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弑母文化读后感精选
《美国的弑母文化》是一本由孙隆基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的弑母文化》精选点评:
●作者的切入角度与分析方法值得学习。
●虽然是分析美国文化,作者却对比分析了欧洲文化和中国文化,鞭辟入里。
●前半本讲理论,后半部基本就是影评,但还是从多方面反映出美国的文化特点,尤其是孩子独立这一块儿的文化形成。
●内容和例子很多,但是感觉解释力不够?有点散。
●对精神分析史的不断解读贯彻对美国社会思潮和家庭关系的演变的系统展现,从原野开拓精神的定义和男性阳刚角色的定位出发定义女性以及家庭关系,其中弗洛伊德的理论起到了指明方向以及推波助澜的作用。杀母关系的形成与童年的成长以及压抑依靠弗氏理论得以明晰,女性的本性在男童女童的成长中的破坏作用进一步被放大,继而延伸到多子女间的长幼关系作用以及社会潮流及其相似的思维形式。作者对精神分析学派的脉络把握得十分清楚并且有自己的见解,其中将尼采的超人哲学与马尔库塞的理论连成一条主线的思路十分精彩,尤其是加入了弗洛伊德晚年修正的生存与死亡本能后关于杀母的分析进入一种宿命与历史必然性的对抗中,新世纪以来这种趋势如何发展不得而知,但其总体趋势已十分明显,线索则散布于各类艺术形式中,也许当下电影也正在重演历史的某种思维吧
●实在是觉得书中观点牵强附会~
●非常喜欢 结合电影的分析很独特
●前30%的内容基本就是在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去分析现象,虽说弗洛伊德那套理论基本可以被推翻了但是用来应付文学问题是不错的选择呢…虽说真的好牵强 但是起码现象是对的。中间50%我真心没看懂,这是在用电影论述理论还是在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写影评?
●不如《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严谨,切入角度十分新颖,但部分解释仍较牵强,过于教条,缺乏信服力,充满猎奇趣味,旁观者不妨一读。
●看这本书就是为了更加深入的理解美剧。 原野理想、杀父娶母、大妈咪主义、边疆理论、世纪末思潮、白色愿望时代、杜鹃窝情结、性别教条、阳具型女人、多样相的变态。。。。。。 果然,和美剧以及美国电影不谋而合。 虽然有浓浓的教科书味道,但我还是读完了,动力就是对美剧的深爱。 全书有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自利人格才是正常人格,强调独立人格,比讴歌母爱更重要。
《美国的弑母文化》读后感(一):斯是末世,怪象频生
说起来这些年也算去过n次美国,且有几次还是常住,但作者掌握的这些美国乱象,我却一无所知,是我少见才多怪呢,还是作者多见而志怪?
整本书我唯一感兴趣的是所谓“杜鹃窝”现象,但作者只提供了一个电影《飞越疯人院》,有些让我放心不下。“杜鹃窝”现象其实才是美国“弑母文化”的源头,因为杜鹃这种鸟最是残忍,幼鸟长成后就要吃掉母鸟。
总体而言,媒体的东西太多,给人的感觉似乎美国是文化媒介里的美国,不是真实的美国。
《美国的弑母文化》读后感(二):又是一本相见恨晚的书
结合我成长过程来看:
1、母亲软弱无力,父亲是突发性暴力症者,母亲沦为父亲帮凶。我小时候多次被父亲打都是由母亲挑起的。她的理由是我不尊重她,不讲理,不守规矩等等。可怜我年幼无力,被打得晕头转向,知道被打得莫名其妙,可是也无力反抗。现在想起来觉得又好气又好笑,既然是自己家人,终究只能一笑泯恩仇。若是别人,我绝对要狠狠报复。
2、在不强调人格独立、反而讴歌母爱的东亚地区,这类弑母题材不要说出现于大众文化,连想象都很难。孙隆基在文中也屡次强调美国文化的不容易,也只有美国这样独立自主,强调个人解放的国家才能对“上一代欺压下一代”、“父母控制幼儿”这样的主题保持警醒。
3、《坏种》里描写坏种:她像外星人般模仿人类的亲热,只是生存的伎俩,感情却没有投入。感觉说的就是我。曾经我也是像演戏一般地和每个人保持亲亲热热,然而内心空虚。我知道没有感情,但是不明白为何要扮演有感情的角色,困惑不已。现在明白了,不会再委屈自己扮演这样的角色。除了自己外,任何人都不重要。人生说到底是寂寞如雪的,我们拥有的只是自己,活在人世也不过是自己的一场修行。旁人,用一句流行语,关我屁事?!
