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读后感1000字
《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是一本由师哲 口述 / 李海文 著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4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精选点评:
●书不错,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一版的书在错别字上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每个时代的人都要去尝试解决那个年代的问题,师哲老人给出了他的一点看法。
●这本书总体上是个人的回忆录,由于是自己经历了什么就说什么,所以逻辑上并不连贯,只能当史料翻翻。特别是开口闭口直呼领导姓名,不知道是拔高自己,还是确实当时就是这样,或者那个年代的领导礼贤下士?
●还是能看出点东西的。
●师哲透露出来的一些细节很有意思,值得琢磨。
●史料价值十分有限,格局小、视野窄,一些自以为高明的春秋笔法,平白增添了不甚可信的感觉。。。
●师哲的回忆录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从未有他这样一个人如此契合了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苏关系的整体脉络
●休憩87th,此书和峰与谷记叙人不同,风格区别不大,有不少地方的重叠,本书更为详尽一点。总体说来师哲一以贯之的毛主席伟光正,各种无视情节的强行拔高议论。每个出现的历史人物,根据他的叙述口吻就可以断定其结局究竟如何,师哲虽然已是惊弓之鸟却仍然春秋笔法的留下几处尾巴,可以嚼出不少东西,那一代活下来的人都是历尽沧桑经验空前丰富,啥都懂,就是不说,MLGBD
●一本可以一读的有关党史的回忆录,第一次知道师哲这一名字是听沈志华教授讲《中苏关系史》
●伟人的回忆录
《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读后感(一):过气人的过气观点
师哲丑化了一些人,美化了一些人的时候虽然振振有辞,但并不到位。
《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读后感(二):师哲回忆录的历史视野
师的回忆录是杨奎松一直在建构的“中间地带革命”的一个绝佳注脚,苏联秘密警察-共产国际专员-任弼时秘书-毛的翻译,党内有留苏经验的在整风和建国后少有命运平易的,当然这样的经历也为其回忆录成为碎片历史的完美源泉(本书直接为读者附上了方便研究的索引,现在除教科书外不多见了),君不见那种标题党历史里语涉延安或中苏的有几个不引用师哲的?
师哲一生三任夫人,换个地方就换个夫人,建国后又因“生活作风问题”被老上司康生从山东书记处书记任上赶下来,其女师秋郎(任弼时李富春1940年视察七大会址时,偶然发现了自己秘书留苏前的原配和女儿,失联15年-.- -.- -.-)在2014曾接受采访,又谈到了师哲的其他面,可以与本书协读。
《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读后感(三):大时代的小背影
评《站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
人物传记和回忆录类书籍一直是我阅读的兴趣点。阅读的主产品就是从主人公的经历中揣摩其成长历程、内心情怀,副产品是随便管窥时代一角,进而沉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虽然知道许多回忆录或者传记有不实的成份,或曲笔美化自己,或夹杂了其未必正确的观点,但我深信在纷繁世事的背后,人性是相通的,性格决定人生、时代影响命运,也是现实中屡屡应验的定律。
《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由师哲口述,李海文整理成书,作为一本大部头的党史类书籍,平心而论阅读范围应是小众化、学术圈子化的。但其多次增补修订发行,顽强地活在当下的出版丛林中。在这个微信微博大行其道,碎片化阅读触手可及的情况下,一本貌似小众化的书,能有这样的命运确实不易。这是引起我阅读兴趣的起点。
1920年代的中国是个沸腾的大时代,尽管那段历史已经渐行渐远、面目模糊,但许多时代人物、历史事件仍然是当下书籍报刊、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师哲和那些如雷贯耳的大人物比起来,不怎么有名气,也不那么耀眼。如果借用今天划分一、二、三线城市的做法,师哲应属于二线人物吧,这样划分也许不妥当,但容易让更多读者增加对那段历史的感性认识。
师哲在苏联学习工作十五年,从首都莫斯科到西伯利亚开拓期的县城,再回到莫斯科,在共产国际工作多年,对于苏联有着极其深入的认识。今天的俄罗斯,在国际上扮演着硬汉角色,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重要邻邦。但其前身苏联是什么样子的?苏维埃、布尔什维克、共产国际、中苏关系等等,这些小时候比较面熟眼熟的名称,这些历史教科书中一闪而过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样的,有怎样的前世今生?历史教科书也许展现了宏大的画卷,回忆录更像一幅幅细致入微的工笔画,生动细腻,有血有肉,让那个大时代多了一份小人物的情怀和温情。
从1940年初回国在延安工作,至1957年离开中央到地方工作,师哲作为俄文翻译,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十八年之久,亲历和见证了延安整风肃反、国共谈判、朝鲜战争、中苏关系等重大历史阶段。读这本书,除了条分缕析地认识那段历史外,还提供了从另一个切面认识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朱德、张闻天等人物的可能。正如作者张海文所言“我采访过数百位领导同志,他们往往以仰视的角度回顾历史。师哲则不然,一贯以平视的角度看待、评论老一辈领导人……”书中有些关于老一辈领导人的回忆,其视角确与以往有所不同。一般的书有十年寿命就很不错,而师哲回忆录经过近二十年的考验,已然成为历史文献、成为经典、成为研究历史必备的参考书。这也许是其视角独特、不同与其他史料或者传记的原因吧。书中有大量生动翔实的细节、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节点。比如:
朱德从前线回到延安后的第二天,就出现在篮球场上,和同志们打篮球;
江青第一次到主席那儿,主席望望她说:“你能对我有什么帮助?”
“我可以管生活、家务”
“你能负担的起吗?”主席又问。
“能,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