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脑锁》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脑锁》的读后感大全

2020-11-20 00:19: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脑锁》的读后感大全

  《脑锁》是一本由Jeffrey M.Schwartz著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61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00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脑锁》精选点评:

  ●要是早几年看到就好了。。

  ●: R749.990.5/0218

  ●话说我曾经有比较xx的强迫症状,记得我的心理医生一位慈祥的老太太给了我一瓶维C,现在我才知道她在跟我玩“placebo effect”……

  ●《疯人病历(一):向心理学投降》

  ●谋财害命的书

  ●对于真正有强迫症的人来说会十分有帮助的书。

  ●关于眶额皮层和尾状核的知识有助于达到全然觉知和接纳的状态

  ●最近在做强迫症的个案时越发觉得自己对强迫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本书由UCLA医学院精神科的两位专家在1000+强迫症患者个案基础上总结的,从认知行为治疗的角度理解强迫症的,四个步骤(重新确认、重新归因、重新聚焦、重新评价)具体可操作,是一本不错的自助和助人手册。

  ●通过这本书了解强迫症的原理。我个人有间歇性轻微的强迫症(可以说是强迫行为而不是强迫观念,更确切的说是强迫型人格,强迫症危害远大于强迫型人格),譬如会将电脑的浏览器换个彻底,即使只是心里需求不是实际使用需求。本书用案例反复强调四步骤法,确实具有可行性。

  ●对想要了解强迫症的人以及想要自愈的强迫症患者来说还是很有用的。

  《脑锁》读后感(一):一个迅速治愈强迫症的博客

  一个迅速治愈强迫症的博客

  深度分析之,笔者提出以下重大的问题:

  1、为什么强迫症患者突然在某个时候出现强迫的观念和行为?而其他正常人不会出现。它到底来自何方?

  2、为什么会出现严重的强迫与反强迫的心理冲突?而这种冲突为什么会不断升级,持续存在而不能有一个最终的结论而结束?

  3、为什么症状会泛化转移?为什么患者在强迫症发作时会感到不得不想或做某事而症状缓解时又觉得没有必要,对发病时的种种症状并不能理解?

  4、为什么有些人也有胆小谨慎、追求完美的性格,而始终不会发作强迫症?强迫症与性格存在何种联系?人的性格很难改变,是否意味着强迫症也很难治愈或者不能治愈?

  5、为什么强迫症在没有压力时缓解而有压力时复发?为什么看电视、看书、玩游戏等的活动时强迫症暂时停止发作而学习、工作、交往时猛烈发作?

  这些问题背后,隐藏着三个重大的秘密。而如果能够揭示这三个大秘密,并深刻的理解它,那么可以说,你可以找到正确的路径,在短时间内彻底治愈!

  http://blog.sina.com.cn/qpz01

  《脑锁》读后感(二):我理解的内容概述

  我没有强迫症,也不懂心理学,也不懂医学,但是2008年以来,满脑子都是关于强迫症的东西——完全是因为他的缘故。

  经过一个月的自学,我了解了很多强迫症方面的知识,作为强迫症病人的女朋友,未来的妻子,我还是能体会到其中的痛苦和无奈,挣扎和反复。对病人和家属来说,都是如此。但好的方面是,我看到了强迫症是可以救治的。

  这就是美国加州大学一个强迫症治疗小组20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四步骤行为疗法”。它不通过药物,而是通过深入的剖析、反复的练习,来改变大脑中的生化物质,交给我们一种自我控制的能力,变得比强迫症更强大。

  四步骤如下:

  1、重新确认。也就是确认强迫症是一种医学意义上的疾病,它并不意味着什么深层的意义,你反复的清洗或检查,都是强迫症发出的错误指令,那不是你的想法,你做的一切强迫行为也没有丝毫意义。牢记对手的真实面目:这不是我,这是我的强迫症。(书上还配有强迫症患者大脑和常人大脑透视的对比照片,可以看出强迫症患者脑部生化物质过于活跃)

