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妈妈强大了,孩子才优秀》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妈妈强大了,孩子才优秀》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0-25 01:11: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妈妈强大了,孩子才优秀》经典读后感有感

  《妈妈强大了,孩子才优秀》是一本由罗玲著作,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妈妈强大了,孩子才优秀》精选点评:

  ●贴近孩子与生活。自己过去几年的经验觉得小时候对孩子影响最重要的是面对事物的态度以及面对变化的反应能力。人生是由各种选择累积而成,面对选择时积极面对还是消极面对影响很大。

  ●大体靠谱,但是还是摆脱不了国内育儿书籍的通病“我孩子xxx”,没看到作者有啥教育或者心理学相关背景,看过就算。另外里面什么修佛修道和各种中医理论让人觉得略不放心。

  ●#2017#14本# 2017.5.28 囫囵吞枣读完,还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作者写书的时候是七岁女孩子的妈妈,很多幼儿阶段的育儿给出了贴切的方法,包括父母自己的成长。虽然写的是妈妈的方法,实际适合父母双方都看看

  ●很有用的教育书籍,帮助了解孩子,并用富有想象力和创意的方法与之沟通,充满游戏力。罗玲确实是个不错的教育者。书名与最后才涉及, 说是妈妈强大了孩子才更优秀,其实更着重于对妈妈情绪上的理解和疏导,比一些把大部分责任推给妈妈的书强太多。可以多读。

  ●正面管教的好书,能从书中找到以往教育方法的错误之处,更学会了正确的方法,感谢罗老师。

  ●大

  ●基本实用,鸡汤不少。比尹什么那个强

  ●在去北京出差的来回路上、星巴克、地铁上看完的这本书 此时正在回合肥的动车上 晚上八点才能到家 总体来说 内容较为通俗 很多观点也是之前看的书里有提到的 所以接收起来几乎没有障碍 作者文笔不错 鸡汤也熬了不少 不过还算自然 没怎么觉得矫情 育儿就是修行一点没错 较为印象深刻的是作为父母既要接纳孩子 给其自由发挥的空间 又得做到有要求和一定的控制力 这跟我刚看过的《法国妈妈育儿经》有相似的地方

  ●不错不错!能让我心甘情愿地饮下这杯鸡汤,内容太多,料太满,回头再整理整理,不过确实抚慰了每位内心焦躁的妈妈们的心灵!我要加满自己和孩子的爱的油罐,才能给自己,给孩子,给每一个人更多的正能量!

  ●绝对好书。温暖,充满希望。

  《妈妈强大了,孩子才优秀》读后感(一):滋养你一生的——“爱的油罐”

  其实每个教育专家的一整套育儿理念,都是基于一个他们自己的理论基础延伸出来的。出发点不一样的理论根基推演出来的行为准则就会不一样,这很正常。市面上教育流派这么多,如果你分别单拿出来各自的几句话,也许还会发现有观念冲突的地方。

  那罗玲的这本书,是基于什么育儿理念衍生出来的呢?那就是——“爱的油罐”理论。我之所以“很吃这一套”,就是因为从小是在一个安全感超级差的原生家庭成长起来的,靠着这么多年的自我教育,幸好没有什么太大的心理问题。

  所以,爱的油罐理论非常适用于我,我相信有很多妈妈们,也对安全感的建立有很大兴趣。因此这次,就推荐给大家这本书《妈妈强大了,孩子才优秀》,来自罗玲老师。本文只摘抄其中几段,跟大家一起解读一下。

  《妈妈强大了,孩子才优秀》读后感(二):你在孩子心中是什么角色?

  孩子哭大人生气,这个场景相信我们都不陌生。也经常会听到“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不愿意跟我们说话”。而爱3、4嫌5、6这句俗语更是许多父母的口头语,但是这些都真的是孩子越大越不听话吗?

来自百度

  做为一名两个孩子的妈妈,曾经我也有同感。她不再像小时候那么好讲话了。喜欢说为什么?凭什么?开始选择我要穿这个,那个不好看。大雪天要穿裙子,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你费尽口舌,自从看了《妈妈强大了,孩子才优秀》罗玲著的这本书,才明白什么叫适时生长。孩子也有她的成长阶段。我们要学习顺应孩子的生长规律,不超前、不滞后。书中从孩子不同年龄段的性格、心理特征给我们写了一本“育儿说明书”。不是孩子不听话,是父母不懂孩子的心。我们不仅要了解孩子心理特点,更要学习如何科学应对。明白只有合适的鞋里面脚才自由。在与孩子相处中要学会“先接纳,后推动”。我们不仅是父母,还要学习成为父母。虽然父母不需要资格证,但是要真正成为父母确实需要一段很长时间的修行。

来自百度

  是孩子不听话还是我们不会听?

