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警队长》经典读后感有感
《刑警队长》是一本由王亚平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76,页数:3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刑警队长》精选点评:
●初中时候旧书店淘的。虽然是国产的,但有些情节吓出了冷汗,有些情节记忆深刻。尤其是那开场没多久被害人尸体解剖剖出了烤鸭,刑侦队去饭店了解作案时间,让年少的我对美食充满了幻想。当然,更重要的是,案件的起因是文革,因为文革引发的罪恶,残忍与报复。这小说可比什么刘晓庆,姜文更让我难忘,后来反复看过几遍。有意思的是,这本书之后,我都几乎没有再看过任何的国产推理。以前是压根没有,只能听听刑警803了。后来大了是压根不怎么看网络小说,更别说小众又小众的网络推理小说了。
●从小到大,每隔几年就会看一遍的书
●我更想看电视剧,因为小时候在看电视剧的时候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不过以现在的眼光重新读,感觉有些单薄、不够刺激……
●开头床底放人头那个还是太不合情理了,本来还以为有什么不共戴天的仇,看到最后发现原来只是作者为了制作恐怖气氛而已。而且,医院吓死人的一幕也没有给个说法,害我还以为是利用光学什么仪器(田力有光学知识)制造的幻影。
●剧情三星,那几个老革命简直就是西游记里头的西天众闲人了,什么事都是他们吃饱了撑的闹出来的。 文笔加一星,读起来很舒适,人物纯朴可爱,主角很会享受生活,那日子过得根本就不像七九年。
●曾在八十年代被拍了电视剧,里面那个“证人老头雨夜掀开窗帘往窗外看,结果看到凶手狰狞面目,当时就给吓死了”的经典恐怖镜头,曾是许多人童年的阴影。
●真心不错。补记
●小时候觉得挺好看的。
●小时候的回忆,比非生理性癌扩散好看,没那么啰嗦
●初中时在家附近的图书馆借到过,花了一下午看完,浑身冷汗。现在从孔夫子上又买到了,留做纪念。据说这是文革后第一部侦探小说。
《刑警队长》读后感(一):本书作者错误,请修改
作者王亚平1975年生人,并非页面作者介绍中的的1980出生的女航天员,可能是同名同姓。请豆瓣修改。豆油们顶我上去... 作者王亚平1975年生人,并非页面作者介绍中的的1980出生的女航天员,可能是同名同姓。请豆瓣修改。豆油们顶我上去...
作者王亚平1975年生人,并非页面作者介绍中的的1980出生的女航天员,可能是同名同姓。请豆瓣修改。豆油们顶我上去...
《刑警队长》读后感(二):怀念……
这书现在还能买到吗?
第一次看到这部侦探小说还是九十年代读中学时,在此书出版十多年后。
记得当时知道凶手是谁后,还是挺意外的。
文革后的拨乱反正,县委书记,刑警队长,侦探推理……这些词语即使放到今天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也可能读国内的侦探小说不多,所以看完小说后总会回忆其中的情节。不过现在记不清了。
想买本收藏。
《刑警队长》读后感(三):一盘鹌鹑肉引出的线索
一盘鹌鹑肉引出的线索
——《刑警队长》读后感
大半年前,《中国好声音》火得一塌糊涂,宅居已久的刘欢哥也出来抛头露面指点后辈,说起欢哥的歌,在俺心中,最好听的不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好汉歌》,也不是号召大家都雄起的《亚洲雄风》,更不能是奥运会上的“米和油”(《我和你》),还只能是当年的《少年壮志不言愁》!没别的原因,《便衣警察》是一段时光的记忆,让警察叔叔成为大众偶像!而《刑警队长》(王亚平,198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也是那段时间的作品。
书里带着浓郁的时代气息,特殊十年里被砸烂的“公检法”又重新开始运转。一件灭门疑案牵出背后诸多不可告人的秘密!哈,各位,是不是有点预告台词的意思?
类似题材的作品猪头哥也看得不少,但这部书俺确实没想到是一盘鹌鹑肉引出的线索,破案也需发散思维,联想有时不仅是记忆(博文《记忆即联想》http://book.douban.com/review/5838573/),有时也是灵感的逻辑。而对案情的假设和逻辑推理的过程就像是写故事,难怪书里的公安局长听部下汇报案情时说,把你的“故事”缕一缕。
书中告诉猪头哥,警察叔叔要查一个人的犯罪迹象时,无外乎从三方面着手:①经济方面:看其经济状况是否与收支相符;②社交方面:看其社会背景是否复杂;③私生活方面:私生活是反映一个人道德和动机的最好推测。
看完此书,猪头哥只愿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让聂神探更少一些吧!
《刑警队长》读后感(四):一部佳作
作为一个侦探小说爱好者,居然有幸复习了一遍童年阴影《刑警队长》。 记得曾在八十年代初看过同名电视剧,剧情已基本忘记,只记得里面特别吓人的一个场景,导致以后多年见不得那种兜头风雨衣。 在网上意外找到了此书的在线版,一口气看完,须得说这部四十年前的作品还真是很值得一读。仅以侦探小说而言,情节构思和设计相当不错,不乏惊竦和惊险场面,气氛也渲染得很足。除此之外,其中某些细节,放在当年并不出奇,但是如今看来,却是颇有意味,令人不胜感慨。 由此想起了海岩的成名作《便衣警察》,比此书出版稍晚几年。这两部小说都是以刑侦探案为题材,颇有些相似之处。要说不符合西方侦探小说的公认法则,大概就是书中都有主角侦探陷入情感纠葛的内容,相比之下,《刑警队长》里的描写较为节制,基本是围绕办案而展开,《便衣警察》里则比重更大,抒情更浓,未免喧宾夺主,预示出作者的创作后来向半言情小说转化的倾向。 在网页上的小说简介中,看到这么一段,很有意思: 1980年初,我接到长篇小说《刑警队长》来稿,作者王亚平在1979年发表过《神圣的使命》,获得全国短篇小说一等奖。他是74届初中生,写长篇小说从结构到文字能力还欠火候。我细读后,发现题材、情节都不错,但结构散乱,文笔欠佳。于是我到北京找他详谈了修改意见。作者很努力,花了一个月便修改好寄回来了。我发现作者很聪明,改得还可以,但有些结构问题和人物形象问题恐怕他一时改不好,于是,我决定给他修改。我把有些情节作了改动,把原来26万字删改到22万字。结尾时原来主人公是悲剧命运的,我“操刀”重写,把寒小宇的悲剧变成暗示性的。这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以致后来王亚平要我跟他一道署名,我当然婉言谢绝。小说出版后,风靡一时,半年内几次重版,印数达一百多万册,成为当时的畅销书。记得日本《朝日新闻》记者这样写道:“《刑警队长》的出版,示意着中国法制时代的到来!”——著名编辑、作家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