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從漢城到燕京》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從漢城到燕京》读后感100字

2020-10-22 00:12: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從漢城到燕京》读后感100字

  《從漢城到燕京》是一本由吳政緯著作,秀威資訊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D350,页数:2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從漢城到燕京》精选点评:

  ●通俗读物,但文笔隽永,可读性很强。

  ●科普型讀物,以燕行錄為軸心,多是舊聞。

  ●很有缘分的一本书。面向非学术人群,梳理明清燕行使有关文献与沿革。重点不在于得出朝鲜对华思想态度的转变,而是能够着眼于中朝文化使者这个群体,来重新审视明清历史。史观是研究历史的核心。

  ●在大时代读到了很多小故事。尤其被俘虏到日本,后来竟然能在明朝官员的帮助下取道中国,回到朝鲜的朝鲜士人,一想起来就感觉到惊心动魄,又令人哀叹。作者有很好的叙述意识。

  ●支持学长啊,叙事超棒

  ●“燕行即世界”,从事明,思明到走出明朝,历史的脉络已然清晰。 美中不足之处在于选材稍为偏仄,难免有些以偏概全的错觉。

  ●尊周思明,乃欲「明」之在其自身。因此,洪大容以后北学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思明的最终完结,重新发现中国之同时,亦是再度挖掘自身。朝鲜主体性史学的例证,窃以为当与此递进,并非一种逆转。书中收入的古地图以及对地图的诠释很是有趣。构思精巧,文字很有启发性,比如引的王汎森的那两个逻辑,其实也就是应该慎重编织自己的渔网。作为一本非学术专著,确实优秀。最后补一句,书的设计也挺不错,图片清晰,不似。

  ●啊好喜欢这本书的印刷方式和质感啊

  ●作者有意識地學習宮崎市定的歷史通俗書寫法,篇章布局巧妙,很好的嘗試。

  ●通俗读物… 台湾中文语法确实有点…

  《從漢城到燕京》读后感(一):失控的半岛

  三星半,草草掩卷后,便想起前段时间看的电影-南汉山城,在表恩和报恩上,朝鲜国做得是淋漓尽致,很好诠释了儒家大义。但令人惋惜的是,在中华近百年来式微的时候,这个半岛渐渐失控,最终走向分裂,南半岛不远万里做了美国的属国,而北半岛也不那么省心了,未来将何去何从?历史证明了,大明当年选择击退丰臣秀吉是对的,一场战争安稳几百年。

  《從漢城到燕京》读后感(二):行文过于散漫

  整本书分六个部分,主线是万历朝鲜战争。从战争前朝鲜出使请求援助,再到战争中朝鲜俘虏逃回明朝,最后到明朝覆灭后的“思明“。”思明“部分又着重于朝鲜的华夷观。

  每章内容都非常之少,叙述中夹带了大量作者补充的人物心理,显得极为冗长。而部分叙述又重复出现多次,难免凑字数或思维混乱之嫌。作者更画蛇添足地翻译了部分文言,而又未遵循翻译最基本的原则“信”,遑论“雅”。简单文言都作出拙劣翻译,让人觉得本书是低龄读物,个人认为不如不译。

  另外,全书参考了很多日本学者所著中朝关系文献,这种经由第三国学者的二手文献可信度究竟如何就见仁见智了。

  总之,本书只适合当作故事来读。若以对历史著作的要求来期待它的话,难免失望而归。

  《從漢城到燕京》读后感(三):记录与传承

  本书篇幅很短,各章节也都是点到为止,但恰是这样的有一两个人物故事描述一种思想或一段时期的方式减少了对史书长篇考究的枯燥感,能够吸引对李朝并不是很熟悉的读者继续读下去。

