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繁荣与衰退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繁荣与衰退读后感100字

2020-10-17 13: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繁荣与衰退读后感100字

  《繁荣与衰退》是一本由[美]艾伦·格林斯潘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4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繁荣与衰退》精选点评:

  ●翻译不错,读起来很流畅,像故事一样。对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历史有一定程度的解读,但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描述用墨不多,毕竟美国人的立场。有一句话印象深刻:“创造性破坏潜藏着一个天生的悖论,即曾经在创造性破坏过程中获得收益的人很有可能变成最终抵制创造性破坏的人。”

  ●美国社会的变迁和经济观的变化,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只不过次贷危机那段把自己夸的那么好真的大丈夫吗?

  ●美国的发展史。无论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都要面临暮气沉沉的体制与新的发展动力问题。前天的英国,昨天的美国,今天的中国。

  ●美国经济发展简史,梳理了从农业起步、到工业跨越、再到科技引领的基本脉络。逻辑、观点清晰,可读性很强。

  ●一部美国如何成为世界第一的发展简史

  ●非常值得看的美国发现经济史,以创造性破坏为主线,串起了美国经济、历史、政治、商业等多个方面因素,在各个阶段期待不同的作用

  ●挺有意思的,了解了很多轶事

  ●美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史。内容比较全面,读起来也比较流畅,对全面了解美国很有帮助。

  ●字里行间全都是记者的书写方式,既缺少政策制定者的大格局,也缺乏学者的精尖深。可能是老爷子年龄大的缘故!

  ●朱的偶像格林斯潘大作必须五星。 一些人认为美国正深陷低增长的沼泽。我们更倾向于认为他被困在自己制造的铁笼中:时空的权力和考虑不周的法规迫使它的表现远远低于其潜力;权力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它们将资源转移到消费上,并且是把提高生产力为目的的资本支出转移到储蓄上;法规之所为成为灵体,是因为它们使遥远的未来更加不确定,从而遏制了企业投资有长期回报的项目的意愿。这是我们为大家描绘的乐观愿景:如果陷入了沼泽,那么很有可能是永远都挣脱不出去的,但如果只是被关在笼子里,那么只要找到正确的钥匙,总是能逃出去的。 ——结尾这段话写给中国一样适合。

  《繁荣与衰退》读后感(一):《繁荣与衰退》

  原刊于新京报·书评周刊-2019年7月13日-书情 罗东

  在世界经济史上,从来不存在一个能持续增长的经济体。美国也不例外。导致增长减速或停滞的因素各有不同,而对于美国,前些年被论及、被反思较多的是金融危机、产业向全球转移和贫富差距,这些因素产生的影响自然不可低估。不过实际上,面临这些因素挑战的,即便不包括每个经济体(如产业转移)也至少包括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差别在于如何去归因、评估和调整。  

  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将今日美国一路往回追溯,从全球化的产业转移、罗斯福新政到南北内战,再到更早些时候的英属殖民地。在这条路上,他认为造成美国繁荣或衰退最关键性的变量是整个美国——上自经济和社会政策、下至企业和人们的观念--处理“创造性破坏”的态度和方式。“创造性破坏”由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它指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方面的革新既产生创造,也带来失业等破坏性后果。格林斯潘因长期担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而为更多人熟知,他靠他的政治经历和经济思维指出美国衰退首先源于整个社会能处理破坏性后果的能力在下降。在他看来,回避它或采用那些平等但不公平的举措都无助于避免衰退。

  《繁荣与衰退》读后感(二):一部卓越的美国经济简史!

  建国之初,美国的发展路径:托马斯•杰斐逊:由自耕农组成的中央集权农业社会vs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依靠工业生产推动经济进步、依靠银行灌溉国家经济运作的城镇化国家。两个经济体:北方资本主义经济vs南方奴隶制经济,美国内战最终决出胜利的一方将商业文明传遍北美大陆。 资金、土地和劳动力这三大生产要素的富足促进商业文明蓬勃发展。资本流入、国土扩张、移民涌入、河流密布便利交通运输、矿产资源丰富、粮食产量巨大。 创造性破坏(生产力提高)的产生:1、制造使用更强大的机械装置;2、降低基本经济投入的成本,让更多自然资源进入经济循环(廉价帝国);3、更高效地利用生产要素(原材料、能源消耗越来越少,集成度越来越高),生产率提高;4、交通成本下降,地理位置重要性上升;5、实时通讯,产业链成本下降,供需联系更紧密。