4、心理状态逆退回人生早期阶段。现在越来越怀疑是否人生功课没有完成的话,会不断回到这个点,不断经历类似的场景,直到跨越这个坎儿,人生才会前行,否则就一直轮回下去。我自己有这样的经验。我觉得我父母现在也临到了这样的轮回里。我父亲需要再经历一次被父母善待的童年。我母亲需要再经历一次被丈夫呵护的婚恋经历。我差不多过了一个坎,要朝着下一个挑战移动。这么想来,人生真像游戏呢,不断地打怪升级,被打死了就自己replay重来。
5、人格不独立=人我界限不明朗。真是受尽了其中的苦。
6、劫夺人生、寄生人格。
7、正常的男女关系多从自利出发,乃全面成长的人格之理性行为。正常的人格应该是自利利人。而不正常的人格因为被无理的要求,小孩子过早就被要求承担起成人的义务,发展成了专门利他的人格,专门利他倒还好,更要命的是更进一步的舍己为他的人格,发展成这种人格,若是自己不猛回头及早醒悟,这辈子就完蛋了。
8、看懂了弗兰肯斯坦的故事。弗兰肯斯坦最后对着科学家发出悲怆的呐喊:你造了我,却什么也没有教我,还带着人来杀我,我恨你。——多么像之前我对父母的控诉。到此我才看懂了文学作品之所以流传不朽的伟大意义。不朽的不是情节,而是其中的寓意。正如古龙所说,情节有穷尽,而情感永远不会穷尽。
9、一个人必须找到自己,拜托盘踞在自己心灵上的另一人之幽灵,才能获得新生。人必须要获得本来面目,即是本来面目是抑郁症也在所不惜。
10、父母不一定都是爱子的哦,上一代会用有意无意的关心来阻滞下一代的成长。
《美国的弑母文化》读后感(三):有趣到怪异,能够独特的解释成长过程中中美的不同,欢迎交流
《美国的弑母文化》是一本有趣到怪异的的书。他主要从各个方面、各种理论来分析20年代的大众心态。可能因为他是历史学家的原因,他很会讲故事,并且把各种美国的大众的心态发展史通过有趣的例子和引用形象的呈现出来。 其实美国大众的弑母文化是由俄狄浦斯情结“杀父娶母”演变而来的。在家庭三角关系中,一种典型的“杀父娶母”,就是父亲失去权威,而导致父子统一战线的情况。随着一些女权主义的宣扬过度,以及父亲角色在新时代的家庭中逐渐去男性化,从主流的“弑父”情结到“弑母”情结。也就是说从子女对父母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这本书很有意思,能够和自己的成长情况对比,分析出中国与美国很多不同的东西,很多理论都能带入自己。 比如,可以解释为什么大部分中国小孩都有个叛逆期,过了这个时期他们又会回归自然。其实我们可以大胆的假设人都是有着“弑母”思想的。美国人受文化沉淀影响少,他们表现的弑母情结就能体现这一点。同时在原始社会中也有婴儿吃着母亲的尸体诞生的神话。而且,我们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多的是父母,我们所有的情绪最浓烈的载体也是父母。我们忍不住和父母比较,这就容易产生敌对情绪。如果没有一定的情感连接,弑母的行为是很自然的。因为人不自觉的要消灭一些东西证明自己的能力。比如,原始社会成年的标志就是捕到第一个猎物。在某个时期,就是开智的时候,我们会对父母的权威产生怀疑,并且以试探这种权威的边界为成就感,做出一些逆反的事情。但是通过社会、家庭的情感缓和,这种情绪逐渐理智,同时对父母的感情也会有新的认识,懂得感恩。
《美国的弑母文化》读后感(四):孤独的个体
