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树》的读后感大全
《人与树》是一本由[英]查尔斯·沃特金斯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与树》读后感(一):无趣的专著
一本无趣的专著。
在公元前3300年,冰人奥兹就做了一个白桦树皮罐,它既柔软又结实,白桦树的树叶则被用作胶水,用来固定和修复斧头。这个年代并不算久远,我们知道中国境内的一些老树已经超过了5500年。所以年纪也就是个大概上下五千年吧。
死于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喷发的老普林尼完成的自然史,有5卷是关于树木的。他谈到的第一棵树,就是南京人恨死的悬铃木,他因为有树荫的优势被带到了整个意大利,让乐于在其下举行宴会的贵族所热爱。还有人在下面办学校,开运动会,成为罗马境内最普遍的绿荫树。
而泰奥弗拉斯托斯认为,三桡战船和战舰应当有冷杉支撑,因为它很轻,使得船更快速有效率。荷马史诗经常提到橡树,白杨,松,冷杉和白蜡树。矛通常由白蜡木制成。因为广柑树适合造家具,所以罗马人一度产生囤积它的疯狂。
中世纪的欧洲人对森林的需求是疯狂的,森林范围不断扩张,招致了地主们的不满,于是国王约翰颁布了著名的森林宪章。从1066~1135年,英格兰的三代国王几乎都是为狩猎而生,丧命于狩猎之时。叫做因猎而生,因猎而死。莎士比亚的戏剧皆大欢喜,也歌颂和赞颂树林,就像古罗马人一样。透纳以后的画家不仅喜欢画树荫,还喜欢画古峰上面的小树枝,这和中国画家一样,喜欢画那种阴毛的感觉。在第2章当中,对图画的分析比较弱。
《人与树》读后感(二):人与树,并非只是“人与树”
人与树,并非只是“人与树”
中国古代传说燧人氏钻木取火,西方亚当夏娃吃了书上的智慧之果才被赶出伊甸园,自古以来,人与树木的联系可谓千丝万缕。然而,人与树,树木与万物的关系,远非字句就可以说得清。《人与树》这本书恰逢其时,“……是这样一部聚焦树与人类“关联”的作品。它既是一部树的历史,同时也始终在书写人类活动的痕迹。通过一系列曾发生在森林里的“真实故事”,探讨我们对树木、树林和森林的理解与认知,帮助人们从更多层面去理解人和树木、树林,乃至森林之间的关联与意义。”
作者查尔斯•沃特金斯,英国诺丁汉大学乡村地理专业的教授。他是《尤维达尔•普赖斯1747–1829:解码如画的英国植物园:科学,在第十九世纪的树木和文化》的合作者。
全书旨在通过对人与树错综复杂的关系的阐明来表述一部人类社会文化史。很多历史遗留的痕迹,大多都曾体现在树木的形态与存在形式当中,这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与历史遗留的素材。书中序言中曾写道:“书中广泛利用了各式各样的素材与方法。事实上,探讨树木与森林的历史,其本质是跨学科的,需要涉及考古学、植物学、生态学、森利学、地理学和历史学等诸多内容。”全书分十章,分别通过古树的重要性、树木与人类之间的活动、森林艺术、林业管理以及林业保护等几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资料丰富,内容详实,无一不体现作者严谨的著书态度。
人与树的历史,实际也是树与人的历史。当我们习惯性思维去看一棵树的时候,孩子在想这棵树够不够结实可不可以上树掏鸟窝,园林工作者则想这棵树是不是足够美观,建材的老板则想着这棵树成不成才,可不可以做一个衣柜……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是同一棵树或者同一片森林,不同时代,不同人的眼中,不同的从业者,都会产生相异的观感。而一棵树,在过去的时间里所遭受的裁剪、疾病抑或被动物啃咬,对人类的观感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它的过去或可以代表着人类的某种活动。当树木聚集成林,为人类伊始就提供生活资本,在时代前进的过程中,树木的影响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保护环境和净化空气,提供建筑家具素材,为人类的牲畜提供草料和枝叶,可供人纳凉驱逐暑热。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书中《科学林业》这一章中,对可持续林业着重进行了描述,并且对可持续林业概念进行了追根溯源,书中谈到,可持续林业这种概念在18世纪之前就存在,并持续至今。而如今,面对遭到破坏的自然环境,水土流失,滥砍滥伐,先人早已经注意到树木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无论是悠悠参天的高大乔木,还是矮小的只做观赏用的灌木丛,无论是一棵单独生长在自己门口的一棵樱桃树,还是郁郁苍苍的原始森林,它们作为人类的朋友,已经成为人类历史的一部分。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历史,都有它们的影子。人与树,并非只是简单的“人与树”。
