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走出强迫症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走出强迫症读后感1000字

2022-04-16 00:08: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走出强迫症读后感1000字

  《走出强迫症》是一本由[法]弗兰克·拉马涅尔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出强迫症》读后感(一):用大量实用案例分析,告诉我们什么是强迫症?怎样治愈强迫症

  在美国曾经有一对科利尔兄弟,住在纽约第五大道2078号。1947年3月,科利尔兄弟并被警方发现确认已经死亡,但警方在对于他们房子搜查时,总共清理出了超过120吨的废品和垃圾。 两兄弟明显患有囤积强迫症,两兄弟能同时患病,这样的几率并不低,强迫症本就有遗传基因因素。强迫症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两兄弟会患有强迫症呢? 强迫症的世界,我们普通人很难理解。我们普通人都会有一些强迫行为,很多人都有过不确定房门是否锁了的时候,而强迫自己回去重新检查的情况,而坚持完还是有不确定的思维,但这只是强迫行为,强迫症则要复杂的多。

  强迫症最大的问题来自于患者的行为不被自己所接受的,患者为此非常痛苦。这就把很多强迫症行为和其他情况进行了区分。而区分、识别、研究并治疗强迫症,则是心理学家最重要的功课。 弗兰克·拉马涅尔,法国强迫障碍领域专家、精神科医生,他对于强迫症有着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他的著作《走出强迫症》就是对于强迫症的系统梳理,认识强迫症,阐述强迫症有效的治疗方法,助力更多强迫症患者走出生活的阴霾,走向灿烂的太空。

  对于强迫症的治疗部分,本本也有很多介绍,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等,但对于我们个人,即使是强迫症的患者,强迫症的治疗都不是本人、或随便什么人、甚至普通心理咨询师可以从事的。强迫症的治疗应该去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师,他们才是强迫症或者强迫障碍治疗的专业人士。最简单的例子,心理咨询师是无法开出药品的,而很多强迫症治疗需要辅助药物治疗。 我们阅读这本《走出强迫症》最重要的是了解并认识强迫症。强迫症有哪些表现?哪些行为构成强迫症?更重要的是通过作者大量的治疗案例了解强迫症的治疗过程,建立起强迫症是可以疗愈的信心。

  统计显示,现实中强迫症的发病率接近2%,比我们想象的要多,他们都受困于自己的精神世界,默默忍受着痛苦,如果他们能够了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实,更好的寻求帮助,走出强迫症的阴霾。 强迫症不仅仅包括我们了解的一直洗手、强迫检查房门是否上锁、严重的洁癖,不允许一点点的脏污,等等。对于强迫症的分类还有很多,比如精准、秩序与完美主义强迫症、比如宗教、道德方面的强迫症,比如仅仅是闯入自己思维中的想法、词语,也包括最开始介绍的囤积的强迫症。 阅读《走出强迫症》,从大量实用案例分析中,走进强迫症的世界,寻找走出强迫症的出路,

  《走出强迫症》读后感(二):正确认识强迫症

  我对于强迫症的第一印象就是考教师资格证时候学到的行为强迫症和心理强迫症,比如说就关了门之后想着是不是没关还要去检查门关了没有或者做完事之后一定要反复洗手,也就非常简单的了解了一下。看完这本书后就完完全全颠覆了我对于强迫症的认识。

  封面让我想到了《寄生兽》

  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讲述强迫症的类型,这个部分是真的让人长见识,原来强迫症的类型居然有如此多种,什么宗教强迫症、迷信强迫症、感染强迫症、动物强迫症等等,真的是啥样的强迫症都有作者每一种类型的强迫症都有举出现实中作者所遇到的例子来解释这一种类型的强迫症,这些强迫症普通的真的还算能忍受,严重的都已经对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了甚至丢掉了工作或者离婚。看完这一部分之后我们能够对强迫症的类型有个大致的了解,知道它不仅仅只是普通的行为强迫症和心理强迫症,它还有许许多多的类型。

  第二个部分作者教我们更好的辨别和认识强迫症,告诉我们不能把什么强迫性购物啊癖好之类的放到强迫症中去。强迫症的成因至今还没有绝对的定论,只知道它是大脑中的某个区域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需要正确的辨别什么是真正的强迫症,不能把其他症状错当成强迫症。

  第三个部分就是教我们如何打败强迫症,也就是怎么样我们才能治好自己的强迫症。作者对于他所遇到的患者一般都是采取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和强迫症药物的结合,稍微严重一点的强迫症患者基本都需要配合药物治疗,这种药物一般都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作者也为害怕这种药物的读者科普了这种药物是怎么发挥作用的,而且并没有什么副作用,告诉我们要正确对待这种药物。

  作为没有强迫症的人更应该需要去尊重和理解那些有强迫症的人,不能因为有强迫症就觉得这个人与众不同。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们也可以按照作者的办法,以后身边有患有强迫症的朋友或者亲属需要帮助时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 总之,这本书对于不了解或者说想了解强迫症的人非常值得一看,但是如果真的患有较为严重的强迫症,还是需要前往专业医院配合医生治疗,这本书只能作为一个了解辅助书籍。

  《走出强迫症》读后感(三):我能走出强迫症吗?