  “钢铁大王”卡内基、“汽车大王”福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金融大王”摩根等美国商业巨头被载入史册,不仅因他们创造了新事物,而且因为他们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效应,创造了组织管理新事物的有效方法:1、促使制造业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新发明;2、高效远途运输,整合原材料和生产要素;3、把原本不相干的经济活动整合起来,从原料、生产(上下游产品)到销售的全链条。如洛克菲勒从石油起家,进而发展炼油(多种成品油)、油桶生产、输油管道,组建公司联盟,最大限度削减成本,使油价断崖式下跌,生产率快速提高,积累个人财富的同时,也造福社会上的普通民众。此外,他们都积极回馈社会,投资教育、图书馆、医院等社会事业。

  最伟大的单项发明:是股份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替代之前的合伙制企业和特许经营企业)。而非期货交易、专利权保护制度?

  《繁荣与衰退》读后感(三):当大篷车上的美国人安顿下来筑城堡

  如果想要快速了解这几百年来美国的经济和金融史,这本《繁荣与衰退》无疑是最好的读物之一。作者之一是大名鼎鼎的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足以给这本书以最牛逼的背书,这就是最好的了解美国的书之一,请相信。

  虽然美国的历史相对于我大中国来讲的确不长,但是纵贯几百年下来,依然有很多值得思索和学习的地方,特别是抱着这样两个问题:美国是怎么成长为世界第一的超级大国?未来的美国是重现繁荣还是出现衰退?

  第一个问题,本书给出的答案是创造性的破坏。美国是全世界最具创造性破坏精神的国家。无论是当年的开发大西部还是铁路工业,汽车工业的兴起,还是如今领先世界的微软,谷歌,苹果和亚马逊。美国人最擅长做的就是用崭新的技术来彻底破坏旧的格局,从而杀出一条血路,冲向王座称王。开发大西部的时候,移民来自于欧洲的美国人,全家坐上大篷车,目标是西部,走到合适的地方就安顿下来,成为开发土地的人。所以有人说美国的精神就是大篷车的精神。所以风靡美国的《星际迷航》其实是用另外一个背景来描述了一个纯美国的故事:开拓与进取。所以星际迷航的主舰叫企业号。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是保持这个国家源源不断活力的最重要的原因。

  距离我们最近的苹果,微软和亚马逊的兴起,其实也是充满了这种破坏性创新的张力。苹果直接破坏了IBM的PC生意,微软垄断了PC操作系统,几乎让它所有的敌人都消失在时间里。亚马逊消灭了一大批美国的中小商铺,让许多家族企业灭绝。然而这种血淋淋的破坏之后,反而是秩序的重建和经济的繁荣。更加高效的市场,更加低廉的产品,更加有效的生产,都让美国在高科技产业无往不胜。看看特斯拉来国内电动车市场的摧枯拉朽吧,这是一个很快就会被特斯拉征服的市场。

  第二个问题,作者给出了非常负面的回答。美国虽然依然在科技产业占据制高点,但是它存在的问题掣肘着美国继续领导这个世界。这就是巨大的养老负担。养老金是目前美国自身最大的问题之一,以作者预估,到2030年,美国的养老权益资产可能面临枯竭。高福利不仅仅给美国,也给欧洲这些发达国家埋下巨大的隐患。这会让人不思进取,只需要趴在一个公司混日子,最后退休即可拿到高昂的养老金。美国历史上做的非常错误的一个决定就是把养老金这种本应该是施舍,变成了人们安心享用的必需品。美国人都认为养老金来自于他们工作的付出,是理所应得的。但实际上美国人的工作生产力的增长已经远远赶不上养老金需求的快速上升。以后对于美国来说,养老金债务会成为下一个经济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而特朗普政府至今也未意识到这一点,反而在对外政策上不断的给美国的对外影响力产生负面作用。特朗普的关税大棒非常像1929年大衰退时期的美国关税法案,这给美国带来了近乎几十年的大衰败。而特朗普给企业减税短时间内其实只是催生了美国的十年股市牛市,但并未给美国生产效率的提升带来根本性的变化。这后面还有可怕的政府债务危机,目前的美国债务占GDP的总量已经接近二战时期,这是另外一个巨大的隐患。

  当大篷车上的美国人安顿下来筑城堡,他们就丧失了自己创造性破坏的能力,而成为需要被革命的那些人。

  《繁荣与衰退》读后感(四):创造性破坏

  本书讲述了自美国建国至今的经济发展史,贯穿其中的论点是,美国最大的相对优势在于其创造性破坏的天赋。对企业家和创新的论述可以和从0到1一书结合起来读。

  甘冒极大风险来追求更好生活的拓荒者和冒险家开垦并锤炼出了独特的美国。阿尔若·克拉梅尔(Arjo Klamer)曾称美国为“大篷车”社会,与欧洲的“堡垒”社会截然相反:美国人总是不停地迁徙,寻找新的机会,而欧洲人则建造堡垒来保护已有的财富。