任何一种文化发展到极端都会产生畸变。美国文化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常常给人昂扬向上的印象,但也正是这种强调个人主体能动性的文化,衍生出了一种“弑母文化”:美国人在潜意识里认为,母亲的亲密培养了子女的依赖性,是对个人独立性的严重威胁,“依恋”就是“受制于人”,而个体要全面确立自己的存在,就必须与这种依赖感彻底断裂,心理上“打倒母亲”由此变成美国式人格健康成长的成人礼。
美国文化是一种极其推崇个人主义的文化,人与人之间疆界分明,子女稍稍长大,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就只是两个成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氛围下,一个人最大的恐惧就是自己受到外在力量的宰制与摆布,因此毫不奇怪,在中国看来是母亲对子女慈爱的表示,在美国人看来却是这种亲密关系中隐含的危险和控制欲。一个成年后仍依赖母亲的人,几乎总是会遭到美国主流文化的贬斥,认为这是人格发育不健全或心理病态的表现。用孙隆基的话说,“在美国,人我界限不明朗或认同混淆被视为终极邪恶。”
作为美国大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形式,电影中就充分折射出这种文化心态。孙隆基分析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的一系列电影中的母亲形象,指出其思想意识的根源都在于这种对母亲的警惕和敌视。从恋母情结转变为杀母情结,这乍看起来很奇怪,但这正是美国文化的特点:在美国人看来,能理性控制自我的个体常常是一个男性形象,而女性经常缺乏自我、太黏缠、喜欢亲密关系、甚至通过这种亲密关系去控制丈夫和子女,自己人格不能独立又影响子女的人格独立,因而一个人要独立自主就首先要摆脱这种影响,因为屈服于母亲的非理性要求就等于个体的死亡。
因此才能理解美国电影中的一种常见逻辑:一个男人把妈妈当作依恋和效忠的对象,总不会有好事。他们灵魂已被妈妈占有,成长过程中遇到严重的人格发育障碍,无法再爱上“第二女性”,最终造成认同混淆和一系列悲剧。按照美国的观点,这几乎就是上一代对下一代人权的剥夺和侵犯,会遭到所有人的一致声讨。“让下一代人有自己生活的权利”,早已成为一个不容挑战的基本信念,因为人们相信处在另一人的阴影下的个体永远得不到成长。而这种以下一代权益为中心的理念的结果,反过来就是越来越不尊重母亲作为人的权益。
这种文化在潜意识里认为:自我以外的异体都是假想敌,只不过在家庭生活中,试图控制个人的异体通常正是父母。这种观念一般不去反思“个体可能才是有问题的”,而急切意图划下自我的疆界和全面主宰自我的命运,到最后发挥到极端就是任何他人都有加害自己的潜在可能,一个人唯有全面掌控自己的生命,才能获得安全感和独立性。
不幸,正如孙隆基所言,在美国文化中,伸张个体个体权力、树立终极控制的不二法门却是暴力。许多中学大屠杀案件都表明,杀人者常常是被同学揶揄为同性恋、或被女朋友抛弃、或平时被欺侮者。这种攻击性一旦爆发出来,就会酿成惨剧。这也是美国式人格的特点:他对环境不是顺从,而是支配,个人必须对自己的环境绝对主宰,而主动出击者才能控制局面,这就必须把压在自己头上的任何势力一概扫除。个体确立自我的结果就是个体的孤独感。