  2、重新归因。那些恼人的想法、冲动骚扰不休的原因是脑部生化失衡引起的大脑换档失灵。你的大脑“卡在齿轮里”了,打个比方,正常人对危险(病菌、电器开关、门锁)的检查在确认完成了以后就会自动换档到下一个行为,而强迫症患者的自动换档装置坏掉了,需要“手动换档”,也就是运用行为认知法来强行投入其他工作,不要纠缠于强迫念头。当然这需要艰苦和反复的练习。你可以在强迫冲动袭来时坚持等待15分钟,不去立刻执行强迫行为,15分钟后这种焦虑很可能会减弱。大部分人是如此。假如不能坚持15分钟,哪怕等待一分钟也是好的,因为你已经在运用行为疗法努力控制自己的行动,而不是理所应当的服从强迫症。慢慢地延长,15分钟、更久。久而久之,你的掌控自我能力增强了,你会更有信心,同时脑部的运作方式也在改变。

  3、重新聚焦。就是说我们在等待焦虑消退的过程中,不要消极等待,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其他有意义的或感兴趣的事务上。不要在脑子里与强迫症厮杀,要绕开它,让它自己在那呆着吧,不要给它额外的关注。不能太关注你的感受,而是要关注你要做的事情。当然这并不容易,这是一场战役。但最终你会越来越容易做到,你会比它更强大。可以借助一点药物,药物可以帮助你更容易的做到这一点,随着治疗的进步,药量越来越少。

  4、重新评价。给每一次行为治疗的成果做一个评价,不要忽略任何微小的进步,记录日记,很简单的就可以,鼓励自己的勇气。

  《脑锁》读后感(三):理解/成长/平常心

  这本书应该早些读的,以前都是根据自己的“瞎想”来去总结有关强迫症的经验,没有一个系统的概念。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有关强迫症的书,感觉就是它了,很认同书里面的观点,就按着书里的内容去做吧。   书里面对强迫症描述的用词很是恰当,读起来很感同身受,算是它把我心里的感受准确的表达了出来。虽然它举例的症状和自己的不太一样,但是对强迫症的感受每个人大体上都是一样的。   对于翻译很是感谢,但是也有些不喜欢的地方,比如喜欢用括号或破折号来加以解释某些内容,不知道原文是怎样书写的,但这读起来有碍于流畅;还有些句子很长,对于有着强迫症的我来说读起来很是费力,得需要重复读几次才能明白;还有就是标点符号用的似乎不太准确,句号有时候用的不太恰当。   每一个人的病情看似相同,但也有很多不同;有的人认为有家庭原因,有的人认为是有童年阴影的原因等等;某个方法对我有用,也可能对别人没什么用,特别是涉及到起心动念时的微妙差异。我还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是,当我在网上看到病友在描述自己的强迫症状时,有时会感觉他的症状很荒唐,因为我没有相同的症状,所以感觉不可思议,小的感觉很容易解决;可是我却在自己的强迫症状里出不来,尽管我认为我的也是小事;假如我把我的症状描述给他看,他可能也会对我的症状感到不理解。这就好像一个很正常的正常人来看我们各种各样的强迫症一样,会感到难以理解,不可思议。从中可以说明的是,其实我们都有正常的部分(废话),只是陷在自己的强迫世界里去了。看别人能看的清,看自己就看不清,而这也是真正的正常人普遍都有的问题;而这应该也算是个关于成长的问题了,当你经历的够多,犯的错够多,看的够多,思考的够多,你才能慢慢的看的更清。我想说的是我现阶段对强迫的理解是脑子出了问题,再加上心理上的残缺;脑子的问题需要去转变回路,心理的问题需要内心去成长。对,重要的不是去寻找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法,而是能照着正确的方向去淡化,去稳定,去好好的活着。   虽然书里给出了一个方法,但是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况且还有其它各方各面的因素,所以还得自己对自己有一些判断和规划。比如我还需要   “Stop the porn,Go to bed early,

  Reading,Writing,Working,   Motivated,Keep calm,Normal heart,   Develop good habits,Develop interest,   More contact with nature,   Learning Buddha,Vipassana,Meditate,   Increase the force,etc.”

