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风物长宜放眼量》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发表文章就可以赚钱!

《风物长宜放眼量》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3-14 15:17: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901

《风物长宜放眼量》经典读后感有感

  《风物长宜放眼量》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物长宜放眼量》精选点评:

  ●选文不是很精当。

  ●不深入。见解的论证比较囫囵。关键是不够纯粹,整体文调很官方。

  ●东方文化是救世主这个假设的支撑不足。

  ●季先生的思想,尤其是关于东西方文化这部分,后来在各种文化现象中一一得到了验证。

  ●书买回来一年多一直在吃灰,今天花了一上午读完。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这个中美新冷战之际阅读完本书,华为也摆在风口浪尖,感慨万千,按本书主旨是希望中国人能以长远的、历史的、发展的,公正客观地看待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国人当自强

  ●质朴中的深刻

  ●什么是“国学”?季先生认为,简单地说“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既然这样,那么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就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同时,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为社会提供重要的道德基准、智力支持和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是中国现代化的一大精神资源。因此,国学应该是“大国学”。国学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既然是顺乎人心,应乎潮流的事业,必然会发展下去的。读之,足见其拳拳赤子之心。季先生心中,文化也像世界的万事万物一样,不会永驻的,也是有一个诞生、发展、成长、衰竭、消逝的过程的。东方文化的基本思维方式是综合,表现在哲学上就是“天人合一”。

  ●4对禅和诗有了更广阔的理解。

  ●对于中国文化,不宜妄自菲薄,也不宜夜郎自大,保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不断深入研究,补充内容,使其与时俱进方为长远之计。

  ●总有一种“老爷子被斗怕了”的感觉

  《风物长宜放眼量》读后感(一):风物长宜放眼量

  《风物长宜放眼量》读后感(二):读季老的文章,着实是一种享受

  《风物长宜放眼量》书评

  这个浮躁的社会,充满了各种伪装,在各种营销之下,今天信奉为神的偶像,明天就轻易的被打碎,久而久之,玻璃心也渐渐麻木,不敢轻易信任,不敢决绝称赞,这是一个充斥着各种质疑的时代。可终究还是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用一辈子的生命实践,告诉我们,知行合一不是空谈,季羡林先生就是其中让人心悦诚服的一位。幸而,还有他们,在无数个难眠的夜里伴我们成长,以生命影响生命。

  晚上十一点半,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特别想感谢给我分享这本书的朋友,便留言:这是我近段时间来最喜欢的一本书,看得根本停不下来,可惜页数太少了。读季老的文章,着实是一种享受。他的学术随笔,没有距离感,没有生涩难懂,没有居高临下,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辈在你跟前娓娓道来,完全没有傲人姿态,读后让人觉得受益又欢喜。也正是这种时刻,才真正理解了白岩松的那句,人格是最高的学位。

  白岩松在谈到人格是最高的学位时,用了两则小故事谈到了季老。其一是,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学,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一个小时左右,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着。学子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北大举行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其二是,刚刚进入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老,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风物长宜放眼量》这本书的编者在“编者的话”里写: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读者朋友可发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强化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我想,这是很强的使命感,但他做到了,通过阅读此书,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清醒、更加理性的认识,不再只是嘴上囔囔,不再只是空虚的说句,支持传统文化,但其实什么是国学,什么是传统文化都没有深刻的理解。

  全书分为五辑,分别是“我的国学观”、“民胞物与,天人合一”、“要拿来,更要送去”、“西方不亮东方亮”、“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特别是在“天人合一”部分,编者将季老相关的文章合集,内容殷实,从“天人合一”新解到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便可知季老的慎密,在反复的思考中,呈现给了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

  远离喧嚣,在安静的夜晚,有此书相伴,真好。

  《风物长宜放眼量》读后感(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读季羡林先生《风物长宜放眼量-季羡林谈传统文化》有感

  开学第三弹,在疲劳繁重的改卷后,洗洗眼,回回神。

  季老站在文化产生多元论的基础上,将各民族创造的文化划分为四个文化体系,他们分别是:中国文化体系(包含日本文化及其发展);印度文化体系;古希伯来、埃及、巴比伦、亚述以及阿拉伯伊斯兰闪族文化体系;古希腊、罗马以及近现代欧美的欧罗巴文化体系。再依据人类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进行归类,前三个文化体系都是综合思维,强调整体概念和普遍联系,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这是东方文化体系;西方文化体系是分析思维,抓住物质,不断下分,虽然下分是否有穷尽,科学界和哲学界有分歧,但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毋容置疑当今是西方文化一统天下,但按照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这也只是一时的现象,西方人轻视东方文化,出于民族偏见。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轻视东方文化,实属短见。从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来看,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东方文化以中国汉唐宋元为中心的三十年河东且按下不表,西方文化从文艺复兴以来的三十年河西,昌盛了几百年,促使人类社会进步也达到了空前的速度,世界人民无不蒙受其利。但今天,植根于分析思维的西方文化逐渐呈现出强弩之末的样子,尤其对自然的索取和征服过度,已经严重威胁人类的发展甚至生存。而东方的综合思维,譬如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印度的“梵我一体”思想可以济西方“征服自然”之穷。

