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隆美尔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隆美尔读后感锦集

2020-11-12 02:23: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隆美尔读后感锦集

  《隆美尔》是一本由戴维·欧文著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3.00元,页数:5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隆美尔》精选点评:

  ●颠覆性的著作,隆美尔的光环在作者的剥茧抽丝的叙述中,基本都消失不见,最后剩下了一个可笑、自大、虚弱、急躁、鼠目寸光但也不乏勇敢、专情的纳粹军人。有必要写一篇文章,来认真总结一下这部书。

  ●这几天拿出来重温,之前也看过一个简版。翻译和校对不敢恭维,还是说我RP太差买的是盗版?

  ●死的冤=。=

  ●这书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隆美尔,抛开军事上的成败,我最喜欢隆美尔的一点是,南非旅军官要求和黑人分开住遭到隆美尔的拒绝。拒绝理由是“黑人也同样是南非旅的士兵,他们穿着同样的军服并曾与白人一道并肩战斗,他们应该住在同样的战俘牢房里。”

  ●翻译的水平不高。四星献给欧文扒档案的功夫。

  ●普魯士式的性格,漢尼拔式的一生。

  ●资料详实 描写的有血有肉 翻译的很有水平

  ●只看了一部分,是一本严谨严肃的书。隆美尔如雷贯耳,非同凡响。

  ●战术和战略的天才,可惜仍然幻想着和西方媾和:有罗斯福这样亲共反德的人做西方头领,其实和西方只有死磕到底

  ●怎么感觉北非之狐的后半生有点仓促。

  《隆美尔》读后感(一):战术的巨人,战略的矮子

  几句短语,不敢斗胆称之为评论。

  隆美尔读完纳粹人事部两名官员转交给他的信以后,问了句“元首知道这件事么?” 获知肯定的答案后,他当时的表情是怎么样的?

  “我会在15分钟以后死去”他这样对他的妻子说。。。。。。。

  一句模凌两可的话----“是到我承担责任的时候了”,被斯陶芬伯格记入日记,成就了希特勒对他的“赐死”。

  纳粹将领里在生时战功卓越,被封为战神,死后荣誉满满,被德军和盟军双方认可,吹捧上天的也就独他一人了。而这些吹捧的背后又隐藏了多少阴谋,利己的目的和不为人知的故事。。

  《隆美尔》读后感(二):Angreifen!~

  当看到这段的时候:

  ‘当狂风呼啸,天空弥漫着炙热的飞沙走石,沙漠风暴又

  开始怒号时,或许人们会再次听到一个斯瓦比亚人的声音在他们耳边吼叫:“Angreifen!”接着便是一声渐渐远去的呼喊,“冲啊!”于是装甲纵队的发动机响起了雷鸣般的吼声,朝着东方,向敌人滚滚而去。’

  我心里波涛澎湃,眼里酸涩。

  说句实话,我不太喜欢这本书对这位赫赫有名的德国陆军元帅的描述,有失偏颇。隆美尔总被形容成脾气暴躁而粗鲁的军人。但是看过《隆美尔战时文件》的人都应该体会到他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人性,他是个有大爱的人。毫不夸张的说,他是一个没有什么瑕疵的人。

  《隆美尔》读后感(三):“沙漠之狐”隆美尔——一个德国元帅的神话

  【作为这个书籍本身,错别字较多,可见出版社的编辑不太认真】

  由于要写作孙立人传的关系,出于好奇和加深相关知识背景的关系,近日阅读了一部二战德军名将隆美尔的传记。

  这部《隆美尔》是解放军出版社于2010年5月出版的,作者是英国历史学家戴维·欧文,上世纪80年代解放军出版社就翻译出版过这部初版于1977年的英文传记,但当时出现了很多漏,直到2010年这次才全文翻译了该书,全书510页。

  译者指出,这是一部西方历史学家们公认的研究隆美尔的最佳著作,因为原作者搜集了大量的档案、材料和进行了诸多有关采访,可谓十年磨一剑,称之为“权威之作”毫不为过——大家如果细读这部著作,就可见作者付出的巨大努力和惊人洞见!

