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树的秘密生命》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树的秘密生命》读后感摘抄

2020-03-30 23:4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树的秘密生命》读后感摘抄

  《树的秘密生命》是一本由[德国] 彼得·渥雷本 Peter Wohlleben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树的秘密生命》精选点评

  ●哇,跟读奇幻小说一样

  ●对植物的酷已然到了走火入魔地步,因为各种大小事宜拖拉着到了第五天,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口气彻底结束,于是本周再次坐看到凌晨1点半,终于满足了对一棵树就是一个生态系统的窥视欲。山毛榉和橡树几乎是德国的多半个母亲树了,中欧人对这两种树的依恋钟情已然病入膏肓,这也确实缘于地的气候。北美红杉这样的树种就不太容易扎根在阿尔卑斯山的另一侧,所以也是没有办法事情嘛~作者讲述树种的基本生物常识时非常可爱有趣到几乎有点性感的地步,很有意思。譬如“像人类齐胸高的部位”,200岁的参天大树也不过刚刚进入幼儿园时期,哈哈~很难想象一个园林工人用这样的口吻度过日常生活,到处摸摸气生根,嗅嗅芬多精,咀嚼两片落叶松树的韧皮部,徒劳地甩甩手上黏糊糊的橡树胶,人生会不会太惬意了一点?这样的工作给大也来一打呀~

  ●紫外线可怕

  ●非常棒的一本书。让人更加了解树木森林。树真的是一种神奇物种热爱生命敬畏自然,满满都是干货感谢彼得!!

  ●边看边想要是我也能拥有这么一片大森林该多好!同时通过这本书也让我了解到原来一棵大树周围存活着那么多生物,以及他们的生存法则

  ●非洲的金合欢树被长颈鹿啃食时会释放出一种警示气体,向邻近的金合欢树传递信息,因而得到警讯的树木会迅速分泌毒素来回应。 补读后:“每道光,都弥足珍贵。”

  ●内容很棒的自然教育读物翻译也很好。这类有一定专业性书籍似乎德译中水平普遍高于英译中。

  ●不是冷冰冰文字,饱含着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0190224——33;尽管对书中经常出现的树种如山毛榉、云杉、橡树不熟悉,但作者对树木之间发生的事情的观察研究很令人耳目一新文笔也很生动。之后再去植物园,或许感受不一样吧。

  ●从除夕夜开始拿起,在这个漫长的不像春天的春天里,间或读上几篇,转眼都快到春分时节了。阿西莫夫银河帝国基地系列提出过一种盖娅假说,认为星球可能是一整个完整生命体,所有生物(人类、动植物微生物)、有机物和无机物都可以同时分享记忆知识情感,渥雷本持类似观点,他认为整个森林是一个完整的生态圈,不同树种之间、亲树与后代代际之间、树木与微生物之间,存在密不可分关系们有个性、有情感,懂交流、会分享,彼此扶持,甚至会为了存活而迁移!与此同时,每一棵树又是一个完整的生态小宇宙,当它们死去的时候,也依然是森林能量和物质循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万物有灵,如其所言,那我们的情感和同理有可能像渥雷本所期待的扩及植物吗?

  《树的秘密生命》读后感(一):理解一棵树

  读了这本书,会觉得更理解树木了。对,不仅仅是了解,而且是理解。

  原来植物的生命,也像动物一样,有交流用的“语言”,每个个体有独特的个性,有相互支持的社会网络。树木对环境境的敏感程度,对环境做出反应的能力,远超出我的想象。

  对人而言,树的反应变化都超级缓慢,因为树的生命周期远长过人类,“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大约有人类的十倍那么长”。想想身边所见的城市树木,其实大都严重受损,很难活过他们的少年期。

  读了这本书,马上感觉原本心中区别“植物”与“动物”的界线模糊起来,看到树木也觉得更亲近亲切了。

  既然是生物,就不是“死物”,生物其实有许多共性,只是人类还无法了解,如果有更多了解,就会有更多理解和同情。对树,对人,都是一样。

  《树的秘密生命》读后感(二):可爱的树

  非常,非常棒的一本书。

  帮我打开了关于树的门,带我走进了令人惊叹无比的树的世界。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树,就是树。重要且强大,觉得它就应该存在,以至于忽略了太多关于它的故事。

  树的友谊

  树的社会关系

  树的语言

  树的爱情

  树的行为

  树的性格

  。。。

  其实,它和我们,是一样的呀,

  只不过,它更长寿,更坚强,更质朴厚重。它是坚定和耐力的象征。

  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突然觉得,树好亲切,也好可爱。在悠长岁月中,它以它独特的缓慢的方式,展现属于自己的生命画面。

  《树的秘密生命》读后感(三):我要活成一棵树,我远远活不成一棵树

  我们常说,要是像一棵树就好了,看起来活得很轻松啊。

  读了《树的秘密生命》后,会发现这种想法有多不靠谱。

  杨树老死前会产育约十亿颗种子,而里面只有一颗幸运儿最终长成亲树那样伟岸的身姿。

  树从一颗种子开始,就面临重重危险:被动物吃、被风带到贫瘠的土壤处……发芽后继续面临被动物吃、和其它树争夺阳光……即使终于长成参天大树,树冠伸展在空中,可以尽情享受阳光的抚摸,但一阵雷电击打、飓风摧残、人类的砍伐或者真菌的侵入……都会让它前功尽弃。

  但树灭亡了吗?