  父母只是经过某些生理的活动,然后就有了宝贝,顺理当了父母。但是我们从来不知道孩子的成长就像植物的生成期一样是有规律的。我们知道植物有发芽期,幼苗期,开花着果期,坐果期,果实膨大期,成熟。也知道从种子到发芽再到成熟各个时期需要不同环境,不同温度,不同的水分。但对于孩子我们却不知道他什么阶段需要什么“养分”,什么阶段会有什么“虫害”,只是依照我们自己的方式来给他们吃穿用。

  就像《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里说的,经常会有孩子父母各说各话,孩子越来越不愿意把心里话说给父母听,因为他们认为只会得到唠叨。

  当你明白了0-1岁孩子重点是与养育者建立依恋关系,你就不会再苦恼孩子别人一抱就哭,非要黏着妈妈。明白1-3岁的孩子渴望自己做事自己掌控的心理特点,你不会再纠结二、三岁宝宝刚学会走路还走不好,却非要自己走,不太会吃饭却非要自己吃。明白3-6的孩子则喜欢探索尝试,常常和外界构成冲突。就不会好奇孩子为什么总喜欢跟着大孩子疯跑。

  孩子的世界,父母是什么角色?

  我们不明白孩子的心,但是我们明白自己的心。想想从小到大,父母在你心中的角色。是家长?是领导?是权威?是朋友?曾经我们都说等我成了父母,一定要如何如何对待孩子,但是当我们真正成了父母才发现我们慢慢变成了曾经自己不希望成为的那个父母。你知道自己在孩子心中的角色吗?

  父母应该是孩子的加油员。就是要不停的给孩子加油,给孩子加油的前提是自己的油罐是满的,只有本身充满爱快乐的父母才能持续给孩子加油。在孩子不断努力成长过程中,父母不要只做指挥员,要学着做加油员,给他加油,让他快乐的去努力。

  父母应该是孩子的引导员。给孩子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引导他学习成为一个从容淡定的人。

  父母还要是孩子的游戏伙伴。时刻学习与孩子处于同一“频道”。有趣的父母才能养育出有趣的孩子。

  更应该是孩子的催化剂。“人生来就有八个方面的智能:词汇智能、逻辑智能、图形智能、音乐智能、肢体智能、自然智能、人际智能、自我智能。”而每个孩子在不同的方面智能有强有弱,而每种智能在养育过程中能否唤醒,则决定了这种智能的发展情况。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就不能再简单说孩子某方面不行太笨等等,我们要努力去发掘他强的那种智能,进而激发他达到最好。

  不是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而是我们没有跟上他们的步伐。世界每天都在变,以前的养现在育都有了本质的改变,不再只管吃饱穿暖,还有了精神引领,人格培养的重任。育儿之路,且行且努力。

  《妈妈强大了,孩子才优秀》读后感(三):《妈妈强大了,孩子才优秀》育儿干货整理

  【对比】

  “你看小姐姐都自己走。”其实,这种方法并不能使这个孩子自己走,反而是在钝化他的自尊和羞耻感。

  【负面评价】

  父母对孩子的负面评价都很容易变成事实。批评训斥挖苦,远没有跟孩子具体讨论学习内容效果好。

  【磨蹭】

  孩子的磨蹭恰恰是家长催促出来的。过多的催促,使孩子丧失了感知时间快慢、事情急缓的能力。

  【胆小和胡闹】

  有时孩子胆小说明他知道安全和远近亲疏;有时孩子胡闹是在寻求关注和陪伴。我们应该多从正面去理解孩子的表现,同时多去找行为背后的原因。

  很多时候,幼儿的哭闹、青少年的问题行为,都是由于他们的情感储备库空虚所致。我们大人亦是如此,如果我们爱的油罐空了,我们就会去找东西填补;不补满了,我们没有能力去付出和爱别人。

  【开心】

  我们的任务从来都不是让孩子时刻都开心!孩子有必要体验挫败和沮丧,需要去面对外界的各种情况。我们的任务是帮他成长——给他感受的机会、自主解决的空间,并引导他如何去应对。孩子只有经历挫败,才能学会如何去管理失败,提高自己的逆商。