  这部书我买了其实很久了,但原来只看了开篇和结尾,只是对于隆美尔早年的战绩和他的死因有所了解,这次全文通读,才吃惊的发现——原来这竟是一部戳穿隆美尔“战神”神话的颠覆性之作!它可谓把又一位被耀眼光环笼罩的历史人物拉下了神坛。

  出于奇文共赏的热情,我愿意将这部书的一些我所感兴趣的部分与大家一起分享,希望能够加深大家对于二战、德军及隆美尔等的理解,尽管戴维·欧文也只是一家之言。

  (一)隆美尔的神话是如何形成的

  隆美尔无疑有些不凡之处,他早年在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与意大利军队的对阵中就展现了自己未来的某些特殊素质。

  1917年11月,隆美尔还是个中尉连长,他带领自己的山地连队第一个登上了意大利军队制高点。“隆美尔开始顽强地追踪士气低落的意大利军队,他照样运用虚张声势、奇袭和迅速跟踪的战术,这些伎俩充分显示了他后来作为坦克指挥官超群的才能。”(《隆美尔》P21)

  1929年10月,隆美尔被派往德国德累斯顿任步兵学校军事教官。1934年他与希特勒偶然相遇,逐渐被那个疯子所吸引(隆美尔妻子更着迷希特勒),两年后,他被授命指挥希特勒的警卫部队。由于隆美尔太过于例行公事,经常阻止纳粹党的要员们靠近元首,结果引来了纳粹不少大佬的不满和仇视,为他们后来整死隆美尔开了个小头。

  1937年隆美尔出版了自己的军事专著《步兵攻击》,这个书立即成为一部畅销之作,隆美尔在大发其财的同时,也成了青年们崇拜的偶像。

  1940年2月,在对英法正式开战之前,隆美尔成为德军第7装甲师师长,正是在打败法国的这场战争中,由于表现出色,隆美尔引起了希特勒尤其是德国宣传部门的强烈兴趣。为了制造一个德国的“战神”偶像,隆美尔由于同希特勒以及宣传部长戈培尔的特殊关系,加之战绩的确出众(也有军事著作),结果德国方面决心将隆美尔打造成为德国军队精神上的主心骨,他的第7装甲师也成了尽人皆知的“魔鬼之师”。

  1942年7月,由于英军在北非战场的危机状况,丘吉尔的首相地位岌岌可危,为了摆脱这种危机,这位民主国家的首相只好表示:不是英军不行,主要是隆美尔实在太强!“丘吉尔继续把第8集团军的噩运直接归结于隆美尔的才干,就这样,丘吉尔幸免于那一天的灾难。”(P213)

  就这样,经过德国和英国双向的鼓吹,隆美尔的“战神”形象似乎更加不容置疑了。

  (二)对于“隆美尔神话”的一般揭底

  作者在指出德国宣传机器全力开动的同时,也注意到隆美尔本人却毫不谦虚,对于虚名非常在乎,他好大喜功、心胸狭隘,以致引来同僚们的一致反感;而且对于身边那些纳粹要员隆美尔也有意取悦,以至于让他们担负一些力不能胜任的职务,这显然是一个军事指挥官用人的大忌(见P65)。

  有人指出了宣传机器的报道不实:“战争期间,一本题为《魔鬼之师》的书出版了:书中许多由我们第5装甲师赢得的胜利被冷嘲热讽地说成是第7装甲师的成绩。在西线,第7装甲师的伤亡比任何一个师,甚至包括步兵师在内都要大得多,由此可见隆美尔对待他的部下是何等得冷酷。”(第5轻装甲师师长琼汉尼斯·施特莱彻后来在一份手稿中如是叙述道,P65)

  1940年7月,在一份关于隆美尔的机密报告中,隆美尔的上司霍特认为隆美尔太容易凭一时的冲动行事,要是隆美尔能够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更好的战术判断能力(隆美尔没有参加对波兰的战争),他或许是一名军级指挥官的合适人选。“霍特同时指责隆美尔对别人在他所作出的贡献表现得过于心胸狭隘。”(P64)

