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树的秘密生活》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树的秘密生活》读后感摘抄

2020-10-26 03:25: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树的秘密生活》读后感摘抄

  《树的秘密生活》是一本由[英]科林·塔奇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页数:4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树的秘密生活》精选点评:

  ●一位有神论作者写的一本关于植物的书。科学家和有神论并不冲突。

  ●资料很丰富,但感觉作者的经验多数来自文献,这点颇影响我的阅读共鸣感

  ●强烈推荐。整本书结构条理清晰、专业知识严谨,作为科普作品,行文不枯燥。

  ●作者是个幽默的分类狂。对新喀里多尼亚的论断错了,种类繁多的裸子植物是晚近进化而来(类似于加拉帕格斯),而不是失落的方舟。翻译很糟糕……

  ●关于世界上所有的树,树的祖先、树的分类、树的分布、树的生长与生活以及与人类的种种关联,整本书十分精彩!

  ●树啊树

  ●看看

  ●好坑啊,百度出来的分类和书上写的大把不一样的,究竟信谁啊。。。

  ●很好的科普读物,有些翻译还不是很完善。但还是可以感觉到树的好玩

  ●充满自然美学品味和人文情怀的科学文。 "漫步在新西兰的天然森林里,四周弥漫着大片林下蕨类植物营造的幽灵般的奇异氛围,还有小扇尾鸟在前面带路,真是生活中奇妙的经历,而这种快乐又如此地触手可及。"

  《树的秘密生活》读后感(一):习惯了以人类为中心考虑问题,我们看自己是“正常的”,而将有些生物称为异类,其实反之

  最开始知道这本书,是在读《看天下》时偶然扫到的书名,并立刻被其描述吸引住了:“树与树之间会互相沟通,互相关注,互相照顾,它们还会照顾老树,病树,也会爱护幼树,并且具有记忆,具有相当的人性……”,对于喜欢植物的我,立即在网上下单购买。

  看完《发现的乐趣》后,即开始看这本书,但没有想像中的好看,开始以为这本书应该是属于有趣的科普书之类,就像《迷人的材料》,但这本书既不太科普,也不是专业书,最后还是觉得更偏向专业书,因为我感觉这本书的作者想倒出尽量多的知识给读者,就像那些上课的老师一样,以传播知识为主,越多越好,所以,导致本书多达400页,但如此一来,阅读时就太累了,因为知识点太多了,一开始还集中精力阅读力图理解和消化吸收,但慢慢的就疲倦了,实在吸收不过来,特别是书中大量的内容是在描述树的分类科目,然后举例说明各科目下各树的生长特点、分布地区或来源、社会价值、繁殖方式等,其中,涉及树与相关的传播其种子的动物的进化内容特别多,主要是想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树与其相关的动物是在一同进化的。

  当然比起教科书来,这本书稍微有趣些,比如书中描述了一些关于树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和相互影响,这些内容一般在教科书中很少提到。另外,语言的撰写有不少有文采和感情的描述,所以,比教科书纯客观的语言表达还是可阅读性更强一些。还有,这本书是由3名译者翻译的,会影响读者的阅读感。

  这本书的作者不但要传播植物学知识,同时还要传播气候学、地理学、生物学等知识,所以真的是一个知识点接一个知识点地灌输,然后把我的阅读兴趣淹死了,最后我只好开始用我的慧眼来扫描精华部分了。还是有不少收获,至少当我看到一棵树时,不会再认为它只是一棵树,而是与人类平等的有灵性的生物,就像《阿凡达》中的一样,而且,会佩服它的生存技能和高度的适应性。

  撰文 刘萍(2016年9月28日)

  详情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24767056356196&mod=zwenzhang

  《树的秘密生活》读后感(二):与一棵树孤独的对话 ——关于《树的秘密生活》

  其实我是一个典型的文科生,我对大部分的纯科普类读物都无感,但是这一次我选择了《树的秘密生活》这样一本书,其实我在这里想跟大家分享的并不是我的读后感,而是我选择这本书的初衷,以及我在阅读这本书时的一种状态。

  《树的秘密生活》用一种很人文的叙述方式来讲述了不同种类树木的生活方式,我之所以说是“生活”这个词,因为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纯粹意义的科普读物,其实它折射出了很强烈的温暖的人文气息,它绝不仅仅只是告诉我们某一种树的生长习性,也绝不仅仅只是引导我们认识树木的作用,树立保护森林爱护自然的环保意识。