  开头的推荐序就很能抓住眼球,李成桂和郑梦周,作为两派对立的标志性人物,却都主张并贯彻亲近明朝。李成桂上位后,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朱元璋起名“朝鲜”的故事了,朝鲜也从此完整引入儒家思想和中国制度,成为非常忠实的属国,两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对于大明及后继的大清而言,朝鲜只是边陲小国,对其记载极少,即使是壬辰倭乱也描绘的并不详实。而对于朝鲜而言,中国王朝则是影响其方方面面的庞然巨物,与中国王朝的往来都值得被仔细记录。除了官方使节的书信、游历士子的文章,那些完全不起眼、不会在历史中留下痕迹的翻译乃至车夫,他们也留下了大量能够被后世考据的文字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详细记录了朝鲜与中国、日本来往的点点滴滴,也从一个侧面对明清中国的许多方面进行了见证。

  在被迫向后金投降后,朝鲜从朝堂到民间依然心向明朝,直到清朝巩固了对中国疆域的统治,朝鲜才迫不得已放弃了明朝年号和官方祭拜。然而朝鲜人更加遵儒复古,对满清衣冠、习俗嗤之以鼻,通过追忆明朝来显示自己才是儒家文化的真正传承人。事实上在万历年间,访明的朝鲜官员士子已经对明朝很多不符合儒家思想的腐败、混乱秩序失望透顶,但在清朝统治后,却只剩下对明朝的无限怀念。他们在清朝土地上正大光明地穿着明朝衣冠,对汉人屈服于女真人不满,甚至以出访清朝为耻,声称只有继承了明朝衣冠的自己才能够撰写明史。直到乾隆时期,朝鲜人才从明朝记忆中走出来,开始真正承认清朝的统治。在史学界,也从专注于中国史转向了注重本国史。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吴政玮的文笔,确实很优美,像写散文一样在写史,读着就是一种享受。

  《從漢城到燕京》读后感(四):陈宇慧评《从汉城到燕京》︱迢迢千里:朝鲜使者看东亚世界

  中文世界里对朝鲜朝天使、燕行使的论述,十余年来随着葛兆光、孙卫国诸先生的学术论集出版,以及多种海外中国研究专著的译介引进,可说蔚为大观。这种研究进路,对传统的中国中心主义之另种片面消极影响,是一种很好的补足。台湾大学吴政纬博士的《从汉城到燕京: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一书,又填补了通俗学术读物中的这一空白。

  本书的立足点和主要观察对象,是燕行使团的成员。坊间该领域的历史著作,通常会从留下了文献的使团官员、朝鲜士大夫作为切入点。然而作者却没有止笔于此,相反,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如下若干处。 首先,他的观察视角下沉到了使团中的“下人”,例如他多次提到担任“马头”的得龙。透过非精英的朝鲜视角,能够更真切地对明末清初中国的实际景况与此前朝鲜国内的诸种想象对比,传说和现实之间产生的落差则发生了变化。《燕行录》中那些有名有姓的士大夫,显然只愿意重视意识形态、“尊周思明”之类的话题,然而低阶的使役、马夫不会过多在意上层建筑,相反因为实际工作需要,必须直面明末清初的中国政治,这种落差显然会具体真切得多。同时,这些人并非如正副使那样一生中只能来华一次或若干次,而是频繁出入中朝边境,“熟知燕中事”,甚至可以与负责接洽的清朝地方官吏心照不宣地产生各种交易与往来。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巨大商机和信息交换渠道,甚至值得在国内通过托关系来争取。囿于篇幅,作者并没能在这个层次充分展开——但显然,在微观层面利用更多角度重现明末清初波澜壮阔的东亚历史,这种工作值得更多中国学者做下去。

  其次,作者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同时呈现中、朝、日三个空间与维度。书中专辟一章,选取了朝鲜人鲁认与姜沆的例子,设置在纷乱复杂的壬辰之役背景下。往昔学者总关注宏观意义上的历史变动、叙事格局,当然,近年来亦有国内学者注意到战争期间具体的人员往返所带来的情报与信息流转(郑洁西:《跨境人员、情报网络、封贡危机:万历朝鲜战争与16世纪末的东亚》),但这依然是从国家层面入手讨论战事顺利与否的一种方法。而在吴博士这本书中,铺陈手法仿佛是一场话剧。作者在第二章分别介绍了两位主人翁的生平、所经历的奇遇、以及期间所产生的情感激荡。显然,对“皇明”和故国心怀眷恋的两位朝鲜士人,不能容忍自己长期待在日本这样的“荒蛮之地”。排除万难也要逃离的决心与毅力,恰恰说明“促橹如飞”奔向的“中华父母之国”何其诱人。

