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伊拉克:借来的壶》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伊拉克:借来的壶》的读后感大全

2020-11-19 03:17: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伊拉克:借来的壶》的读后感大全

  《伊拉克:借来的壶》是一本由[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拉克:借来的壶》精选点评:

  ●如果你对德里达,拉康,哈贝马斯,康德,福柯,拉克劳,斯塔夫拉卡斯基,斯特劳斯的理论没有全面的认知,别碰这本书,太累了,附录二由于没听过第六和第七个名字我简直是爬着读完的。不过齐泽克思想的原创性我也po照了,如果宗教狂热主义者也看得懂,一定也会招致《查理周刊》的杀身之祸。

  ●天马行空,信手拈来,政治哲学和精神分析两把手术刀用得好犀利啊!对我而言,太晦涩,需要不停地反刍和消化,不过这一阵痛消化的过程每次都有所收获。

  ●异质性,实践乌托邦

  ●呜呼哀哉~一边被剥夺着权利一边喊着:杀死他,剥夺掌权者的一切权利!

  ●第一,我从未借过你的壶;第二,我已将它完好无损的归还于你;第三,当我从你那儿把壶拿来的时候,它已破损。

  ●看不懂

  ●直接面对齐泽克是否就是创痛的过程。书目思维实在太过跳跃,匆匆读完。

  ●齐泽克棒棒哒

  ●很搞基的样子 没读懂

  ●上上个星期看完的··说实话短短一个星期已经不大记得讲了什么了··满是哲学的言语··看的我有点稀里糊涂···

  《伊拉克:借来的壶》读后感(一):说一下这个翻译的问题

  前半部分涉及精神分析内容较少,可读,附录部分还是算了,极具误导性。

  仅举122至127页间的翻译问题:

  122页:

  1、impossible/real Thing=不可能/实在界原质(das Ding=Thing)

  2、interpellation在阿尔都塞那里意味着主体被召唤为主体的过程,“质询”无法表达此意,采纳“询唤”更佳

  3、New Age Gnostic=新世纪、诺斯替教

  4、traumatic Thing=创伤性原质(das Ding=Thing)

  123、

  1、Otherness=他异性(强调与the Other/ big Other之关系,前提是将the Other/ big Other翻译为大他者,这是我个人的主张)

  126、

  1、《精神分析的另一面》

  2、“结构主义不上街”

  127、

  1、代替另一能指表示主体

  2、“疾病症候”属于望文生义过度阐释了,symptom就是征兆(或译症候)

  我给出的短评:译者除了保证行文的流畅度之外能做的不多 精神分析术语全错 德语法语拉丁语内容几乎全错 我建议啊别读这本书 因为这本书会涉及到的内容基本上已经散见于斜目而视和实在界大荒漠以及易碎的绝对等书 而季广茂老师的翻译是相当靠谱的

  《伊拉克:借来的壶》读后感(二):不仅是伊拉克

  《伊拉克:借来的壶》是对中东问题的西方立场的理解。这种立场有别于其他种种被冠以西方名称的意识形态,例如新保或民族国家的美国话语,例如宗教敌视的或人道主义的话语——这些话语的共同特点与其形容为西方中心主义的自说自话,还不如说在展示西方思想和智识的穷途末路。

  巴以问题的本质是所谓犹太性的内在矛盾,这对于那些诚实地关注中东问题的人来说并非是全新的视角,但齐泽克幸运地不是一个犹太人——在半个世纪以来关于Holocaust的政治正确要求下,只有乔姆斯基和芬克斯坦这样的人物敢于正面阐述这个问题,但也正因为他们的犹太人身份,所以轻易地被主流犹太人以self hated(自身厌憎者)的名义边缘化,他们作为一种绝对正确的陪衬、言论自由下正态分布的杂音而存在。齐泽克运用后现代的手段,对犹太/基督教系统或美以联盟推行的充满矛盾的现代性(哈贝马斯最近着手研究美国政治的去世俗化是一个不错的point)进行精神分析,回到他长期为之辩护的欧洲核心价值观——即真正的现代性,把包括巴以问题在内的整个中东问题以正统的西方视角明确化,通俗地说有点正本清源的味道。它即使还不能说给这团乱麻以明确的解决之道,至少令标准的西方思维摆脱了绝望:还有什么比坚持自我就能解救世界更令人容易接受的呢?