  显然没有,因为在它们缓慢的生长过程中,进化出应对的策略与基因组。

  树的伟大之处就是在不轻松的状态下,还能让压力重重的人类“误解”它们很轻松,以此获得鼓励。

  生存达人山毛榉、为避免竞争远走不毛之地的橡树、透支生命也要占领新地盘最终却会“输”了的白桦树、永远的苦行僧云杉,这些木呆呆的朋友通过沃雷本的描述,栩栩如生的站在我的记忆中。

  相比一棵树,成为人真的太幸运了。因为痛的时候只要喊一声,就有人或宠物来安慰我。

  但痛的树,只有幸运儿才会得到同类的抚慰,如果是远离亲树和同类的“街头游童”,一辈子都无依无靠的活着,无依无靠的死去。

  树从不诉说苦难,它只是静静站着,有风的时候让叶子上下翻飞。

  这时候我就可以脑补,树在说“虽然很苦,但被阳光温暖,可以制造糖分、可以制造氧气,可以给活了短短一瞬欢蹦乱跳的生物提供一些抚慰,还是蛮不错的呢。”

  海子说的对,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

  《树的秘密生命》读后感(四):对树的理解,不应只停留在狭隘的物质层面

  以前常常在一些电影里看到这样的场景:森林里,所有的生物都是相通的,凭借着“他们”之间的内在交流,共享和管理着森林资源。看到这些场景时,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紧接着就会思考:现实的世界会是这个样子吗?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那就太棒了!

  读完彼得·渥雷本的《树的秘密生命》,我找到了答案。原来电影里的想象都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在现实的世界里,树木真的会互相沟通——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终日在绿色世界的护林人彼得·渥雷本,用优美恬静的笔触与自身的实际经验,写出三十六篇森林里不可思议的精彩故事。他将树木的语言译成文字,树木在其笔下绽放光彩,细细诠释树木生命的华丽与苍凉,字里行间洋溢着发自树木灵魂深处的宁静与睿智。

  作者在前言里有一段话很有意思,而且形容得很贴切:“刚刚展开林务员的工作时,我对树木秘密生命的理解差不多就像肉铺老板对动物的感受那么多。现代林业经营的主要目的是生产木材,也就是砍下树木然后种下新苗,只要翻一下专业杂志,我们很快就会得到这种印象:一座森林的福祉,似乎只有在它影响到林业经营时才会有人重视。其实林务员平日的工作可以达成这个目标也就已经足够了,只不过在长期的忽视下,他们看待森林的方式也就日渐偏颇。就像当时的我,每天必须忙于评估数以百计的云杉、橡树、松树或山毛榉树,根据特性判断该如何在锯木厂里处置它们,以及其市场价值的高低,我对它们的认知,也就不免局限在这样的视野里。”如作者所说,在当今的物质世界,大多数人对树木的认知很狭隘,只是停留在评估它们市场价值的高低。这也是彼得·渥雷本花费大量时间写就这本书的目的——让我们对树的理解不只是停留在那狭隘的物质层面上,也可以从整个地球的深远发展来看待它们。我们从它们身上学习到了:不要只关心树干林材的品质,也要观察树木那诡谲纠结的根及其独特的生长形态,甚至是树皮上松软的地衣青苔。这本书仿佛又唤醒了我童年时对大自然的好奇和热爱,这种热情又重新熊熊燃起。就像作者所说的:“大自然中无数的奇迹突然为我揭开了那许许多多我无法解释又妙不可言的事物的面纱。”

  作者在书中还向读者展示了树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起到的中心作用,还强调了森林与地表其他自然空间的全球性联结的重要性。他引用日本一位科学家的发现:“北海道大学的海洋化学家松永胜彦(Katsuhiko Matsunaga)发现,树木落叶中的酸会被溪流带入海洋,在那里它会刺激浮游生物的生长,而浮游生物是食物链中最底层也最重要的基石。”