  事实上,我就认为隆美尔其实完全不适宜作为一个方面军司令,他的才能也许仅仅适于一个师长,因为他尤其缺乏一种全局眼光。霍特这句话我先前没注意,只是后来为了写这篇文章才注意到的。

  1940年底,意大利在北非战场吃紧,未免造成恶性的连锁反应,希特勒决定派出两个精锐的德国装甲师前往北非支援意大利军队,之所以决定由隆美尔挂帅指挥这支德军,希特勒指出:“因为隆美尔知道怎样激励部下……这对一位必须在特别艰苦的气候条件下——诸如北非或北极这样的环境里作战的指挥官来说,是绝对必要的。”(P74)的确,北非战场的自然环境是极端恶劣的,也许是二战所有战场中最要命的(除了暴晒和干渴,德意军队还大量感染疾病)。

  到了非洲以后,隆美尔连续打了几个胜仗,但是最终顿挫于图卜鲁格的堡垒之下。作者指出,英军早就破译了德国方面的密码,德国总参谋部不希望隆美尔发起进攻(做好防御就可以了,因为补给太困难),可是隆美尔一意孤行,结果令毫无防备的英军一败涂地,直到图卜鲁格,因为那是一个防守坚固的要塞,由于事前毫无侦察,德军在隆美尔的带领下遭到了一次很严重的失败。

  作者指出:1941年4月13日,“隆美尔的第一步计划遭到了惨败——这是希特勒的所有指挥官遭到的第一次挫败。”(P96)

  随后,德军又遭到了英军的反攻,1941年6月15日,“隆美尔和他的非洲军——确切地说,整个现代化的纳粹军队——第一次真正地遭到了进攻,同时也是第一次不得不进行一场以防御为主的战斗。”(P118)

  隆美尔自不量力,他一心想要在北非建功立业,把夺取埃及作为最终目标(这是与德国总参谋部的计划背道而驰的)。可是他远远低估了自己的后勤补给能力,以及误判了希特勒的整个战略——由于苏德战争爆发在即,德国方面给北非的支援事实上将非常有限。作为一个现代化军队的将领尤其是一方主帅,他几乎不在乎后勤补给问题,这是一个致命的软肋!因为现代战争的灵魂除了武器装备,便是后勤补给!

  在隆美尔出征北非时,严峻和内行的总参谋长哈尔德后来回忆道:“隆美尔认为还需要两个装甲军,我问他,即便我们能派出两个装甲军,你将怎样向他们提供补给,如何养活他们?对于这一点,我得到的是一个最漂亮的答复:‘这对我无所谓,那是你的事情!’”(P80)显然,隆美尔没看到要跨越地中海,将经受英国海军多大的威胁。

  对于丘吉尔在隆美尔神话方面的推波助澜,希特勒认为:“人们时常问,隆美尔是如何享有这种遍及世界的伟大声誉的,这倒并非由于丘吉尔在众议院的演说,而是因为英国首相总是在那里把隆美尔描绘成一个军事天才。仅仅是一个名字,却突然开始赢得了一种价值。请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一直大肆宣传苏联元帅铁木辛哥,那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最终我们的士兵会逐渐把他看成是一个超人。”(P213)

  可能正是由于隆美尔的这种巨大声望,才令普通士兵那么信任和爱戴他,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个被敌人承认的英雄肯定是“超人”!

  (三)作者对于隆美尔的总体评价

  为了节省篇幅,以下直接引用作者评价隆美尔的原文(见P489),我则在其中进行有关的补充说明:

  ※ 跟别的孩子一样,他呱呱坠地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形容词可以用来修饰他;他在襁褓和孩提时代得到的不寻常的形容词也几乎寥寥无几;作为学童,他纤弱但勤奋上进;作为青年,他遵守纪律、坚韧不拔而且喜欢发明创造;作为丈夫和父亲,他不但富于感情,有想象力,而且忠诚不渝。

