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地理枢纽》读后感锦集
《历史的地理枢纽》是一本由(英)麦金德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00元,页数: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的地理枢纽》精选点评:
●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将其战略思想归纳为这样三句名言:“谁控制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控制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控制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世界岛,是指将欧亚非三大洲视为茫茫海洋上的大岛;心脏地带则是指欧亚大陆的中部。 看完这本书才知道一带一路对中国、对整个欧亚大陆的巨大意义。
●地缘政治 佩服英国人
●19年No.66 成书于1904年1月 主要概念:枢纽地区(欧亚大陆核心区域,包括俄罗斯、中亚和西伯利亚,对于历史上的游牧民族来说一马平川)——内新月形地区(德国、土耳其、印度、中国等)——外新月形地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 逻辑: 世界的文明是一个整体,彼此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历史上欧洲受到来自枢纽地区的游牧民族打击,处于劣势,通过航海和地理大发现,扭转了劣势,例如英国可以通过海军控制所有海域要点(例如远东朝鲜),形成对大陆的反包围——罗马传统;海洋强国; 俄罗斯通过征服西伯利亚,利用铁路,充分控制枢纽地区,可以占据大陆优势——希腊传统;陆地强国; 警惕一个崛起的大国,不要让它控制海洋的同时,也控制了陆地。 “欧亚大陆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主要舞台,也可以称为世界岛”
●怎么说,在当时看可能挺好玩的,现在看意义不大。而且不觉得他有什么普遍性的分析,基本上就是说相邻的国家打架嘛。地理条件确实很重要,但是相对位置的影响好像不那么明显。主要是也没想过这个问题,还需要学习。
●算是开风气之先,仅此而已。
●简单总结下1哥伦布时代的欧洲还在自由扩张。2中世纪的欧洲开始受到野蛮世界的威胁。3欧洲在对抗亚洲势力的过程中完善了国家的观念,各族群凝聚在一起。4地理环境是天然的屏障,使那时候的侵略势力无法越过。5蒸汽机,苏伊士运河等的出现使海上国家崛起。6俄罗斯的铁路网使其成为新的枢纽地区,威胁海上强国。7日本可能征服中国,将海上力量与陆上力量结合起来,成为威胁欧洲强国的“黄祸”。7此论文宣讲两星期后,重新分割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日俄战争爆发。
●陆权论的核心在于地理枢纽重要的战略位置,当时的理论视野受制于当时的军工技术水平。眼下来看相比某个路基要塞与核心腹地,导弹射程与各种海陆空天高科技装备才是现代地缘政治的关注点。
●如果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分析《海王》应该还是蛮有意思的,记得影片结尾说海王是“陆地的儿子,海里的王”,这可能是“麦金德时代”的美国版了(可能也是胡思乱想,牵强附会了)
●开宗立派,影响深远。对一般读者而言太过专业,又没有相应的配图加以说明,只能大概了解其观点。将历史和政治地理和自然地理相结合,倡导学科统一性,重视人类和地理环境的互相影响,对区域作动态连续的分析,并纳入全球体系。提出“心脏地带”的概念分析全球政治形势等。但有其时代局限,西方中心论,黄祸论等。
●短小精悍的小册子,自然地理与政治地理结合起来,欧亚大陆是枢纽,最为重要,影响世界历史的进程,开启后来地缘学说的经典著作。
《历史的地理枢纽》读后感(一):陆权海权冲突的必然