得失寸心知。世事无常,人生千面,静默的树木知道一切。从人类始祖的站立那一刻起,从人类知道用火的那一天起,树木承载着时间的年轮,已经在一直陪着我们一直走下去。得失之间,未来该何去何从,一切尽在无言之中。
《人与树》读后感(三):英国人的树木利用史
对本书内容更准确的描述如题。
虽然是一本十分考据的科普书,但并不难懂,有些地方还颇为有趣。
纵览全书,可以发现,人与树木的关系,其实跟人与动物的关系(驯化养殖)颇为相似,都是一个基于人类自身需求,对树木的人为选择和干预不断深化的过程。这或许也是人类对于地球上其他任何事物的一贯态度。
本书共有十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古时候人们是如何把树木作为一种天然材料来利用的,此时也有了一些最早的人为干预,如平茬。在这一章中,作者几次引用荷马史诗中的充满诗意的比喻来说明古人是如何砍伐和利用树木的。反过来也可以看出,与现代人不同,砍伐树木在当时是一种颇为常见的,一般人都十分熟悉的活动,因此当时的人们读这些经典作品会比现代人的感受更加鲜活生动,更有感染力。这就是为什么对于一些反复出现的主题,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解读。
第二章关于国王(及贵族)对森林的占有和管理,其前提是土地私有化的制度。此时对于森林的管理是以维护为主。林地所有者(国王)从中可获得的好处包括狩猎娱乐、木材,以及利用未经许可的开垦行为收取罚金和税金。本地的农民可以在林地中放牧,但规模和时间受到限制,不能影响所有者的权益。
第三章关于世界各地的新树种引入英国,其背景是17-18世纪欧洲的殖民扩张。新物种刺激了植物学的发展,以及最早的植物园的诞生。相较于中世纪时的森林管理,植物园中的植物从品种到种植区域都是事先规划的,人为干预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此时人们对于植物园应如何建设产生了科学和美学上的冲突。新树种的本土化需要经历一个文化适应和文化吸收的过程,能够适应新的环境而生存繁衍下来的树木可以逐渐摆脱“异国”的标签,成为本土景观的一部分。
第四章关于艺术领域如何看待树木的观赏价值。本章主要阐述了从18世纪起,“如画美学”对树木和园林审美的影响。“如画”原本是指,某地风景乍看好似一幅克劳德·洛兰(Claude Lorrain)或17世纪荷兰风景画家的作品。这个词汇在18、19世纪的英国被作为一种美学概念重新推出,被赋予了更复杂的含义。就树木审美来说,“如画美学”欣赏古老的截头木,但厌恶新近剪枝的树木,因此与林地的农业用途产生冲突。
第五章介绍了头木作业这一古老的林业管理方式。头木作业是指在树木位于人头部的高度处将树枝剪下,作为牲畜饲料和柴火。这种被剪枝的树木称为截头木。
第六章以一处特定的森林即舍伍德森林所经历的破坏和保护过程,与不同时期人们对其的不同看法有关。
第七章地产林业介绍了土地所有者如何从林地中获益。英国少量的土地所有者拥有大量的私有土地,土地的管理经营对他们很重要,但对于私有土地的概念已经消失多年的中国人来说,是十分陌生的话题。这里比较有趣的是拥有大量地产的富有英国人对于狩猎的热情。引用本章最后一段部分内容:“许多地主显赫的身家,来自于城市收入、贸易和工业,这让他们可以随意所欲得 将乡下地产当做炫耀性消费的成果,而非产品本身。因而他们对自然树林和人工林可以带来的潜在长期收益并不关心,它们的美丽,以及它们作为重要的场所所承担的猎狐和猎杀野鸡活动所带来的乐趣,才是他们所关心的事情。”
第八章科学林业主要基于“可持续林业”的概念。基于数学计算的方式,把林地分成数个区域,周期性地进行采伐,以确保木材的持续供应。这种科学林业原则先在欧洲大陆尤其是德国盛行起来,但在大量土地属于私人所有的英国,新的林业管理模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大地主阶级造成巨大打击后才得以推行。
第九章休闲与保护,主要介绍国家森林公园。
