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下的中文读后感100字
《危机下的中文》是一本由潘文国著作,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危机下的中文》精选点评:
●有点危言耸听,语言是社会的镜子,真实地反映社会的变化。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语言不变化那就只有消失和死亡。正是因为语言的可变性才保证了自己的持续发展。我同意作者对中文现状的担忧,但是也不必风声鹤唳至此。君不见社会上正在兴起朗诵经典的热潮,这无疑对培养我们下一代的语文水平大有裨益。可有危机,但是不可以绝望。
●专业 职业资格考试教材 中国 编辑出版
●诶呀,我看这本书,想哭…………
●觀點不新,但放到一起就是一重磅彈。床頭必備書。
●一本书的价值,就在于看之前你是protestor,看之后就成advocator了
●语言研究永远与社会接轨、与流行文化龃龉的潘文国老师在沉重的危机感中发出条条振聋发聩的语音 不知他要是得知十多年后的river one swallow体作何感想 (开个脑洞 如果潘先生和齐泽克来一场关于江南Style的对话一定很有意思)
●缺了些治学的大气
●P126
●还不错。
●注意到是一个方面 提高是另一个方面
《危机下的中文》读后感(一):可以有危机感,但是不能绝望
有点危言耸听,语言是社会的镜子,真实地反映社会的变化。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语言不变化那就只有消失和死亡。正是因为语言的可变性才保证了自己的持续发展。我同意作者对中文现状的担忧,但是也不必风声鹤唳至此。君不见社会上正在兴起朗诵经典的热潮,这无疑对培养我们下一代的语文水平大有裨益。可有危机,但是不可以绝望。
《危机下的中文》读后感(二):我也是一个参与者。
一本书名为《危机下的中文》,虽然我是学理工科的,但我也是个中国人,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中文是一个中国人的灵魂。
有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人会生病,会肢体残缺,但只要大脑可以运转,生命就是存续的。而大脑运转需要一个基调那就语言。有了语言的基础就可以思考任何问题,无论是哲学,是科学,还是玄学。可以思考,存在灵魂,就在体现生命的价值。阅读中文的危机,知其,我也是一个参与者。
《危机下的中文》读后感(三):已经畸形的“语文课”
早在前几年,就听说过这本书,但机缘的关系,错过了。今年年初,接触到了潘文国教授在超星视频上的讲座,感觉很好,所以又回过头来正式阅读了这本《危机下的中文》。
潘教授在这本书中从很多方面阐述了,中文所面临的危机。对于潘教授的说法,也许有人会一笑而过,但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却认为潘教授所言非虚。因为,我个人也做过一些这方面的思考。
“现在的语文,就仿佛是一株被嫁接来的枝条所覆盖的果树,那些原本属于自己的枝条在果树的最下端勉强维持,那些嫁接过来的枝条被人们广泛赞赏、开发和研究,在这株果树日渐枯萎的时候,我们对嫁接过来的枝条采用的研究手段越先进、研究得越深入,离原来这株果树的本身属性越远、离救活这株果树的目标越远!”
上面这段文字是我在2006年写的一篇随感(《目前的语文课程缺少什么》)中提到的景象。在同一篇文章中,我还提到了下面的说法
语文学科教的是汉语,可有些老师却认为我们教的是超越一切国界的“纯语言”,这种做法其实是违背民族发展规律的。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谈到统一认识的教育理论时指出“儿童所受的教育必需在方式和安排上同历史上人类的教育一致。换句话说,个人知识的起源应该按照种族中知识的起源的同—途径。”我们做到了么?很明显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我们目前的语文课程远远达不到“个人知识的起源应该按照种族中知识的起源的同—途径。”这样的基本要求。近似的观点我们也可以从《当代课程问题》这本书中找到“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如果忽视了将这些宝贵的遗产和继续探究工具传递给下一代,那简直不可思议。”然而我们已经把这种“不可思议”的事落到了实处!
早在建国初期,张志公先生曾提出从传统的教育中总结经验指导我们开展新的教育教学工作,但没有引起重视。在这里我想举一个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研究成果来说明一下传统教材的意义和价值。张先生通过研究指出“一本《千字文》从南北朝直到清末。流行了一千四五百年,成为世界上现存的最早、使用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的教材经过了多少年的淘洗了呢?