  《脑锁》读后感(四):《脑锁》与《走出强迫症》

  (声明:楼主是一个普通的洁癖强迫症患者,不具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下文仅为个人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可能并不准确。受到疑似强迫思维与行为困扰的朋友应当尽快到医院就诊并接受正规治疗。)

  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病程与症状。

  我向来是比较爱干净的人,但是在2016年末因为诸多原因发展为真正的洁癖强迫症,至今已历时约四个月。第一次发觉自己真的不对劲是在一次擦拭书本的时候,总觉得刚擦过的书角又被污染了,结果愣是把书的四个角循环往复地擦了近十分钟,最后不得不放弃。此后又出现了诸如多次洗手、反复洗衣服、洗澡时间成倍增加、幻想鼻腔分泌物粘到身上、为避免触碰污染物而姿势奇怪等等一系列典型症状。有一次老友来访,我为了赴晚餐从下午一点开始清洗眼镜、公交卡等随身物品,过后还沐浴更衣,一直折腾到五点半方才出门。

  更糟糕的是强迫症开始迁延泛化,很快我就发现自己没法用excel了,因为一个单元格我要输入至少五次,一旦中间出错或是有什么东西干扰了注意力,就得关闭文件重新来过。而打开文件也是一次漫长的过程:按特定顺序开启各级文件夹,选中文件后必须默念0.01到0.05才能打开。有时觉得数数的仪式完成得不好,整个过程又得重来……这些症状仍然离我不远,以至于现在虽然能正常敲键盘,私下却胆战心惊。

  好转大约始于十天前,当时我在大街上已经晃悠了两天,同时在图书馆读了东振明那本《走出强迫症:找回美丽的日子》(以下简称《走》)的“方法篇”。当时本已轻松不少,但是在图书馆的公厕发生了臆想的触碰,心情再次跌入谷底。“包碰到厕所墙壁——包碰到手——包碰到裤子——手碰到衣服——手碰到眼镜——全身都污染了!——要花好长时间洗衣服——原来轻松是假的——我怎么这么没用——以后还怎么工作学习结婚生子——不如死了算了——这样死太丢人了……”这一系列情绪反应瞬间发生,令人猝不及防。我难受了几个小时,终于决定给一个抑郁症痊愈的朋友打电话。我们并没有交流太多,但是我莫名产生了破釜沉舟的勇气。第二天我没有换衣服,第三天也没有,那种恐怖的感觉却变得若即若离,只是偶尔跳出来让我难受一两分钟。这一次被迫的暴露让我有信心开始按书中方法进行系统的暴露。也许因为病程较短、程度较轻,现在我已摆脱了多个清洗步骤,用电脑的障碍也消失不见了。即使痊愈尚早,我也看到了正常生活的希望。

  这几天陆续读了其他几本强迫症自助读物。Hershfield的《强迫症的正念治疗手册》写得很系统,但操作起来有些复杂;Rapoport(瑞坡坡特)的《不能停止洗手的男孩》介绍了诸多病患治疗的案例,在其中可以看到许多有代表性的症状和治疗方案。Schwartz(施瓦茨)的《脑锁:如何摆脱强迫症》(以下简称《脑》)对强迫症发生的生化原因有系统严谨的介绍,建基于此的四步骤法也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庞金玲和曲利华的《我们都有强迫症》给人不着边际之感,漫画插图倒是很可爱。另有方红的《强迫,你好》和倪雪军的《别做停不下来的人:从此戒掉强迫症》二种,均属东拼西凑之作(里面大量的内容直接取自施瓦茨和瑞坡坡特等人的著作)。私以为在上述读物中,最有用的当属《走》和《脑》,这两本书可搭配学习。