  我没有看完,甚至只是翻看了一个大概,但这样的书其实是适合时不时的翻看的,它讲述的不是跌宕复杂的社会关系,没有起伏的剧情发展,没有那么多狗血的爱恨情仇,它只是讲述另一种生命的存在,看这样的书,我觉得是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的,甚至是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当你在静静关注一棵树的生活的时候,其实你已经走出了纷纷攘攘人群,走出了世俗既有的模式,来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也帮助我们更好的来认识自我。

  我想到前不久看的另一本书,《草木缘情》,也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我觉得可以看做这本书的姊妹篇。《草木缘情》也是这样一本很人文的树,它更是以中国古典文学为载体,讲述了植物与文学之间的情缘,不仅带领我们认识植物,更引领我们去体会文学世界的恋恋风情。

  发现没?古人更懂得与植物对话,更懂得独处自然的方式。

  李白有一首《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一种多么强烈的孤独感!是人抛弃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后独处自然界的孤独感。

  必须要提一下《孤独六讲》这本书。

  蒋勋在这本书里提到在庄子的哲学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一个人活着,孤独地与天地精神对话,不是和人对话”。所以古人会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古人会跟花对话,跟月亮对话,与天地对话,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所以孤独其实是非常好的方式。

  但是我们很少会有这样的一种状态。蒋勋说,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这是主流,所以我们崇尚群体生活,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中国人很少会重注个体,不推崇特立独行,大家都遵循着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一个人或轻如鸿毛,或重于泰山,大家都在用群体中的地位和价值来定义自我,很少会把目光放到对一个个体生命的认识和充分的尊重上,因为我们太看重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我们需要社会依附,我们需要社会认同,因此我们缺少自我,缺乏个性。所以中国人是缺乏这种孤独体验的,比如我们喜欢聚集而居,我们喜欢网络,因为我们在一个巨大的网络中找寻存在感,你看,我们每天离不开手机,每天都要上微信刷朋友圈,都要看新闻,生怕错过了每一个重大事件,我们需要寻找共同的谈资。甚至连读书这样很个体的活动,我们也喜欢聚集在一起谈论和交流感想,(并非吐槽)因为我们太需要在别的人那里寻找到自我价值了!

  一根草,一棵树,它是不会说话的,所以你只能安静的面对,聆听自己心里的声音,这就是我希望看这样一种书的原因。

  蒋勋说,“我们可以自我检视一下,在没有声音的状态下,你可以安静多久?没有电话、传真、没有电视、收音机,没有电脑、网络的环境中,你可以怡然自得吗?”

  “在现实的环境中,人们已经没有机会面对自己,只是一再地被刺激,要把心里的话丢出去,却无法和自己对谈。”

  《花样年华》梁朝伟选择一个吴哥的树洞,把自己内心所有的苦闷和秘密都藏到那个洞里,其实我觉得那是他与一棵树的对话,其实也是与自己的对话。当他已经到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时候,他在与一棵树的对话中完成了一次铅华洗尽的解脱。

  所以人不仅需要与人交往,同时也是需要进行人与人之外的对话的,因为人与人之间有太多的瓜葛,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联,有太多拿不起放不下的利益纠葛,这些可能会阻碍我们认识自我,了解我自。但是当你面对一棵草,一棵树,探寻另一种生命存在的时候,你才可能客观平静地审视自我,认识生命的意义。

  前不久的一个晚上,睡觉前女儿突然哭起来,她说一想到地球终究会毁灭,人类会灭亡,那时候所有的人死了,她很伤心,我们告诉她,那时候的人类都没有一个是你认识的,有什么好难过的,但她还是抑制不住的掉眼泪。这其实是她对生命存在的一种困惑。

  爸爸说,你看到一只蚂蚁,你用手指把它按死了,你会因为这个生命伤感吗?你不会,甚至一秒钟后就忘记了它的存在。

  我很想告诉她,人的生命其实是无不足道的,人类悠远漫长的历史长河,对于太阳系,对于宇宙,人类的存在不过是一个小点,但是她理解不了这样的宇宙观,在她的心里,人才是最重要的,她没有办法客观地去面对和理解生命的存在。其实不只是小孩子,大人何尝又不是呢?太过沉浸在人与人的你来我往,太过放大利益得失,大人又何尝真正明白生命的本真呢?大人们又何尝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呢?