这种观念与东亚文化几乎背道而驰。在日本影视中有一类“妈妈物”的文类,总是讲述身为妈妈的妇女如何自我牺牲、受苦,子女却不懂感激,最后妈妈惨死,令观众热泪盈眶——华人电影中也不乏这样的桥段。但美国电影中却从来看不到这类母亲形象,歌颂妈妈的故事绝无仅有,不但如此,美国人也不信任母爱的天性,宁可信赖专业人员,孙隆基揶揄说“‘慈祥’这个造型实在超出美国文化的想象力”。这倒不是美国的母亲不爱子女,而是因为在美国文化中,任何亲密都被视为对个体权利的潜在侵犯,被妖魔化的母亲实际上表现的是个体对自我疆界被颠覆的恐惧。
中国文化中没有这样紧张的母子关系,传统的孝道甚至格外强调对母亲的尊重(《红楼梦》中的贾母就是一例),因此儿子成年后和妈妈很亲近也属“天伦之乐”,但在美国,母子太亲近却容易被联想到乱伦。这也是两种文化的深层差异所在,梁漱溟1923年就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指出:西方人是强调个体权利的伸张,因此每个人之间彼此界限划得很清,“开口就是权利义务、法律关系,谁同谁都是要算帐,甚至于父子夫妇之间也都如此;这样生活实在不合理,实在太苦”;而中国人则相反,西方是有我,中国人则是无我,父母是不顾自身地奉献给子女,而子女孝顺父母时也不计自我,扩展到兄弟、朋友等之间,都是屈己以从人,“他不分什么人我界限,不讲什么权利义务,所谓孝弟礼让之训,处处尚情而无我”。可以说,西方的个人主义是“有我没你”,而东亚文化却是“有你没我”。
两相参照,更耐人寻味。中国家长经常对子女说“我都是为你好”时,确实是为他们付出很多,但这却往往忽视了子女作为一个个体的独立自主性和代际差异,结果,处处替对方着想换个角度看却无异于处处试图控制别人。按照美国文化的观念,这都是人我界限不分造成的后果。将个人视为从社会中分离出来的个体,是西方的独有观念,美国的新教文化尤其强调个人要实现独立自主的价值观,但走到极端便发展出一种对受人控制的病态警惕、抗拒心理,以至于不敢接受母亲的慈爱,个人便只有在孤独的情况下最能安全地实现“自主”。正如人类学家Robert Hann在《疾病与治疗》一书中所言,在这种文化下,“人们把对实现个人独立的干扰看做是病态的,但在其他地方,人们却把实现相互依存的干扰看做是病态的。”
世上当然没有完美的文化模式,尽管也有美国学者羡慕中国文化中亲子之间相对和谐融洽的关系,但孙隆基在他另一本著作《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解剖起中国文化来也丝毫不留情面。他并不是为了颂扬某一种文化,而只是希望通过揭示一些被人无视、否认、压抑的话语,来显示和洞察那种文化深处的心理。但本书的缺憾之一也在此:作者实际上将“文化”视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社会心理,一再从心理学角度去深入挖掘,却放弃了文化诠释的其他视角。
作为一项研究,本书必然的一个争议之处大概是:作者的结论完全建立在对美国电影的叙事分析上,而美国电影本身是否能足以代表美国的大众心态?确实,这个切面显得有点不够充分,然而它仍然是相当有代表性的。电影是美国最流行的大众文化形式,而美国的市场逻辑要求电影的叙事话语必须贴合大众的心理,因为任何不符合消费者主流文化价值的作品必然遭到市场惨败——可以想象,《法外情》、《妈妈再爱我一次》这样含辛茹苦的慈祥妈妈形象,在美国放映的话必然票房惨淡,而在国内却可以赚得观众大把眼泪。说到底,电影制作和观众想象之间是一种交织在一起的共谋:观众的想象促成了电影制作并折射在其中,而电影的叙事又迎合并加强了观众原有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