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老厦门经典读后感有感
《爱上老厦门》是一本由高振碧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24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1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上老厦门》精选点评:
●因为一本书,爱上一座城。怀揣着旅行前对未知的期待,现在的心情才是最快乐的。
●近期计划之一,便是寻一个凉爽晴朗的午后,叫上小伙伴,三度钻进陈年青石小巷,捡拾属于诶蒙土狗的小回忆
●我确实爱上厦门了。
●从厦门回来再读这本书,体会更深刻。I LOVE AMOY!感谢带给我的美好回忆。
●八市老巷里的宋代码头,只剩下看似简单的几阶楼梯。沉睡在人们脚下的石板,闻着有鱼虾蟹的腥臭。时间如果可以定格,走在这路上的人在变,街景在变,就像是一个长长的渐变胶卷。可那石板还在那里,静谧的看着世人走过。
●附送的拍摄技巧很贴心。书的后半部分送的好吃推荐,很实用。翻一翻,大概多了解一下。
●关于厦门的记忆
●还是缺乏一些条理,还是缺乏地图,只凭文字描述,很难让南方人把地理坐标串起来。不过这种人文地理,确实只有这样的老厦门人来叙述,才有感染力!图很多,但是太片段了……可以再宏大一点。
●书虽然不薄,但由于图片多字体大,读来其实挺快,适合于去厦门之前快速了解文化背景,作者还从专业角度介绍了一些景和美食的拍摄技法。
● 比较古味的旅游+历史介绍,会很想去看看。
《爱上老厦门》读后感(一):老厦门的文化与历史
这本书与常见旅游书不同,没有处处体现旅游景点的热闹和繁华,却细细道出了城市遗迹的历史。收录了很多珍贵照片,将本地杰出人物放在当年的时代背景里描写体现了厦门历史的厚重,值得每个喜欢厦门城市文化的人收藏。希望每个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都能有一本这样图文并茂的书。
《爱上老厦门》读后感(二):很珍贵的一本书
本来不是很了解厦门这个城市,但读后才了解原来厦门也有很多历史故事,很多传奇的事情在里面,书中有很多珍贵的老照片,觉得很难得,难得一个人可以对城市是如此热爱,保寸了历史这么悠久的照片,这本书就像是老厦门的故事书,告诉了一个离我们比较久远的故事,也了解了厦门这个城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现在才觉得到一个城市去旅游,都应翻翻这个城市的历史,了解背后的故事,旅游才有目的,旅游才更有意义,特别推荐这本书,特别是要到厦门去旅游的朋友,或者对城市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只有了解了城市的故事,旅游才会变得更有意义。值得推荐
《爱上老厦门》读后感(三):老就是好?
值得探讨的,也是这种城市历史寻迹书籍的“通病”,就是“老就是好”的观点。
这一类书,往往对于近年城市扩展进程和古迹保护矛盾有明显偏向;特别是本书中,一样是城市化,却对民国时代的拆建推崇不已。诚然,这些建筑保护的意义很大,但每一个老建筑都是有自己的历史意义,那就全部封存起来保持下去就数最好的吗?