  这就回到这本书序言里说的,“我们需要改变对整个自然的态度,从一直以来“唯我独尊”的人类中心论迈入“万物皆平等”的时代。人的生命跟一棵树的生命其实是对等的,只有这样才能全盘接纳自然万物,只有这样才能以一种更客观的姿态和更坦然的心态来面对自我的渺小。

  最后我想到张雨生在88年唱的一首老歌,《渺小》,这首歌的歌词来自于徐志摩31年写的诗,一首非常有孤独感的诗:

  我仰望群山的苍老

  他们不说一句话

  阳光渺出我的渺

  小草在我的脚下

  我一个人停在路隅

  倾听空谷的松籁

  青天里有白云盘踞

  转眼间忽又不住

  《树的秘密生活》读后感(三):“如果有来生,我要做一棵树。”但树说:我也很难啊

  生活所迫,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太难了,压力很大,甚至是难上加难。如果可以的话,希望来生可以成为其他物种,动物植物都可以,选择很多。

  三毛在《说给自己听》这首诗中也曾写道:“如果有来生,我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虽然也许她是出于对树木品格的敬仰而想要做一棵树,但实际上,真要去做一棵树也是很辛苦的。

  科林·塔奇的《树的秘密生活》就告诉我们:树木的的生长脆弱且危险,其繁殖复杂而又精彩。

  这本《树的秘密生活》是一本内容详实并且丰富有趣的科普书籍,其重点不在于树木给人类所带来的巨大益处,而着重带领读者去领略树木生存成长的魅力。本书详细介绍了树木的诞生、分类、分布及成因,以及它们又是如何与其他生物竞争合作的。读者能够从中探寻到自然的意义,并理解自然、尊重自然。

  本书的作者是科林·塔奇,他是有着25年科技记者和科技编辑生涯的新闻工作者,他是唯一一位曾连续3年获得英国科学作家协会年度奖的科学作家。

《银河护卫队》里的树人格鲁特

一、树木为了长大也是不容易

  《管子》曰:“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培养一个人则需要更多的时间。

  实际上,树木的生存及成长确实艰辛不易。他们不仅要扎根大地,获取生存所需的养分,还要面对环境气候的变化,应对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

  首先,树木必须尽可能地获取养分,从而生存下去。

  和动物或是人类等异养生物不同,树木是自养生物。

异养生物:需要通过分解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从而得到能量的生物。 自养生物:指能够从简单的化合物,比如阳光、水分之中,就制造出碳水化合物等所需物质的生物。

  也正因为如此,孱弱的树苗想要长成参天大树,它们就必须扎根土壤获得水分和其他所需的氮磷硫等微量元素,同时向上伸展,获得阳光和雨露,从而汲取能量获得养分,来进行自我更新,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柬埔寨的大树能穿透坚硬的石板正是为了获取水分和营养物质;,生在加利福尼亚州北美红杉高达115.7m,相当于40层楼的高度,是世界上最高的树。

  接着,当树木扎根之后,它们不断成长。

  伴随着树木的长大,其躯体所承受的张力和压力也在不断地变化之中。黄山迎客松凭借其遒劲有力的枝干和优美的姿态赢得了很多美名,树木的千姿百态和挺拔高大都是因为其木质的存在。

  木质是树木的一种传导组织,是它们的基础输导系统。木质一般分为两类:

  一种是内部的木质部。木质部含有大量的木质素,它们能够使植物的细胞壁变得坚韧起来,从而能够维持硬度以支撑树木的重量,可以说,它们就像是人类的骨骼,同时,也是木质部将水分从树根运到树叶。木质的另一种则是韧皮部,它们将树叶光合作用后的各种有机物质比如糖分运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图片来自pixabay

  在木质部和韧皮部的中间有一层纤维,它们叫做形成层,我们熟悉的“年轮”就是形成层的活动产生的。形成层在内部会生成木质部,在外部则生成韧皮部。随着树木的生长,死去的木质部和韧皮部细胞虽然不会再传输物质,但它们成为了树木的支撑,承受压力,而最外层的木质部和韧皮部则依然起着导管的作用。

