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枕》的读后感大全
《草枕》是一本由夏目漱石著作,大牌出版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00,页数:2016-1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草枕》精选点评:
●这本书是在苏州的诚品书店买的。不太习惯看竖版排版的书。所以后来又买了一本简体大陆版。封面图案和这本差不多。喜欢这本书。作者有很多对艺术的思索。
●雙十一就買了這個版本的這本書......有意思喵
●淡淡
●漱石真是我的知己,此书所写完全就是我每天在想的东西。
●今夜的月色好美。 行旅在外,结草为枕。只盼能在非人情的天地逍遥片刻。 恋爱是一种罪恶,虽然你早已爱上我。 过于理智会与人起冲突。感情用事则无法控制自我。坚持己见易钻牛角尖。总之人世难以安居。 难以安居到了某种程度,就想搬去容易居住的地方。醒悟无论搬去何处都不易生存时,便产生了诗词,出现了绘画。 难以安居的人世既然无法迁离,则无论多么难以安居,都得秉持宽容,让短暂的生命在短暂的岁月过得更好。
●我要去那山林海途,踏一踏世间探一探真相,在自然里我是何种,非人情的旅程。
●閲讀夏目漱石就是思考本身,太美了
●☞2017.09.04~22 我们瞻前顾后 渴求虚无憧憬 虽是衷心的笑 却也蕴含痛苦 在最美妙的歌曲中 倾诉最悲伤的思绪
●一部日本小说式的《桃花源记》,节奏柔和,写出了日本本州的风情,整部小说以闲适为主题,宛如一部唯美的田园画卷。淡雅唯美,散文般的手法令人久久难忘。
●美的纯粹、自然
《草枕》读后感(一):草枕
读完草枕这本书,萦绕着一种平淡如水的感觉,有种口干舌燥时饮用了清凉山泉的感觉。主人公想说些道理,自己想从书中找点道理。最后自己获得的道理就是自然而然的做自己,烦恼时读读这书,来体味一种逍遥自在。 主人翁是一个画家,有时会说些与画画有关的事情,会思考自己该怎样画画,遇见什么样的景色。没有画什么画,好像在寻找应该去画点什么。在山间遇见不同的人,简简单单的交谈,不时的作几句俳句。‘"我怕您无聊,所以来伺候您喝茶",向往中带着羡慕,自己无聊时又会做点什么,有谁来替你排解无聊。书中讲了一个故事,被两个人爱上的姑娘,无法选择时,跳了湖。另一个姑娘的观点是两个男人一起选了。不同的观点带来不同的结局,不同的观点承受不同的世俗看法。有些人活的挺有趣,在别人眼里不定是不是疯了,是不是死了。 看看书,想想现实,人情的天地,什么该妥协,什么可以无拘无束的做自己。 读这本书,舒缓的文字带给我舒缓的心境,作为一位很早学过汉文字的作者,夏目漱石的作品感觉挺像田园的山水般给我远离都市后的畅快感。"身为人类的一分子,饶是再怎么喜欢非人情的境界,也不可能持续太久",那就让短暂的美好冲刷现实的烦恼,翻翻书,想想生活里的美好。
《草枕》读后感(二):俳句式小说
《草枕》风格情致蕴藉、文字细腻隽永,读来如一首清淡的俳句,正如漱石自己所说的是一部“俳句式的小说”。这是漱石在后来发表的创作谈中提到的一个概念:“通常所说的小说,即令读者玩味人生真相的小说也是不错的,但是同时还应有一种忘记人生之苦的慰藉作用的小说存在,我的《草枕》就属于后者,以往的小说是川柳式的,以说破人情世故为主,但此外还应该有以美为生命的俳句式小说,如果这种俳句式的小说成立,将在文学界拓展出新的领域,这种小说西洋还没有,日本也没有,如果在日本出现了,则可以说小说界的新运动首先从日本兴起了。”《草枕》作为这种创作理念的实践无疑是成功的,作品中呈现出浓郁的东洋趣味,全书多处可见对中日古典文学的引用或化用,作家开篇就写道:“尤其是西洋诗,人情义理就是根本,饶是所谓的纯粹诗歌也不可能超脱这个境界。