  不仅如此,他还纠正了人们对老树的一些错误看法,并号召我们“让森林有机会慢慢变老”:“我在念森林系时就学到,年轻的树比老树更有活力,也长得更快。这个理论不仅一直到今天都还被奉行着,而且人们还从中归纳出一个结论:我们应该让森林保持年轻。保持年轻?这无非就意味着砍掉老树,然后取而代之种上幼苗。只有如此森林才能维持稳定,相应地也才能生产更多的木材,从空气中吸收并固定更多的二氧化碳,这是森林地主协会及林业发展代表当前的说法。依树种不同,一棵树会在60~120岁之后生长力开始减退,因此这差不多也该是让采收机器大举开进来的时候了。然而青春不老的梦想,这个在人类社会里备受争议的迷思,可以就这么轻易地套用在森林上吗?更值得再次提醒的是,一棵120岁的树,如果按照人类的方式来计算,也不过刚刚完成了中学教育,度过了青春期而已!”

  “事实上,一个跨国研究团队最新的发现才显示,这个至今仍采用的科学假设,的的确确是个谬误。研究人员在世界各地,跨洲的大陆上,总共调查了大约70万棵树,然后得到了这个令人意外的结论:树木越老,生长得越快。树干直径一米的树木能制造的生物量是只有它一半粗的个体的三倍。”

  “事实证明了:对树木来说年长并不代表着弯腰驼背与体弱多病,而是更加活力充沛与老当益壮,它们的生产力也明显高于年轻小伙子。因此,如果针对气候变迁的相关议题来说,老树更应该是人类重要的盟友。而‘让森林变年轻,为它们注入新活力’的口号,在新的研究发现公开后,至少应该严正澄清其误导。如果说,树木在到达一定的成熟度后价值会降低,这顶多也是从木材利用的角度来看。真菌虽然较容易从老树腐坏的伤口侵入树干内部,但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对它的生长存续并不会有多大的影响。因此,假若人类想借助森林来对抗气候变迁,最好的做法就是响应自然保育组织的要求:我们必须让森林有机会慢慢变老!”

  作者在书中无时无刻不透露着对树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用了大量的拟人化描写,还讲述了许多与树相关的有趣话题,如友谊、爱、时间、性格、耐力、自由,等等。

  看完此书,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漫步在林间,也许还会发现更多的秘密也说不定呢!就像作者所说的:“况且,谁知道呢?说不定哪天树木的语言真的可以被译码翻译,接下来我们就又有了更多书写不可思议的故事的材料。在那之前,你大可在森林散步时,尽情地让想象力自由奔驰——大部分的时候,这些想象与真实根本相差无几。”

  《树的秘密生命》读后感(五):我所不知道的树的秘密

  最近有闲暇时间看书,随手拿了这本。之所以会选择这本书,一是因为书的大小和重量适合平时放在包里,随时拿出来阅读;二是因为通俗易懂,篇幅不长,有点时间就可以读完一篇;三当然是因为内容吸引人,读起来就放不下。书的开篇讲树的友谊、树的守望互助,向读者展示了树不为人知的秘密交流生活,引起浓厚的阅读兴趣。书翻译的也不错,虽然没有《看不见的森林》读起来那么享受,但文字还算流畅,翻译的痕迹也不重,能马上get到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从“我的还是你的?”开始,感觉像换了个译者,读起来有些费劲,翻译的痕迹很重,有些语句读完后竟不知道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到后面几章(至少从“森林为什么是绿色的”开始,具体记不清哪一章了)感觉原译者又回来了,读起来顺畅而愉悦,随着作者保护植物,呼吁给植物福利的倡导中结束本书的阅读。

  树木到底有那些秘密生活是我们平时所不熟知的呢?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它们之间的守望相助。

  首先,同种树木的根籍由真菌的帮助形成庞大的根系网络,通过这个庞大的网络互相传递养分,调节强者与弱者间的差异,帮助体弱或生病的树。“不管树干是粗壮或细弱,只要是同一树种,那么每片叶子在光的助力下都会制造出几乎等量的糖分。这样的调节是通过地下根系完成的,那里显然一直热络地进行着物质交换,生产力强的就多多益善,穷光蛋则欣然接受别人的雪中送炭。这个过程有许多真菌参与其中,它们庞大的网络就像一部巨型能量再分配机。”

  树木之间的交流一方面通过气味进行息传递,一方面通过根系传递信息。树木在遇到危险或病菌时会分泌特定的化学物质,向自身其他部位和临近的树发出警告。“非洲金合欢树是长颈鹿的珍馐,为了摆脱这种草食性的庞然大物,金合欢树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在叶子里散布毒素。”这种毒素不仅使自己避免被啃食,同时也通知临近的金合欢树,有不速之客来袭,所有得到警讯的树木会立即分泌毒素以保护自己并通知其临近的树。信息如此被散布开去。熟知这种把戏的长颈鹿会转移到大约一百米开外的金合欢树那里重新开始大快朵颐。气味容易受天气和风向的影响,树木还通过地下的根进行信息传递。“一棵树的根可以蔓延得很长,其距离大过树冠宽度的两倍,也因此在地底下会与周遭树木的根交错产生联系。”森林里的独行侠和孤僻鬼也不例外,“树木为了确保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多数情况下都会借助真菌为媒介,其作用就像网络光纤那样,纤细的菌丝密布在土壤中,并以我们无法想象的密度交织成网络”,真菌可以“把一整座森林化为网络联结起来,借由其网络联机,可以把从某棵树得到的信号继续传递下去,帮助他们交换害虫、干旱或其他危险消息。”

