓励男性表现出脆弱,觉得那是弱者的表现。

回到那些因进食问题而来的来访者,或者那些因情绪问题而来却发现存在紊乱的进食行为的来访者身上。我发现,他们中很多是“80后”与“90后”。从整个时代背景来看,这或许是因为他们的抚养者有着饥饿记忆。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食物是在近几十年才变得富足的,因为那些饥饿记忆,父母在养育的过程中不自觉就会过度喂养,以至于孩子不太能分清自己是真的饿了还是单纯的习惯性进食。

而从家族传承与治疗的角度来说,原生家庭对我们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影响。小时候,我们和家人一起享用一日三餐。你还记得是怎么吃的,都吃了些什么吗?你们会聊天吗?都会说些什么呢?每个家庭的传统不同,而这些在长大以后继续影响着一个人的进食行为,也或许远远不只是进食行为。

那么,作为进食行为的主人,我们的自我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从自我而言,身体认同自青春期开始就是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部分,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和社交,还和进食行为密不可分。举个例子,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遭遇校园霸凌的孩子同时存在肥胖问题。也许有人不太能理解,又高又壮怎么会被人欺负?而事实上,肥胖有时会让一个人自尊感低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进食行为从不仅仅是行为本身,它的含义要远比我们所知的更丰富。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作者完成了一段自我觉察的旅程。这不仅是出于个人兴趣,也越来越有感于当前社会文化下难以为人觉察和难以与公众探讨的对食物的态度。我在给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科普讲座框架和主题设计里,会有意识地加入情绪性进食及相关主题,来呼吁大家关注。让我特别开心也特别欣慰的是,在上海音乐学院这种艺术类院校,在进入讲座正题之前的简单调研中,很多学生早已觉察到自己的亚健康习惯背后有着强大的心理因素推动。

正是因为人们越来越愿意正视情绪问题,即使未必会因为失调的进食行为第一时间求助心理咨询师,但人们的态度正在发生改变,也越来越愿意主动思考背后的意义。距离作者完成本书的那些年里,其实发生了很多改变与进展。以我所生活的城市上海为例,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设置了专门的进食障碍病房,并且让我感到惊喜的是,病房不仅仅提供药物治疗,而且已经结合了很多家庭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心理治疗部分的介入。

对于那些未能被诊断为进食障碍的人——当然,这可能才是大多数人的情况,我们也可以为自己做些事情,来自我调整与自我关照。比如,在校学生可以直接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社会上也有许多靠谱的平台可以找到擅长相关议题的心理咨询师来探讨并厘清自己的困扰。

无论你是一位专业人士,还是一个普通人,我相信这本关于食物与情绪的书都能为你及时觉察、识别与解决问题提供新的视角与理解,并且有助于你的日常生活,让你有所启发,找到更好、更合适的应对方式来过好每一天。

王巍霓

2020年5月

转载和合作请联系格致出版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