……东方的诗摆脱了那个问题。”其后引用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王维的“独坐幽篁里”。这表现了漱石对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文坛过度追捧西方文学的倾向进行“拨乱反正”的诉求,例如上文所提到的自然主义文学热潮。其实不仅是对文坛,读了《草枕》中画师对法国裸体画的见解,亦能感受到漱石对当时日本知识界甚至社会全体风气的讽刺。
《草枕》读后感(三):最近在讀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也回想起這本
就好像在之前讀《心》時提到了夏目漱石把那種哲學對話錄的形式匯入小說中
這本討論了許多藝術美學與人性價值
把它放在一個走入山林田野並且有性格的畫家身上
好像就展現了再第94.95頁所討論的問題,第三種畫,存在的唯有[感覺]那種「感覺」
「普通人看了不覺得那是畫,作畫者也不承認那是自然界的局部重現」
再到131頁讓角色說「小說那種東西看不看都一樣...」一大段令人莞爾又深思的對話
讓人在淒涼的苦笑中自我毀滅
後面還有和尚行屎走尿都可以是藝術家而自己被盯著計算放屁次數肯定辦不到的討論
除此之外也討論了詩,關於隱居,關於自殺,還有「非人情」啊慾望啊
還有戰爭還有憐憫,...處處絕妙
漱石到底有多瘋呢?
特留一段:
『創造人世的不是神也不是鬼。是同樣在鄰里之間四處走動的普通人。普通人創造的人世難以安居,卻也沒有別處可以搬遷。』『難以安居的人世既然無法遷離,則無論多麼難以安居,都得秉持寬容,讓短暫的生命在短暫的歲月過得更好。於是出現了詩人這種天職,降臨了畫家這種使命。各種藝術家令人世安詳和諧,豐富人們的心靈,因此顯得可貴。』
不過夏目漱石 的dry humor 當然不會停留在這邊。『 陶淵明不可能一年到頭都在凝視南山,王維想必也不是喜歡在竹林中不掛蚊帳睡覺的男人。多餘的菊花恐怕還是會賣給花販,長出的筍子也會轉售給菜販。』
《草枕》读后感(四):聚焦自己的内心,世界变得开阔
这本草枕可以说是市面上封面设计最美的一本了还有浮世绘插画,而且是东野圭吾译者翻译的,完美呈现夏目漱石富有美感的文字。 无论自己阅读收藏还是送盆友都是很好的选择!这是夏目漱石很特殊的一本作品,对山村景色的描写更像一篇游记散文,可以说是作者对美学和艺术的理解,优美的意境,细腻的文字,清新的诗句引人无限遐想,在美好的幻境与污浊的现实之间来回穿梭。所有关于这本书的简介里都会提到三个字即“非人情”。“非人情”有两层涵义:第一,在艺术鉴赏中要站在天地之外细心观察天地人,从而创造或欣赏美。保持这样的审美心态,还需做到天地人合一的境界;第二,“非人情”是相对“人情”而言的。在《草枕》中,作者对轮船、火车、权利、义务、道德、礼义等感到腻烦,认为西洋诗充斥同情、爱、正义、自由、金钱交易等内容,批判西洋诗以吟咏人情为根本的庸俗性质。“非人情”是一种抽离也是排除人情与道德的烦恼,最终指向自然之美。书中有一段话印象深刻:“人世难居而又不可迁离,那就只好于此难居之处尽量求得宽舒,以便使短暂的生命在短暂的时光里过得顺畅些。”心有戚戚焉。人们总会时不时萌生避世隐居的想法,那只是通常人们为了逃避现实的不如意而产生的念头,是情绪作祟。但在所有的情绪和压力背后,无论是在静谧的山野,还是在喧嚣的城市,只要陌生,其实就可以隐匿,一方面在广袤的世界中感受自己的渺小,一方面又可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世间百态,聚焦自己的内心,心情会因此变得开阔而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