  过去学者讨论朝鲜“遵明”与“奉清”,往往从大义入手,辩通义与理,似乎就能说明历史鼎革中思潮的变化脉络。这种理论提炼是十分必要的,但也有其局限性,即滤掉了鲜活的例子,往往未能给人切肤之感。但在这几个历史巧合中,作者之所以重点着墨,恰恰是要点出东亚他国的战乱中,“大明”的身影不可小觑。无论是朝鲜士人流亡日本的心路,还是在当地赖以生存的手段,抑或是偶然得知明使在日而不顾一切登门相求,作者着意刻画从汉城望向燕京之“无条件的信任”,及其如何在具体的人生中表现出来。今人生活在太平盛世,怕是绝难出于这种“生”“义”两难之境,因此无法切身体会到人生起落、命运作弄间的选择之难。但这两个故事之所以选择巧妙,恰恰是因为一切浓缩于一人之命运,却又在壬辰大战的“大事件”之后铺陈开来,堪称“一个人的史诗”。而明清鼎革、东亚主导权易手的大幕,恰恰是每个人的史诗组成的。如果再对比国内已经选介的朝鲜赴日所谓“通信使”所遗文献,也恰能感受到当此之际“中华体系”对于外邦的态度,堪可与本书中所选人物心情相互映照。作者选例精当,读来扼腕,最后的点睛之笔也讲出了未能尽言的余绪。

  第三,以小见大的落脚处。即使讲好了一个个“朝鲜故事”,文章的脉络终究还是指向了学者们反复叩问试答的大问题:“何处是中华?”在这个问题上,吴博士的这本书未有也未必需要有新的创见。前辈学人如葛兆光先生,在《想象异域》中早已指出华语世界中对燕行文献研究的不足之处。吴博士的作品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然而人文关怀和史料选摘两方面已可堪补足前人。我觉得更妙的是,他最后点出了朝鲜在“事大交邻”过程中之进退犹疑,实则是因为在反思自身。过去前辈学者讨论明清易代之际李朝“小中华”的自我定位,往往是集中于中朝之间何为正统的认知差异,或者域外文献与国内记载的差异。本书作者却特别注意到,鼎革之后,朝鲜思潮反而“走向了内在”,重新塑造和写作自己的历史。反思的结果,作为参照榜样的“皇明”其实也不再是标尺,而成为了竞争对手,是“谁更能实现中华正朔”这场比赛的同场竞技者。作者有别于其他学人,点明了区域体系中秩序的新变化,就使这本小书拥有了别样的光彩。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本书的目标读者除了专业领域内的同仁,显然还为一般读者作了番考虑。文中凡直接引用古籍处,全部做现代汉语的翻译。同时书后还附有主要登场人物小传和逾百种参考文献的列表。这种治学和写作的心态,在今天过分看重所谓标准“科研成果”数量的大潮之中,是非常值得感佩和尊敬的。

  本书作者吴政纬生活在中国台湾,与近四百年前的朝鲜士人有着时间、地理、认同的差距,但却没有居高临下地检视过往史料,其叙述和思考始终怀着温和的共情,将文献背后活生生的古人重新拉回读者的视域中,值得拍手称赞。随着国内相继整理出版朝鲜燕行/朝天文献、朝鲜赴日通信使文献、越南汉文燕行文献等,这样的材料越来越多出现在华语世界的学者面前。除了能让更多同行有机会接触“域外看中国”的视角,我也期待着他们贡献更多的作品——不光具有严谨的史料组织,也有深植的人文关怀。毕竟大时代风云之下,每一个体在命运流转、际遇悲喜的经历中如何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从汉城的“彼处”到燕京的“此地”,迢迢千里,当时如此,今日亦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