而在另一篇《追本溯源看语文》中我的相关表述如下:
我们经常说内容决定形式。而现行的课程形式却忽略了这一条规律。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它除了需要人们认识之外,还要求学习者了解文字的内涵,因为这种内涵是文化的积淀的反映。相对表音文字而言,后者的贯彻尤其重要!但现行的课程形式完全是按照表音文字的学习过程展开的!本来汉语应该“知”与“解”并重的,而现在的课程形式只重“知”不重“解”,这样下来就形成前面提到的“语文好学”的错觉,有很多人认为识字就可以了,根本没有看到汉字后面的文化内涵,这样的人学到了“表”就沾沾自喜,根本不想(也不知道)“里”的重要。
再有用西方的课堂形式,来贯彻汉语教学也有不妥的地方。西方的教师一开始就是以伴读的形式出现的,所教的表音文字没有文化内涵的要求。相对而言,汉字的学习要困难得多,艰深得多,正是这种难与深决定了古代在教学过程中,师要尊,生要逊;师要严,生要勤的模式。因为不这样就很难真正学到汉字所承载的“知”与“解”并重要求。所以笔者要在这里说正是这种对西方教育形式的“借用”使得汉语在实际的教学中失去了重要的文化传承的功能。
(我们现在经常抱怨现在的学生自私、无利、西化严重,其实这也是借用西方教育模式的间接结果。更令人感到悲哀的是我们也只是模仿了西方的教育的表象,从而真正成为了“邯郸学步”的现代版。)
至于形成如此畸形语文原因,曾在一次讨论过程中,给予过概括:
国内的语文教育缺乏必要的知识系统,是人为的认识的偏差造成的。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以前的认识是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历史的原因。五四以来民主与科学的引入,人们看到西方的发达,开始模仿西方的学习制度。语言中对文化的传承的要求因外来的思想冲击而减弱。二、认识的错误。建国后,出于意识的原因没有人分析和继承封建教育的教学思想。反而直接从苏联搬过来他们的教学方式。后来又开始转向了西方的教育理论。三、特殊时代的要求被误用为普遍的法则。曾几何时,识字被人们称作了学文化,然而“识字”其实只是扫盲的基本要求,距离“文化”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些原因直接反映到语文教学中时,我们就会发现:一、语文教学不再尊重传统的教育思想,直接抛弃了前人的经验,自认为是走入了新天地,其实只是在浅层次上徘徊;二、由于长期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和理解上(这里其实接近“实用阅读和写作”),人们误认为深层次的分析和鉴赏可有可无——既然浅显的内容可以达成生活需要,那么要那些语法体系和艰深的知识又有什么用呢?殊不知,人生是常变的,而不是静止的,而语文是反映人生的媒介,因人生的变化而产生对媒介要求的变化,如果不在学生阶段打好全面的基础,那以后的人生中必然会遇到“难以言表”的困境。三、直接跳过相关的文字发展和音韵发展的历史过程,学生只是跟读跟认,既丧失了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在文字中所蕴含的思维模式,又使得学生在知识上成为传声筒式的半瓶醋。
反观美国的教材,在两百多年中,并未出现断层,由于连续性很强,所以在教材中既注重本国发展的历史文献,也注重知识的发展过程。所以,在知识的系统上,教学内容上,并不有意避开艰深的内容。而国内的教材,畏难和规避现象比比皆是,这样一来,教师已经很少懂得那些蕴含在历史中的内容了,所以也就跟学生敷衍一下了事了。
再有,国内的语文教学所丧失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系统性,还有对教学操作环节的动态研究。如果我们看国内的语文教学法和台湾出版的国文教学法,就会发现所走的是两条路子,国内的语文教学法往往是在讲以教学为对象的知识体系,而台湾的国文教学法更注重教学活动的动态指导。要知道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而不是静态的知识。所以,大部分人(包括我本人),从师范院校毕业后,只能重新适应教学活动(因为所学的知识跟教学是脱离的),这必然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结局了。
从上面的内容来看,在知识系统上语文教学已经是残缺不全的了,而在动态教学活动中,更是没有明确的指导。二者相加,必然会导致语文教学的混乱局面。
因为错误的认识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所以目前所提出的各色语文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长期积攒下来的弊病。只有从源头开始逐步梳理才行,只不过这种慢工夫不适合现在的“效率观”和“效益观”。
《危机下的中文》读后感(四):读后感- -
