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读后感100字
《大学教授》是一本由朱志荣著作,20.00元出版的1970-1图书,本书定价:172,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学教授》精选点评:
●人物描述很杂很乱啊。
●写得不敢恭维,恶心的感觉,不知是写得还是内容本身,或许都有。天杀的,但愿大学教授别是这副德行,但或许有过之而无不及·······
●写得非常恶心
●还没有一部校园小说的爱情比《秋天死于冬季》让我更喜欢。或许男性作家的书里面不会找到女人想的那种爱情。
●不语
《大学教授》读后感(一):一个大学生的观点
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说实话,当初读这本书就是冲着书名来的。看完之后感觉这是一本烂书,人物太多让人分不清主次,没有什么文学价值,唯一的卖点可能就是所谓的内幕。但是内幕也爆的不清不楚,给人一种错乱的感觉。真不知道哪些名牌教授怎么会推荐这样的书
《大学教授》读后感(二):大学教授这个阶层
俺也算混到了大学教授,虽然是个副的。
因为学科不同,所以多少和我的生活有些差异。
但大学教授这个阶层的那种高傲中却夹杂寒酸,理想和现实冲突重重,生活和事业交织混杂,人事关系纷纭错综的感觉还是淋漓尽致了。
能做个侯刚那样的大学教授就算是我的一个理想状态了吧。
《大学教授》读后感(三):文场内幕小说?
哥作为文学院逸闻之内幕帝表示读此书不必过于认真的对号入座,人物与事件多为拼凑,如果强说书中某人对应现实中某教授,那就真的荒谬了。猪肉茸本也不敢把很多真人真事对应得真切无误。认真你就输了。
《大学教授》读后感(四):无原则的吹捧让人非常不爽
以前做学生时,非常穷,所以一般都是从图书馆借书看,看了觉得好,再决定要不要买来收藏。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会买错书,但常常无法在第一时间看到好书。——念过大学的都晓得,图书馆的书大多很旧、非常旧。
现在,当然也很穷,但好甭不是非常穷,所以有时图书馆借不到的书,就先买来看看。然而这样的弊端是很明显的,就是经常会碰到烂书。
今天,就错买了一本书:《大学教授》。
《大学教授》是一本小说,顾名思义,写的是大学教授。作者朱志荣是华东师大的教授,博导。朱先前在苏州大学任教。所以,据说,这本书是以苏州大学文学院的一些教授作为蓝本的。苏州大学的前身是1900年由美国传教士创办的“东吴大学”,这本书写的大学是“北越大学”,也是美国传教士于1900年创办的。的确,这本小说,影影绰绰着苏州大学文学院的一些故事。
是不是影射其实没有什么关系。都说文学来源于生活嘛。《大学教授》让我觉得太差了,是因为其结构的杂乱无章,叙述的线索断断续续,以描述代替描写,人物形象一点也不鲜明。在天涯,随便点开一个受人追捧的贴子,语言都要比这本书生动流畅。而且,最重要的是,《大学教授》所写的教授们的生活,跟实际的教授生活,是有很大距离的。小说无限放大了教授们的私生活和缺点,而对教授之为教授,却有点视而不见。支配这些教授们团团转只是“色”。当代的大学校园,虽然不堪,却断不至于如此不堪。
本来,小说没有写好并没有什么。作者毕竟只是教授,不是作家。再说,谁都可以有什么不成功的作品嘛。只是,一不小心翻到了封底的各位名家的评论文字,实在有点奇怪。
复旦大学教授,博导,文学评论家@@说:“作者大胆摘取智慧所不配享有的桂冠,却不失智者自身的风度;针砭大学时弊,也不忘抉心自食,照见本心的光明与暗影。在日见其多的教授小说中,这一本绝非可有可无。”
中山大学教授、博导@@:“它机智,有趣,充满反讽的同时,又蕴含着一种沉郁、庄重的自省精神。作者细腻而幽深的笔触,勇敢地指向一个时代心灵溃败的核心地带,并以一个追问者的姿态,重新向我们确证了人之为人的尊严。”
华东师大教授、博导@@:“《大学教授》是新世纪《围城》的开篇。”
上海大学教授@@:“是中国知识分子小说的一个重要进展。”
我以为,《大学教授》并没有如预期,刻画出当代知道分子存在的种种问题,但《大学教授》这本书的封底,这些教授、博导的评论,倒比小说本身,更活灵活现地画下了“群丑图”。——我们这个时代的一部分呼风唤雨的知识分子,却往往缺乏最起码的学术责任感,总喜欢一个圈子里互相吹捧,吹上天去。正如小说中的一副对子:“打通中西马,吹破古今牛。”
我恶心。
当然有的人会说,人家权威的专家都说写得好,你一个小人物说写得差,没有说服力。说小说写得差,要说出差的理由来。
嗯,我本来想说一点具体的理由的,但实在是懒得再翻一遍小说。总之,爱信不信,不信的人,可以买书来看,相信并不需要太专业的知识,就能知道到底是我无知,还是有人故意说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