  我拿出这本书准备写这篇书评的时候,刚好被男朋友看到。

  我把书塞到他面前让他看,他缓缓念出名字——走出强迫症,然后一脸冷酷无情无理取闹地看着我说“别想了,你走不出来。”

  我:????????

  好,通过上述对话,已经说明我是一个严重的强迫症病患者,所以即使在翻开书的引言里看到了希望读者可以采取轻松的、不须尽善尽美的、不强迫的方式进行阅读,我还是从头看到尾了呢~(疲惫的微笑.jpg)

  在这本书中,为我们分析了很多种强迫症的症状,有比较常见的反复洗涤者(洁癖)、极力追求完美的完美强迫症、对于一下潜在危险和灾难需要反复检查的疑心病、旧物无法丢弃的囤积症、强迫性的抓搔、购物等等。

  |出门后总担心水/电/门没关好

  |每到一个地方总怀疑丢了小件物品

  |走在大桥下总担心桥会突然坍塌

  |工作中的一些细节总要反复进行检查

  |所有书本一定要按自己心中所想摆放整齐

  |购物袋出行的车票等等杂七杂八堆了满满一抽屉

  |总怀疑有些地方不干净而要反复擦洗

  |入睡前一定要上一次厕所…

  |……

  不知道你有没这样的症状,反正这些都是在我身上经常发生的事情。

  没有人能体会到一个设计狗看到这本书时激动的心情,除非那人也是位本职为设计的强迫症患者。

  而在这本书中,也为我们分析了强迫症的根源、如何辨别强迫症、如何打败强迫症等等。

  作者弗兰克·拉马涅尔医生,以他三十多年宝贵的行医经验,结合他超级丰富的临床经验,详细地为我们介绍了有关强迫症的方方面面。

  而在书中为我们列举出来的行为疗法的举例在现在的我看来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我会说服自己去试一试。

  还记得我们设计老师对我常说的一句话是“做设计,是一定要有点强迫症和完美主义在身上的。”

  我至今也不觉得有些强迫症发作时的行为对我来说是件很坏的事,毕竟我的强迫行为只针对于我自身,并不会对社会以及他人产生影响,它只是会很让我自己有时觉得困扰或者说苦恼罢了。

  所以说这本书最好的地方在于什么呢?它可以让所有有强迫行为人对自身进行一个辨别与调解,对于一些轻症行为,我们完全可以做到与之和平共存,而一些影响到日常生活的行为,在书中也可以找到治疗办法。

  而对于对自身身体健康已经产生负面影响的如拔毛癖咬甲癖,或者说对社会安全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为的话,还是要尽早找到医生,接受药物治疗。

  这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毕竟约50人之中就有一名强迫障碍患者,这不是什么罕见病。而对于精神类药物的治疗,我们也完全没必要将之妖魔化。

  “关于普通药品尤其是精神类药品,民众听了太多谬论。因此倘若你患有强迫症的亲人采用药物治疗,你肯定会为此感到担心。”

  在此诚挚祝愿所有患有强迫症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一起走出强迫症。

  《走出强迫症》读后感(四):本书能帮助你准确判定,你的亲友是否患上了强迫症

  许多年前,一个不停洗手患有强迫症的朋友告诉我:“我每天都生活在痛苦之中,觉得自己是个精神病,害怕别人也这样认为。”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强迫症,强迫障碍俗称强迫症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

  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走出强迫症》的作者弗兰克·拉马涅尔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强迫症,提高对强迫症这个疾病的认识。

  弗兰克·拉马涅尔医生是强迫症障碍领域的知名专家,从业30多年,他总结了许多的案例,这些宝贵的经验,被医生写进了本书里。

  近年来统计数据提示强迫症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攀升,有研究显示普通人群中强迫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2%,约2/3的患者在25岁前发病。

  强迫症因其起病早、病程迁延等特点,常对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所做的全球疾病调查中发现,强迫症已成为15~44岁中青年人群中造成疾病负担最重的20种疾病之一。

  患者常出于种种考虑在起病之初未及时就医,一些怕脏、反复洗手的患者可能要在症状严重到无法正常生活后才来就诊,起病与初次就诊间可能相隔十年之久,无形中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因此我们应当提高对强迫症的重视。

  说真话,我刚开始阅读的时候,被书中的一数据惊呆了:50人中就有1名强迫障碍患者!阅读到最后,才明白换上此病的人,错误地担心那些纠缠他们的念头,画面或令人不愉快的恐惧,揭示了某些与他们相关的事情。