  正因为树木生长的独特性,树干的支撑作用也被人类积极利用,造就了木材的多功能。建造房屋、制造家具等等,选择的都是坚硬耐压的木材。

二、树木的生存和繁衍也很难啊

  前面我们知道,树木为了获取营养,必须扎根土壤,也正因为如此,在面临危险的时候,树木就很吃亏,因为它们无法移动 ,只能正面应敌。

  早期面对食草恐龙的侵害,植物就进化出了树叶上长针刺等物理防御,或是进化出含有有毒物质等化学防御。

  所以考拉之所以每天要睡到二十个小时,是因为它们正在解桉树叶的毒。而我们常说的红酒之中所含有的丰富的单宁酸,实际上也正是植物的一种化学防御,因为单宁酸能够使动物延缓进食,比如牛鹿羊等。但大自然是共同进化的,在树木进化的同时,动物也是,比如兔子就已经适应了单宁酸。

  而有些树木甚至在面对火灾时,也进化出了适应能力。巨杉的树皮储存了大量水分,所以哪怕其他树木被烧死,但巨杉依然能够挺立,并且也因为火灾烧掉了巨杉的其他竞争者,所以巨杉也能够得到更多养分,继续生长。

《指环王》树人

  在《指环王》中,树人一族不仅掌握着精灵语和西方通用语,也拥有自己的语言。其实,在树木之间是确实存在着特殊的传递讯息方式的。 当某棵树遭到侵害时,它就会给周围的树木释放信号,以警告周围的树木采取防御措施。比如柳树在虫害后就会释放乙烯以提醒其他柳树,增大石炭碱的分泌量,以保护自己减少虫害。

  任何生物都面临着繁衍问题,树木也不例外,而且树木的繁殖更为复杂。

  有的树木,会直接放弃继续生存,将营养用来开花结果繁衍后代,即“自杀式”繁衍后代,有一种棕榈树几十年甚至百年才会开花,而一旦开花结果,它们所储存的营养剂就会消耗殆尽,然后树木和果实一起坍塌死亡;当然也有很多树木,它们的繁衍过程则充满另一种生命的意义:随机性,因为它们的授粉过程更像是一场生命的赌博。而不可否认的是,这正是大自然的魅力。

  树木的繁殖既有无性繁殖,也有有性繁殖。无性繁殖就是从树的根部抽生出新的枝条来繁殖后代;有性繁殖则需要通过雌雄授粉来结成种子繁殖后代,并且和人类避免近亲繁殖一样,绝大多数树木都避免自花授粉,选择“远交”。它们会选择借助风力或是动物来帮助授粉,这也是正是科林·塔奇这本《树的秘密生活》最精彩的部分。

  风力授粉不必多说,这也是春天为什么很多人会花粉过敏的原因。实际上,大自然中最不缺的就是合作和竞争。动物授粉就是其中精彩的一环。树木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吸引授粉者,如常见的花蜜,有的花卉则会通过发热来吸引小虫,这样树木的种子会被昆虫、鸟类或是哺乳类动物散布到其他地方。甚至有一些树木,比如无花果就会有专门的黄蜂来帮助它们授粉,并且这还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既要引诱黄蜂,也要摆脱吃白食的寄生虫。

  书中科林·塔奇还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充满随机不确定性的例子。

  有一种树木:巴拿马天蓬树,会结出大量果实,以吸引各种动物,有些动物就是来吃白食的,而其中最重要的伙伴是食果蝙蝠,它们会把天蓬树的果实带到其他地方然后享用,它们只吃果肉,种子落地则被刺豚鼠拾获,刺豚鼠虽然会吃掉一部分种子,但它们也会将剩余的种子藏起来,这样天蓬树才得以生根发芽。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过程具有很大随机性,天蓬树必须结出大量果实,才能够确保繁衍后代。如果青黄不接、果实数量不够或是刺豚鼠数量过大,种子被吃完,都有可能白费所有努力,因此在这一环,还需要刺豚鼠的天敌:虎猫,这样才能够有效控制刺豚鼠的数量。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在自然之中,没有谁是独立的,任何事物之间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人类和自然也同样不例外,人类只是自然界小小的一部分。