  众所周知,齐泽克引用拉康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就像呼吸般娴熟,书中分析拉姆斯菲尔德绕口令之类的章节才华尽现。齐泽克是个怪才,每次读来都获益匪浅。

  《伊拉克:借来的壶》读后感(三):讲黄色笑话的哲学家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似乎流行起一种“冷”的笑话。我曾见到它的威力,一次在项目团队会餐时,大家一起吃饭时一人突然开始讲所谓了冷笑话,什么小白兔,橡皮擦,风筝之类的啊。听着听着,一人忍不住笑了,接着大家一起哄笑,当时想,哦,冷笑话还是有好笑的。不过上几天,一个师兄义愤填膺的给我将一个故事,想了半分钟我才发现这个“故事”竟有冷笑话的潜质,于是马上附和上几句笑声,场面好不尴尬。原来讲冷笑话是要看场合的。

  接着我又发现国人对冷笑话并不感冒,不过国外的笑话倒有不少可以归为冷笑话的行列,像去年所谓的英国的一个笑话大王讲的几个所谓的笑话,我想如果他那样的都是大王的话,那把周正龙往哪搁了?

  从冷笑话我有想到了弗洛伊德关于释梦的一个笑话。这个笑话有三句话,一,我没有借你的壶,二,我已经还给你一个完好的壶了,三,我借过你一个破烂不堪的壶。完毕。这竟然也叫笑话,冷笑话?连冷笑话都算不上吧。

  “你到底想说什么?”读者问我,对了,文章的主角呢?

  当当当当

  这篇文章的主角不是弗洛伊德,而是一个会说笑话的哲学家齐泽克,意外吧。嘻嘻。

  齐泽克是新老欧洲之间的斯洛文尼亚的一个著名的现代哲学家,拉康的学生,从文字看是一个左派,一个对现代哲学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一个……

  后现代学派说,现在社会,标签代替了人,人自己缺迷失了方向,一连串标签已经代替人的本体的存在,忽略的人的自身。

  “你到底想干什么?”读者又问了,“你说这个和题目有什么关系,和“黄色笑话”有什么关系?”

  呵呵

  我是想说当我在说一些冒似事实的东西实际上是想隐藏一些背后的令人难以琢磨的秘密。比如说弗洛伊德说三句话中隐藏着“我还给你一个破烂的壶”的事实,我一开始从冷笑话说开去支去黄色笑话的题目,然后讲一系列标签隐藏着“讲黄色笑话的齐泽克”的主体。

  我是在一篇文章上听说齐泽克这个人的,这个人从黄色笑话中研究其背后隐藏起来的秘密,讲起黄色笑话来是一套一套的,信扣拈来。去年他来过中国,去了南京大学做了一个讲座,讲座一开始就说,“人来了不少,(我很欣慰),看见大家很高兴,给大家讲一个黄色笑话吧。”我在网上搜了很多这则新闻,包括台湾的,可总是这一个版本的,以致我到现在都没有看到他那时说的到底是什么笑话,真是太令大家失望了。

  今天晚上读了小齐同学的《伊拉克,借来的壶》,想来伊拉克现在已经退出新闻中心了,大家可能都关心腊肠去了吧,出这本书还是需要勇气的。这本书就是从美国光着屁股的谎言开始,说谎言在一个又一个被揭穿的时候,他发现这是一条走错的了。而在一步步证实证伪的过程的我们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难道伊拉克就算有“大杀器”的话,美国就可以理直气壮去打了吗?难道小萨就算与911有关,美国就可以理直气壮的推倒他吗?美国去打伊拉克是因为自己的意识形态霸权和垂帘别人的石油而已,而背后的思维逻辑是什么呢,是美国现在已经是世界帝国了吗,恰恰因为不是,所以他一方面要冒充世界帝国,另一方面,美国有是民族——国家,所以他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管他人的死活。书中说到这里加了很多着重号。

