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仨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我们仨的读后感大全

2020-10-30 01:47: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仨的读后感大全

  《我们仨》是一本由杨绛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7,页数:1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仨》精选点评:

  ●用情至深。

  ●平实,真切。一次次把我带进自己的生活中。

  ●坐在公交车上晃悠悠地看完的。开始的油盐酱醋,结尾的让人猝不及防,这实在是一本不适合在阴天、秋天、艳阳天看的书。

  ●书中平实语言描述的夫妻及母女父女情深自不必多言。先生对纷繁世事及各色众生的吝着笔墨,着实让人慨叹!我只在乎我生命中的几个人,甚至只有两个人,其他的都请出视线,视而不见,真正干净到骨子里的高傲啊!

  ●从G那儿搜刮来的其实是这个版本。书中有好些喜欢的句子。“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书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把人当做绳子使用。锺书待乔木同志是把他当书读。”

  ●万里长征,一生一梦。

  ●就平平淡淡过一生

  ●今年所读最流畅舒服的文字,是如此有力量的文字,老先生是在用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将人生的聚散写就出来的,令人感动赞叹。

  ●夫妻俩性情相近,嗜书如命,相敬如宾,伴侣如知音,一家三口亲密无间。很温馨。

  ●从此她就成了我的偶像

  《我们仨》读后感(一):满足 生活的变动

  平淡,真实,很适合用一颗安静、闲适的心情来看此书。

  结合自己的思考,中国最优秀夫妻的生活尚且有着琐碎、坎坷与漂泊。钱钟书和杨绛到了晚年才有了一套宽敞舒适的房子,但之前被他们称为“家”的小房子的狭小以及生活条件的恶劣,都仅以能够满足他们读书,这个简单的要求就令他们感到满足。

  现如今的我们或许没有必要去执着地追求大房子,去追求生活的安稳平定。

  生活充满变数,或许在当时会感觉很辛苦,但将来这肯定会是美好的回忆,生活何不去多经历一些。

  《我们仨》读后感(二):生命的河

  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一去不复返,这是小学作文常用的开头。——我们仨

  断断续续的两周我才读完这边书,在春日阴雨绵绵、泛着湿气的办公室,日光灯发出的光白的有点刺眼。我记得一周前读第一、第二部分时的那种心情。杨绛先生一家的死别,看着至亲至爱一个一个的离开自己,这个过程大概像钝刀切肉。失了至亲,从此人间就居无定所了,像一株浮萍,像一朵柳絮,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可能人人免不了这么一天,但是走的越远,越是孤独。

  时光匆匆,我们都是赶路的人。最开始是父母带着走的,咿咿呀呀的学语,慢慢从蹒跚着到健步如飞。然后另外一波人一起走着,你的同学,你的朋友,你的爱人,一路酸甜苦辣。再走一段,身边的旅伴好像少了一些,但是你也添了孩子,你要带着他走了,这时候你想起来你的父母,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已经渐渐跟不上你的速度了。渐行渐远渐无书,变成了回忆里若隐若现的微光。你还在继续赶路,你开始重复父母的故事。你的孩子向前奔跑,你的伙伴渐渐不见了,身边的爱人渐渐苍老,最后,你没有力气再走,刚好路边有一块石头,你坐在石头上,一个人回忆那些过去的时光。

  《我们仨》读后感(三):当时只道是寻常

  闲来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感叹一个常年居于书斋之中的大家,竟然对人性这般洞若观火。好奇心驱使,想了解一下他是如何做到的。于是,找来钱夫人杨绛女士写下的回忆录《我们仨》。

  杨绛女士回忆,钱钟书和钱瑗下馆子,不仅仅是吃饭吃菜,而且是“看戏”。“吃馆子不仅仅吃饭吃菜,还有一项别人所想不到的娱乐。钟书是近视眼,但耳朵特聪。阿瑗耳聪目明。在等待上菜的时候,我们在观察其他桌上的吃客。我听到的只是他们的一言半语,也不经心。钟书和阿瑗都能听到全文。我就能从他们连续的评论里,边听边看眼前的戏或故事。‘那边两个人是夫妻,在吵架••••••’‘跑来的这男人是夫妻吵架的题目——他不就是两人都说了好多遍名字的人吗?••••••看他们的脸••••••’‘这一桌是请亲戚••••••’——谁是主人,谁是主客,谁和谁是什么关系,谁又专爱说废话,他们都头头是道。我们的菜一上来,我们一面吃,一面看。吃完饭算账的时候,有的‘戏’已经下场,有的还演得正热闹,还有新上场的。我们吃馆子是连着看戏的。我们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

