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100字
《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一本由(俄)布尔加科夫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3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师与玛格丽特》精选点评:
●这是部令人惊异的、非常不俄罗斯又很俄罗斯的杰作。作者在其中表达的太多,现实、宗教、爱情等等,很难用简单的一段话说清楚。我同意评论中所说的以文本对抗文本的解读,而永不毁弃的文字无疑也是布尔加科夫用以对抗现实的武器。“你究竟是谁?我是那种力量的一部分,总想作恶,却总是行善” ,魔鬼的恶焚毁了现实的恶,最终促成善,这也是浮士德难题的又一演绎。作品的讽刺非常出色,描写乱景迷眼,叙事可圈可点,实在太令人赞叹,只可惜不会有完成版本了。
●值得多次研读的好书。
●这个译本感觉还不错,简单明了。不过没有完全看明白,需要在读几遍
●太牛逼了這想像力和鋪排簡直令人歎為觀止,細節描寫之具體美好,人物發展之生動,故事穿越千年之呼應太妙了,精彩的地方好多,女巫飛升、魔鬼宴席、暗殺猶大都令人手不釋卷,每一個角色的視角轉換和性格刻畫都太妙了,這樣的作品,作家居然沒有活著看到它火,過上好日子,作者的人生太難了,世界太不公平。
●这个版本 高中最爱
●好在哪?谁告诉我
●撒旦是上帝的使者。他是堕落的天使,也是真实的人性。好看且有趣。
●终于读完了...
●小黑猫挺可爱。 这个版本的书字体有些小,还有些错别字。 对当权者低头的胆怯,是可以原谅的,惩罚就是百年的不安宁。 假如没有恶和黑暗,就体现不出善和美。 我是不可知论者,人类看不见的,不一定以后就看不见。 五维世界,多维度空间,谁创造了宇宙?这些都是不可知的。 我的信仰就是坚持善,因为恶必然会导致社会的混乱
●现在与魔幻,历史与传说,搭配的充满想象,完全猜不到下步如何发展,就像没猜到撒旦现身竟是为了耶稣。一句话归纳则是信者得永生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一):这是一个充满欲望的时代,只是不时被绝望骚扰
1996前,还在学校的时候,被我当作奇幻小说读了。直到10年后,网络文学的恣意生长,我才知道大师和玛格丽特还是严肃的小说呢。 10年来,我已经健忘。正在越来越浅薄。思考的能力和记忆能力一样衰退得厉害。真不知道,我们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生活在这样一个让人充满欲望,又不时被绝望骚扰的年代。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二):想了半天,得出了负面的结论
布尔加科夫是不是技高人胆大呢,怎么玩那么复杂的结构。
伊凡是旁观者
大师和玛格丽特是手段
魔鬼是纪实的部分和整部小说的基调
彼拉多才是主角。
其他的人物和情节都是和声和敲边鼓的,热热闹闹,挺精彩的,除了人名太难记,晕头。。。
受尽良心折磨的彼拉多,跟圣经里描述的以政治势力为自己的太阳的彼拉多完全不是同一个人,说来说去,不过是作者自己的意淫而已了,随便你怎么想都可以,关我什么事。想到这里,就觉得没意思。读它干嘛呢。
伊凡前后的转变,像光照进了心里,看清了自己的盲目和愚昧,快人心。尾声那里写的极美。有寂静的乐声。
大师和玛格丽特从开头就注定悲哀,悲哀和血气中昙花一现的奋力一跃。挺像日本的物哀幽玄风,只有尽情沉浸在凄美中,才能抓住点什么。稍微隔离开看,也是矫情。也算是需要勇气的矫情。
魔鬼和随从们本身的描述也觉得很写实,不在于闹腾的桥段,在一些时刻他们与人想象不同的反应来自他们截然不同的身份和生存哲学,很真实。
还有,后来意识到定义为魔幻现实主义。这算不上吧,跟百年孤独是完全不同的魔幻法。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三):《大师和玛格丽特》——一部荒诞至极的讽刺“舞台剧”
要讲这部作品,我觉得肯定要先了解背景信息,作者布尔加科夫,似乎和其他苏联伟大的文学家相比,有些相形见绌。但是,这部作品写了十二年,八易其稿,其作者死后第二十六年才被批准出版。创作似乎以此模板,诞生了20世纪苏联荒诞讽刺的巅峰之作。
大师与玛格丽特8.8(俄)布尔加科夫 / 2008 / 北京燕山出版社小说的内容其实挺让人疑惑的,似乎一直是在描写撒旦化身的令人厌恶的恶作剧,直到至善至美的大师和玛格瑞特的出现。内容始终离不开文学界这个背景,也同样离不开宗教。也是当然,文学界似乎是一切不论好坏的的思想的源头。而宗教,彼时正被伟大的苏维埃政权所摒弃。
在莫斯科的故事发生的同时,又不间断的点出大师作品中,在耶路撒冷,耶稣被用刑的场景。还有海沃德和那几个恶人作风的随从,不停的制造混乱,不停的破坏秩序。还有善良的玛格瑞特莫名的被魔鬼叫去参加一个恶鬼云集的晚会,并接受他们的跪拜。难道想说明,在正义善良面前,凶神恶煞都将害怕?但统治这个晚会的海沃德,不正是撒旦的化身么?