  【注:隆美尔与妻子露西的感情非常好,这一点无疑增加了隆美尔在后人心目中的人格魅力,但也需要注意的是,这点也经常误事,比如说1944年6月6日盟军进行诺曼底登陆的时候,隆美尔却在忙着给妻子庆祝生日,以至于很晚才回到司令部,致使最佳反击时间延误了几个小时。】

  ※ 他在军队里出人头地,勇猛无畏,足智多谋,但有时也轻率鲁莽,自以为是;他虽然也意识到自己出身寒微,只是一个教员的儿子,但具有不凡的抱负;他憧憬远大的目标,时刻渴望着权力和高官厚禄……在他整个的一生中,他从不曾表露过个人的畏惧,甚至明知是去和死神幽会,他也一如既往,就像他冲锋陷阵一样,迈着坚定的步伐毅然前往。

  ※ 但是也应该实事求是的说,由于年纪的增长,思想的成熟和加官晋爵,的确也助长了他令人讨厌的一面。他变得固执武断,对同僚和上司的劝告置若罔闻;他鲁莽草率,傲慢无礼,对于别人的指责和非议常常神经过敏。

  【注:隆美尔刚愎自用,经常把属下们送上军事法庭,可是最终没一个真正认定有罪的;在北非初期,反而是由于大家抗命,才取得了很多胜利。各级指挥官几乎一致对隆美尔不满,只是普通士兵非常爱戴隆美尔。而且德军所取得的胜利,确实离不开德军将士的非凡素质、意志力,再加上他们的武器装备方面的一些优势。当然,隆美尔的一个显著贡献,就是利用高射炮来做反坦克武器,而且相当有效,这证明他的确善于发明创造】

  ※ 正如希特勒1944年8月评论他的那样:“他不是一个政治能持之以恒的军人。”费迪南德·冯·山格-艾特宁将军本人是一位优秀的装甲指挥官,他认为隆美尔是个有其不足之处的普通类型的军官;在取得接二连三的胜利之后,他对士兵来说确实是个鼓舞人心的源泉;但一经失败,他顷刻之间就丧失了勇气。

  【注:隆美尔一直非常狂妄,但是在经受了几次挫折之后,他竟然对局势彻底悲观了。1942年11月,在与妻子的密谈中,隆美尔表示“这场战争是输定了”(P273)。这使得与先前判若两人,但是每当希特勒给他许诺增援和先进装备时,隆美尔还是怀抱着各种侥幸心理,继续为希特勒卖命。对于敌情,隆美尔总是不能正确判断,不是夸大就是低估敌军的实力。】

  ※ 作为一个战略家,隆美尔目光短浅。他只重视军队眼前的战斗,对出于政治或战略考虑所需要但在战术上可能行不通的那些战役却盲目地拒不接受。譬如1941年,他对希特勒即将进攻俄国的野心勃勃的战略竟一无所知,从而导致在利比亚将战线拉得太长的灾难性事件。1943年,隆美尔也居然看不到为争取时间而拖延战争的好处;现在从可供仔细查阅的盟军档案来看,我们知道希特勒在意大利和巴尔干国家采取的石墙战术使丘吉尔和罗斯福一时被缚住手脚,动弹不得。

  ※ 事实上,有的时候隆美尔似乎只有一个主导思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部队尽快撤回德国。他先从利比亚撤到突尼斯,以后又从意大利南部加速撤到阿尔卑斯山。这样便首先把巴尔干暴露在敌人的进攻面前,尔后又使德国南部遭到盟军的战略轰炸。然而对这些错误他却丝毫不曾加以考虑。1943年夏天,当他意识到从意大利起飞的战略轰炸机的危险性时,却只知道对自己在维也纳·诺伊施塔特的银行存款百倍关心,甚至到了斤斤计较的地步。

  【注:作者指出隆美尔与蒙哥马利等人一样,都是缺少文化教养的职业军人,但隆美尔生在了德国这种糟糕的政治环境里,所以他虽然对纳粹党内部残酷的权力倾轧有所非议,但最终还是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绑在了希特勒的罪恶战车上】