  面对强烈的风暴时,树木会通过枝干之间摇摆的时间差互相抵消大风带来的伤害。“当所有树木的树冠枝丫在强风过后往回摆荡时,基于各自不同的速度,它们的枝丫会来回相互摩擦与撞击。因为有些还在回到原来位置的过程中,有些却已经再度向前晃动,所以这种现象产生的轻微撞击对树木彼此有着像刹车一样的作用。就这样,它们常常在下一阵狂风再次来袭之前就已经几乎恢复到稳定不动的状态,如此一来,它们也比较能够好整以暇地再接受下一轮的挑战。”

  母树对子树的哺育和教养。母树利用高大的树冠对阳光进行控制,“教育”其树下的子女童年的时候不要贪图阳光拼命生长,要慢慢积蓄能量,有一副好身板,为以后成为参天大树打下好的基础。还“教育”子女不能耗费宝贵的能量在树干上长侧枝,而是集中所有能量向上生长。“因为长得慢,它们内部的木质细胞非常小且空气含量少,这使它们在面对风暴可能造成枝干断裂的威胁时,更具有弹性与韧性。更重要的是,它们有更强的抵抗真菌的能力,因为真菌很难在质地坚硬的树干里扩散。受伤对这样的树木通常也是小事一桩,它们能安然无恙地以树皮新生组织收合伤口,杜绝感染和腐坏的隐患。”在此期间,母树通过根部向子树提供营养,以弥补其缺乏阳光造成的营养缺失,类似于人类对子女的哺育。

  城市中的树就没有这么好的福气,没有母树的庇护和“教育”,它们就会乱来,最终几十年的时间就长得特别粗壮的树干,还随性的发展侧枝,完全没有听过原始森林树木行为准则中“树干下方只能长出细小枝丫,或完全没有枝丫”的规定。“没有母树可以提供养分,并严格教养它们生长要慢慢来”,它们会“因为阳光如此充沛,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光合作用,然后把自己塞得满嘴甜食。……然而虽然衣食无虞,它却缺少了一件特别重要的东西——严格的教养!没有人会对它说‘慢一点’……也没有人在它不好好挺值生长时,把它关进幽暗的房间以示惩戒。”这样散漫成长的结果就是当它跨越生命中的第一个百年(相当于人类变成学龄儿童时),无忧无虑的生活会跟着一去不回。它树冠高处的枝丫会逐渐枯萎,随之而来的是光合作用效能剧减,地底下也会有同样比例的根必定因挨饿而萎缩死掉。如此循环,这棵无人管教的儿童最终难逃夭折的命运。

  城市中的树不仅没有母树提供养分,并严格教养它们,同时还要忍受人类在它们周围的踩踏。所有在树木脚边的踩踏都会让土壤进一步被压密变硬,后果就是雨水会更快地从地面流逝,想趁雨季时多积累一些水源的努力也化为枉然。城市街道下方到处是管道线,树木的根难以在地下自由的延伸发展,也就难以支撑树木硕大的树冠,因此风暴来临时树木很容易折断或连根拔起。另外,为了方便树苗日后从苗圃被运送到最后的栽种地点,树苗通常必须接受经年累月的预先处理与准备,例如每年必须修剪一次根部,使根部外形更加紧凑密实,以便挖掘和运输。这对树木的根造成了可怕的无法挽回的伤害。

  树作为地球上的生物,也有它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也享有自由生活的权利。人类不能因为它不会移动位置就认为它们没有情感,为了自己的目的,不顾及树木的感受。作者在最后一章呼吁人类在利用木材时,要像关注动物议题一样,合理对待树木,使树木适得其所地生活。“树木应该能够尽情地享受它的社会生活,应该有权利生长在有着完好土壤与适当气候的环境里,并得以将它的知识继续传承给下一代。而且我们应该至少也要让一部分的树木可以有尊严地变老,然后平静自然地逝去。”

  推荐阅读:《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美)丹尼尔.查莫维茨 著,刘夙 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对于植物能够感知光、感知温度、感知季节更替而控制自己发芽开花的节奏、通过释放某种化学物质通知相邻的树病菌或虫害等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