匆匆读完潘文国先生的《危机下的中文》,便感慨万千,无奈“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彷徨处不知如何下笔。诚如书名所言,危机下的中文,中文热下的隐藏危机。最近几年逐渐兴起的全球中文热,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在全球建立,这似乎让国人看到中文伟大复兴的希望。但是我们也应该静下心来反思为何在中文热如日中天的情况下还有韩国端午申遗成功的事情发生?这似乎给了我们一记警钟,中文学习热繁荣的背后还有许多问题被淡化了。
首先,就是我们本身教育制度的问题。作为一个上过十几年学并正在上学的本人来说,现在的教育方法很容易让人产生反感,甚至畏惧感。一说到学习,通常会联系到考试,考试好学习就好,学习好考试肯定好,这在大多数人眼里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正是因为考试本身的问题,便令大多数人对上学产生厌恶感。现在的语文教育似乎受到自然学科的影响,越来越程式化了,就像书中所言“近年来的标准化试题越来越刁钻了,花样也不断翻新,答案也越来越僵硬,完全背离了语文课的本意,变成了折磨人的恶作剧。”现在的程式化教育就像以前的八股文一样,凡事不能太客观,一旦变成公式,那么我们就不可避免的变成机器,只会不断重复枯燥的套用模式,而不会注意中文的魅力。其实,在老师教育方式上我们也需要反思,尤其是在作文写作中。从初中开始,老师就经常要求背一些优秀作文,本意是让我们借鉴写作方式,但是在灌输的方式上却出现了偏差,各种点评也使得作文更加僵化。例如,在所谓优秀作文背后,老师们总认为这种作文写作都有规律可循,于是诸如“凤头、猪肚、豹尾”“大标题下要加副标题”“文章要有小标题”“要写题记和后记”等等,这些种种规律总结的出现,就完全把作文的创新扼杀在摇篮里。还有最近几年兴起的素质教育,本意也是好的,是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但最后却无法彻底实行,又不得不重返应试教育的老路。究其根源,本人认为这是与现在“成绩决定一切”的现象分不开的。现在社会就业往往有很多条条框框,企业为了拉拢高素质人才,从而在招人时要求应聘者必须达到什么学历以上,这就导致学生毕业后找工作的好坏决定于自身学历的高低。所以,“知识改变命运”也被曲解成“成绩改变命运”,这也是大多数人只为考试而考试,而不太重视自身的修养。老师的教育也只是只为教出高分而教书,而不是所谓一视同仁,认真教导每个学生。
其次,对于中文的专家们我们也要进行反思。文化的话语权往往掌握在高级知识分子手中,无论是新文化运动的拼音化问题,还是现在争论不休的语法中心问题,通常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所以在中文危机的影响下,这些高层知识分子应当负有一定的责任。在之前炒得很热的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车延高,他的诗被网友们争相诟骂,甚至称为“羊羔体”,这与之前的“梨花体”相提并论。之后 “羊羔体”获鲁奖诗歌奖引发争议荣获"2010十大文化事件",既然当初鲁迅提出文学要大众化、通俗化,即要雅俗共赏,但是“羊羔体”事件的发生却让我们对现在文坛的纯洁性产生质疑,同时也让一些机构机构的权威性产生动摇。由此可见,现在的话语权依然掌握在少数专家的手里,并不能为大众意识所决定。正相反,大众意识却为少数专家的决定而转换。
以前的语法中心问题是《马氏文通》为了与国际接轨而提出的,现在我们虽然注意到了其中问题所在,语法中心说并不完全适用于汉语,想要改变这种现状,但是面临的阻力也是不小,因为反对的人不在少数。其实,反对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现在并没有一个完整、严谨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虽然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就已经诞生许许多多的语法书籍,但是,这些语法书籍完全是借鉴西方语法学理论编纂的。它们大多将现代汉语分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等等,句子分为祈使句、倒装句等等,虽然更易理解,但是却把汉语活生生地肢解了,一句完整的话语,却用条条框框束缚起来。但是这些方法都忽略了汉语自身的独特魅力,“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所以,现在语法学并没有完全适合汉语的语法学诞生,既然找不到出路,就只能运用西方语法学暂代了。因此,未来真正使中文发扬光大,还需要人们的不断探索和总结。
以上只是本人对此书的思考,其实还有许多问题没有注意到,还有许多问题值得反思,例如:为何现在中国年青一代那么喜爱日本动漫,却对国产动漫嗤之以鼻?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想读书。这些问题与现代国内文化教育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几本书去改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