三、树木和人类一起生活也很难啊

  人类其实很依赖于树木。树木在生前产生氧气,死后也被人类广泛运用,木材、建筑、燃料、纸张、蔬果、橡胶等等,都离不开树木。树木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着,但树木的总量正在不断减少,它们在不断消失。

  2018年7月,由世界资源研究所、谷歌等40余家合作机构联合发布的全球森林动态监测和预警在线系统获取的数据来看,2017年热带雨林树盖面积减少了1580万公顷,相当于整个孟加拉国,也意味着在这一年中,我们每分钟损失了40个足球场面积的树木。

  之前,关于亚马孙森林火灾的新闻被很多人关注,真假不议,但近年来,占据了世界雨林面积的一半、森林面积20%的亚马孙热带雨林确实也因为过度砍伐而面目全非。巴西科学家诺布雷甚至预测,亚马孙森林可能在未来20年至30年间消失。

  随着树木数量的不断减少,许多环境问题也早已在不断凸显,土壤流失严重,要知道,土壤1千年只能形成2厘米;地球气候也受到影响,全球变暖更是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蚂蚁森林

  虽然随着对树木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早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保护树木。但这还远远不够,2018年2月数据显示,我国森林面积为31.2亿亩,森林覆盖率则为21.66%。而根据201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最新《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全球的森林覆盖率为30.6%,中国仍低于世界水平。

  实际上,为了保护树木,我们还需要做很多,至少先从拒绝一次性用品开始。

  和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万物共生,这也是科林·塔奇的这本《树的秘密生活》所强调的一点,同时,这本书也让我们领略了自然的无穷魅力,我们应当去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发现它们秘密之下的神奇之处。

  其实在这地球上,每一个物种都在为了生存而努力、进化,我们也应该如此,尽力去生活。

  :对树木感兴趣的同学推荐观看纪录片《我们的森林》(2017德国)

  《树的秘密生活》读后感(四):必须寻找伴侣,还有记忆,这本书不止说出了树的秘密生活

  关于树,会想起席慕蓉写的诗中那句“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还有就是知道可以通过数年轮得知树的年龄。

  总的来说,对于树的认知极为匮乏。

  但是又对这个寿命远长于人类的物种有着似喜爱似敬畏的心情,于是翻开这本书——《树的秘密生活》。

  书的作者是科林·塔奇,他是英国惟一连续3年获得英国科学作家协会年度奖的科学作家,还是有着25年科技记者和科技编辑生涯的新闻工作者。

  所以《树的秘密生活》是一本与树木科学相关的书,它介绍了很多树木的知识,除了树木的诞生、种类、分布、与周围生物的竞争与合作等,还探讨了树木与人类未来的关系。

什么是一棵树

  我们对于树的样子都很熟悉,就是中间有向上耸立的树干,并且生长高大的一类植物。但是了解了树木的生长过程后,发现对它的定义还要加上一个前提,那就是它能够生长在适宜的条件下。

  据《自然》统计,世界上共有3万亿棵树木,60000多个品种。事实上,这个数据可以作为参考,但是正如《树的秘密生活》中所说的,我们永远无法搞清这个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个树种,树种的统计仍在继续。

  但是这不影响人们去研究树是怎样生活的,它们是怎样从看起来毫不起眼,到存活下来,并且长成了参天大树。

  树的生活看起来很简单——脚埋在湿润有营养的土壤里,站在阳光下一整天无所事事。其实,它们的生活非常丰富,像我们人类一样要做很多不同的事情,而且必须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原来树是有记忆的,至少它们现在做什么非常依赖于过去在它们身上发生过什么。比如,如果一棵树被摇晃过,它以后就会长得粗一些、结实一些,因为它们记得过去被摇晃过。而大自然的风就是天然的摇晃者,所以长在野外的植物,即使给予等量的光照,还是比室温的长得更粗壮。

  树和所有植物一样,可以意识到季节交替。更为关键的是,树能意识到下一个将要到来的是什么季节。所以它会提前做好准备,以便能在秋天落叶,在春天吐蕊。

  更加没有想过,树必须寻求伴侣,而且发生关系。所以,同类型的树必须在同一时间性感活跃,至少求偶双方必须呼应同样的气候提示、日照长度,或者任何什么择偶线索,才可以配合默契。