最后,马太让海沃德将最为善良大师和玛格瑞特“带走了”。为什么不上天堂?为什么不留人间?可能直到最后,我们才会看出来,原来眼前的黑不是黑,人们都说的白,才是真正的黑暗。魔鬼反而带给了至善之人永久安宁的幸福。
这本书真的天马行空,擅长写魔幻的村上春树可能都没这么疯狂过。夹杂着对社会和对人性的批判,使得人在一头雾水之余,又情不自禁的埋头钻研。
真是才华横溢,幽默荒诞,天马行空,激情四射,惩恶扬善,讽刺之极。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四):喜欢“玛格丽特”这个名字
笔记
(任晓雯:)胆怯:彼拉多、大师、作者。三个维度:现实、个人、信仰;魔鬼在人间、大师与玛格丽特、彼拉多与约书亚。勇敢非凡的玛格丽特。爱情。(译序:)写了12年(1929-1940)。/作者坚信,讽刺有益于社会进步。/讽刺了现实中的恐怖、腐败、虚假、不公、低效和愚昧。/深刻剖析了人性。/历史故事、彼岸世界、现实生活三个层面的交错的对位。/约书亚蒙难和大师的悲剧两相呼应,突显自由思想所受迫害。/大师体现的信仰和创造,在耶稣投影下得到升华。/玛格丽特是爱和仁慈的象征。
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1891(沙俄,基辅)-1940(苏联,莫斯科)。
阅读之前完全不识作者和小说,喜欢“玛格丽特”这个名字。
第一深刻印象就是人名好长,不得不划线阅读,却也未超越《百年孤独》。
全书两部共32章,主人公登场于第13章,醉了。主人公没有姓名只叫“大师”,醉了。
柏辽兹之死貌似只因不识撒旦不认耶稣,实则意外而已;麦格尔男爵被杀人魔鬼阿扎泽勒杀死,实则一个月后即将因告密暗探而被暗杀,提前一点死罢了。二人分别归属莫文协、文娱委员会。莫加雷奇是为了大师的房子而写告密信的,后来却坐上了剧院襄理的位子。同是告密,结局不同,何故?大概是领导和百姓的差异。
柏辽兹的计划经济学家姨夫被撒旦一伙从莫斯科赶回基辅,联系到作者本人即生于基辅死于莫斯科,这对比起来略显微妙。潜台词是:虽然同属苏联,乌克兰和俄罗斯并不同心?
四个人被拉进精神病院,大师是因为文字狱(是吧?),其他人皆因不识彼岸世界。潜台词是:反对独裁专制,倡导信仰耶稣?
最明智的人非海盗莫属,他识时务,从对抗“疯”流浪汉到笑脸迎魔鬼,什么时代都可以如鱼得水。潜台词是:文学家不如海盗?
大师创造了彼拉多又放走了他,那一刻俨然以耶稣的旨意了;而玛格丽特行如圣母玛利亚,因为她拯救了大师。二人被马太说服的撒旦施以安宁,这又是得了耶稣的恩惠。倒亦不足为奇,耶稣连行刑头目彼拉多都宽恕了。
至于沃兰德一伙在杂耍剧院的魔术,算是一种警醒与告诫吧,讽刺“现实中的恐怖、腐败、虚假、不公、低效和愚昧”(译序)。
“瘟神”安奴什卡用葵花籽油致死博学者柏辽兹:无巧不生活,珍惜每一刻,死很容易,不用那么着急。
想读一下《浮士德》。真的要读《安娜·卡列尼娜》了。
本书好不好?说真的,不太懂,毕竟对基督教太陌生。
人物
柏辽兹·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莫文协主席,40来岁,被电车碾下脑袋;姨夫是计划经济学家,想从基辅搬到莫斯科);波内廖夫·伊凡·尼古拉耶维奇(流浪汉,诗人,肺瘤,23岁,117号病房);斯特拉文斯基(精神病学教授)。
沃兰德(撒旦,顾问、外国人、教授、特务、魔术师;《浮士德》中的魔鬼梅菲斯特);卡罗维耶夫(法戈特,沃兰德的助手,游侠);别格莫特(黑猫,少年,魔鬼侍从);阿扎泽勒(红发獠牙,矮胖,杀人魔鬼);赫勒(红发裸女,侍女)。
本丢彼拉多(犹太总督,占星王之子,大师小说的主人公);马克(中队长,鼠见愁);阿夫拉尼(机密署长,风帽人);约书亚(拿撒勒人,流浪哲人)、两个强盗、巴拉巴(被释放);利未·马太;犹大(加略人,情人尼扎)。
柳欣(诗人,32岁);阿尔奇巴尔德·阿尔奇巴尔多维奇(餐厅负责人,海盗);安德烈·福基奇·索克夫(小吃部经理,肝癌);声学委员会主席、文娱委员会主席。