  【是否满足孩子欲望】

  我们给孩子买过多的东西,满足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内心的那个饱尝匮乏感的小孩。

  适度、合理的满足,可以避免这些情况:对物质的过于纠结、在乎;要求总受挫带来的习得性无助——反正我渴望、争取都没用,我干吗要努力。

  【快乐的种类】

  让孩子了解快乐有很多种,第一种,舒适愉悦;然后转一转,满足一下欲望;然后再转一转,做一件自己拿手的事情;然后再转一转,帮助一下别人……这样变换转动,你就会总是感觉很快乐了。

  【大自然】

  窗外有自然景色的手术后病人,比起窗外是一堵墙的病人,要康复更快,使用更少的止痛药物。

  在一项由伊利诺斯大学“城市景观与人类健康实验室”进行的研究中,研究者比较了住在完全相同的社会福利房屋里的人群,他们得出很多有趣的发现:那些碰巧住房附近有更多绿色植被的住户,比起没有绿植的人群,他们邻里间相互支持和关爱的程度更高,犯罪率和家暴率都更低;家里所见的景色中自然越多,女孩在专注力和自控力测试上得分更高……

  【孩子说谎】

  在我看来,多数是因为大人平时回应的方式不当,导致亲子间的信任受损所致。大人调整了方式,重建亲子信任,孩子自然就没有说谎的必要了。就是说,我们应该告诉孩子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但是不必过早给这些行为定性。

  【贪婪零食】

  如果一个小孩,平时认为自己是个不错的小孩,自尊度很高,那么他凡事都会努力想做好;他会希望自己既吃到好吃的,同时又保证健康,他会努力去把握好这个度……

  而很多对零食过于贪婪的孩子,常常真正的原因是:他内心的爱与乐趣的油罐都比较空,他把零食当作可以得到可怜的一点乐趣的避难所!

  【大宝和二宝】

  大宝可能对自己和别人都过度批评挑剔、无法接纳,他们会拖延、抗拒接受新事物和挑战。他们已经走在通向完美主义的路上了。父母要做的,不是继续让他们时刻成为弟弟妹妹的榜样,而是帮他们缓解压力,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我们可以给老大更多的责任和任务,那是因为他们年龄大一些,能力也更强一些。与此相应的,我们也要给他更多的“特权”和“更高的地位”。

  所以,家长对于二宝,要注意这些——不要总是用哥哥姐姐作为榜样来教育他;要多强调他的独特性,而不是拿两个孩子来比较,不要让他一辈子都在哥哥姐姐的阴影里成长。比如,我们要避免说这样的话:“你姐姐在你这么大的时候就已经……了!”理性地想想,这种说法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每个孩子都是他自己!

  我们不是要护着哪个孩子,而是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年龄阶段、能力水平、性格特点,来提出与之相符的要求,帮助他成长。

  【别人的看法】

  养育孩子,不要太追求业绩和效率了。我们真正在乎的,不应该是孩子在外人听起来是怎样的,而是他实际的能力、实在的成长是怎样的。

  【挑战区】

  我们让孩子们,在学习方面,过早地进入了“恐慌区”(比如各种知识性的早教);在生活方面,却过多停留在了“舒适区”(比如一直一直看动画片),错失了成长的机会。学习方面给孩子一个挑战区即可。

  【和妈妈在一起时特别作】

  妈妈带孩子,如果妈妈和孩子单独在一起待久了,那妈妈和孩子就都是在“后台”了。也就是说,你和孩子之间,没有外人,都是自己人。

  当孩子单独和别人接触时,他没有了在你这里的种种“前科”,没有各种情绪“债务”,他是以一个崭新的、完整的自我出现的,这种拥有独立人格的感觉,会让孩子焕发出新的能量。

  如果你的确找不到其他人来参与的话,比较好的办法,就是用平和的情绪,和孩子拉开一些距离,有界限,有你我之分。当你和他保持距离时,他的自我的界线就清晰了。他没有谁可以去发泄抱怨了,他就有机会自己调整好自己,然后,以完整的自我出现,重新和你寻求沟通(当然三岁以下的小幼儿另论)。

  【好事本】

  我们可以抽空和孩子一起想好事。我们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漂亮的本子,专门记录他的好事。

  【不完美家长】

  我们都不是完美的家长,也无须做完美的家长。我们不必拿着刻度尺,小心地测量。我们也不是在走钢丝,战战兢兢左右摇摆。

  我们诚实于自己,诚实于这个世界。在有缘和孩子同行的时光里,用真心来陪伴,这,就是教养的艺术吧。

  zkf 2019.10.25整理

  《妈妈强大了,孩子才优秀》读后感(四):放下焦虑,强大的妈妈从读心术开始

孩子不爱自己走路?孩子被打不还手?孩子每天晚睡晚起?孩子不爱主动和大人说话?孩子爱说脏话?孩子总是因为纪律问题被老师批评?