  患有强迫障碍的人,他们的大脑出现了可逆性的机能障碍,这往往是他们从基因上遗传来的。

  强迫症患者明知强迫症状不对但无法控制,因为一旦控制不去做,就会出现紧张,心慌等严重的焦虑表现,为了避免焦虑的发生,患者 只好去想、去做。这个特点称之为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

  本书能帮助你准确判定,你的亲友是否患上了强迫症:

  判定一、强迫思维

  脑海中的画面,想法,以及非自主令人困扰的冲动,这些都会导致不安的情绪。

  判定二、强迫行为

  精神上或行动上的自主行为,有一个不可或缺的特点,做出这些行为是为了自我感受更好,缓解不安的心理。

  书中的每个案例都来自于真实的病人,通过案例可以很容易理解某一种强迫症的具体症状。

  《走出强迫症》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患上强迫症并不可怕,重要的是知道如何治疗。

  本书弗兰克·拉马涅尔介绍了:“认知——行为模式”,可以帮助强迫症患者,建立起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想知道具体方法,请认真阅读本书吧……

  导致强迫症发作的因素有很多:责任增大、失去、被解雇、怀孕……但至今强迫症的病因仍然是一个谜。

  《走出强迫症》读后感(五):你喜欢摁笔帽吗?这是强迫症哦

  姐姐说我小时候,房间里经常乱作一团,书从桌子一直堆到地上,无处下脚……虽然我并不太记得,但一直也过的随性,从不觉得强迫症跟自己会有什么关系。第一感受:听到“你被允许了”,我竟热泪盈眶在读这本《走出强迫症》时,我还笑着跟同伴说,我这随性的习惯,是不是要适度培养强迫症?但读着读着,竟然热泪盈眶。

  弗兰克•拉马涅尔医生《走出强迫症》

  这些“作者说”着实打动到了我,我听到了“你被允许”,我听到了“我来帮你”,尤其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本书”,让我这种对阅读要求高的人,感受到安慰和支持。

  在所有的一切都告诉我们要快、要好、要靠自己时,作者这一席话,无疑是一剂灵药,让我忽地放松下来。

  弗兰克“我希望你能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弗兰克•拉马涅尔医生是强迫障碍(俗称强迫症)领域的知名专家,30多年以来,他跟踪并帮助了许多患上这一疾病的病人,有着非常宝贵的经验。

  接下来的发现,让我更为吃惊:其实我也有强迫症。

  最明显的,我有一支三菱多色水笔,平日用来记录工作、画思维导图。这支笔和我的记事本一起,是我开会时必备的工具,用来记录跟我相关的工作。

  而我在开会时,听到别人的工作任务时,经常会无意识地摁动笔帽,摁一下笔芯出来,再摁一下笔芯进去。我就这样“吧嗒、吧嗒”摁着,在会场发言结束、忽然安静时,这声音显得格外刺耳。那时我会突然安静,气氛比较尴尬。

  我的日常好搭档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这其实是强迫行为,来源于不由自主的强迫思维。这种思维造成了深层意识的不适感,迫使意识系统自动创造出某种必须的行为来能缓解它,而这一切可能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

  比如会上别人的工作并不需要我记录,有些概念我听起来不熟悉、不理解,但是呢开会又不得不用心听,这时候大脑已经在努力检索相关信息去理解它,内心深处感到不适,手就开始摁笔帽。刚开始自己也会觉得行为不当而停止,但是次数多了,自己也就适应了,以至于后来摁笔帽的时候,自己都不知道。

  强迫症的成因错综复杂,结合书中内容,我简单做了个成因梳理,供参考了解:

  1.生理因素:

  强迫症的成因复杂

  2.心理方面:

  弗兰克表示,当我们发现自己有强迫症时,要意识到这是对自己不友善的、不健康的,但也要有信心,积极治愈自己。

  弗兰克非常有爱,他说强迫症不可怕,只是人体被一些强迫思维“入侵”了,我们不必为精神上的那些反应自责,也不用承担责任。除了药物,他还发展出了优秀的行为疗法,用人性的方式来治愈人:

  比如坐下来开会前,我可以用5WHY这个小模型,按摩一下自己的深层意识:

  这一层层问题循序渐进,就能把“强迫思维”给挖出来。好,接下来,理智的看待这个问题:

  这样,从理智的层面,可以让大脑忽略部分信息,避免产生强迫思维,继而产生强迫行为。

  在地铁读书,遇一只“书虫”

  行为疗法颇有些挑战,典型的方式是用延迟来对抗自己的强迫行为。比如当我想摁笔帽,在摁第一下的时候,立刻停止;实在忍不住的时候再摁一下。一次比一次时间要长,直到习惯不再有强迫行为。

  这是一本很有爱的书,作者充分照顾读者的心绪,从身边小事讲起,层层递进,到作者跟踪研究的疑难案例,就像朋友聊天,把强迫症的方方面面呈现给我们看,安慰我们无需对精神反应负责;同时,还在治愈层面给了大量人性建议。无论有没有强迫症,读这本书,都可以帮助自己和他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