  没有文化交流就没有人类的历史,文化交流是促进人类社会前进的最主要的力量。任何一种文化要发展离不开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传统文化代表文化的民族性,在任何历史时期,文化要发展,必然经历文化交流,吸收外来文化,给文化赋予时代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是文化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基于此,季老大力倡导,当下中国一方面当然要拿来,将西方文化的精华一一吸取过来不断完善自身,在时代性的要求下不断充实自身文化,但不能因此妄自菲薄,历史上现实中不应该也不可能全盘西化。不但如此,对待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更要奉行“送去”主义,别人的不了解,我们的了解,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是东方文化焕发新生命的文化根基。

  季老的此书,可以说是站在人类文化发展史的高度去认知和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视野高远,既不妄自菲薄,也绝非囿于积习,沉醉过往,洋洋自得。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真正是做到知己知彼,且不厌其烦奔走相告,传播文化自信。何其难得可贵!今天中国的学术圈也受时代坏风气的熏染,乌七八糟。真正潜心学问并将文化发扬光大者,何其少也!时代乱相,乱则乱矣。好在还有文化瑰宝,好在还有人去呼吁,去传承。得之,幸甚。权作安慰,聊以避乱。

  再啰嗦一段:此书中,除了季老本身的语言学功底,对传统文化典籍的熟捻,对少数民族文化譬如吐火罗语的解读、东巴文化的援引,对印度梵文的大量应用外,还有两个地方值得关注:,一个是诗歌的功用,季老认为在文化上能够征求全人类灭亡的金丹灵药,既有我们东方人提出来的“天人合一”、“梵我一体”思想,还有西方浪漫主义诗人提出来的想象力、诗与爱‘另一个是对科学思维的思辩性理解,进入20世纪,分析思维渐至衰微,模糊学的问世,也是科学分析思维的某种逆流。提及了两篇重量级文章,一个是中科院吴文俊教授的《关于研究数学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东方数学典籍< 九章算术 >及其刘徽注研究》序言》,另一个是关士续教授回应吴文俊教授的一篇《科学历史的辩证法与辩证唯物史观一由吴文俊教授一篇序言引起的思考和讨论》,这两篇大作都值得拜读。从这两篇文章也可以看出季老学术视野的广博,膜拜,顿首再拜。

  《风物长宜放眼量》读后感(四):解天人合一,情真如铸

  解天人合一,情真如铸

  ——评季羡林 《风物长宜放眼量——季羡林谈传统文化》

  从1840年英国的坚船利炮惊醒天朝上国的迷梦开始,中国就被“裹挟”着进入了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滚滚洪流。时至今日,中国人仍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种文化焦虑与精神困惑。而“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依然是中国现代化的一大精神资源。传统文化为社会提供重要的道德基准、智力支持和文化自信。”

  季羡林先生一生致力于东方文化的研究,对于传统文化有着文化托命人的自省意识,对于中国自五四以来的文化演进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反思,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命运等“宏大问题”一直进行着深入地思考。

  季羡林先生指出,“我们必须向西方学习,今天要学习,明天仍然要学习,这是决不能改变的。如果我们故步自封,回到老祖宗走过的道路上去,那将是非常危险的。但是,我始终认为,评价中国文化,探讨向西方文化学习这样的大问题,正如我在上面已经讲过的那样,必须把眼光放远,必须把全人类的历史发展放在眼中,更必须特别重视人类文化交流的历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公允和客观。”

  “作为具有中国和东方情怀的学者,季老对中国和东方传统文化怀有极大的敬意,” 季老指出,“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国人喜欢把‘天’与‘人’配合着讲。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众所周知,“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季老在书中郑重引用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他一生最后的一篇文章——《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

  “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虽是我早年已屡次讲到,唯到最近始彻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

  季老因为对于印度学具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发现,不单中国,印度“也有人与自然合一的思想”。指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东方思想的普遍而又基本的表露,“天人合一”这一命题正是东方综合思维模式的最高最完整的体现。

  也正因为如此,季老“同时也对中国和东方的未来抱有极大的信心。”

  季老进一步指出“从人类的全部历史来看,我认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目前流行全世界的西方文化并非历来如此,也绝不可能永远如此,到了21世纪,三十年河西的西方文化将逐步让位于三十年河东的东方文化,人类文化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面对当今世界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种种问题,季羡林先生提出,“只有东方文化能够拯救人类”。

  季老曾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决非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和价值就在这里。”

  先生已经作古,却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读《风物长宜放眼量——季羡林谈传统文化》,将使我们从先生的体悟与沉思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强化文化认同并为之奋斗,这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东方未来的希望。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发文赚钱-发表文章就有现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还没有用户发表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