  从吃穿住行,生活作息,日常交往,学习成长,妈妈们都时刻保持着一根焦虑的神经,为什么说母爱是伟大的,只有全身心的关心着孩子的妈妈,也才会有这种焦虑。

  《妈妈强大了,孩子才优秀》作者罗玲,儿童教育专家,“妈妈加油站”创始人,被众多家长称为“妈妈心灵导师。”

  遇到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更像是孩子成长中的绊脚石。如何搬开它?我们常常是寻找各种各样的方法去解决,却忘了一个步骤,寻找问题的原因。妈妈的读心术,就从问题的“原因”出发。

不懂孩子的心,孩子怎么会听话

孩子不肯分享

  不懂得分享的孩子,父母常常担忧,给孩子贴上“小气”的标签,或者抢夺孩子的玩具代替孩子分享出去,违背了孩子的意愿,只为得到一个“爱分享”的称号,这样真的值得吗?

  罗玲解读:

  家长需要了解,能让孩子主动分享的前提:

  1.他要懂得东西分你的我的;

  2.他要知道自己有权处置自己的东西,知道借给别人的东西还会被还回来,有这个安全感;

  3.他开始享受跟玩伴在一起的时间,这时分享才有意义;

  4.他曾接受过别人的分享,并记得那种感觉很好,他有足够的思维能力,可以换位思考,因此也希望 对方有这样好的感觉。

孩子爱磨蹭

  磨蹭似乎是所有孩子的通病,我们每天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话竟然是这些:“快点起床、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睡觉、快点快点……”

  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兰弗洛把生活中对3个儿女日常的催促写成了《妈妈之歌》,整首歌只听到一位母亲不容置疑的急切:“快啊、快点儿啊、不然就来不及了!”

  听了这首歌,不禁让人感叹,原来全世界的妈妈都一样。为什么全世界的孩子都这样磨蹭?

  罗玲解读:

  1. 3岁以下的幼儿,他们的大脑发育程度使他们很难预料未来,即便一会儿要做的是他们喜欢的事情,他们也不会抓紧现在的时间。

  2. 小幼儿做事不以效率为目的,“抓紧”时间对他们没有意义,他们时刻都沉浸在当下,比我们大人更抓紧眼下的每一秒。

  3. 有些孩子确实是“慢性子”,性格内向的孩子,他们大脑在做事时所需的神经回路更长,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每一件事情,所以家长常会觉得他们说话慢、动作慢、吃饭慢。

  4. 有些事情,对于幼儿来说难度比我们想象得大,他们的确需要更多时间才能做好,比如扣纽扣、整理东西。

孩子遇到喜欢的商品一定要买回家

  每个家长都遇到过这个问题,孩子在商店遇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好吃的东西,哭闹撒泼地下打滚。

  招架不住的父母就答应了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想要买东西时,已经学会用“哭”来要挟父母了;

  而狠一点的父母直接拎起孩子就往角落走,准备上演一场棍棒大战;

  耐心一点的父母就任由孩子在那里哭,待哭了很久之后,问孩子哭完了吗?孩子答:“哭完了。”则相安无事。

  这些都算是父母应对孩子“非要买的东西就哭闹”的办法,却是治标不治本。

  罗玲的应对方法:

  1. 家长要给孩子机会陈述自己的理由,我们也真的要去理解孩子的想法,而不是把我们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孩子。

  2.适度、合理的满足,可以避免这些情况:对物质的过于纠结、在乎;要求总受挫带来的习得性无助——反正我渴望、争取都没用,我干吗要努力。

  3. 认同孩子的感受,让他知道大人理解他的渴望,用各种方式来确认爸爸妈妈对他的爱。孩子要买东西,的确有很多时候只是他在索求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而不是真的想要那个东西。

养孩子千万不能养得内心软弱

  曾经遇到这样一件事情:孩子在看书,母亲在厨房看到锅没有洗干净,就责骂孩子家务没有做好,孩子解释那个是姐姐洗的,不是他洗的。

  于是那个母亲的做法出人意料,她没有继续去责骂孩子的姐姐,反而继续责骂孩子什么都不做。

  对于孩子来说,他的想法就是,做也是错,不做也是错。 究竟是母亲真的看孩子不顺眼,做什么事都揪着不放,还是对孩子太过苛刻,母亲对孩子丢下一句话:“要做当然要做好!”