  作者进一步深究,说表面上是美国与伊拉克之间的战争,实际上是美国与老欧洲之间的战争,关于货币的战争,书讲到这里时作者的情绪表现的非常明显,可能作者自诩自己是个老欧洲,不跟美国人玩。(插一句,现在世界上的思想界,哲学界,社会学界怎么都是左派啊?)小齐继续分析当代社会形式理性的庇护下让人忘了真正的东西的价值和意义,然而作者自己选择一个隐晦的表达方式,让人看不出他到底是赞同还是反对,比如说,他说欧洲正在按照形式理性的观念约束人的自由,而极力鼓动物的自由,这正印证了马克思的言论。在南大讲座上,他说现在公司里老板与员工打成一片,一起喝酒,一起聊黄色笑话。表面上,他们之间平等了,实际上,这是一种更严重的不平等,对人更严重的不尊重。

  作为拉康的学生,小齐引用拉康的话,作为介绍小齐的文章,也要引述他书上说的,道明一些还算有价值的东西:拉康说,即使丈夫怀疑自己的妻子有不轨的情况是真的,他对妻子的痛恨也是错的,所以即使犹太人吝啬,奸诈,不守规矩的状况是真的,德国人对他们的屠杀也是错的,同样,即使伊拉克有大杀器也是真的,美国人也打他也是错的。

  《伊拉克:借来的壶》读后感(四):齐泽克的乌托邦

  美伊战争在春天爆发,同时将美国出版业带进冬季,在全美的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上,原属作家或书的节目及版面转眼成为军事或外交专家的讲坛。相对于媒体的狂轰滥炸,前线的动静十分可疑,美国人是否需要媒体倾巢而出?这仅是媒体追踪热点的本能?美国在敲山震虎?五年后,斯拉沃热.齐泽克在《伊拉克:借来的壶》中对上述疑问作答,并引领我涉足那场已硝烟散尽枪炮喑哑的战争至深之所。

  借用齐泽克在附录二中对“生命政治”的定义,有助于真相现形:侯赛因.萨达姆不过是“一个意识形态虚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是“意识形态虚构”,其功能是遮蔽权力关系网络,其生死只关乎象征性背景,他/它由自身在美国意识形态结构中的位置决定。依循这一道路走去,不难得出齐泽克对美伊战争的态度:即使萨达姆罪行滔滔,美国也无权替天行道。

  对把“生命政治”当作政治核心的危险,齐泽克借乔治.阿甘本之口道破:例外状态(为了法律自身的利益而将法治搁置起来)把纯粹生命当作其对象产生出来,这等于赋予最高统治力量草菅人命的权力。一个人该不该死,不是看你做过什么,不在乎有无违反律法条规,而是你是否跟法律所代表的利益互为抵啎。对萨达姆,他的所作所为都表明这仅是一个务实的统治者,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并无瓜葛,用齐泽克的话讲,“萨达姆唯独不是那个沉迷于‘伟大撒旦’的原教旨主义者,不是那个随时准备摧毁世界而仅仅打动他自己的人”。如果说萨达姆该受惩罚,那是因为他的非原教旨主义政权行将就木,他要为其失职负责。

  意识形态仰仗学院话语提供的“科学”的正当性,并且求助于形象塑造,左右开弓。对大多数人,形象直接可感,这一招更能奏效。拉康在《研讨集十一》中写到,“我肯定正在注视着这幅画。但我自己却在画中”。布什政府在对萨达姆的形象塑造工程中的变化泄露了它最隐秘的东西。战前,美国电视上的萨达姆手持步枪向空中开火,为了给战争寻求民众支持,美国给这个地方暴徒套上魔鬼的面具;萨达姆被捕后的肖像却截然不同,马蒂诺主教说:“看到这个被毁了的人像母牛一样受人对待,让人检查他的牙齿,我感到怜悯。我看见了这个处于悲剧之境的人。”人们当然记得萨达姆在巴格达被绞死的视频,这绝非无意被泄露,它是美国宣传工作的一部分。暴徒——魔鬼——渣滓,萨达姆角色的变迁充分展示出“生命政治”的随意性。