  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充满活力的原因之一在于,成功企业“脚下没有稳固的基石”。反应迅速的追随者总是在“窃取”你的机密并加以改进。这会让领先的公司没有安全感,但对整个社会是有利的,因为这意味着新思想在整个经济中能够迅速传播。

  美国经济增长的黄金年代,一是从内战结束到一战爆发,美国称为钢铁,铁路,汽车等重工业领域的领先者,解决了内战前两个美国的发展道路分歧,一跃成为经济的巨人和制造业的领先国家;二是二战后到1970年代,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一枝独秀,成为全方位领先的经济霸主。

  经济充满活力的时代也是美国创新层出不穷,社会流动性加剧的时代,土地拓展,奴隶解放,移民涌入,尊崇商业,组合在一起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强动力。

  创造性破坏同时也有副作用。书中指出,美国社会带来进步的核心社会机制就是创造性破坏。这股永不停歇的力量打破了社会中任何一种已经处于平衡的状态,也打乱了任何一种已经沉淀的社会结构。如果进步就是用光明取代黑暗,或者用繁荣取代贫困,那么历史会变得非常简单(也会有点儿无趣)。这里存在的问题是,任何人在创造新世界的时候,都必然要破坏旧社会的一些组成部分。破坏是创造带来的不可避免的一种副作用。创造与破坏是同一项工作不可或缺的共同组成部分:把社会资源投入生产力更高的社会活动,必然会导致旧工作岗位被摧毁,旧工厂被关闭,但同时也会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创造新的企业。重要的社会创新甚至有可能摧毁整个行业。

  创造性破坏通常会带来三个重大问题:

  一是创造性破坏造成的损失往往比其带来的收益更明显。收益通常分布的领域很广,而且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而损失往往集中在个别行业,并且即刻就会产生。

  二是创造性破坏可能变成一种自我否定的社会现象。在“破坏”过程中遭遇危害的受害者会更容易团结在一起,向社会要求改革,而在破坏过程中获得收益的胜利者则很难聚在一起。

  三是创造性破坏有时可能带来的全是破坏,没有创造。这在金钱的世界里很常见。

  创造性破坏背后看不见的力量是市场,以及两种看得见的力量也在推动,那就是企业家和企业。企业家是带来创造性破坏的英雄人物,在追逐建设企业帝国、发行新产品或者根据人类的本性追逐财富的过程中,推动了生产力的长期进步。通常来说,企业家既不是容易亲近的人,也不是品性良善的人。大多数企业家都可以被称为在精神上有控制欲的人:他们能够牺牲任何事物(包括自己内心的平静,以及他们身边人的性命)来为自己打造一个商业帝国,然后拼尽一切来保护自己的帝国不会走向毁灭。伟大的企业家从不休息,他们需要通过不停地建设与创新确保自己的存活。

  本书的最后分析了美国活力衰退的原因,指出最重要的原因是权益支出抑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即所有美国人都有权享受这套社会福利(主要是社会保险、国家老年人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补助计划),这部分支出影响了对国内资本投资和生产力提高。

  FT有一篇社评,The Changing Face of the Billionaire Classes, 分析亿万富翁要么是创新者,要么是继承者,美国前十大亿万富翁大多是创新者,通过创办科技企业的股票升值中获取巨大财富,而欧洲许多最富有的亿万富翁都属于“旧贵”。他们的年龄中位数也比美国亿万富翁大近20岁。通常,他们来自继承人阶层,因出生于老牌工业、房地产和零售帝国而中了人生大奖。但是,近年来美国亿万富翁的流失率降低了,竞争性降低,企业的权力越发集中。文章最后指出,The dynamism of an economy does not only result from how quickly entrepreneurs can build great fortunes. It depends on how easily they can lose them, too. 一个经济体的活力不仅仅要看企业家能够多快地积累大量财富,还取决于他们有多容易失去财富。

  看看中国的故事,新的企业和新的富豪仍在不断涌现,但也已出现流动性减弱的趋势,同时还面临着人口结构老化,社会福利支出逐年增加的问题。如何激发社会活力,引入创造性破坏的机制如何与社会稳定和谐平衡的难题似乎仍待解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