  很多树依赖于昆虫、鸟或蝙蝠传播花粉,甚至依赖于更多的动物撒播种子。这也要求树木必须吸引来合作者,而且必须确保它们在季节来临时准确无误地完成这些动作。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促使树在成长过程中奋发向上的一个原因是,怕死。所以,它不但要努力完成纷繁复杂的繁殖,还要想办法驱逐潜在的、有威胁的寄生者们。

  树与同种类以及其他生物有着混合的关系——部分是战争,部分是和平,部分是不安定的休战。“战争与和平贯穿生命始终,从摇篮到墓地,从种子到变成堆肥。”

  毕竟,坦尼森勋爵在19世纪30年代已经一语道破:“腥牙血爪的大自然。”

  在大自然中,生命的存在无形中充满着竞争性。成千上万种那么多的喧闹蓬勃的生命,会经历相同的生长过程,多数生命的存在难免是以牺牲其他生命为代价。但同时,生物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关系。

  沉默站立的树木,也不例外。它们看似寂静无声,实则时刻为生存而奋斗。

为什么树能牵动我们的情感?

  还在学校读书时,校园里有一棵老榕树。树上挂着一个牌子,上面的文字显示它的年龄超过了120岁。每次路过它的旁边,都不禁对它暗生感叹。想着它已经在这里存在了120年以上,见证了这片土地多少的风风雨雨。

  可是有一年的台风过后,那棵老榕树倒下了,当时看到觉得很惋惜。

  树木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神圣感。它就长在那里,不言不语,人类却会从它身上体会良多。

  这种对树木的崇敬和倾情,可以追溯到佛祖在菩提树下开悟,据史载发生在公元前528年。

  树作为人类生活中的亲密伙伴,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它依赖又仰望。它那枝繁叶茂的旺盛生命力和屹立不倒的长寿,使得人类对它充满了崇拜甚至是信仰。

  树为何会成为人类崇拜的对象呢?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民间信仰口袋书系列:精》这本书中说到,既是因为远古初民们认为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还与树自身的功能有关。所谓功能就是满足需要,远古初民以狩猎、采集为生,森林、树木是他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衣食之源、栖身处所。

  所以在人类尚且没有现在强大时,树木就开始给予人类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帮助。

  而在生育率和成活率极为低下的年代,人们目睹着树木旺盛的繁殖力,渴望人类也能像树木一样,从而对其产生了神秘的生殖崇拜观念。印度北部的部族把椰子看作是一种最神圣的果实,称之为斯里法拉或斯里,即繁育女神之果,认为它是多产的象征,而被供在神龛上。有妇女前来求子,便赠予这种神果。

  人类对树的生殖崇拜还衍生发展成了树神的形象。《山海经·海外东经》云:“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郭璞注:“木神也,方面素服。”从这个批注可以知道,句芒是树神。这是我国文献记载中第一位登场的树神形象。

  生命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人类很关心如何不死,或者如何去延续生命,而树神信仰就包含有这种长生的元素。《山海经·海内西经》云:“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玕琪树、不死树。”这些记载是在宣扬不死树的神异,那个在月亮里不停伐木的吴刚所砍伐的桂树便拥有不死树的神力,代表着永生的力量。

  在大约3亿年前的二叠纪,最早的针叶树就出现在了地球上,远远早于恐龙出现的时期。因此,很久远以前的一些针叶树种与梁龙和禽龙打过交道,而它们的子孙后代见过世界上最早的大象、马、猫等动物。

  如此生命力顽强的植物,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已经与人类形成了互相依存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已经超越了远古时期人类对树木的物质依赖,更多的是从树木那里寻觅自己人生与精神的倒影。

  所以很多文人墨客都书写过树。比如三毛的《如果有来生》:“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丰子恺写过散文《梧桐树》,说到在夏天看见绿树成荫的光景,一个月后又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感叹“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树的落叶”。

  很多人都这样,从树木身上感受到春天的蓬勃,又从树木身上感受到秋天的寥落,正是“一枝一叶总关情”。

  只是静静地生长在那里的树木,却能牵动我们的思绪与情感。或许是它的沉默能带给人沉思的力量,或许是人类与它已有了深入骨髓而不自知的情感纽带。

如何处理树与我们的关系?