  《走》的一个前提是“拿来主义”,即病人可以“直接相信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而不是让自己成为强迫症方面的专家。不过为了说明暴露与仪式行为阻止疗法的理论基础,东老师还是介绍了强迫症的理论模型,以及恐惧与焦虑的生理原因。由强迫症理论模型可以知道,应对强迫症其一是要在意识层面上改变患者的认知评价,将“闯入性思维、图像、冲动”视为正常和无需消除的;其二是要通过仪式行为阻断来改变导致强迫行为的条件反射。为什么行为阻断能改变反射?这是由于导致恐惧感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最终会被破坏,且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也能使躯体恢复放松,因此驱使患者实施强迫行为的焦虑和恐惧实际上可以自然减弱。而一旦打破“陷入恐惧—肾上腺素分泌—焦虑—更加恐惧的恶性循环”,患者就已经开始好转了。基于这个认识,系统、反复地暴露于焦虑情境并禁止实施强迫行为再辅以其他手段,可以使患者对焦虑源的感受逐渐钝化,从而破除强迫反射的魔咒。

  但是,在症状发作的时候不实施强迫行为?你在逗我!尤其是为所当为这一条,对于洁癖症患者而言就是一次大规模的污染灾难(我不洗干净手是不会去碰其它东西的)。对此,东老师给出的处方是:1.强迫症的本质是“虚假空”;2.我们面对强迫症,可以选择主动、开放、宽容的接纳。这是十分关键的一步,然而东老师对于怎么做到接纳似乎没给出特别明确的指导。尽管这一部分的语言浅明易懂,可是真正落实到行为上的似乎只有一句话:“对强迫观念不害怕、不分析、不回答、不解决、不做任何控制和缓解的行为。”我在摸过厕所门把手之后会想,不洗手,这可能吗?

  这就是《脑》的厉害之处了。在东老师的书中,接纳的过程也许是“这是强迫症—强迫症是虚假空的—我不必做任何事来迎合它”,施瓦茨则把这个过程系统化为“重新确认”和“重新归因”两步。什么?好像只是换了个说法?我也是在实际应用这两步后才体会到差异所在。过去我觉得,“书的这个角又脏了得再擦擦”和“书已经很干净可以放进包里”是我自己的两个观念,而强迫症使前者变得不容置疑。现在施瓦茨说,你的前脑皮层已经明白书是干净的,但是你的尾状核卡住了,没办法过滤眶额皮层那种“不干净、没擦完”的错误感。所以停不下来并不是我的观念问题,我的大脑的高级功能也不用背这个锅,现在停下来去做有意思的事,我就能慢慢修好顽皮的尾状核——这样的想法,真的令人放松多了。

  在“重新确认”和“重新归因”的过程中,关键是要让自己变成一个冷眼旁观者,像局外人般看待尾状核的失调,而不是把错误感与自己的“自我”混在一起。几年前我在日记中模仿略萨那种第二人称的笔法时有过类似的体会:把自己称作“你”甚或是第三人称“他”,然后抽丝剥茧地分析自己的意识和情感——实际上造成了某种超然的达观,在这种状态下要做到接纳,已经不是那么困难的事了。

  (其实《强迫症的正念治疗手册》也提供了类似的方法,只是我个人对于那种有些玄妙的叙述方式不太接受,所以觉得《脑》的方法更好。大概喜欢佛教思想或是“正念”的朋友会觉得那本书更有效。)