地理学的范围和方法一篇厘清了地理与相关学科的分野 基于自然地理提出政治地理的概念 精彩的自是历史的地理枢纽一篇 陆权与海权这一地缘政治基础概念的确立 欧洲半岛及其抵御亚洲的历史: 一千年里 一系列从亚洲兴起的骑马民族穿过乌拉尔山和里海之间的宽广空隙 踏过俄罗斯南部开阔的原野 取得了欧洲半岛的中心匈牙利 而欧洲众民族则分列其周围抵御; 另一支可以匹敌的机动力量是从斯堪的纳维亚驾着船只而来的维京人 欧洲定居民族就被夹在东方亚洲游牧民族和另三个方向而来的海盗之间. 大航海自然是海权的开天辟地 与此同时并行无关的惊奇事件则是俄国农民跨出森林的向南迁徙以及其后越过乌拉尔山的大扩张 原本草原地带的新兴城市敖德萨在第一阶段崛起 横穿欧亚大陆的铁轨则真正贯通了从前只有纵马驰骋而航运无法通达的欧亚大陆内部—这即是Mackinder所讲的枢纽 也是陆权的伟大胜利. 虽则是10年初版的中文译本 但诸多地名和民族名的翻译确已跟不上时代
《历史的地理枢纽》读后感(二):翻译得实在不敢恭维
麦金德的论点和这几篇论文毋庸置疑,绝对的经典。但翻译的水平,实在让人不敢苟同。
比如原文56页把欧洲的Huns直接翻译成了『匈奴』、匈奴帝国,而非常用的『匈人』;毕竟中国古代北方的匈奴与五世纪袭扰西欧的『匈人』关系怎样还没有确凿结论,但译者似乎不够小心以及过于专断。不知道是真不知道,还是无知无畏。考虑到这本书翻译于1984年,或许有情可原,但既然是2009年再版,出于严谨,应该重新校对一遍吧?
同56页,查理曼大帝译成了『夏尔曼尼』,也是一处容易出戏的地方。
同页,原文:It was for a marchland against these that Austria was founded, and Vienna fortified, as the result of the campaigns of Charlemagne.
译者前半句翻译得没大问题,『奥地利正是作为抵抗这些人的边境地带而建立的』,但把末句翻译成了『维也纳要塞则是夏尔曼尼战役的产物』。
The result of the campaigns of Charlemagn——夏尔曼尼战役的产物?私以为翻译成『查理曼大帝军事征伐的产物』更好。战役感觉比较具体,『夏尔曼尼战役』即使翻译成『查理曼战役』也不恰当,因为并不存在一场专有的战役,名叫『查理曼战役』,而译者的译法容易让读者产生这样的误解。
34页:"Down ranges" 翻译成"当(Down) 山脉"——私以为翻译成『邓恩山脉』更宜于读者理解。
quot;Beachy Head" 翻译成了"比奇黑德"——貌似现在通用翻译是『比奇角』。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直译的缺点基本都极大地放大,以至于语句往往并不通顺,拗口——原因就是译者是按着英文语序翻译的;严重的地方,因为这种不通顺,读者可能根本看不懂译者在说什么——句意模糊——主语飘忽——读者呜呼!
无意苛责三十多年前的译者,但今天的出版方拿出来不加修改地重印,说句重点的,对读者和三十年前的译者都缺乏责任感。
最后附《历史的地理枢纽》一篇英文版原文链接https://wikispooks.com/w/images/c/c6/The_Geographical_Pivot_of_History.pdf
《历史的地理枢纽》读后感(三):换个思路去了解世界
从《出埃及记》到摩洛哥旅行,渐渐发现了地理的迷人之处,照着资料按自己的理解胡乱一弄了事, 我想只要脚板痒,不可避免就会对地理历史产生兴趣,去年走的摩洛哥。当时就是好奇,为什么中国旅游突然开始推这个远在北非的国家。结合资料及旅游所见所闻,无论是资源、经济还是当地劳动力,都不大可能吸引中国的注意力,如无例外,应该是看中它独特的地理优势。今年看“红海行动”,其中有几个场景就是在摩洛哥拍摄的,估计摩洛哥是很重要的“海线”枢纽。 直到拿起那本薄薄的,去年凑单的《历史的地理枢纽》(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想着肯定和之前那本《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一样生涩,正好用来养瞌睡。结果越看越有趣,反而精神了。