  小说原版序言中,钱钟书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怪不得,原来钱钟书先生不仅博览群书,而且善于观察别人的言行举止。读书加上阅世,自然对“人”有一番了解,写出《围城》这样幽默有趣、洞察深刻的作品,也就不意外了。

  有意思的是,除了深刻的一面,钱钟书还有特别孩子气的一面。夫妻二人求学英国期间,生下他们的女儿钱瑗。杨绛住院期间,钱钟书只能一个人过日子。他每天到医院探望,常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所谓的坏事,不过是打翻墨水瓶弄脏桌布、搞坏台灯、弄坏门轴。听完钱钟书一本正经地诉苦,杨绛都会说:没事,我来弄。钱钟书就放心地回去了。后来,杨绛果然像一个“大姐姐”一样,补救“弟弟”闯下的“祸”。两人之间的信任特别深,情义也可见一斑。

  《我们仨》之中,亲女三人或有趣或温馨的动人细节比比皆是。经历过波波折折,一家三口都渐入老境,打算写下各自的回忆,女儿钱瑗写“我们仨”讲她眼中的父亲母亲,钱钟书写母女俩,杨绛写父女俩。可是,时间催人。钱瑗因病住院,请求杨绛写“我们仨”。后来,钱瑗和钱钟书先后因病去世,只剩下杨绛女士,“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当时只道是寻常。生死两隔,还好有我们仨的故事,让杨绛女士温存,让旁观者羡叹。

  《我们仨》读后感(四):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三联书店出版的第三版,第62次印刷

  《我们仨》这本书真的是想读已久

  最初因为名气大,想读

  后来因为杨绛先生去世了,想读

  后来读过一本《生命的烤火者:杨绛传》,想读

  终于,买了本纸质书来读。

  其实作为晚上入睡前的读物,还是比较易读的,但是透过文字,似乎又有些说不出的滋味。

  杨绛先生自己写的家庭传记,从一个梦开始,

  悄无声息地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先是走上古驿道,在古驿道上相聚相失,圆圆走了

  后是从与钱钟书先生结婚开始讲起,讲述属于我们仨的故事。

  如同世间无数独生子女家庭一样,

  圆圆作为独生女,获得了父母全部的关注和爱护,

  与80、90后这一代一样,是最为典型最为普遍的中国家庭的模样。

  文中,常常看到杨绛先生夸奖女儿聪明惹人喜爱,

  如同千千万万母亲一样,爱护心疼女儿。

  杨绛先生自己说,自从生了女儿,就有操不完的心。

  但也从不见她偏袒溺爱女儿,女儿勤奋努力,是位优秀的教师。

  女儿在她的笔下根本看不出是位六旬老人了,

  毕竟在父母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

  而“笨手拙脚”的钱钟书先生,也是杨绛先生最好的陪伴,

  像是两个老顽童,一起散步,找“石子”,

  一起求学,一起做学问,一起经历历史的动荡,

  真的相信一句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一家三口不为名不为利,只求能团聚,在一起互相陪伴,

  即使是外界环境有多不好,即使生活状况有多糟糕,

  只要彼此在一起,只要有书籍,就不觉得苦。

  极为可惜的是,

  这一家子就在圆圆离世后,开始走散了。

  在圆圆离世后的次年,钱钟书先生也离世了,

  从此就只剩杨绛先生,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其孤独可想而知,其悲伤难以描述,

  但这位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用她的笔,将一家子相守相助,相聚相守的故事记录了下来。

  纸质书的质感或许就是电子书不能及。

  书中,收录了许许多多的图画、信件,

  有圆圆画的图,圆圆写的信,圆圆写的“我们仨”。

  这些都是最原始的资料,最宝贵最值得细细品味的资料。

  或许这真的是心灵相通的一家人,

  女儿和母亲都用这种方式记录着一家人的故事。

  不必歌颂任何人设,

  但就是最为朴实、最为常见的一家人的样子,

  温暖、陪伴。

  从这位百岁老人的笔触下,

  能看到些许快乐无忧的日子,

  也能看到许多不安动荡的生活,

  还有一种淡淡的悲伤和孤独。

  我们仨终于在天上相聚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