  ※ 常有这样的事,当他处于逆境时,他的书信文件便充满了顾影自怜的感情。他在给露西的信中渴望得到她的怜悯和同情。他因自己深陷困境而指责他人,从来看不见自己的错误——事实上他是犯过这类错误的,譬如1941年,他对弗兰茨·哈尔德就后勤补给可能出现困难局面而提出的警告嗤之以鼻;对柏林和罗马要他感到停留战线的命令充耳不闻。他对哈尔德,特别是对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德国最有远见的战略思想家之一——的敌视态度表明,隆美尔对人的识别判断能力并不高明。从他对能力极差的瑟堡指挥官冯·施利本将军的称赞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注:隆美尔始终没有识破英军情报部门的诡计,他们屡次破译隆美尔与德国方面的来往密电,以至于给非洲军造成严重损失,可是隆美尔对此却毫无觉察,坚持认为是意大利高层中的一些反德分子捣的鬼。因为这也是英国方面散布的消息,隆美尔屡屡中招。在法国抵御盟军开辟第二战场时,隆美尔的情报工作也是一塌糊涂,对于很多工作细节漠然置之,甚至于对诺曼底的情况毫无预感(但是独腿将军马尔克斯在视察诺曼底时,却准确预见了那里的危机状况,P389)】

  ※ 不过话又说回来,尽管隆美尔有这些缺陷,他的能力和才智还是不可否认的。海斯说过:“他不仅对别人,而且对自己都极为严格。他精力充沛,从不姑息自己。由于有能力创造丰功伟绩,所以对自己的下属也要求过高,意识不到一般人的体力和智力毕竟有限。”

  【隆美尔在战场上有种惊人的洞察力,这是一种天赋,但这种天赋也令他过分自信、经常蛮干】

  ※ 他具有不凡但又是呆板的天赋,以及别具一格的军事才能,因此我们不大忘记隆美尔这位天才。战斗过程中的士兵可不是一群傻瓜和白痴:他们能辨别伟大的指挥官和江湖骗子。隆美尔的士兵,不论他们是由什么民族组成,都毫无例外地钦佩他们的指挥官——隆美尔。

  ※ 历史不会忘记,在两年的时间里,他曾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指挥者仅仅两个装甲师和为数不多、装备较差、营养不良的步兵,但是却顶住了整个英帝国的压力。

  ※ 无可非议,他是20世纪的汉尼拔……而且,汉尼拔也是被他的同胞强迫服毒身亡的。

  【但是我很不认同隆美尔是什么“20世纪的汉尼拔”,因为汉尼拔除了最后的扎马之战,此前几乎是战无不胜,很像中国方面的项羽。而且汉尼拔还是个战略家,他故意进行大迂回以便将战火烧到意大利本土,汉尼拔堪称“西方战略学之父”。而隆美尔处在一个较高的职位上时,就往往不能胜任。】

  (四)隆美尔到底是怎么死的

  隆美尔的死其实有点复杂,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隆美尔是个希特勒的死忠分子,但是作为他的独特地位(他之所以被派到法国防备盟军开辟第二战场,主要是因为他有与英美作战的经验),所以很多反希特勒的分子都曾经试图拉拢隆美尔。

  其中一个说课完全误解了隆美尔的意思,结果居然认为这位陆军元帅被拉过来了。可在给妻子的家信中,隆美尔坦言说:“远比我祸事更为严重的是,有人居然妄图谋害元首,这使我感到极为震惊,感谢上帝,一切总算平安无事。”(P463)

  早在北非的阿拉曼违命撤退时,隆美尔已经逐渐失去希特勒的信任,“大西洋壁垒”被突破后,隆美尔在希特勒那里更是失宠。加上过去同僚们、纳粹要员对他形成的积怨,他被打入1944年7月发生的“刺杀希特勒案”,也就不难理解了。

  10月,经过一场审判(隆美尔既没到场也毫不知情),希特勒最终做出了要隆美尔服毒或者接受公开审判的裁决,伤病中的隆美尔无奈,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走向了死亡。

  附注:以上很多地方或许有断章取义之嫌,或者是本人的主观理解,如果想要吃透这部传记的精髓,自然还是建议通读《隆美尔》一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隆美尔读后感锦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