第十章利古里亚半自然林地,关于人造景观的退出和林地的再度野生化。
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以资料收集呈现为主,可能对于林业管理相关人士更有用,作为科普图书则略显琐屑,如果读者对各个相应时期的英国社会文化背景缺乏了解,就更难理解作者所描述的人树关系的种种变化与发展。
《人与树》读后感(四):自然之灵,树木之心(译后记)
但只要树木开始在自然环境中生长,其未来就是人类无从预知的。——查尔斯·沃特金斯《Trees, Woods and Forests》“树好砍吗?” 肖疙瘩低了头,说:“树又不会躲哪个。”——阿城《树王》 一切事物自诞生之日起,便无可避免要与其他事物、与整个世界发生关联。关联虽错综复杂,但世界总能运转自如。身为人类,我们精于改变和创造,但也总要对世界心怀敬畏,毕竟我们的力量于自然而言,还太过单薄且卑微——自然容纳的乃是万物,万物有灵,有灵而美不胜收。
《Trees, Woods and Forests》便是这样一部聚焦“关联”的作品。它既是一部树的历史,同时也始终在书写人类活动的痕迹——二者其实本就互为表里。本书作者查尔斯·沃特金斯是英国诺丁汉大学乡村地理学教授,此前曾与人合著作品《尤维达尔·普莱斯:解码如画美学》和《英国树木园:19世纪的科学、林业与文化》,而这两部作品的主题,在《Trees, Woods and Forests》中也有专门的论述。
自人类在这世界粉墨登场,他便不曾停歇自己开拓的脚步,而他与万物的关联,也随着其自身的发展发生改变——万物似乎也在改变,可在这部作品里,以树木为例,我们看到的,却是树木本身“既代表了流变,又意味着永恒”。在人类文明的“童年时期”,树木便与人类关系密切,毕竟树林是天然的庇护所,也可以为人类提供食材和燃料;随着人类对自然越发了解、也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技术,“驯化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便逐步展开,树木——林业自然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人们开始自行种植树木、改造树木的形态、引进并改良树木的品种。但在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的同时,人们也渐渐发觉,在一系列举措之下,自然林地已然千疮百孔,而人工林地,又往往会因种种原因变得残破不堪——人工林移植导致的病虫害与人力不及而产生的林地荒芜往往会造成极其消极的影响。及至现代,随着农业比重越发削减,许多农田被废弃,而废弃的土地却又进入了“再野生化”的历程——人们原以为最温驯的树木,竟也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最大限度地占据生存空间,这着实令人惊叹,却又似乎孕育着某种希望。
而另一方面,树木也在人类的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人们热爱树木、赞美树木,将其看成是世界的起源与中心;在冷兵器时代,森林中的狩猎既是人与自然的直接交锋,更是人类获取、彰显力量的重要途径;森林属于国王,但偶尔也会成为法外之地,成就种种“林莽传奇”;艺术家同样将森林看做自己的重要阵地,在这里,他们发展出了独特的“如画美学”,引领一时风尚;到了近代,集约化的管理看似让森林少了几分浪漫,但大型树木园的兴建、异国树种的引进,让“爱好树木”成为一种堂而皇之的高雅爱好;直到现代,以树木为中心的“山岳俱乐部”等组织,依旧是社会精英阶层的集合,他们因树木聚集在一起,商讨的则是整个人类世界的现实与未来。
人有多副面孔,他时而无助,时而强悍,时而谦卑,时而轻狂,因而与人有关的历史总是多变的。相比之下,树木其实始终都只有一副面孔,它兀自挺立,不论春秋冬夏、阴晴雨雪,也不见其改换表情。人渴望主宰自然,主宰树木,但到头来却只能感慨人世无常;至于树木,它始终静默,仿佛内心早已洞悉一切。树木与其他万物,看似从不反抗,却也并不会因人的意志改写自己的生命历程。至于人所拥有的,不过是于自然中借用而来的风物种种,行完短暂一生,一切自要归还——这道理似乎遗憾,却终究令人心安。
由于本书探讨的是树木于人类社会之历史,书中涉及了大量的树木学、森林学、环境理论相关内容,非译者之所长,能力不及之处,还望读者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