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创造性破坏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创造性破坏读后感摘抄

2020-12-03 02:37: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创造性破坏读后感摘抄

  《创造性破坏》是一本由[美] 泰勒•考恩(Tylor Cowen)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造性破坏》精选点评:

  ●本书是一场辩论,题目是:“全球化对于文化与艺术的多样性是促进还是毁坏?”多样性被分作两种:全球的全局多样性和地区内的局域多样性。作者举出诸多例证,但多为二手资料,因此很大程度上被限制为以美国为主视角的商业性行为分析。

  ●观众品味的提高会对文化产品的质量起到监督作用

  ●需要反刍><

  ●文化是属于某一个社会群体的吗?我们因该怎样站在地球的观点,来看全球化大文明吗?我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认识两个问题 ,个人和社会都分别代表什么。个人是左手,接纳世界文化;社会是右手,保持现有文化,避免被同化。

  ●大二读的时候觉得观点很不错,全球化是双刃剑,既有破坏也有传统的新生。举得例子都很好

  ●辉格的总结很到位:开放和自由贸易在消弭和削弱不同社会间文化差异的同时,也大幅增加了各社会内部的文化丰富性,全球化确实在将世界文化融为一体,但这个整体所包容的文化分层、亚文化、小众爱好、消费品类、艺术门类、专业化程度,其多样性和丰富度是任何传统社会都无法比拟的。

  ●重新理解了一下文化的多样性和世界主义,经济学的视角很有启发

  ●需要babysitter的文化都值得保存都是个问题,一切随缘吧。

  ●范式的推倒。

  ●引经据典很棒,有很多能展开的点,不过最后还是没能看懂作者到底持正面还是负面态度,不是很喜欢翻译

  《创造性破坏》读后感(一):左右手

  文化是属于某一个社会群体的吗?我们因该怎样站在地球的观点,来看全球化大文明吗?我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认识两个问题 ,个人和社会都分别代表什么。个人是左手,接纳世界文化;社会是右手,保持现有文化,避免被同化。

  《创造性破坏》读后感(二):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

  一、全球化会抹平社会间的多样性,但会增加社会内部的多样性。因为人们可供选择的菜单增加了。想想哪个更重要。

  二、多样性是一个悖论。全球化确实会使某些局部上的多样性减少。太多的知识会限制我们的创造力。某种程度的隔绝可以将自信和某种魔术感注入到艺术中。这种局部多样性的减少又意味着人们可供选择的菜单的减少。

  三、这是一个“度”的问题。

  《创造性破坏》读后感(三):【读品•浅尝】本力:创造性破坏: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

  “创造性破坏”是伟大的经济学家熊彼特最有名的观点,这是其企业家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破坏旧的,不断创造新的结构。而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文化发展中的一对突出矛盾。美国经济学家、文化史学家泰勒•考恩的《创造性破坏: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一书以建设性的眼光来对待这对矛盾。大量的历史事实表明,全球化与跨文化交流不是一种新现象,而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常态。考恩教授通过梳理历史上全球化过程中艺术和商业的关系及其现状,以“创造性破坏”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全球化对传统文化虽然有破坏,但市场的“创造性破坏”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它创造了许多不同类型、风格与媒介的具有创新性的高质量作品。

  [美]泰勒•考恩著:《创造性破坏: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世纪文景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25元。

  《创造性破坏》读后感(四):CREATIVE DESTRUCTION

  在全球化、Web2.0等概念层出不穷的今天,阅读这样一本书显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作者通过对是世界各国的音乐、文学、电影等艺术领域进行潜心的研究,试图揭示全球化进程与各国文化多样性之间的潜在联系,并给出了很好的启示。

  全书观点的基调,是给全球化作辩护。面临当下很多指责全球化抹杀文化多样性的反对声音,作者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解释,进而论证全球化其实不但没有抹杀,反而更加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这里有一个关键的争议点就在于对“多样性”这个概念的定义上。反对者们往往着眼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差异化,是集体主义的视角;而本书的作者则是从文化消费者个体的需求和选择出发,是个人主义的视角。作者试图证明,只有当全球化使国家、社会之间形成集体规模的同质化,作为消费者的个体才可能获得尽可能多的消费选择,实现个性化的异质消费。这里的终极差别,就在于这种基于个体的差异化才是文化多样性的本质,而集体之间的差异化则仅仅是一种辅助性、工具性的存在。

  这本书虽然是从文化艺术的领域入手,但其中渗透的经济学思想却是值得广泛的借鉴。尤其是作者对个体消费差异化、个体选择多样性的重视,本质上与今天随处可见的Web2.0精神是暗合的。

  《创造性破坏》读后感(五):选择的文化

  此书对于文化全球化的理解给出了焕然一新的思维角度。若要“过分爱国者”看来,可能又将以“美帝国主义霸权在诡辩“来抗议。

  此书用许许多多或抽象或具象的例子来说明全球”麦当劳化“同时存在的文化多样性。东西文化的冲突为原始封闭社会内的族群提供了多维的选择。简单说来,50年前除了被殖民地区的有产阶级,所有中国人都吃中餐;现在,一个普通人可能这样安排一日三餐:早上西餐,中午日韩料理,晚上火锅。与此同时,这个普通人可能认识位女性朋友——晚餐只吃水果;而他的母亲也极有可能执着于传统中式——尤其五谷杂粮的养生意义。一条街上的兰州拉面店附近开着KFC……,诸如此类差异分明的图景表明文化全球化的同时社会内部的文化多元性获得了增长。

  因此,民族主义者应该背过身去。此书”特定类的辩护“还通过”甘地并不真心关心文化帝国主义而仅仅因为自己所喜爱的文化被剥夺”等例子指出了“爱国主义者”的言论本质。一类是对特定传统文化的偏好者,因此他们毫无疑问对自己喜爱文化的失势大声疾呼,这代表他们的身份认同感被剥夺的过程;另一类是年老者和年轻人的鸿沟,文化的前行变化无疑使得年老者失落,两代人成长环境的差异使得前者更适应传统老旧的文化,在年龄渐增伴随社会地位下降同时,年老者文化被主流抛弃而排斥,他们的执着是一种退回的自我保护和自我认同。

  有一个质疑性问题——表明了作者的观察态度是值得一阅的,即,为什么本国的文化就是优秀的文化?这个问题在中国语境里很少出现,若要求证,多半人以内部考察法通讲孔孟之道何者善而道德,因而是好的。但却经不起他国文化的冲突碰撞?一元式的文化观可以蒙骗闭塞寡民的小国,但根本无力说服”村落化“的地球人。

  当选择菜单极大丰富后,我固然需耗费更多时间作出最终选择。但在比较中,我才有可能发现我的真意。

  强者,需通过与无数弱者较量而成为强者,而非逃避了所有决斗以此保持不败记录的可怜人。

  ------------------

  有时候发现我竟在抄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