《历史的地理枢纽》是麦金德的2篇论文:1、地理学的范围和方法;2、历史的地理枢纽。 第一篇就在定义“地理学”,突出一下它的价值和应用。 真正有意思的是第二篇,《历史的地理枢纽》只有20页,但把全球的战略枢纽都点出来了,角度和理解就不一样了。局限性在于,当时二战未结束,美国未崛起,第三层包围圈被低估。关注焦点在于欧亚,而忽略了美国。同时,当时中国被日本压抑,对中国的了解也不深,中国千年的精神世界更无从谈起。
一、国家概念的形成: 内忧外患→抱团(形成国家)
二、全球地理学上的战略枢纽——人的生存与交流(天险和交通) 1、降雨量(欧亚大陆边缘与中部的差异) 2、水系-交通(古代文明起源与发展,远程交通)
水是生命之源3、天然屏障:两极、撒哈拉沙漠、西藏(世界的融合) 4、地形与精神世界:季风区(佛教、婆罗门教、【道/儒】)、欧洲(基督教)、近东(伊斯兰教) 5、陆海通道:机动性和通道 6、三层包围:俄(陆)、欧印中(陆海)、美澳非英(海)
陆海的三层圈(内陆、半陆半海、海洋)最脆弱的五海文明
五海地区(黑、地中、红、阿拉伯、里海)以欧洲为中心,从西向东:东南欧+非洲东北(近东)、西非+西亚(中东)、东亚(远东) 近东(约7国)-欧洲的巴尔干国家、亚洲的地中海沿岸国家和东地中海岛国塞浦路斯 南欧-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希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 亚(地)-土耳其、叙利亚 中东(15国)-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也是亚洲西部与非洲东北部。联系亚、欧、非3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东西方交通枢纽,位于“三洲五海”之地 西亚-巴林、伊拉克、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尔、沙特、叙利亚、巴勒斯坦、阿联酋、也门 东北非-埃及 其它-伊朗、阿富汗 远东(29国)-阿富汗、哈萨克以东,澳洲以北,太平洋以西,北冰洋以南的地区 中亚5国-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 东北亚-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 东亚5国-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蒙古; 东南亚11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菲律宾、文莱、东帝汶; 南亚7国-尼泊尔、不丹、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五海地区-黑海、里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 兼有欧亚大陆边缘和中心区的部分特征: 整个历史上,周期地出现巴比伦和埃及的巨大绿洲农业人口为基础、本质属于边缘系列的帝国; 以畅通的水上交通与印度、地中海地区文明联系。 特点: 1、缺水少人:靠近非洲,降雨量不足,居民稀少; 2、机动性强:缺森林,小块沙漠,利于游牧行动; 3、海洋开放:位于边缘区,各个海湾和通海河流对海上强国开放;
动荡的周边局势:苏伊士地峡将制海权分为东西2部分:当巴比伦、叙利亚和埃及绿洲完备薄弱时,外敌入侵 1、中亚的突厥/蒙古人:从中印、中亚、波斯湾的干旱荒原; 草原民族:伊朗高原-小亚细亚-旁遮普-印度-叙利亚-埃及-博斯普鲁斯、达达尼尔-匈牙利-维也纳; 俄罗斯草原-黑海里海以南-维也纳; 2、地中海各民族:沿地中海而下 维京海盗:斯堪的纳维亚-欧洲南部和北部海岸-沿水道进入内陆。
中亚骑兵外侵路线和海盗内侵路线《历史的地理枢纽》读后感(四):麦金德的地缘政治说
麦金德在1904年提出了“心脏地带学说”,以现在的角度看,他的学说有些很多当时的局限性错误,他生活在大嘤还是“日不落帝国”的鼎盛时期,此时的英国控制着海洋,稳坐海上霸主的座位,但在陆地上却仍有法国和德国的威胁,但他认为这些国家不过是小打小闹,真正的威胁来自东边广阔的沙俄,此时的沙俄仍很强大,并且经常中东和中亚的国家做些小动作,英俄在环俄国国家间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明争暗斗。