  至于对大规模污染灾难的恐惧,诚如东老师所言,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对其他事情的专注一点点地削弱至无害的地步。在那次被迫暴露之后的第四天,我几乎已经能像正常人一样去公共厕所了。但是,关于污染的臆想(或是真的发生了有“污染”的接触)总还是时不时地闯入脑海,譬如现在我在图书馆的电脑前码字,右边不到半米远的老大爷突然呸的一声朝地上吐了不知什么东西,也许是口水,也许是痰,也许是他晚餐时塞牙缝的菜。我马上会想,卧槽,会不会粘到身上??不过继续噼里啪啦地码字让我成功地避免了一次崩溃。这就是“为所当为”的力量。然而,当你在做一些本来就容易走神的事情时,“为所当为”就没那么好使了。这时那些令人愉悦且需要主动参与的活动便显得效果奇佳。和他人一同进行的活动是最好的;倘独自一人,例如看书的时候,我通常会练练硬笔书法(此外也试过散步、吃东西、刷手机、扎马步等方法,刷手机是效果最差的)。如此就做到了《脑》四步骤法的第三步:“重新聚焦”。

  以上主要是仪式行为阻断方面的内容,当然强迫症的“虚假空”本质、“重新确认”和“重新归因”实际上也是对认知评价的改变。有时候我们出现了一些想法和行为,却不知道是否属于强迫症的范畴,对此《走》的P16-20和《脑》的P5-8都很好地总结了一般的强迫症症状。另外,《走》在P39-88总结的强迫症十宗罪、十五个问题和十八个审判工具,也是改变认知评价的有力武器。这一部分写得非常清晰有条理,相关内容在《脑》中基本上是通过案例体现的,比较之下缺少系统性。当然,强迫症的具体表现千差万别,对一般情况的总结肯定有所疏漏。因此在应用行为阻断疗法的同时,有必要深入地分析自己与非强迫症患者的认知评价到底有哪些差异,否则有可能降低疗效。《不能停止洗手的男孩》第二十四节(“一千个对神的承诺”)就是个经典案例,由于治疗师忽略了病人的宗教信仰和症状的关系,导致病人在脱离第一段行为疗法后迅速地故态复萌。

  强迫症对我们的生活而言是一场长久的灾难,而我们的强迫行为对身边人尤其是家人来说同样是一场灾难。自从洁癖加重以后我独自终老的愿望变得愈发强烈,《脑》也提到说强迫症患者的结婚率大约是正常人的一半,离婚率则要高得多。老爸老妈因为感到我不再信任他们也伤心难过了好几回。我打算给他们看看《走》的家属篇,这部分用一种温柔而坚定的语调给家人提供了支持指南。对我自己而言,《脑》的第六章第二节(“作为武器的强迫症”)起到了警醒作用:“强迫症患者经常利用强迫症作为人际冲突的武器”。有时候家人因为不理解而加重我的焦虑,我会变本加厉地实施强迫行为,一边怀着受害者的心理想:“看,我说过会强迫的,果然强迫了,都是你们逼我的,你们根本不懂我的情况”。这实际上于事无补,而且凭空造成了和家人的情感裂隙。在和强迫症的战争中,我们和家人应该通力合作而不是互相埋怨,毕竟大家的目的是一致的:康复,重新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最后再说说药物治疗和两本书的作者。《走》当中没有提及关于药物的知识,《脑》倒是用了短小的一章专门介绍一些对治疗强迫症有帮助的药物和它们的作用原理(《不能停止洗手的男孩》里面有相当的篇幅涉及药物治疗)。不过用药这事无论如何得相信医生,除非你自己就是精神科的专家。至于作者,东振明老师是“盖德神经症研究中心主任咨询师,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上海心理协会会员,中科院心理所在职研究生毕业”(百度百科),“对强迫症的治愈率达56%,显著缓解率28%,无效和脱落治疗率16%”(《走》2009年5月第1版封内介绍);Jeffrey M. Schwartz则是“an American psychiatrist and researcher in the field of neuroplasticity(神经可塑性)and its application to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Wikipedia),“是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知名的精神病学教授……特别着重于病理机制、强迫症心理治疗及神经可塑性的研究”(《脑》2008年1月第1版译序介绍)。二位都是经验丰富且值得信赖的专家,比某些写鸡汤文畅销书的家伙强多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