  萨达姆已死,伊拉克也退至摄像机焦距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存在与否是一个无需回答的问题,但布什“自由不是美国给其他国家的礼物,它是上帝给人性的礼物”无疑是最动听的谎言,齐泽克在阐释“伊拉克:借来的壶”标题寓意时言明这来自弗洛伊德的一则笑话,以此作框架,筑起了漫不经心却匠心独具的文本之迷宫,从另一角度也可理解这只“壶”,即伊拉克是一只被美国政府随心揉捏的壶之胚胎,它具备多种的叙事—解构的可能性。“这场战争的主要受害者不是伊拉克人。他们在别处。”齐泽克语出惊人,“美伊战争是美国和欧洲之间的一场战争。”他们的冲突缘于全球化,或者伪全球化。全球性地行动,地方性地思考。这是指“9.11”后从合众国转向合纵堡垒的美国、建立全欧边境警察部队阻止移民涌入的欧洲、把1967年以前的以色列和西岸被占领土分割开来的那堵墙,也指重现柏林墙倒塌前壁垒重重的真实历史,它的更新版。

  我在前文提到“文本之迷宫”,来形容这本书最显著的特征,齐泽克的晦涩并不在语言和逻辑上,相反,它们表现出思维之乐趣,诘屈主要体现于文本结构,你经常会忘记上一页探讨的问题,尽管那阅读快感仍余音绕梁。《伊拉克:借来的壶》分三章,仅头一章在剖视美伊战争,二、三章节完全耽于天马行空的哲思。让人困惑的是,这三章看来并无关联,各说各话,有趣的是齐泽克在附录二的尾部畅谈列奥.斯特劳斯“秘传政治”,齐泽克是否在写作此书时吸收了斯特劳斯列出的“写作艺术”的全部策略?译者涂险峰在序言中强调本书提供愉悦的思考过程之价值要胜过得出某种结论,“全书末尾的话语‘去实践乌托邦’,也很难视为最后结论,而毋宁被看作如繁星般遍布全书的诸多论点之一。”诚然,论题斑驳陆离,五光十色,诸如雅克—阿兰.米勒“都市中的精神分析”、拉康的四种话语、“去掉咖啡因的现实。”等等,等等。然而,“去实践乌托邦”这个不无悖论色彩的短语恰是走出迷宫的口诀。

  我们应当留心齐泽克思想中的乌托邦概念,足以呈现出他的哲学观,“乌托邦与想象一个不可能的理想社会毫无关系;乌托邦的特征,实际上就是构筑一个无空间的空间,一个位于现存的范围之外的社会空间。”齐泽克的乌托邦与柏拉图《理想国》、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中的理想社会间不存在同一性,与资本主义愉悦的商品乌托邦也判然不同,他举出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的理论规划:一个没有常备军队、警察、或官僚机构,所有人都能在其中参与社会事物的新的公有社会形式。齐泽克并不认为乌托邦不会实现,在他看来,乌托邦是最内在的紧迫之事,他号召人们去“实践乌托邦。”具有启发的是,齐泽克将1990年后的十年一并纳入乌托邦的范畴内,他称它“全球资本主义民主的乌托邦”,“9.11”是其终结的标志。齐泽克并不把“乌托邦”和现实对立起来,它们彼此转化,就像他认为原初的分裂并不在“一”和“他者”之间发生,而内在于“一”。

  齐泽克致力于消弭冰层,打破障碍,自信于在现实中实现乌托邦,这类似于黑格尔对马丁.路德著名的改写:“在日常世俗性的十字架中认出崇高的玫瑰。”上帝存在于你和邻人的交往中,虔信内在于日常点滴行动里,在这个层面上,再拿“犬儒主义”来称齐泽克显然不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