  罗玲解读:

  1. “油罐原理”实则是孩子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源。人的心里有两个“油罐”,一个储备乐趣、热情,一个储备爱。在孩子教养方面,父母最大的一个任务就是给孩子心里的那个油罐不断加油。

  而上面这位母亲的做法,却把孩子做家务的兴趣和对母亲的爱的两个“油罐”都掏空了。

  2. 教育孩子,家长自身的提高和修炼很重要。妈妈们要学会怎样减压、怎样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怎样爱自己、怎样在心理上自给自足。妈妈们只有将自己的油罐充满爱,才有能力去爱孩子。

接纳、无条件的爱——允许孩子脆弱、有负面情绪

  从小伴随着男孩们长大的一句话便是:“男儿有泪不轻弹。”所以男孩们成长起来经历的心灵挫折比女孩要多得多。

  前几天天气炎热时带孩子们去外面玩,近乎能中暑的温度,回家给孩子们洗冷水澡,妹妹坚强感受着,哥哥则大哭起来;

  在看动画片时,雪堆里有个怪物,哥哥害怕得不敢看,最后知道是圣诞老人送礼物的驯鹿被大雪覆盖了,晚上睡觉还是害怕,甚至连每年最期盼的圣诞礼物都吵着不要了,妹妹安慰哥哥:“那是小动物,不要害怕。”

  我不禁问自己,原来那个勇敢的哥哥去哪里了,为什么连妹妹都不害怕的东西却让哥哥害怕?

  我也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

  三岁有小脾气、开始分享玩伴;四岁喜欢说臭粑粑、爱比谁大谁小、总被告知专注力有问题;五岁话多、爱交往;六岁小叛逆;七岁怕黑、怕鬼;八岁……九岁……

  罗玲解读:要孩子坚强、强大,前提是,他知道他有父母的接纳和承载,他随时可以安全地“脆弱”“崩溃”,这样,他才能放心的成长,逐渐强大起来。

  在这三种情况下,允许孩子脆弱、崩溃,他可以在受挫时沮丧哭泣:

敏感、脆弱、玻璃心,打人、不知危险、冲动……在成长过程中,允许孩子反复,允许孩子停滞、倒退。当我们感觉孩子脆弱不堪、哭闹点低时,多想想,他是否处于什么特殊状况中。

  我想把这本书是帮助孩子一生成长的工具书,里面提到的问题,每个孩子都会遇到,当你困惑时,总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比“大宝让着二宝”更好的教养方法是什么? 如何不让内向的孩子在误解中长大?、 如何避免父母和孩子的无效沟通? 除了训斥惩罚,你可以怎么做? 能否对孩子提出期望和要求? 如何面对孩子间的交往冲突? 如何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力? 如何在学习上帮助孩子? ……………… ………… ……

  看着这一长串的问题,就知道我们养育一个孩子需要花费的精力是无限的。

  书中所列的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又分为“解读”孩子内因、数条父母操作的“应对方法”两部分,帮助家长们看待问题的本质,并用实用的方法,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抚慰妈妈们的焦虑之情。

  罗玲说:“我们对孩子的种种不满和挑剔,实则都是我们对自己的不满——责怪孩子磨蹭。我们是在怨自己不能给他安排好时间;

  拿他和别的孩子比较,我们是在拼命对抗自己的挫败感……其实,只有我们内心强大了,孩子才会优秀。”

  《妈妈强大了,孩子才优秀》我称它为孩子成长书中的《新华字典》,纵使有一千个育儿专家,纵使有一万种育儿方法,也不能把孩子当成问题孩子,推给专家、学校、社会。

  妈妈才是那个最能帮孩子的人,不需要成为“女强人”,也不需要成为“虎妈”,学会翻阅字典,做个内心强大的妈妈,孩子才能在成长的困惑中拨开云雾,学会面对和挑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