  但是,人类对于树的浪漫性追求与功利性追求常常将人类和树的关系置于尴尬的处境。

  人类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尤其是正在改变气候。比如如今的松树、樟树和白桦在北纬地区已经适应了长日温暖、短日寒冷的概念,它们所做的一切(发芽、休眠、落叶、开花繁殖和结出果实等),都是根据这个概念来的。

  如果长日变得比预期冷,或太热、更干燥、更潮湿,而冬天变得不那么寒冷,那么它们的整个生命周期就会被抛入紊乱之中。气候变化对树木的影响实在难以预测。

  除了气候变化,更是有很多“人祸”在伤害着树木。2019年以来,亚马孙森林火灾数量超过7.2万起。而澳大利亚在2019年10月爆发了罕见规模林火,过火面积接近1030万公顷。

  更不用说世界各地出于各自发展的需要而大肆砍伐森林。不过,人类正在试图改善人类和树的对立关系。

  在肯尼亚,贫困人口为了获取燃料、开荒种地,肆意砍伐树木的现象非常普遍。而森林资源匮乏后,会导致水土流失、水源污染、传染病蔓延、木材燃料缺乏等问题,每年约有数百万人面临着干旱和贫困的威胁。

  在20世纪70年代末,肯尼亚的有识之士旺加里·马塔伊倡导发起“绿带运动”。这个运动的整体目标是通过植树和可持续的管理活动,提高公众对环保必要性的认识。

  至2004年,“绿带运动”在非洲共植树3000多万棵,设立了6000多个苗圃,改善了很多地区的土壤及环境状况。这个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肯尼亚乃至东非地区的环境状况,并为上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也为争取妇女权力做出了贡献。

  “绿带运动”可谓是人类与树木关系的理想相处方式,发起人旺加里·马塔伊因此获得2004年诺贝尔和平奖。

  我国正在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在2020年3月11日发布的《2019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19年我国共完成造林706.7万公顷、森林抚育773.3万公顷,种草改良草原314.7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2.96%,森林面积达2.2亿公顷。

  其实,我们都知道树木的重要性,也很乐于种树。即使没能直接参与种树,也希望能在植树造林方面出一份力,单从人们对“蚂蚁森林”的热衷程度就可见一斑。

  “蚂蚁森林”是阿里巴巴旗下的绿色公益项目,用户每在手机里通过积累碳排放量“养成”了一棵虚拟树,这个项目就帮助用户在现实世界里种下一棵真正的树。截至 2019 年 8 月底,“蚂蚁森林”已经种下超过 1.22 亿棵真树,累计碳减排 792 万吨。

  但是,《树的秘密生活》中说到,树并非一味是好的,错误的地点生长错误的树,可以造成很大危害。在某些地方,树太多会降低已经很低的地下水位。错误的地点生长错误的树会污染河流,侵蚀建筑,甚至引起土壤流失。

  比如桉树,作为一种生长迅速、可以让人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收益的经济树种,它一度是中国南方地区林业的宠儿,甚至被桉农爱称为“摇钱树”。但是,近些年它又伴随着“桉树是抽水机”、“桉树是耗肥机”、“桉树有毒”等诸多争议。《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还在2016年第06期刊登过文章《“摇钱树”为何变“妖树”?“树之过”还是“人之祸”?——桉树在广西》,专门探讨过种植桉树的问题。

  树木的种类繁多,对生长条件要求不一,所以我们对树木的认知仍需继续探索。不过,毋庸置疑的是,我们的地球会因拥有更多的树木而受益巨大。

  科林•塔奇在书中建议“建立一个以树为中心的世界”,全人类都要给予树与森林加倍的尊重。

  森林之所以被称之为森林,是因为树木的存在。树木才是森林的主角,而其他各种生物只是森林的依赖者。人类尽管现在已经进化得很强大,但仍旧是依赖森林的生物。

  森林奉献给人类的不仅是大量的木材,还有其他很多宝藏,包括树脂、纤维和强力化学药剂等。况且,树木还能净化水资源,减缓全球变暖等,对人类的好处难以一一列举。

  所以,保护树木,保护自然,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类的一种升华的利己行为。

  “中国及世界的未来与树休戚相关”,这或许不是一句危言耸听。即使是本着利己主义出发,也要更加尊重和爱护树木。毕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020年04月16日星期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