他把世界分成了7份,其中的欧亚大陆占比最大,拥有最大的面积、最多的资源、最多的人口和最多的政治实体。麦金德把亚欧大陆的内部(图1)的一块范围成为“心脏地带”,围绕着“心脏地带”的其余范围称之为“新月型地带”。
农耕文明时期,游牧文明靠着马匹的机动性和手上战刀的攻击性,对农耕文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就如中国数千年历史中数不清的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史,自以及让西方人胆寒的蒙古大军,均是从“心脏地带”杀将下来的。因此他认为欧亚大陆就是一个世界岛,谁控制了它谁就控制了世界。
图1:哈萨克斯坦和北疆实际上就是“心脏地带”的心脏麦金德认为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英国靠着强大的海军对俄国进行经济封锁和打击海外贸易,对俄国经济造成重大打击,俄国惨败,说明海上的船如同陆地上的马,英国控制了船,控制了海洋,因此建立起了庞大的殖民帝国,就如同游牧民族利用优良马匹的机动性和战斗力,征服欧亚大陆上的国家和民族。
克里米亚战争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蒸汽机车开始驰骋在大陆上,开始将松散的国家日益联系紧密,火车代替了马匹。俄国通过发展铁路工业,把东西方联系起来,1897年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让麦金德看到了此时的俄国就如同昔日的草原游牧帝国,它不再利用马,而是靠着火车将控制着“心脏地带”,二战时期的苏联卫国战争中,西伯利亚大铁路从东方往前线输送了大量的资源和东方的军队,成为了原材料来源和兵力补充的大动脉。俄国将利用铁路将席卷“环新月型地带”。麦金德再次说明,谁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控制了世界。
西伯利亚大铁路路线图,从此图可以看到俄国利用铁路可以南下阿富汗、中国从地理层面看,“心脏地带”的地貌从东北到西南依次是寒冷高原、积雪山脉、广阔草原、贫瘠荒漠,而西部则被高大的乌拉尔山脉分成为广阔又宜居的东欧平原和充满了沼泽地的西西伯利亚平原以及高寒崎岖不适合居住的西伯利亚高原。
可以从图上看到,从东北到西南的地形变化。但乌拉尔山脉南段仅延伸到距离里海数百公里的地方(图2),这个广阔的草原大豁口成为游牧民族入侵欧洲的大通道,但同时欧洲人也可以从这里进入“心脏地带”,而俄国绝大部分领土正好处于这个“心脏地带”里面,所以麦金德认为俄国或者接壤的德国是最有可能控制住这个心脏,随之形成一个巨大的“陆权中心”,往西可以控制欧洲,往西南可以控制中东,往东南可以影响中国和日本,往南也可以控制中亚和印度。因此强大的陆军才是可以实行这一设想的可靠保障。
图2:乌拉尔山和里海间的巨大豁口,现在里海一半由阿富汗控制,乌拉尔山一半为俄罗斯控制。但是,德国和俄国之间存在这几个对两者都不太感冒的民族/民族国家(图3)也就是东欧地区,不知有没有人了解过一个叫“海间联邦”的构想,就是这几个民族/民族国家可以统一成一个国家,这样可以制衡德国和俄国,反过来说,两国谁控制了这个“海间联邦”,谁就可以向着欧洲或“心脏地带”进发,麦金德也说明,谁控制了东欧,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带”。并做了如预言一般的说法,他认为如果英国没能控制住东欧,那么俄国和德国之间必定会为了争夺这里而进行战争。因此英国作为绝对的海权国,必要控制住东欧,制衡德国和俄国,当个搅屎棍(传统艺能)。
图3:东欧地区,所谓“海间联邦”麦金德从历史和地理两方面,概括出了海权与陆权之间的斗争。略有局限的是他并没有过多的从经济、文化、政治、意识形态这几个方面入手,但其影响可谓深远,英国、美国、苏联对中亚的入侵也有这个理论的影子。他的理论对于现在来说仍有较大的价值,虽然仍有很多人斥之为伪科学,毕竟现在海权论占上风,陆权说是否还有价值仍然是争执的话题。
如有错误请大家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