大师(写小说“本丢·彼拉多”,118号病房);阿洛伊济·莫加雷奇(为了房而告密大师非法书籍,后来成为剧院襄理);玛格丽特·尼古拉耶夫娜(30岁,19岁出嫁,玛戈王后);娜塔莉亚·普罗科菲耶夫娜(娜塔莎,玛格丽特的女仆,魔女);尼古拉·伊凡诺维奇(玛格丽特的邻居,骟猪);麦格尔男爵(告密者和暗探,文娱委,被阿扎泽勒杀);弗莉达(蓝手帕闷死私生子,被玛戈王后宽恕)。
斯捷潘·博格丹诺维奇·利霍杰耶夫(斯乔帕,杂耍剧院经理,花园街副302号50单元);格里戈里·达尼洛维奇·里姆斯基(财务襄理);瓦列努哈·伊凡·萨韦利耶维奇(总务);乔治·孟加拉斯基(报幕员,120号病房)。
尼卡诺尔·伊凡诺维奇·博索伊(花园街副302号住房合作社主任,外币门,119号病房);安奴什卡(“瘟神”,花园街副302号48单元,葵花籽油→柏辽兹滑倒→电车碾过)。
时空
格里鲍耶陀夫之家,五维空间,逾越节,逾越舞会,牧首塘公园,花园街副302号。
目录
第一部:千万别和陌生人说话;本丢·彼拉多;第七条论据;追捕;格里鲍耶陀夫之乱;果真是精神分裂;凶宅;教授和诗人的决斗;卡罗维耶夫的把戏;来自雅尔塔的消息;伊凡人格二重化;魔术及其揭秘;主人公出现;光荣属于雄鸡;尼卡诺尔·伊凡诺维奇的梦;行刑;不安的一天;不走运造访者。
第二部:玛格丽特;阿扎泽勒的润肤霜;飞翔;烛光下;撒旦的盛大舞会;救出大师;总督如此拯救加略人犹大;掩埋;50单元的末日;卡罗维耶夫和别格莫特的最后旅程;决定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命运;该走了!该走了!;麻雀山上;宽恕和永久的乐园;尾声。
摘抄
歌德《浮士德》:“你究竟是谁?”“我是那种力的一部分,总想作恶,却总是行善。”
(约书亚:)世上无恶人。
“你真会过日子。”“谈不上会过,无非想过人过的日子。”
世界上最大的不幸莫过于丧失理智。/他此生已无法改变什么,能做的只有忘却。/白天正势不可挡地向诗人袭来。(柳欣)
她捧着一束黄花!不祥的颜色。
(大师:)我无事可做,活着只是为了一次次幽会。/我生活中的最后记忆,就是前厅射来的一道光亮,这道光亮中一绺散乱的头发,她的贝蕾帽和她那毅然决然的眼睛。
一只受过训练的雄鸡引吭高歌,宣告拂晓正从东方逼近莫斯科。
舌头能掩盖真相,但眼睛永远不会。
奥布朗斯基家里一切都乱套了。(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第二句)
一个男人不喝酒、不玩牌、不跟漂亮女人交往、不在餐桌旁谈天说地,那他必有什么不对头的地方,不是身患重病,就是心怀嫉恨。
请跟我来,读者!谁对你说世上没有真正永恒不变的爱情?
她浑身上下,身体的每个细胞,都沸腾着欢乐。玛格丽特感到自己自由了,彻底自由了。
玛格丽特在死者脸上居然看到了一双活人的充满思想与痛苦的眼睛。(柏辽兹)
血早已渗入地下。那流血的地方已长出成串的葡萄。
有时善心会非常突然,非常狡黠地从最细小的缝隙里钻进来。
即使深夜,即使月光下,我也不得安宁,为什么要来惊扰我?/世上再没有比耶路撒冷更使人绝望的地方了。/胆怯,是人最可怕的缺陷,而不是什么之一。(彼拉多)
他临死前说,他不怪罪任何人。(约书亚)
牧首塘事件对诗人伊凡·流浪汉来说,已兴味索然。
猫是古老的动物,从来不受侵犯。
(沃兰德:)要是不存在恶,你的善能有什么作为?要是地球上没有了阴暗,地球会是什么模样?要知道,阴暗是物和人生出来的。
(别格莫特:)我没结婚真是幸福。难道可以放弃单身汉的自由,给自己套上沉重的枷锁?
(玛格丽特:)你什么也别想。你原先想太多,现在让我替你想吧!我敢向你保证,保证一切都会很好很好的!
(大师:)我同意向彼岸求救。
一切从火开始,一切也用火结束。焚烧吧,原先的生活,焚烧吧,苦难。
大师的激动似乎变成了流淌于血液中深深的委屈。又不知为什么代之而起的是高傲的冷漠,随后便是永远安宁的预感。
(沃兰德:)你爱谁,你就应该为你所爱的人分担命运。
大师的记忆,惊惶不安、伤痕累累的记忆,渐渐熄灭了。不知谁放开了大师,他自由了,就像刚才他自己放走了他创造的主人公。星期日凌晨获得宽恕的占星王的儿子,第五任犹太总督,骑士本丢·彼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