我认为,作者们不能享受城市化和经济大发展的便利,却忽视还在城中村生活的人们追求现代化便利化生活条件的要求。你在拿起长枪短炮的同时,镜头里的人们还端着锅碗瓢盆。你要看一个小时的景,但这里人们还要一辈子生活。
就像这些耄耋建筑在一砖一瓦盖起时,拆去茅草屋一样;若干年后,对比之下也会成为新的茅草屋。
老不是都好,有选择的保留下,不让包袱变多变重,向前看向前发展更是一种继承和发扬。
《爱上老厦门》读后感(四):老厦门
那日闲来与好友晃荡在老厦门的街道中,那欧式的建筑,窗户边的雕花,骑楼的街道,像儿时的画面一点点的呈现在眼前。
我得承认,厦门的历史不算长,那次去江浙,随便一个被人遗弃的破旧的房子都标着明清,而厦门也是从明清才开始有所记载。正如作者所说,厦门的发展是这样慢慢来的。
郑成功收复台湾,把厦门老城区选为屯兵习武的基地;鸦片战争后的“五口通商”,把厦门辟为商埠之一;台海军事对峙,把厦门变成了战争前线的“英雄城市”;中国改革开放,把厦门推到了试办“经济特区”的最前沿。近年来,“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优美环境,使厦门成为世界公认的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旧时厦门叫做Amoy,我也是在儿时的伤感的广播中听到的(貌似是彭军的横笛晚空),厦门地处九龙江入海口“海门”最下面的一道“门”,所以大家都成为下门,厦门是直到近代才改名的,而Amoy就是闽南语下门的发音。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Amoy,那日在ebay搜寻amoy的东西,张张从厦门寄出去的明信片、邮票、照片。它就像是一片片历史躲藏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它们一同记录着厦门。
我算是一个怀旧的人,我也是一个热爱故乡的人。而此书的作者就一个人文拾荒者,他用他的笔调、资料、照片,找回旧时的厦门,找回旧时的吃食,找回旧时的童年。我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城市化已经使所有城市那点点特性的东西正在消逝,宽大笔直的马路,两边是看不到天的高楼大厦,人们在当中为了生计为了消费奔波。所以,作者以此书来记载这些被人遗忘的过去。
作者分几部分介绍厦门:
寻找老厦门,记载老厦门的过去,来由,人文原点。
“路头的由来” , 路头意指码头,厦门从通商口岸放在起来,有十几个码头,有些换上新妆,有些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穿越历史的马路,早期厦门很小,以几条路最为出名。“开元”、“厦禾”、“大同”、“思北”。。。
茶源与茶缘,厦门人爱喝茶,也爱话仙,这一节讲的是茶。我觉得厦门人的很多价值观受到茶文化的影响。没有深刻研究不加赘述。
鹭岛美食汇集地,一个城市必然有它的自己的吃食,虾面、烧肉粽、面线糊、扁食、沙茶面、海蛎煎、芋包,作者会告诉你它们的历史,在哪能吃到最地道的。
深巷名宅,大部分的厦门古建筑都是清末民初的建筑,拥有欧式的风格,大部分是下南洋的华侨回乡修建的,作者罗列了几个,但偏少。
天一楼巷10号别墅
外清巷22号别墅
菜妈街2号别墅
故宫路68号别墅
土堆巷24号
丹霞宫59号别墅
大同路145-1 商勋别墅
暗迷巷6号 林驷安堂
双莲池街58号别墅 四季花园
古营路6号 老实番仔楼
道平路4号 鸦片楼
就如同我说的:它遗忘在老人的话仙里,镶嵌在欧式的建筑里,记载在斑驳不清的碑文里,描绘在一张张从AMOY寄出漂洋过海的明信片里。它一直都在那里,我要把它找回家。
古早的乡音,古早的厦门,古早的味道。
摘抄:
清末英人绘制 《厦门周边-1910》地图
2001年 厦门民政局 《厦门市地名志》
洪本部街35号 《重修洪本部渡头碑记》
洪本部街158号 《增修洪本部路头碑记》
清乾隆《鹭江志》1769年
清道光《厦门志》1839年
清同治《厦门旧城市图》1862-1874
《厦门工商业大观》 1932年
《厦门指南》 1931年
早年,厦门最出名的小吃大都集中在赖厝埕开元路和大同路这一带。因为这里有两家很出名的酒楼,一家叫“全福楼”,主营地道闽南菜。另一家叫“乐琼林”,主打汕头菜。在它们的周边有不少中、低档餐馆,可说是厦门近代“甜点”、“咸点”发源的根就在鹭江街道老市区。
赖厝埕 nua cu dnia
友生风味小吃店 第八市场入口处
莲欢海蛎煎小吃店 局口女人街附近的深巷里
原新南轩巷口海蛎煎 思明南路大陆商厦公交站对面的局口街横巷,径直走进去大约20米
包清香 开元路的古营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